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论十大关系》的重新解读_第1页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论十大关系》的重新解读_第2页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论十大关系》的重新解读_第3页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论十大关系》的重新解读_第4页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论十大关系》的重新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论十大关系》的重新解读姓名学号班级前几天偶然发现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经过一阵细吞慢嚼以后,在感叹伟人风范之余,隐然间一点儿小小的感想在心头萌生。在《论》里面,我仿佛看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影子,兴趣之余,我决定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再次来解读一下《论十大关系》。在分析《论十大关系》之前,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半个世界以前的那个中国,俨然已经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五年计划后,新中国开始谋划自己的未来,之后,中国坚定的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跟在苏联大哥的后面,但是,此时中国的状况,我想用一句毛泽东的话来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我想这样的描述应该是符合历史的,在这样窘迫的局面下,摆在中国面前的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发展经济,稳定民生,搞好内部团结,搞好党自身的建设,于是乎,《论十大关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然而,当时光飘过新世纪,旧中国已然不再,中国一句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科技,信息,经济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新的发展观也呼之欲出了,于是,涵盖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诞生了,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一般地,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构想,既要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要从哲学范畴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性化角度出发,

所以要全方位,多层次,点、线、面的涵盖“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的复杂系统运行和人口,环境,资源,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进行差异化的表达,因此,我们可以看科学发展观在这个特殊的历史场合出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这难道不是社会规则与关系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形成的嘛吗?科学发展观,既强调发展,并且注重科学,个人觉得,这不仅是新世纪中国的畅想,这也必将引起全世界的共鸣。主要原因如下:Q从自然现状出发,眼看当前越来越恶化的气候,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酸雨,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走,科学的发展之道,是必须的!Q从经济社会条件出发,当前是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与人直接最原始的纯洁关系,已经被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理念所取代,所以,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势在必得!@在人口、自然资源方面,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而引发的粮食,安全,饥荒,战争等问题层出不穷。当一切的非可再生资源濒临枯竭的时候,我们拿什么拯救人类,所以,科学发展观,必须必然要成为时代发展的主基调。可以这样说,不管是《论十大关系》还是《科学发展观》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他们作为一个历史的产物,存在即是合理,因此,这两大认识中,我们细细挖掘还真有一些千丝万缕的联系。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家、生产单位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VS统筹兼顾Q统筹城乡。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第一点就强调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的关系,毕竟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重工业大都分布在城市里面,农业都是在农村,因此由于发展方式的不一样,导致了城乡的差距十分明显,此时,在《论》里面,毛泽东指出了,我们在稳步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不能犯一些原则上的低级错误的,此事,苏联和东欧是有前车之鉴的,在苏联,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盛行,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农业发展,过分强调重工业,导致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这就造成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弱,市场上,货物减少,货币不稳定,市场秩序十分混乱,这就为后来苏联解体买下了祸根!而眼看时下的中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统筹城乡,统筹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是有显而易见的成效的,仔细翻阅,我们近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焦点聚集在了三农问题上,可见农业发展的地位,对于工业,我们是坚持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农业,我们也坚持走一条高效,高产,优质,安全,生态的现代化大农业,加强科技对农业的贡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这样就可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使工业与农业在发展上齐头并进。其实,我觉得解决农业与工业发展的模式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乡差异的问题,比如,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城镇工业,新兴工业。在城市地区发展生态农业,花卉园艺业等等,是农业和工业更好的融合。这样,就能使农村脱贫致富,城镇稳步发展。这才是科学发展观的真谛。所以,无论是半个世界以前的中国,还是当代的中国,甚至于未来的中国,科学发展观依然是统筹城乡的利器。Q统筹区域发展。从《论十大关系》中,对于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为我们描绘了在当时场合下统筹区域发展的一个雏形,毛泽东指出: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不合理的状况,无偶一未来平衡内地与沿海的状况,毛泽东强调要在沿海工业继续发展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内地工业。其实,客观的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统筹城乡不仅是体现在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上,更加具体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比如,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传统工业区与新型工业区的差异,山地地区和平原地区的差异…….我们细数近些年的大型发展战略,诸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都体现了统筹区域发展的思想,最近两年,成渝城乡改革配套试验区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国家在中西部的投入时更大的力度,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区域发展上体现的巨大驱动力。当然,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协调而不失发展,并不是顾此失彼,重点发展了中西部,就落下了东北发展,不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对于东部地区,要充分的发挥其在地理、区域、上的优势,扬长避短,为中西部在发展模式上提供经验和教训,可以说,东部地区在发展上仍然是前沿。Q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论十大关系》里面,有一点是描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的,毛泽东指出,我们把经济建设搞好了,就会拥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换句话说,国防建设是凌驾于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放到当今,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社会要发展首先得看经济发展呢?这是显然的,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已经渗透到了很多领域。经济发展史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石,同时,其他领域的发展又对经济发展有反作用。说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以来,就有效率优先和公平优先之争,1993年,中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立初期制定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但是到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则提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掀起了学术界的讨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符合邓小平的“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理论,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则看到了中国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局面,那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全面协调,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当然也得既看到全面,也要有所发展,所以,在科学发展观看来,应该是市场主导效率,政府主导公平,使公平和效率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原因有下: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效率优先是应该遵守的。公平问题,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是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生产资料分配的公平,所以公平必须在生产资料的分配上做到多样化,不仅是分配对象的多样化,也是被分配对象的多样化,这样就要求国有制集体所有制进行改革,由政府调控,真正做到,人人公平。G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相比于《论十大关系》来讲,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一大创举,虽然《论》中没有直接提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事件,比如大炼钢铁运动,麻雀运动,包括鼓励人口生育等等问题,都集中反映了当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模糊性,或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然的存在,只是一味的索取。所以,到后来的几十年里面,自然开始给我们报复。1998年的特大洪水,北京大面积的扬尘天气,非典,禽流感……面对自然的报复,我们方才醒悟,因此,可以说,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上,《论》和科学发展观应该是前赴后继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弥补了《论》的不足。从哲学上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因此,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所有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必须要遂循自然规律,客观规律。谈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们把和谐的概念放大,就会有人与人也应该和谐共处,在这一点上,在《论十大关系》的那个年代似乎比科学发展观这个年代做得好,这是为什么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追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村的想奋力到城镇,城镇的想奋力到大都市,大都市的想奋力出国,在这样一个前后关系中,整个社会系统是向上运动的,但是,随着这种运动的加速,它的向心力也逐渐减小了,因此,原本稳固的人情关系,随着距离的拉开,也逐渐疏远。那么这样的状况,我们想寻求和谐,得等到何年何月?所以,科学发展观在这个问题上,主张人与人拉近距离,构建人与人直接的和谐关系。G统筹国内发展和国外发展。对于中外关系这层,它早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外交问题了。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了“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中,取其精华不是纯粹的照搬照抄,而是消化吸收,推陈出新,加以创新,上升到哲学层面,就是辩证的否定,即扬弃。放眼当今,和平与发展已然成为时代的主题,新科技革命也方兴未艾,跨过公司比比皆是,因此可以说,中国赶上了一个相当好的时代,所以本世纪我们更加强调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成为趋势,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方设法融入到国际社会中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崛起已令世界震撼,随着2001年成果加入WTO,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还有即将举行的2010世博会,使中国展现在了世界面前,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运行模式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在体制、结构、制度上还有很多缺陷。,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存在诸多不相容的制度性因素,因此,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可以让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形成对接,提升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毛泽东指出:中国有两条缺点,同时也是优点。我国过去式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业不发达,科技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很多地方落后于人家,因此,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也是必要的。以上五个方面均结合科学发展观与《论十大关系》的关系叙述,不难看出,《论》其实就是一个50年前的科学发展观,当然这个“科学”,只是在当时那个特定历史场合下,可以说,论十大关系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指明了方向,引领了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当然科学发展观是更多更加全面的发展观。二调动国内积极因素与“以人为本”毛泽东在《论》里面就指出:提出这个问题,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要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结束了“三座大山”的压力,民主革命初见曙光,那么何为积极因素?在国内,积极因素就是工农联盟,一切统一战线上的人民,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反对的也可以加以利用。

其实,在那个年代,要调动一切因素谈何容易,这几股阻力强烈的腐蚀着统一战线。Q局势不明朗,各个阶层并不稳固,革命与战争的阴影还没有散去,到处充斥着黑暗与恐怖,各阶层的敌对状态依然存在。©国际形势也是风雨突变,两大集团磨拳擦掌,国际关系也是以意识形态为先,其实中国的处境并不是很乐观。在这个艰难的岁月里走过了几十年,新世纪的到来,也掀起了和平与发展的浪潮,政治问题逐渐向经济靠拢,人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今,也是全面发展经济了,因此,这个转型期“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受损,于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呼之欲出。在这里的“以人为本”,包含了各阶层的基本利益,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更高层次的调动积极因素,因为人是根本,而不仅仅为“因素”,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建设和谐社会,才有利于增强社会共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全面协调的发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全面协调的发展观中央和地方关系,自古以来就是矛盾双方,此消彼长,毛泽东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前提下,扩大一点儿地方的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积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道这里,淮海省有前车之鉴的一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在政治上,个人高度专权,对干部没有必要的监督;在经济上,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阻碍了地方的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最终还是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毛泽东指出:中央要巩固,就得注意地方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让利放权”。比如,立法权属于中央,但是地方可以再不违背中央大体方针的条件下,针对工作需要,地方可以自己制定章程纲要等等。这样就可以加强地方行政的机动性。现在,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不仅仅在中央与地方,还有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地方与地方应该加强协调,统一服从中央调配,在中央的统帅下合理的变通,做到全面协调。一提到党,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毛泽东在那个相对敏感的年代就提出“几个党好”的观念。而且强调要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毛泽东最后强调“党政机构要精简,不是不要民主党派,希望把民主党派团结在共党周围,组成一个统一战线,积极调动各个党派积极性。读到这里,我们便会想到,我国的政党制度一一中国共产党临到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既不是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也不是一党制,在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样来处理党和非党的关系,不仅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同时也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我想,这样做不仅可以协调政党间的关系,也可以推进中国的民主进程。《论十大关系》的历史功绩要考证《论十大关系》的历史意义,我们就要把它置身于60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首先从其历史背景说起。Q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胜利,在这个形势下,中共中央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Q对五年计划实施3年来,对社会主义建设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以苏联教训为戒,总结自己的经验,走自己的路,着手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先后听取了34个部委汇报工作,最后概括出来了这十大关系。在1956年4月25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来。对于这个《论十大关系》从内容上讲,它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甚至是是非问题,那么在几十年后,它到底有哪些历史功绩我们来看看:Q可以看出,《论十大关系》实际上开启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历史先河,针对国内现实情况,就事而事。Q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八大"的召开起到了抛砖弓I玉的作用,在理论上为其作了强硬的支撑。Q《论》坚持从实际出发,辩证的看待和处理中国面临的十大重要关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指导性意义。Q为新时代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的源头。五《论十大关系》的当代意义几十年前,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大无畏的精神,重新认识自己,审时度势,今天重读之,依然对我国改革开放探索建设有极其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