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人事迹大全_第1页
古今中外名人事迹大全_第2页
古今中外名人事迹大全_第3页
古今中外名人事迹大全_第4页
古今中外名人事迹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古今中外名人事迹大全古今中外名人事迹篇1蔡锷,字松坡,出生于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湖南保庆(今湖南邵阳市)人。他十五岁考入湖南时务学堂,后人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回国后在江西、湖南主办军事学堂,不久任广西兵备道。1910年调云南任督署参议,时年二十八岁;1911年为云南都督,1915年发动护国起义,以讨袁护国著称于世。1916年,因病赴日就医,不久病逝,时年三十四岁。蔡锷小的时候,有不少机警聪慧的故事流传着,故在当地被称为“神童”。蔡锷出身于一个平凡的农夫家庭,由于当时清政府政治-,地方官吏敲诈-,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蔡锷的家庭也是如此,虽然父母拼命干活,家中仍旧入不敷出,生活非常困难,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孩子去上学的事了。但是,小蔡锷却酷爱读书,可没有书又怎么办呢?他便让上学的孩子教他认字。为了使上学的孩子能痛快地教他识字,他便想了个法子,每当上学的孩子下学后玩的时候,他便凑上去和他们玩,由于他擅长动脑,玩的花样多而好玩,所以大家都喜爱和他一块玩。时间一久,这些孩子不但主动教他识字,还愿意把书借给他,让他拿回家去自己读。由于借来的书受时间限制,他不得不抓紧时间读,有时头天下午把书借来,第二天一早须还给人家,他便彻夜不眠。就是靠这种方法,用了两年的时间,小蔡锷到八岁的时候,便读完了《千字文》、《诗经》、《论语》和大量名家诗词,还学会了作诗、联对、写文章。这年春季的一天下午,小蔡锷等几个上学的孩子下学后,一起去邵阳城外放风筝。正值他们玩得快乐的时候,突然有一只风筝的线断了,大家便飞速地朝着风筝落下的方向追去。不料,那风筝飘来飘去,竟然飘落在邵阳知府的后院中。当时,大家都感到可怕,不敢去讨,但小蔡锷却对大家说:“那是我们的风筝,落到了他的院中,我们只不过是去讨回来,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在蔡锷的带领下,他们一块来到了知府门前。蔡锷跨前一步,对门卫说:“请你进去通报,就说邵阳有个叫蔡锷的向你们老爷反映个情况!”知府正在房内喝茶,听说有个叫蔡锷的孩子找他反映情况,觉得新颖,便走出来问道:“你有什么情况要反映呀?”蔡锷道:“我们的风筝落到了你的后院,请大人还给我们!”知府一听,不由得生了气,心想,因为要找一个风筝,竟也敢惊动知府,这孩子也太放纵了!可又一想,这孩子确也有些胆识,我倒要乘机考他一考。于是,知府对蔡锷提出,要出个对联,蔡锷如对得上,就把风筝还给他,如对不上,就赶他走。知府出的上联是: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意思是说:在你们六七个儿童中,谁都赶不上你狡猾。蔡锷一听,这是有意取笑于他,便也不甘示弱,眼珠一转,顺口对道:“知府二千石,唯有公……”下面的一个字,蔡锷有意停下不说。知府赶忙问道:“公后面是什么?快说呀!”蔡锷这才不慌不忙地道:“你还风筝,我就说个‘廉’字,你不还风筝,我就说个‘贪’字!”知府见还有些差人在场,能叫他说成“贪”字吗?所以,抓紧命人找来风筝,还给了他。蔡锷“智讨风筝”的故事传出后,乡里的人们都大为惊异:一个穷得连饭也难顾上的人家的孩子,怎么学会作诗联对了?莫非真是无师自通吗?在他们了解到蔡锷自学读书的过程后,又不禁大加赞扬说:真是一个有心计的孩子。当地有位学者,名叫樊雉,听到蔡锷的读书事迹后,主动上门,表示愿无偿地收他为徒。从此,蔡锷才真正地读起书来。蔡锷在樊雉的悉心教导下,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几年后,学识水平便有了飞速的提高,到十四岁那年,便考中了秀才。古今中外名人事迹篇2生疏着名电影演员魏鹤龄的人都知道,他有个爱打瞌睡的毛病,只要一停歇下无论在什么场合,他都能立刻睡过去。为此,他曾闹出不少笑话。抗战时在重庆,他演话剧《重庆二十四小时》,他饰演的角色是受伤躺着的。一次演出时,他真的在舞台上睡着了,该他说台词时,竟是鼾声,惹得观众捧腹大笑。解放初,魏鹤龄到北京参与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周恩来一见他就关心地问道:“老魏啊,你还打瞌睡吗?还忘台词吗?”原来,当时在重庆工作的周恩来也知道魏鹤龄的这个毛病,记得这段趣事,并始终关心着他。魏鹤龄忠厚地一笑,老老实实地点了点头。周恩来关切地拍了拍他的肩头,要他留意身体,多为人民演戏。事后,魏鹤龄回到上海与夫人袁蓉谈起这件事,他眼中噙着热泪:“周总理的记性真好,连我爱打瞌睡、爱忘台词的事他都记得,而他要记的事又是那么多……”魏鹤龄什么都简单忘,唯独周总理对他的关怀永不忘。他始终牢记着周恩来的“”叮嘱,抱病演出,演了不少好影片、好话剧。毛泽东与周恩来曾两次接见他,并同他一起合影留念。在接见前,魏鹤龄生怕在这样重要的时刻也会打瞌睡,他嘱咐赵丹等同被接见的老朋友,务必在他欲打瞌睡前重重地拧他一把!有年夏天,周恩来请赴京开会的魏鹤龄和几个电影界人值同去家中做客。饭后,演员们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周恩来也与大家一起跳舞,见大家快乐,他心中也非常舒服。一曲舞罢,周恩来突然发觉魏鹤龄一人孤单单地坐在一边,好像睡意又起,便走过去关心地问:“老魏,为什么不跳舞?”魏鹤龄惊醒了,他尴尬地答道:“我穿着短裤,与别人跳舞不礼貌。”周恩来看了看他,笑了:“老魏啊,你干嘛不早说呢?”他立刻让人把自己的一条长裤取来,让魏鹤龄换上。当魏鹤龄也起舞在欢乐的人群中时,总理抱着双臂笑得那么欢畅……古今中外名人事迹篇319世纪末的一天,伦敦的一个嬉戏场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演出,突然,台上的演员刚唱两句就唱不出来了,台下乱得一塌糊涂。许多观众一哄而起,嚷嚷着要退票。剧场老板一看势头不好,只好找人救场,谁知找了一圈也找不到合适的人。这时,一个5岁小男孩儿站了出来。“老板,让我试试,行吗?”老板看着小家伙自信的眼神,便同意让他试一试。结果,他在台上又唱又跳,把观众逗得特殊     快乐,唱歌了一半,好多观众便向台上扔硬币。小家伙一边滑稽地捡起钱,一边唱得更起劲儿了。在观众的欢呼声中,他一下子唱了好几首歌。又过了几年,法国有名的丑角明星马塞林来到一个儿童剧团和大家同台演出,当时,马塞林的节目中需要一个演员演一只猫,由于马塞林的名气太大,许多优秀的演员都不敢接受这个角色,还是那个小男孩又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和马塞林协作得特别默契。很可能你已经想到,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名扬世界的幽默艺术大师——卓别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渴望一展才华的机会,早日找到人生的梦想舞台,然而,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顾及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迟疑不决,踌躇不前,以至于错失了一个又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最终落得一连串的遗憾。有时候,可能我们什么都不缺,只有缺少大声说一句“让我试试”的士气!古今中外名人事迹篇4杨澜我没有把她当敌人1990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大型综艺类节目,并向全国公开聘请女主持人。有两名女孩子经过六次严格筛选,最终脱颖而出。紧接着,她们将要面临的是第七轮对决。最终,胜出的就是后来为观众所熟知的——杨澜。有一次,导演辛少英谈到了杨澜胜出的隐秘。当时制片方要找的是一位精通英语的主持人。因此,最终一轮的决赛题目是要求她们在门口预备五分钟,然后用英语作自我介绍并谈谈对节目的想法。辛导说,当自己进入面试办公室正巧经过她们二人身边时,发觉另一个女孩子正在向杨澜请教两句英文的正确表述方式。在这样一个势均力敌的关键时刻,任何一个小的疏漏或者错误都可以让人前功尽弃。所以,对方在英文储备上的小缺失,对杨澜可是个好消息,她完全可以在这时给那个女孩致命一击。可是,杨澜没有这么做。她立刻专心地给予对方相关提示。“我没有把她当敌人,而是当作患难之交。”这才是杨澜获胜的法宝。分析:真正的胜利者不会把对手作为自己的敌人,而仅仅是对手,一个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追赶、共同进步的对手。因为只有对手强大了,你才能被激励,并不断上升。适用话题:竞争、自信、友善古今中外名人事迹篇5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只有30里路。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文天祥见了伯颜后,义正词严地问:“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我们不想灭掉宋国!”“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假如南宋不投降,元军马上就发起进攻。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逼下,向元军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元世祖很敬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每天派人去轮番劝降,但都被文天祥骂走了。元世祖见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在狱中艰苦的环境下,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了几年,元世祖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愿下跪。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道:“你的忠心,我特别佩服。假如你能转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照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的宰相,怎么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假如这样,我死了以后,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样?”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元世祖知道劝降已没有期望,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刑场上,文天祥面色从容。他对监斩官说:“我的祖国在南方,我要面对南方而死!”说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几拜,仰天长叹道,“我事已毕,心无悔矣!”古今中外名人事迹篇6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戚继光看到形势危险,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从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之后,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夫和矿工3000余人,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有名天下的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制造了长短兵器协作,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驻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四十年(1561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宁海健跳(今属三门),临海花街、上峰岭、白水洋和太平(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史称台州大捷,亦称台州九战九捷。次年夏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并乘胜破牛田、兴化的倭寇,连克60余营。四十二年(1565年)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因受排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广东戍守。后遭诬陷,夺职回乡。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他的优秀军事理论着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视。古今中外名人事迹篇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革命实践中,互相帮忙,互相鼓舞,共同写下了许多指导革命运动的理论著作。在生活上,他们也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在马克思及其家庭处于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为了资助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恩格斯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去从事他所不喜爱的该死的商业。《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后,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由衷地说道:其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做的牺牲,我是绝不可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当他们二人不在一块儿时,总是保持着极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