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二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_第1页
苏轼词二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_第2页
苏轼词二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_第3页
苏轼词二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_第4页
苏轼词二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词二首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作者简介苏轼画作和书法苏轼画作和书法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方方/.喜欢苏东坡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作品简介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合注释阅读作品,解释下列字词

①狼狈:②芒鞋:③吟啸:④料峭: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草鞋。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形容微寒。~春寒,形容初春的寒冷。参考译文

没有听到雨点穿林打叶发出的声响,不影响舒徐步行,且又吟啸高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骑马还要轻快,有什么可怕的呢?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微寒萧瑟的春风吹走了酒意,醒来稍有点冷,可喜的是雨过天晴,温暖的斜阳又迎向了自己。回头看刚才那狂风大作的情形,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回去吧,风雨和晴朗都是无所谓的。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结全词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展现了苏轼被贬滴黄州时泰然自若的基本心境。阅读上片,思考问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态?②“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泰然自若。······“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阅读上片,思考问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上片小结:

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我们从中窥探了词人的心迹:不要随波逐流独善其身哪怕付出代价泰然自若如何坚守自我阅读下片,思考问题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①“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照应了小序中的哪句话?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态?②请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双重含义,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料峭春风”三句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表层含义是:为什么在“穿林打叶”的时候,“我”能够那样从容不迫地“吟啸且徐行”呢?因为“我”早就预料到,狂风骤雨肆虐的景况很快就会过去的。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阅读下片,思考问题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下片小结:

①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②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我们也从中找到了词人的心路的原因:厄运来临会使人清醒当然也会痛苦天无绝人之路回首先前的风雨,厄运不过如此如何面对苦难上片:如何坚守自我下片:如何面对厄运这首词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展现了苏轼被贬滴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上片落笔镇定心态,即“如何坚守自我”,下片落笔欣慰心态,即“如何面对苦难”。既写眼前景,又想心中事,景物层次、心绪走向都十分清晰。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呢?全词总结延伸拓展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散文《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回顾已学苏轼作品探究:我们知道,这些作品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那么,①他是怎样来到黄州的?②黄州对于苏东坡有什么样的人生意义呢?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从监狱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余秋雨《苏东坡突围》黄州虽是贬谪之地,但是正是经历了这一次的磨难,使苏东坡突围了,他将官场中浸渍许久的“假我”剥离、炼化、洗净,于是钟情山水,恬淡优游的“真我”重生,他的艺术和才情获得了蒸馏和升华,他开始回归自然,回归真纯,他真正成熟了。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所以,与其说黄州成全了苏东坡,不如说是苦难成全了苏东坡。延伸拓展阅读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完成下列问题: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此诗作于作者谪居黄州时。①找出词中点旨的句子,概括说明词人的情感。

参考:“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词人决心忘却人间的功名利禄,寻求精神上的最大自由。②这首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请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