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_第1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_第2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_第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_第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当前,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建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下简称“学生核心素养”)也成为全面实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和基础。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地区)在遴选学生核心素养指标的过程中不仅表现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共同趋势,同时也都强调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人民的锤炼与沉淀,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特征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的运行模式与人民的观念。因此,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构建必须认真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继而建构起能够真正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切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具有国家战略意义问题的具体解答,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需要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追求,传承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基因。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需“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先贤及仁人志士们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广泛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真谛。其中,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和理念精粹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人生观、价值观,构筑了中华儿女独特而坚定的精神世界。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源,也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过程中,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让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现出中华民族之“魂”,就是对中华文化最为实质性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保障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持续传承下去的关键所在。其次,在学生核心素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抓手。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现代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更加强烈和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核心素养不仅关乎个体未来生活的适应,更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那么,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则需要以承载优秀文化传承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深刻变革时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受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的影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蕴含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抵御社会不良信息和负面现象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中华民族当前乃至未来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再次,在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传承民族文化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共同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国家(地区)都试图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或指标体系,从而为学生的学业质量标准提供参照,以指导人才培养实践。当前,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等均建立了结构完整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仔细梳理和分析这些国家(地区)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指标可以看出,这些核心素养指标均反映了各国(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文化环境特点,也蕴含着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特色文化。有鉴于此,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框架也需要承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符合我国的国情与现实需要。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建构中的定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构建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生核心素养需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同时,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处理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与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及弘扬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中的传承?针对上述问题,思考如下。首先,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需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理想人格及修身成德之学。在概念上,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朝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古典文化体系。广义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传统文化思想、传统艺术(琴棋书画、戏曲等)、民俗与禁忌、传统医术(中医)等。狭义的传统文化则主要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实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包括了自夏商周三代至清末近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思想与观念,主要表现为以儒家、道家、佛教为主流的三教文化传统,其中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思想居于核心和主干的地位。儒家、道家、佛教等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儒家思想,关注的核心主题是理想人格、人的价值、自我实现等。针对这些问题,以儒家、道家等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系统且完整的理论学说,即关于何谓理想人格、如何达成理想人格及个人修身成德的思想。毫无疑问,其中优秀的文化思想,尤其是传承至今且具有现代适应意义的理念精粹,蕴含了诸多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思考,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的(民族的)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具有重要启示。其次,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建构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也不意味着抛弃国际视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世界上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已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此外,伴随着时代演进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科技信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信息知识量急剧增加,许多新的关键素养应运而生。因此,学生核心素养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立足国际前沿、借鉴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地区)的先进经验,并且要弘扬时代精神,以适应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建构的重要数据来源,但并不是唯一来源。从方法学的角度来看,在学生核心素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进而研发出能够反映中华优秀文化特色的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在这一意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实际上构成了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一个重要数据来源。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遴选出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广泛接受、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思想品格和关键能力特征,使之渗透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之中。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并不能成为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建构的唯一数据来源。要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我们还需要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系统的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最终,基于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程序,建构起能够符合我国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三、中华传统文化中能够融入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的优秀基因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与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修身成德之学。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文化这种修身成德之学,不但在有效引导人如何调节自我(自我调适)和正确对待他人(和谐自他)与社会(奉献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其“仁”“义”等核心价值观念,也成为传统社会各种思想潮流相互融通的基础,成为主导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这种修身成德之学中所蕴含的仁爱、诚实、节制、宽容、和睦、忠诚、孝亲意识、责任意识、团结合作、自省自律、公平公正、热爱民族和国家等价值理念仍然具有明显的现代价值。这种价值观念以文化心理积淀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无疑,传总之,在传统文化中,把“义”规定为行为之所宜、行之所当然,以“为义”“行义”为价值的评价标准,并将义与利对举,注重“义利之辨”,不断强化超越私利而维护公义和精神维度,并以此为实现理想人格和提升精神境界的方式。“信”与“诚”则体现了诚实不欺、恪守信用、自省自律的诚信精神。在这些价值观的引导下,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具有浩然正气的义士君子,他们明辨是非、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精神,为维护社会正义和伦理道义发挥了重要作用。诚信则成了传统社会中保持人际正常交往和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一种基础德性。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利益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义利之辨”原则下形成的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的精神传统,对以逐利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有重要的矫正功能。同时,诚信精神也显得越发可贵与必要。因此,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等精神应渗透于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之中。(四)重视礼仪教育,倡导礼敬谦和、遵守规范、举止文明在传统社会,中国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见“礼”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夏、商、周三代时期,礼已成为整个国家、社会各项活动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孔子以恢复三代的礼乐文化为理想,以仁补礼,赋予礼以内在的道德心理基础,形成了“仁”“礼”统一的伦理模式。孔子认为,“礼”是人内在道德情感(仁)的表达方式,也是修身提升德性的重要依据与保障(克己复礼为仁),从而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礼)与内在的道德情感(仁、义)结合起来。孔子强调,礼体现了尊敬、节制、谦让的精神,是实现自身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礼之用,和为贵),是一个人融入社会的重要基础(不学礼,无以礼)。一个人必须通过礼义修身,才能成就君子人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因此,将礼乐作为对百姓进行教化的重要内容。孟子将礼视为“四德”(仁义礼智)之一,指出礼的精神是辞让(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荀子则在性恶论的基础上,主张“隆礼重法”,强调了礼、法等社会规范体系对节制人的行为、修身成德和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成为封建礼制的理论奠基者。汉代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后,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儒家的道德礼仪制度也成为国家的“名教”。至宋代,理学家将“礼”与“天理”结合起来,“理也者,礼也”,“礼谓之天理之节文”,为礼提供了本体论根据,论证了礼的合理性。此后,我国社会成为“礼教”社会。在传统社会中,“礼”于外代表了一整套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其内在蕴含了尊敬、节制、谦让、和谐的精神。儒家强调仁与礼的结合,努力实现内在的道德情感与外在行为规范相统一,以此作为修身成德和实现完满人格的途径。这对于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礼在传统社会中也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