文化遗产学三课件_第1页
文化遗产学三课件_第2页
文化遗产学三课件_第3页
文化遗产学三课件_第4页
文化遗产学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遗产学三课件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1页,共20页。一、遗产与社会群体1、遗产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基本关系遗产是某一群体经过一代代地筛选,“去芜存菁”后留下的本群体最具有价值,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无论是以经济指标来衡量的具象的物质遗存,还是以艺术性、独创性或普世的文化价值来判断的精神文化。“遗产”无疑都是本群体的人们挑选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事物。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2页,共20页。遗产是群体成员之间维持认同、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情感纽带。“遗产”涵盖了特定群体的生存空间、地域、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教化人们的言行、思维方式,并逐渐培育出各族群共同的集体荣辱感。遗产的继嗣法则严格划分出了“我群”与“他群”的界限,遗产的归属权总是属于某一既定的群体。任何一种遗产的传续都必须遵照一定的继承法则,在某一特定的人群中传递。如果没有继嗣制度,遗产也就不成其为遗产了。遗产的归属权只能属于某一特定群体,这是我们理解某一个族群文化整体的重要内容,也是梳理社会既定关系的重要依据。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3页,共20页。2、“遗产运动”中几组活跃的社会群体当前,“遗产热”已成为全球性的文化浪潮,不同的利益主体,带着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不同程度地参与进这一文化运动中,涉及到遗产的遴选、表述、研究、申报、保护、管理、利用等多个方面。遗产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说,除了自然遗产外,一切遗产的创造主体都是人。事实上,完全脱离于人类世界的自然遗产也是不存在的。自然遗产的美与价值,需要人的发现和认知。遗产的所有者与其创造者的身份在很多时候并不重合。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4页,共20页。遗产的保护者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遗产、非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农业遗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文化遗产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湿地国际联盟组织(湿地世界遗产)。国家、政府:国家各级文化遗产或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社区、群体、个人及非政府组织遗产投资者遗产自身天然的旅游开发价值对资本的吸引。投资遗产者要对投资对象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包装,往往导致过度商业化。④遗产的传承者以非遗为例,判断一个人活一个群体是否有资格担当传承人,不应从其社会阶层、所属群体、来自何处来判断,而是看其对传统知识、技艺的先天禀赋、掌握程度及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条件。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5页,共20页。二、遗产的归属权与社会伦理“世界遗产”是人们对工业时代生态破坏、传统文化失落等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世界遗产”的提出和遗产运动的蓬勃发展体现了人类对先辈积累的财富、信仰、智慧、知识、技能等普世价值的尊重和认可。就这个意义而言,这些“遗产”在情感上当属全人类。从国际上“世界遗产”的申报程序看,确定缔约国地位,完成申遗过程及后续的保护管理工作,所对照的主体都是民族国家或地区。也即肯定了民族国家是“世界遗产”的拥有者。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6页,共20页。1、遗产属于谁所有?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都特定区域、特定族群的历史记忆与集体表述。从遗产的传承谱系上看,遗产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知识和成就,是十分私有化的东西。遗产的认定和保护离不开创造这一特定文化的人群主体。民族国家介入后,遗产被赋予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情感等附加值,遗产的解释权与所属权被层层剥离。遗产被当做凝聚“民族国家”内部认同的文化表征,遗产的原创者和所属者被边缘化,在遗产运动中丧失话语权。国家的法律法规也以条文的形式将遗产列为国有。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7页,共20页。2、遗产保护与原住民发展权之间的矛盾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一定的文化形态是在相应的社会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基础的改变而变化。在当今高速现代化的进程中,遗产的的原住民却因为必须付出保护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牺牲——不能随意对他们正在居住或使用的遗产进行改造、装潢、增添现代生活设施等。他们不得不沿用数百甚至更久远以前留存下来的居住生活设备。从社会伦理的层面来看,任何一个人群都应该有追求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权利。遗产地以外的人们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生活舒适和便捷,却要求遗产地的原住民不发展、继续按照很久以前的生活方式过日子,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8页,共20页。三、文化空间与和谐社会1、何谓文化空间从字面理解,文化空间(culturalspace)是一个泛指各种文化现象存在地或文化场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文化空间”,实际上是用人类学标准界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来说,文化空间就是“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文化空间综合了时间与空间两大要素,涵盖了某一时间段与某一地域范围内的所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人、物质、环境、信仰观念等均被涵盖在内,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包涵面最广、最全面的一个遗产界定单位。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9页,共20页。2、保护文化空间的完整性是社会和谐的保障之一文化的独特性正在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尊重文化多样性,仅保护一两个单独的民俗文化事项或物质遗存还远远不够。在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如何保护当地原住民的生活空间,及其信仰、习俗、认知观念、宗教等价值体系,维护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进一步谋求整个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既是学术界、也是政府关心的问题。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和谐社会的显著标志。各民族各地区遗留至今的文化遗产是和谐文化的深厚资源。在经济一体化和生产方式现代化、生活方式西化的今天,在我国丰富多彩的固有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挖掘、保护与传承,才能保持中国民族文化的底色和根脉,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的顺利稳步进行。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10页,共20页。3、生态博物馆——保护文化空间与社会和谐的一个尝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舞蹈、器乐都与特定的信仰、仪式活动相关联,如果因为意识形态或某些不必要的因素而淡化、甚至破坏和否定了这个生态环境,那么传统价值将不在存在,更不必谈保护和传承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导致风俗和传统的凝固和冻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希望保护或复兴的不是已经死亡的遗产,而是保护那种可以让风俗和传统继续传承的社会生态环境。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的是: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护文化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只有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才能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才能得以活态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达到保护遗产的最终目的。在国际社会保护遗产的实践中,生态博物馆可以说是保护整体文化空间的一个大胆尝试。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11页,共20页。为了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国内外学者都在苦苦思考着,并进行各种大胆的试验。生态博物馆便是因为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而成为现实。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诞生于法国,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博物馆的概念。生态博物馆没有围墙,而是将保护范围扩大到文化遗产留存的区域,并引入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同时寻求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延续和发展,是一种世界流行的文化保护形式。生态博物馆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观点之上:即文化遗产应尽可能原状地保护在其所属社区及其环境中。生态博物馆的区域,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区,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村寨,而应该是一个有共同语言、服饰、节庆日子,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的文化社区。在生态博物馆社区中,自然环境、社区居民、文化遗产(包括建筑、可移动实物、生产和生活工具、精神信仰等)等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因素都具有特定的价值和特殊的意义,都应该在保护之列,即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手段,它的保护对象是一个鲜活的文化整体。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12页,共20页。1995年以前的梭嘎隐匿在乌蒙山腹地,地处贵州西北部六枝、织金、纳雍三县交界的大山深处。这里生活着苗族的一个支系——长角苗。当地妇女用一支木制长角及亡故祖先的头发拌之以黑麻毛线束成巨大发髻,装束极为奇特,是为民族象征,故被称为“长角苗”。目前长角苗仅4000人,分散居住在林深雾浓、高山之巅的12个寨子里。长角苗至今还保持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由于地处偏僻山区,受外界的影响非常少,原住民没有一个人懂汉语,就连文化大革命都没有波及到梭嘎。世居于此的苗族人仍然延续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诸如婚恋、丧葬和祭祀礼仪,以及刻竹记事的传统。1995年春天,被誉为“中国生态博物馆之父”的胡朝相随同挪威学者杰斯特龙发现了藏在深山密林里的“世外桃源”——梭嘎。在随后的考察报告中,他们评价梭嘎村寨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和精神生活保存在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化生态中,是一个难得的、活生生的文化整体,全世界都找不到,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考察报告得到了中国政府和挪威政府的认可,贵州当地政府也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建立生态博物馆势在必行。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13页,共20页。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14页,共20页。1998年10月,中国与挪威两国政府合作建成了中国首个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15页,共20页。杰斯特龙无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为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约法三章:一、强调社区居民是文化的主人,他们是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他们有权利对自己的文化做出解释;二、当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旅游业应该服从文化,而短期的伤害文化的经济行为应该得到制止;三、生态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这就是中挪专家一致认同的“六枝原则”。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16页,共20页。负面效果: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建成后,梭嘎通电并引进了电视,修建了柏油路,安装了自来水,修建了希望小学,并对寨子里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民居进行重点保护。生态博物馆确实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这也使当地人看到博物馆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生态博物馆带来的好处。政府为他们修建了新寨,让许多人从山上搬了下来,又把老寨中的一些房子重新修建了,本来是好事,但也造成了矛盾。有些没有住上新房的不高兴了,没住上新房,旧房又没改造的就更不高兴了。以前各寨每家贫富都差不多,但由于新寨的建立,大家有了区别。至于杰斯特龙强调的“社区居民是文化的主人”的期望则成为了一种空想。在当地人的眼里,他们不知道生态博物馆是怎么回事,更没有参与生态博物馆的管理。政府和学者成了他们的文化代理人。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17页,共20页。保护理念的争论与反思:长角苗女孩该不该读书?杰斯特龙先生怕现代知识污染了这个完美的文化;苏东海先生则认为应该让她们获得现代知识,让她们开阔眼界,从而提高保存自己文化的自觉性。当地人引不引入自来水》外国专家认出,长角苗妇女由于长期背水,为保持身体平衡,有着独特的站姿与走姿,不应引入自来水;而中国学者认为,不能因为要保持当地妇女婀娜的身形,而要她们长此以往地背水。虽然这些争论都过去了,但是封闭与开放、保护与开发的争论却从来没有停息过。但是,最终各方形成一个共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是在一个仍然封闭落后的苗族社区建设起来的,兴起于欧洲的生态博物馆理念要在中国生根,必须要符合中国的实际,走中国特色之路。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四十分。第18页,共20页。建立苗族生态博物馆,这确确实实是一件好事,最起码它能让更多的人直观地认识苗族的发展轨迹和传统文化。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原始的东西,认为越原始越能彰显苗族文化的独特性,这必然会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无论是任何民族,在其发展史上都经历了从原始到现代的漫长发展过程。不能因为苗族个别地方落后,就认为这是苗族专有的东西。比如苗族的茅草房或叉叉房,将这些实物作为宝贝保存或展示的话,无疑会误导外界的耳目,将苗族视为一个极端落后的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原始民族,抹杀苗族创造的辉煌灿烂文化以及苗族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强大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