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期末考试重点_第1页
教育史期末考试重点_第2页
教育史期末考试重点_第3页
教育史期末考试重点_第4页
教育史期末考试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西周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名词)

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包含三方面的意思:

第一,学术和学校都由官府掌握或举办,即“学术官守”、“官守学业”;

第二,教师都由国家的官吏担任,即官师合一;

第三,既是教育活动场所,又是政治与军事活动的地方,即“政教合一”

广辟雍(中)

东序(东>

天子所设大学<成均(南>

「瞽京(西>

「大学3I上庠(北>

西周广国学I诸侯所设大学泮莒

亭校I小学

系统《

r银…-"ift立于闾

L乡学J庠…“

I序…“立于州

I校……设立于乡

“六艺”教育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之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之一。

礼、乐、射、御、书、数

前四者为大学教育课程,称之为大艺:后二者为小学教育课程,称之为小艺。

文武皆备;智能皆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后世(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私学的兴起

1、私学的兴起(兴起于春秋时期)

士阶层的崛起与养士之风盛行(武士、文士——学者即教育者);

学术下移与“学在四夷”(孔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攵神》)

三、稷下学宫(名词)

1、性质-稷下学宫(战国时期):因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

场所,是一所官学下的私学联合体。

2、办学特色

第一,学术自由,来者不拒,各家各派都可以在稷下设坛自由讲学;

第二,“不治而议论”,先生们不担任具体职务,批评时政,起到咨询或智囊团的作用;

第三,教师来去自由、待遇优厚;

第四,学生自由听讲、学无常师;

第五,制定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以加强学生管理。

3、影响

首先,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黄老学派、阴阳学派、荀子的儒家学派就是在稷下学宫形

成与发展起来的;

其次,其自由办学之风,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第三节孔子(重点)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开创私人办学之风;编订《诗》、《书》、《礼》、《易》、《春秋》、《乐》(后称“六经”)

二、论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思想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孔子的“庶富教”思想,即反映了他初步意识到了教育是受经济

1

制约的,只有经济发展了,教育才有可能发展。

另一方面,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他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但

是,强调通过教育工作取得民众的信任,使之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是立国的根本。

教育为政治服务:

孔子从“为政以德”的思想出发,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

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即教育可以直接为政治服务。

教育与法律:…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总结:在孔子看来,治国治民,经济、军事、政治、法律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

教育提到很高的地位,尽管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但是有历史进步作用。

三、论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指人的先天素质;“习”,即后天的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在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他说:“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

四、“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类”,即“种类”,即贵贱、贫富、尊卑、种族。

意思是说,不分贵贱、贫富、种族、地域,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第一,播学于平民;第二,播学于四夷。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顺

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五、“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

“举贤才”:通过教育来培养从政人才——君子、士。

从政君子:德才兼备——“修己”、“安人”、“安百姓”;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涯・子张》)

优,即“有余力”之意,所谓“有余力”,即有时间、有精力、从容不迫地去学习。

意义(评价):首先,它批评当时奴隶主贵族子弟不学则仕的现象,主张从来自私学的“学而优”的下层任

用官员,具有很大的进步作用和很强的时代意义。其次,它对以后2000多年的学校教育和唐宋后的科举

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六、教育内容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

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局限:忽视了自然知识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七、论教育方法

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罔,诬罔,受骗;殆,疑惑。),“君

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注:愤者,心

求通而未得之意;俳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

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首倡因材施教:“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论语集注》);

时习与温故: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八、论德育

1.目标:仁为最高境界

2

2.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立志;力行;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安仁乐道

九、论教师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

第三节②孟轲

1、思孟学派

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中教史上第一次把教育二字连用。

2、“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高于禽兽,就因为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

人之善性是天所赐予的,仁义礼智也是先天就具有的,但这只是•种善端。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求放心,即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论证了人人都可接受教育、都有培养成为圣贤的可能性。

3、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孟子重视教育,有鲜明的政治目的,即为实施“仁政”服务。

“明人伦”,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

“人伦”就是五对人与人的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之义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对

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4、大丈夫的人格思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其次,“大

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靠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

持志养气

孟子所说的,“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

气是互为因果的。

动心忍性

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练。

存心养性

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来自人的耳目之欲。

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理性的作用.

反求诸已

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后对人做得更到家。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

5、教学思想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第三节③荀况

1、“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性、伪之别

“性”:“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即人的天生素质,是天赋的本能;

“伪”:“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即人为的意思,是人后天习得的东西。

3

2、教育对人性的作用:“化性起伪”,即变化自己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

一方面,任何人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才能,都不是人的先天本性所固有的,而是人的后天“积伪”的结

果。人的贵贱、智愚、贫富等都是后天“积伪”的结果,即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另一方面,荀子特别强调个人努力、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并注意这三者作用的协调一致。

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统一的时代需要,理法兼治的政治思想,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他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

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

如应对新事物,自如地治理好国家。教育应当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诗》《书》《礼》《乐》《春秋》,“五经”为教育内容,以《礼》为重点。“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

心。荀子认为:礼是一切事物的绳墨和一切行为的规范。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荀子认为闻见、

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6、论教师

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在教师与学生之间,

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

《大学》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亦称为“三纲领”。

“明明德”,即恢复和发扬人先天的善性,以达到修己的目的,这显然是孟子性善论的观点。“亲民”,

即推行德治与仁政,朱熹认为,"亲民”应解释为“新民”,即推己及人,使民众去其“旧染之污”。“止

于至善”,“止”,行为。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五条在于''明明德",侧重于修身的目的;而后三条在于“亲民”和“止于至善”。八条目实际上

使道德教育成为一个过程和整体,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

《中庸》

第一,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中庸》开头便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的天命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

赋。率性即遵循本性。意思是说,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性,循性而行就叫做道,修治此道就叫做教。也

就是说,修道即为教育,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率性,尽量把天赋的善性保存和发扬出来。

第二,关于教育教学过程和步骤。

《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阶段。学一思一行等教学过程。

《学记》(重点)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

系统的总结。

(1)关于教育作用与目的

《学记》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

由学乎”等两方面作用的思想.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制与学年-《学记》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七年为一段:谓之“小成”;九年合格后,谓之“大

4

视学与考试其中,一、三、五、七、九,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

师”、“视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尔不返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3)教育教学的原则

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

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提出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

教师不断进步,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②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劳逸结合。

③豫时孙摩

“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

“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

“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

“摩”,指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这四点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反之,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④启发诱导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就是说,君子之教育在于诱导学生,靠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而不是压制,是启发而不是全

部讲解。

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

⑤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

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自满自足、畏难不前。

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

如果教法得当,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这就要求教师懂得掌握教育的辩证法,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

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4)教师

尊师“三王四代唯其师”教学相长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的三大建议,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任贤选能

文教措施一设五经博士(名词)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置五经博士。”

开设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察举制确立,以儒术取士;视学制度

二、汉朝的学校教育

(―)中央官学

1.太学(名词)

5

(1)太学的设置与发展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这是汉代太学建立的标志。

我国最早大规模地修建太学校舍是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当时为太学生修建了能容万人的校舍。

东汉迁都洛阳,光武建武五年(公元29年)于洛阳南门外重建太学。

(2)太学的教师和学生

(3)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4)太学生的考试与出路

2.鸿都门学(名词)和宫邸学

汉代由朝廷设立的学校,除太学外,还有专门为皇室宗亲子弟开设的宫邸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学生是由州、郡、三公推荐的。它讲求辞赋、小说、绘

画、书法等,因校址位于洛阳鸿都门而得此名。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

三、察举制:汉朝的取士制度

(1)察举制度的创立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

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汉武帝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自此,每年州举“秀

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

(2)察举的科目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

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另一类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察举常科中还有秀才、明经等科目。另外还有选拔12至17岁之间的“博

通经典”者的童子科。

(3)察举的流弊

士风日下,察举不实。

后察举制由推荐发展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为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探索了新路。

四、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二)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

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所谓“圣人之性”,

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

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

为人的善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

(三)论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强勉行道”;“必仁且智”:“重义轻利”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6

一、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

(-)“五经课试法”(名词)

魏文帝黄初五年,制定“五经课试法”把考试与选拔统一起来。

初入门者为“门人”(即预备生);

满二岁试通一经者,称‘弟子',不通者罢遣。

弟子满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不通者听随后辈试,试通二经亦得补掌故。

满三岁,试通三经者,擢高第为太子舍人,不第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为太子舍人。

舍人满二岁,试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不通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为郎中。

郎中满二岁能通五经者,擢高第,随才叙用,不通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叙用

(二)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西晋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选择博士的标准是:“履行清淳,通明典义”国子学学生入学条件是文武五品官以上的子弟

此后,各朝中央官学都是国子学与太学并立,以体现“贵族上庶皆需教”的原则。西晋国子学是我国古

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三)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在北魏时期。

(四)专门学校的设置(填空)

1.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这是我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2.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专

科学校。

3.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下令在京师开设“四学”——四馆即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

学”,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4.470年,宋明帝设立总明观(又称东观),设儒、道、文、史、阴阳五科,阴阳科未招生,实为四科。

为藏书、研究和教学三位一体的机构。

二、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又称九品官人法(掌握)

汉代的选士制度是察举和征辟。

设立科目:茂才、孝廉、秀才、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勇武知兵

三、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公元531-约595年),字介,梁朝建业人(今江苏南京市).是公元六世纪后期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者,

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颜氏家训》各篇中。

(-)教育作用与对象

他也把人性分为三品:上智、下愚、中庸。人性三个品级的划分,与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颜氏家训I•教子》

这种人性论,成为不同阶级享受不同教育权利的理论根据。

(二)早期教育思想

1.及时早教,勿失时机

2.威严有慈,爱教结合

3.语言标准,概念准确

4.孝悌为本,风化在先

5.立志高雅,承续家业

6.虚心务实,博学广师

(三)重视环境习染作用

7

(四)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隋朝的学校教育

隋文帝时期设立了国子寺,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此外在大理寺还设有律学。

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

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成为独立部门的时代,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书学和算学的

创建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科学校的多样化。律学和医学尚在萌芽中。

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此外在大理寺还设有律学。另设书学,算学及地方的县学。

儒家经典恢复为主要教材。

二、唐朝的学校教育唐朝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典型。

中央官学

唐朝中央官学体系完备,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名词)。

六学是国子学(三品以上)、太学(五品以上)、四门学(七品以上)、书学、算学和律学(此三个为八品

以下子弟),一馆是指750年设立的广文馆(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者)。

门下省:弘文馆(学生较杂,大致为皇太后、皇后亲戚)东宫:崇文馆

尚书省的祠部:崇玄学(道家)

第三节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论述)

第四节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的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以德取人的两汉察举制,又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魏晋以来

的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前的选士制度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科举制自

隋朝产生后,经过唐朝的发展,宋、元、明的演变,更加完备化、定型化,直到清末1905年废除,在中

国历史亡存在了1300年,对隋唐以后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

隋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要收回旁落于地方长官之手的选士大权,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适应隋朝社会发

展,科举制就产生了。表现是隋炀帝(607年)时,诏十科举人。十科举人中,大概文才秀美一科就是

进士科。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

到了唐朝,中央政府一方面要求地方官员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另一方推行科举制,逐步扩大考试科目,

增加考试内容,完善考试程序,从而使科举制取代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与以往的选士制度区别:之前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都是以主管官员的推荐作为选士的关键,所以又

统称荐举,而科举以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选士的基本依据,所以考试是科举的核心。

(-)考生来源与报考方法

唐代常科的考生主要来源:生徒(由学校将考试合格的学生选送),乡贡(由州县选送)。

手续——报考时间是在每年仲冬,考生会集京师,办妥应试手续。第二年2月初春,考生赴尚书省礼部

贡院应试。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

(-)考试的科目和内容

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招收

非常人才,由皇帝亲自主持。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博学最高)、明经(考核儒家经义)、俊士、进士(注重诗赋)、明法(选拔司法人

才)、明字(文字理论和书法)、明算(算术)、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8

其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为常设科目。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是非常设

科目。武举,考试内容是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

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以及糊名考试。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帖经:考查记诵能力。

口试:当场回答问题。

墨义:一种简单的笔试问答,考察记忆力。

策问,要求考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诗赋:当场写作诗赋各一篇。

三、科举制和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然后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将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结合在一起,科举制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

发展。

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

等。

四、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

1、宋代的改革

(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2)设置“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

(3)建立弥封誉录制,防止考官舞弊

(4)扩大及第名额。

(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

(6)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

(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

2、元代的改革

(1)明定三场三制:

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

(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

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第一场为农历二月初一

(3)规定考试范围:

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3、明代的改革

(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

(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4、清代的科举制度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句功名误煞人”

四、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二)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三)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消极影响:第一,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9

第二,科举制有很大的欺骗性。

第三,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庆历兴学

1044年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

内容有三项:

⑴令州县立学,应试科举者需在州县学读书三百日方准应试;曾应试者也需在学一百日。

⑵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⑶改革太学。太学中推广胡谖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

熙宁兴学

1069年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

兴学的主要内容:

⑴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⑵整顿地方官学;

⑶颁布《三经新义》;⑷整顿和发展专科学校;

⑸改革科举制度。

崇宁兴学

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主持

主要内容:

⑴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⑵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⑶新建辟雍,发展太学;⑷恢复设立医学、算学、书学,创立画学等专科学校;

⑸罢科举,改由学校取上

三舍法影响:

影响: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

量、同时把升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在一起,融养士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地位。总之,三舍法

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积极作用,且对后来明清的教育也有深

远影响。

“分斋教学”胡谖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

在学校里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又名“治道斋”)。在胡谖的指导下,学生分别进入经义、治事二

斋,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专长,集中精力学习,终有所成。这种教人以实用性知识的授课方式和当时尊崇

浮华声律辞赋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节宋元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种重要而又独特的教育机构。

一、产生

唐末出现两类

(1)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如“丽正修书院”、“集贤殿书院”

(2)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在宋代正式成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并达于兴盛。因此,宋代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受

到宋以后教育家、思想家的重视。

二、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1,宋代官学的衰败

2,我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

10

3,理学的发展

4,宋代印刷业的发展。

宋代六大书院: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前四为四大)

白鹿洞书院

地点:白鹿洞书院坐落于江西九江庐山;朱熹-宋时著名的哲学家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学。

地位: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

岳麓书院

地点:岳麓书院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面的山脚下,湖南大学校园内。

朱熹闻名也从福建赶来书院讲学,并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1925年,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嵩阳书院

地点: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座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

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宋仁宗,为嵩阳书院,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

程颠、程、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魂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

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程颍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

地位: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三)书院教学特点

1、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机关,又是学术研究的机关,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2、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讲会,开展争辩。

3、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有教无类,不受地域限制。

4、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采用问难论式。注意启发学生的

思维能力。

5、书院内的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知训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

气节感染学生。

第四节蒙养教育

一、蒙养教材的种类

(-)识字教学的课本

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最为著名。

《三字经》成书于宋代,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识字课本之一。

《百家姓》亦成书于宋代,但比《三字经》要早些,专供识字之用。

《千字文》成书于唐末,其内容涉及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

(-)诗文教学的课本

以《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最为著名。

这类蒙学读本的最大特点是既能培养儿童的文学才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志节,尤其有利于儿童

感受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

(三)历史教学的课本

如《历史蒙求》等,它是一部通史性的历史蒙学读本,在当时很有影响。这些教材往往通过传授历史知

识向儿童灌输封建正统思想、忠君思想,以及古代爱国主义思想。

(四)名物教学的课本

如宋代的《名物蒙求》,在当时比较著名。其内容包括天文、地理、鸟兽、草木、日用器皿等。如“物有

知者,鸟兽之属,物无知者,为草为木。”这是介绍有关鸟兽、草木知识的

(五)道德教育的课本

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一直是传统启蒙教材的核心内容。

II

专以宣传程朱理学为主的启蒙教材,有朱熹的学生程端蒙所作的《性理字训》。专门进行道德行为规范训

诫的伦理类蒙学读本,以《弟子规》为典型代表。

第四节朱熹的教育思想

评价: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

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性即理”的人性论与“变化气质”的教育作用

1、“性即理”的人性论

(1)人性即是“理”

“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体则不过仁、义、礼、智之理而已”。

(2)人性的分类

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2、变化气质的教育作用

“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去蔽明善

《大学》中的“明明德”:“复尽天理,革尽人欲”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二)“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明人伦”,“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

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

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三)“小学”与“大学”的教育阶段论

1、小学教育阶段:(8-15岁)

(1)任务:培养“圣贤坯璞”。

“古者小学已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

“蒙养弗端,长益浮靡”。

“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

(2)内容:以“教事”为主

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弱。

“知之浅而行小者”,力求浅近、具体。

“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J

《小学书题》:“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儿童要“学其事”,在实际活动中得到锻炼,成为“圣贤坯璞”

(3)方法:

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

“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使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杆格不胜之患也。”

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苜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的习惯。

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一方面要求严格不间断地训练,使之“积久成熟”,自成方圆。

另一方面《须知》、《学则》可使儿童的行为有章可循。

《童蒙须知》

12

2、大学阶段:15岁后

(1)任务: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用之才

“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而待朝廷之用也。”

(2)内容:“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小学辑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

等事是如何。”

“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

(3)方法:

其一,重视自学。

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四)“明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思想

1、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明天理,灭人欲”。“修德之实,在乎去人欲,存天理

所谓“天理”即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三纲五常,礼之本也。”“人欲”指“心”的毛病,为“嗜欲所迷”。

3、道德教育的方法

(1)立志。(2)居敬:专心致志,谨慎认真

(3)存养(4)省察(5)力行

(五)论读书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教育

明代的文教政策--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一、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二、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三、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推崇程朱,删节《孟子》;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设立“绳愆厅”国子监所属机构。;屡要文字狱

教育制度特点-

历事监生(名词)

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通称为监生。洪武五年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

吏事”,称为“历事监生”。可视为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

积分法(名词)

明朝国子监分为六堂三级: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率性一堂为高级。

“其法,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二条。

每试,文理俱优者与一分,理优文劣者与半分,维缪者无分。岁内积八分者为及格,与出身。不及者仍

坐堂肄业。

王夫之

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论-提出了人性“日生日成”的著名论断。

将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13

颜元

第八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人才观的两个基本方面:

其一,他以缺乏“才偷”、“才驰”、“才盗”反衬整个社会智能程度的低下,并不表明他对道德价值的否

定,而在于突出强调人才品质中可以“经世致用”的智能因素。

其二,他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从不同类型人才的分工合作上,提出了一个由相、史、将、士、民、工、

商等组合起来的人才整体结构形态,反映了社会发展要求人才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的趋向。

集中批判了以科举制度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和晋升制度。

(二)复兴“经世致用”学风

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龚自珍指出有关民生日用的知识都是士人应当学习研究的。他还由一人专

治一官出发,流露出培养专门人才的思想。

龚自珍以“通经致用”的观点来看待儒学。首先,他认为儒家只不过是百家中的一家,所以儒学不能作

为教育之唯一独尊的内容。其次,他认为儒经也应随世变通,因时制宜,根据当代的实际进行取舍。

魏源也主张恢复古代“以经术为治术”的“通经致用”的经学教育传统,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在他所编写的《海国图志》中,在介绍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历史概况和社会现状的同时,明确提

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在该书的序言即表示该书的目的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

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幼童留美-容闵-填空

第一批学生有容闵、黄宽、黄胜等6人。

课程除宗教外,有中文、算术、代数、几何、生理学、地理、历史、英文、化学等英华书院是外国传教

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

洋务学堂(新式学堂)-(名词)

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新疆俄文馆等;

第二类是军事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广东实学馆及广东水陆师学堂等;

第三类是技术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等;

后两类亦可合称军事技术学堂。

京师同文馆-(名词)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15岁以下的少年。初创时只

有英文馆,学生10人。后来陆续增加了法文馆、俄文馆、天文、算学馆、德文馆、东文馆。自1866年

增设天文、算学馆开始,同文馆变为综合性学校。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

大学堂。

京师同文馆的课程经历了不断丰富和逐渐规范化的发展过程。成立初,课程只有外文和汉文。后来,陆

续开设了一些“西艺”课程,当然外文始终居于首位,如算学馆设外语、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

生理、天文、物理。此外,汉文经学要贯穿始终。

第一,它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京师同文馆的设立,表明近代以来向西方学

习开始由观念变为现实。正是由于它的“领头羊”作用,才有紧随其后的一批外国语言学校的创立和众

多其他类型的洋务堂的涌现。

14

第二,京师同文馆身处帝都北京,乃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统领,

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映现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

福建船政学堂-名词掌握

(-)创立和发展

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福建船政局也称“马

尾船政局”或“福州船政局”,它由闽浙总督左宗棠1866年奏请创办,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

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

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组成,学制五年。

前学堂专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因认为法国的造船技术最先进,故多以法国人担任教习、学习法

文。目标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设计的人才。

课程有基本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课程包括法文、算术、代数、画法几何和解析几何、三角、微积分、

物理以及机械学等;实践课程包括船体建造、机器制造和操纵等。

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因认为英国的航海技术最先进,故多以英国人担任教习,学习英文。

除英文外,驾驶专业的基本课程设有算术、几何、代数、平面三角、球体三角、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

地理等:轮机专业的基本课程设有算术、几何、制图、发动机绘制、海上操纵轮机规则及指示计、盐重

计和其他仪表的应用等。实践课驾驶专业主要是上船实习(“练船”);轮机专业主要是在岸上装配发动机

或为本厂所造船只安装发动机等。

1868年2月,前学堂内添设“绘事院”和“艺圃”。

绘事院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用图纸的制作人员,包括船图和机器图的绘制和说明。课程有法语、算术、平

面几何和画法几何,并有一门150匹马力轮机结构的详细分析课。

艺圃实际上是一所在职培训学校。学员是从船政局各生产部门招收的15至28岁“有膂力悟性”的青年

工人,名曰''艺徒"。实行半工半读,学习年限为3年。

学习时间最初是每晚大约学习•个半小时,后来增加到每天上午和晚上各•个半小时共3个小时。学习

课程与绘事院大致相同。成绩优秀者担任领班、工场监工,甚至提升为工程师或派出留学。这种通过工

读结合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做法,实开我国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声。

(-)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福建船政学堂从开办到改组,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尤其在近代中国海军事

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它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

其次,福建船政学堂也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洋务学堂的特点

与传统教育相比,洋务学堂表现出以下特点:

1.在培养目标上,洋务学堂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这和传统学校培养科举入

仕的人才目标有所不同。

2.在教学内容上,洋务学堂以学习“西文”、“西艺”为主,注意学以致用,区别于传统学校的经史义理

和八股文章。

3.在教学方法上,洋务学堂比较能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安排教学内容,重视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同于传统学校完全把学生禁锢在书斋之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偏重死记硬背的传统学风。

4.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洋务学堂普遍制定有分年课程计划,确定了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突破了

传统学校进度不一的个别教学形式。

二、戊戌变法与新式学堂

15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1.兴办学堂

维新性质的学堂有两类。

第一类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办的学堂。主要有万木草

堂、时务学堂、通艺学堂、浏阳算学馆等,影响最大的是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

第二类学堂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

主要有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办的中西学堂和1897年在上海开办的南洋公学,1897年经元善、梁启超在

上海设立的经正女学(国人自办的第一所正规女子学校)等。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

京师大学堂-(名词)

1898年“百日维新”中,在光绪皇帝的严令督促下,总理衙门委托由梁启超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

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大学堂。1898年9月政变发生,新政停止,但京师大学堂并没封闭,于当年11月正式

开学。后来,其封建性明显加强,所招收的学生,完全是五品到八品的官员和举人。民国初年(1912年,

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闵“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拟选送幼童

名赴美留学。

从本质上说,这次留学活动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匕存在着“中体西用”难以克服的矛盾。

但即使是这些未完成学业的留学生,仍然成为近代中国科技、实业和管理等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三节“中体西用”的演变及张之洞的《劝学篇》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略为“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

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形成与发展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有人(如冯桂芬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

固有的概念范畴来表达“中学”与“西学”两者何为主导,何为从属的观点。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

学篇》,围绕''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旨,进行集中阐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体西用”是洋务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之后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命名为《劝学

篇》,从学术、教育入手提出和论证其纲领,符合张之洞一贯重视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的思想方式。

《劝学篇》共24篇4万余字,分内篇(9篇)和外篇(15篇)。内外篇各有主旨:“内篇务本,以正人心;

外篇务通。以开风气。”而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本,西学为用”。

二、历史作用与局限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

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

教育,培养了中国第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2、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戊戊政变后,梁启超就曾痛斥《劝学篇》:“不十年将化为灰烬,为尘埃。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

犹掩鼻而过之”。

3、“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

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16

第九章近代学制变革

第一节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

一、“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清末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1.壬寅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由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的《钦

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

学制构成:

三段七级

初等教育:蒙学堂3年,寻常小学堂3年,高等小学堂3年。

中等教育:中学堂4年

高等教育: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