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1沁园春长沙-高一语文导读与教学(必修上册)_第1页
课文1沁园春长沙-高一语文导读与教学(必修上册)_第2页
课文1沁园春长沙-高一语文导读与教学(必修上册)_第3页
课文1沁园春长沙-高一语文导读与教学(必修上册)_第4页
课文1沁园春长沙-高一语文导读与教学(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文1:沁园春长沙(一)课文赏析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二)课文精读1.《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这个时期,他和同学畅谈人生国事,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开展了早期的革命活动,同事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2.诵读全词,概述上下片的内容明确:上片描写秋景,下片回忆往事。3.上片实际由两幅画面构成,如果把其中一幅取名为“独立寒江图”,另一幅取名什么为好?明确:湘江秋景图4.诗歌语言跳跃性大,多有语序倒装、成份省略等现象,阅读时需要调整补充,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开头三句话,按正常的语序应当怎样说?什么意思?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5.可否将“独立”改为“站立”或“直立”?明确:不能。“站立”和“直立”未必是一个人,“独立”表明是一个人,突出了中流砥柱的气概。回想当时,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无所畏惧,坦荡从容!6.“独立寒秋”,这个句子似曾相识,谁能想起相似的诗句?明确:独钓寒江雪7.“独立”和“独钓”两句诗歌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明确:栖鸟不飞,行人绝迹,在静谧凄寂中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柳宗元的“独钓寒江”表露了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以后决不妥协的决心,颇有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身在橘子洲头,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思考人类命运谁来主宰,历史巨轮谁来掌舵,毛泽东的“独立寒秋”表露了诗人天下为己任的胸怀。8.“湘江秋景图”其实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怎样分?依据是什么?明确:“看”至“万类霜天竞自由”为一层,“怅寥廓”等三小句为一层。因为“看”以下7句是作者“寒秋”所见,而“怅寥廓”等三小句是作者“寒秋”所思。9.一般地说,句号要比逗号停顿的时间稍长一点,而逗号要比词语间的停顿稍长一点,但是,在“看万山红遍”里,“看”字停顿时间要少长一点,不能太短,这是为什么?明确:因为“看”字管控的不只是“万山红遍”,而是其后的7个句子。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10.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叫意象。那么,“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明确:山、林、江、舸、鹰、鱼。11.古人做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说的就是炼字。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在这“看”领起的7个句子里,你认为哪几个字用得最好?明确:遍、染、争、击、翔遍——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一个“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染——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枫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争——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奋力拍打,“击”字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翔——“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翔”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在水中游动时轻松自如的神态。12.“看”字领起的7句,最后一句与前面六句有和不同?明确:前六句“看”的是山、林、江、舸、鹰、鱼六种具体的景物,而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这样看来,“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13.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形容王维的诗。毛泽东的这首词也是“诗中有画”的典范,请同学们从构图的角度来赏析“看”字所展现的画面。明确:=1\*GB3①布局的角度:先写山上,后写江中,再写天空,最后写水底,由远及近,由高而低,远眺近观,仰视俯察,多角度描绘湘江秋景。②从动静的角度: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为静态景物;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为动态景物。有动有静,动静搭配,画面生动活泼。③从色彩的角度:山林红,江水碧,长空蓝,注重颜色搭配,画面色彩鲜明。14.“怅寥廓”三字如何理解?明确: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这个句子调整顺序赢为“(对)寥廓(而)怅”,准确的理解应为: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15.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应该感到心旷神怡才是,为什么会感到“怅”呢?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16.“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明确:苍茫,旷远迷茫;主,主宰;沉浮,同升降,有上升和没落的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俯看游鱼,仰看飞鹰,“万类霜天竞自由”,不由得惆怅感慨起来,想到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17.结合内容,简述下片的思路。明确:上片写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看(湘江秋景图)远眺:山红林染(静)近观:江碧舸争(静、动)

仰视:鹰击(动)

俯视:鱼翔(动)

概括:万类竞问:谁主沉浮写出:博大胸怀

凌云壮志18.上片由“独立寒江图”和“湘江秋景图”两幅画面组成,下片也由两幅画面组成,阅读下片,给两幅画面各取一个名词。明确: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19.“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然后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为过片,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过渡自然,上下片衔接巧妙。20.上片我们讨论过“看”字的作用,再下片里哪一个字和“看”作用相当?问什么?明确:恰,正值。一个“恰”字,统领七句。21.我们来讨论“书生意气”在词中的意思。常听人说:“某人书生意气,是赵括式的书呆子。”又有人说说:“某人做事太认真,不懂为人处世,过于书生意气。”这首词里的“书生意气”与日常人们使用的“书生意气”有什么不同?明确:人们常用的“书生意气”是一个贬义词,多半指人光有理论没有实践能力,或者只懂书,不懂事,认死理,犯傻。这首词里的“书生意气”与上述意思完全不同,它是指读书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健康积极的精神风貌,说简单些,就是读书人意气风发。22.注释里说:指点,评论;江山,国家。如果将“指点江山”改为“评论国事”?明确:“评论”较为抽象,不如“指点”具体形象;“江山”代指国家,以特征代本体,化抽象为具象。“指点江山”,面对祖国的山河居高临下,指指点点,臧否一切,这比“评论国事”或“评论国是”留给读者的形象要鲜明深刻得多。23.“粪土”一词用的极妙,请你说说妙处。“粪土”是名词,这里把它作为及物动词来用,让其支配“当年万户侯”。实际上这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其意为:把……当成粪土,视……为粪土。打破用词常规,将名词活用为动词,而且将其使动化,使得句子紧凑而有表现力。24.你知道毛泽东在长沙学习和工作期间,做过哪些事情?明确: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25.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在长沙的革命活动,足以展现“同学少年”的形象,但是,词作里没有写这些具体的事情,却形象地写出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仔细想想,作品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明确:作者采用典型化的手法,将具体的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舍形而得神。具体表现为:=1\*GB3①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2\*GB3②将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即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3\*GB3③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即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25.最后三小句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有哪些?明确:击,拍击,水击进拍击着水,以此代指游泳,更显在激流中游泳的雄姿。遏,阻止,拍起浪花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何等英武的形象。26.关于“中流”,你能想起什么成语或典故?明确:成语,中流砥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典故中流击楫。祖逖带领部下渡江北上,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27.青年毛泽东曾在《新青年》杂志上刊文,大声疾呼:“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当年,毛泽东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他也写过游泳方面的诗词,你能说出一些名句吗?明确: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身二百年;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28.下片结句和上片结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在诗词鉴赏中,下片这种结尾方式有种说法,这种说法叫什么?明确:上片结尾的表达方式是抒情,下片结尾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诗歌最后转为写景,以场景描写代替直接的感情抒发,结束全篇,这种方法叫“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可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让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29.具体说明“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明确:暗含着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应该是上面提到的“同学少年”,诗人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的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30.从思路的角度对下片作简单小结。明确:下片采用总分结构进行描写,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31.从词中找出能够体现全词思路的五个动词。明确:全诗以“立——看——怅——忆——问”五字展开全诗,进行描写抒情。32.这首词作上片提出问题,下片形象回答,请对此作简单说明。明确: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沧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忆事,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33.秋天是“万物皆老”的季节,古代诗人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人生的愁烦与生命的忧患。能说出一些名句或名篇吗?明确:=1\*GB3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2\*GB3②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3\*GB3③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刘彻《秋风辞》)……34.同样写秋,毛泽东笔下的秋绚丽多彩,生机盎然,一扫前人的阴冷之气,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35毛泽东在诗词创造上的独特成就,给我们语文学习乃至人生历练怎样的启示?明确: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巧的问题,还跟胸怀、气度有关,我们应该加强语文知识学习的同事要注意涵养自己的人文情怀,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宇宙观。36.前面我们提到复旦某女生“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的感叹,当代青年有这种感叹的不在少数。你认为这些青年与年轻的毛泽东及其同学相比,差距在什么地方?明确:当代青年未能像毛泽东他们那样,以天下为己任,过多地考虑个人问题。我们的社会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公正、公平离人们的理想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必需正视严峻的现实,加快改革的进程,推进社会向更加公正、公平的方向前进。但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变成现实。而青年正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生力军,作为这个队伍的一员,我们需要的不是悲哀叹息,怨天尤人,而是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我们的青春。37.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当代青年如何继续和革命前辈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明确:时代在发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的父辈与改革开放同行,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为00后的当代青年,我们的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我们将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应该满怀家国情怀,摈弃狭隘的自我,将小我融入时代洪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做好历史的传承人和推动者。(三)教案片段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梦,一个雄奇壮丽的梦。东方睡狮一梦百年,醒于毛泽东。毛泽东以他的大气,抒中国少年之风发意气,启少年中国强盛之旅。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沁园春·雪》(齐背),诗人写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王者霸气,这时江山已定。其实早在1925年,年轻的诗人就已经初露锋芒,显示出王者的“大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沁园春·长沙》。二、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一:识“大体”活动引领:学生课前回顾以前所学词的知识,并查找资料,梳理并分享词的定义、特点、题目、分类等内容。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4.词的分类:①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词有分段,词中称为片、阕、叠。单调词不分段;双调词分两段,称上片下片;此外有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②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学习活动二:读“大气”活动引领:通过听读、自由读等方式,积累字词,辨清楚需要重读的词语,感受本词的风格与“大气”。1.播放朗诵视频,感知这首词的基调。正音: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róng)廖廓(liáo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2.指名朗读,思考哪些地方需要重读?用笔画下来。明确:领字要重读,如独立、看、怅、忆;动词需要重读,如争、击、翔、粪土、击、遏等。3.你能感受到这是一首什么风格的词?(提示:乐观豪迈、开阔大气。)4.思考:你感受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大气?(1)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形象的关键词。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2)自由的大声诵读,说说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诗人的大气。示例: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卓然而立、中流砥柱的英气。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诗人“独立”,表现出爱秋而不畏寒的卓然而立的形象和中流砥柱的气概。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写景视野的开阔豪气。比如“看”领起的七句,远观近看,仰视俯视,大开大合,开阔大气。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问江山问大地的情感大气;特别是“怅”领起的三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藐视权贵改造旧世界的凌云壮气!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诗人的凌云壮志得以实现。(3)教师补充:如果说豪迈气派反映的是毛泽东精神世界的质地,那么宏大气象说的就是他精神世界的容量。“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座座顶天立地的磅礴大山蜿蜒起伏,犹如温顺细碎的浪花、轻轻一握的泥丸——这是他精神世界空间包容度。“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他精神世界时间包容度。30岁离开湖南、奔向革命风暴中心的时候,他就写下了“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以这样的决绝气势抒写自己改造旧中国的信念意志。从此,诸如昆仑、寰宇、四海、五洲、汪洋、北国、长城之类的宏大词汇就成了他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关键词。本词无一例外的使用了大美的宏大意象。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毛泽东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岳麓山,面对如画的秋景,追怀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5.教师范读。6.学生朗诵展示。学习活动三:品“大美”活动引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交流: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什么画面?用得好的动词有哪些?1.学生边读边交流,概括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分别找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并概括全词描述了哪几幅图画。(1)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其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2)上阕的关键词是“看”,下阕的关键词是“忆”。(3)四幅图画——寒秋独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2.请同学们齐读上阙“看”领起的七句,看看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大美体现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红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2)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天空:鹰击长空(仰视)水底:鱼翔浅底(俯察)(3)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层林尽染染,写出了色彩浓烈。百舸争流争,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有力之状。鱼翔浅底翔,突出了鱼儿自由轻快之态。竞自由竞,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教师补充:诗词特别讲究炼字,除了上面几个字外,比如开头一句的“立”字也很有韵味。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品意象,品语言,发挥想象力,一幅幅充满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秋色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尽显诗人的拿云“大气”!诗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上阙通过写景抒情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附: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新内容诗人立江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考。这时站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轻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二、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一:比“大志”活动引领:找到刻画“同学少年”的内容,边读边鉴赏。1.请同学们齐读下阙“恰”字引起的七句,说说诗人刻画了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同学少年”的精神风貌如何?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小结:刻画了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他们风华正茂、奋发有为、敢于斗争、藐视权贵,有改造旧世界的革命大无畏精神。2.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一首励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如今缺乏大气格局的青少年又是怎样的呢?人情味缺乏、惰性十足、不善坚持、不爱吃苦、缺乏钻劲、没有规划、不重积累、缺乏诚信、沉迷网络等并不少见。通过鲜明的对比,相信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学习活动二:议“大局”活动引领:学生回顾一些写秋的古诗词,以便与作者笔下的秋景进行比较。1.评议:作者笔下的秋景与古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古人的悲秋情怀——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屈原——欸(音哀)秋冬之绪风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诗人笔下的秋:数量(万、百)、范围(遍、漫)、程度(尽染、碧透)、力度(争、击、竞);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扫尽千古悲秋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