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_第1页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_第2页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_第3页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_第4页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第一单元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2*梅岭三章/陈毅

3*短诗五首

4海燕/高尔基

写作学习扩写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舒婷及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并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緋红、喷薄”等词语。

3.有感情地诵读并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中的意象特征,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

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感情,增

强学生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理解诗歌中独特的意象所表现出来的凝重

情感。

教学难点

领会朦胧诗的写作特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

准确领悟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引入新课,2.作者介

绍和背景资料,3.诗歌赏析,4.指导朗读,5、布置作业。

1.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采用“激情引入法”引入新课,让学

生听歌曲《我爱你,中国》,引导学生说出歌曲中蕴含的感情,从而

引入对本课的学习。

这一节课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刚才播放的歌曲大家听

过没有?这首歌的曲名叫什么?歌曲表达了对祖国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一提起祖国,人们往往会想起长

江、长城、黄山、黄河、四大发明……用这些去歌颂祖国的强盛伟大。

舒婷却反其道而为之,直面祖国灾难深重的古老历史及其严峻的现实,

选取大量新鲜活泼、意义隽永的意象,以舒缓深沉的节奏,唱出实实

在在的对祖国的款款深情。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对祖国热情的

赞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先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拉近了他们与文

本的距离。

2.作者介绍和背景资料。

这两方面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解决的,在教学过程中不

必占用过多时间,因此,只需抽学生把这些内容说一说,根据学生

的回答,相机出示相关的课件。

3.诗歌赏析环节:

先让学生听范读,在范读前提出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

力去听,这里有两个问题:(1)作者用哪些意象表现祖国贫穷落后

的历史?(2)作者用哪些意象表现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设计这两

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对表达主旨

的重要作用。

然后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阅读全诗并提出问题:划出你认为写得

好的句子,想一想好在哪里?同时在黑板上写出本诗的内容提示,让

学生结合内容提示进行分析。这时,可以给学生进行分工,将学生分

成两部分,一部分品读第一、二节,另一部分品读第三、四节。

在学生读好诗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

同学听一听,再抽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相互交流及发表

意见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指导朗读。

通过前面的分析,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感情应有所了解,这时

进行朗读训练十分必要。前两节,诗人先排列出一系列的意象:老水

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并用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词

语修饰,后以贫穷悲哀作结,感情:沉郁、凝重。后两节,诗人排列

出一系列生机勃勃的意象,显示出祖国摆脱劫难后蓬勃新生的祖国形

象,后向祖国庄严宣告,要报效祖国、献身祖国。感情:欣喜、明快。

然后,从班级中抽出学生组成朗读小组,感情朗读这首诗。

5.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

(2)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

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①我是于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意象,描摹了祖国贫穷、落后的历

史和蓬勃发展的现实,赞扬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表现了

诗人与祖国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和历史责任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课外找相关读物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学写一篇赏析文章(可以就整

体谈,也可以从某一角度谈)。

七、教学反思

诗歌创作个性十足,难以用统一的规律去分析,然而发掘一些欣

赏诗歌的一般性的思路和角度,可以让阅读诗歌有章可循,减少学生

读诗时的畏难情绪。在第1课时中,我以朗读为贯穿课堂的抓手,让

学生通过思考“怎么读”,自觉地去发现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

诗歌大意,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第2课时在整体把握

诗歌的基础上,具体去分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学生深入

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变

化,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真挚情感,并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尝试自己

解读诗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阅读诗歌的方法。两节课的侧重点不

同,但都围绕这首诗的特点和整体教学思路进行规划,做到“一课一

得”。

2*《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5.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字卡,指名学生朗读:伏旋旌悬

2.熟读这三首诗(抽上、中、下游学生各一名朗读)

二、导入新课

——展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介绍时代背景: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说明]如有条件可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该环节的目

的一在激趣,二在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为学好本课做准备。

三、课文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这三首诗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

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

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

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

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

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有条件可配乐

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3.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

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提示: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

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

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

密联系,又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

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

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说明]该环节可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精读细研

1.分析——在朗读中穿插下列问题:

(1)解读第一章:

①指名朗读全诗。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

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

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

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③教师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齐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④提问: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提示: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

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

痛快、笔力千钧地流露出来了。)

⑤提问: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诗中“旗旗”借代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

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⑥学生小组讨论:这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提示: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

⑦朗读指导: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

“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

淋漓之感。

⑧学生读全诗,背诵

[说明]引入李清照的《乌江》旨在让学生由彼及此地体会到课

文中所表现的诗意,更容易理解到课文中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在其他

几个问题的设置上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对修辞方法的辨

认能力和理解能力。阅读环节的反复进行,可以使学生以读促解,不

仅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感情,而且能够品味到诗歌的美感。

(2)解读第二章。

①学生齐读全诗。

②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

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

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③思考: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提示:“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

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

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

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

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④思考: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

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⑤朗读指导。

引入陆游《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告乃翁。读这首诗,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

的壮烈情怀。“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两句要扬起,要

读出语重心长的殷殷之情。

⑥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说明]学习这一章时,学生已经初步有了学习第一章的经验,

教师可有意多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解读第三章。

①学生齐读全诗。

②学生思考并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精神?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

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

牲的革命精神。

③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二

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

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

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孟子》“杀

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

情壮志。

④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

烟正十年”对应;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

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

⑤朗读指导。

前两句要读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坚定信念,后一句

要读出向往、欣慰、豪迈之情。

⑥学生齐读、背诵。

[说明]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第一、二章的经验,

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再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这样不

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多的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

“会学”。教师最后可做明确。

四、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

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

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

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理解诗

作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的侧重点,务必体会并理解诗作把现实、想象和

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写作上,作者把现实与想象、

联想完美结合,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胸襟,从“断头”今日追思

战争发展“百战”之多;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以瑰丽的色彩描写悲

壮的场面,“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决心。作

者由“地府”联想到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美好前景,诗作充满了浪

漫主义气息。

五、布置作业

1.写出下列画线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和运用的修辞方法。

(1)南国烽烟正十年意思:修辞:

(2)血雨腥风应有涯意思:修辞:

(3)取义成仁今日事意思:修辞:

(4)人间遍种自由花意思:修辞:

2.阅读第三章回答问题。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从内容上看,是。

诗中押韵的字是。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投身革命/即为家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D.人间遍种/自由/花

3.背诵全诗。

五、[板书设计]梅岭三章陈毅

第一章生死不渝、誓战到底

第二章关心国运、切盼解放

第三章乐观坚定、不怕牺牲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为自读课文。课文的三首诗在内容上是一个整体,但每首诗

各有侧重。本课将三首诗横向比较来理清三首诗之间的联系,把握各

自侧重点,又将三首诗纵向比较,领会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

过比较三首诗之间的意象、情感变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

容,感受这三首诗歌的魅力。

品读陈毅的这几首诗,重点不在于对词句的细细斟酌,而在于感

受作者传递出的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

将实现的坚定信念。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将其与主题类

似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者们

舍生忘死的决心。同时也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

的能力。

3*《短诗五首》

月夜/沈尹默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断章/卞之琳

风雨吟/芦荻

统一/聂鲁达

教学目标:

1.识记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品味

诗歌的语言。

2.联系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

内容。

3.领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

2.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诗歌既包括古代诗歌,也包括现代诗。古今中外的

许多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经典的诗篇,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五

首现代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月夜》

1.认识作者。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

书法家。五四运动时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发表过白话诗。工正行草

书,以行书著名。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朗读诗歌,想象诗歌画面。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

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

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再读诗歌,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

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

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

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

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

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

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

的精神与人格。

3.问题探究。

这首诗每行诗的末尾都用“着”字,有什么妙处?

明确:内容上,诗人以“着”字收束四种状态,营造出很强的画

面感;结构上,四个“着”字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使诗

歌富有节奏感。

《萧红墓畔口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

译家,现代诗派代表人物之一。早期作品大都吟咏个人的郁悒情怀和

生活遭遇,《雨巷》《我的记忆》等作品讲究音乐性和象征性,追求意

象的朦胧;后期诗作《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现出反抗

精神,情调趋向明朗。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

的岁月》等。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

尔滨)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

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

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

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

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

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

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

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

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

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

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

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3.小结。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

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

的诗篇之一。

《断章》

1.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与李广田、

何其芳一起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

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2.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

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

“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

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

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

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3.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

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

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风雨吟》

1.作者简介。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

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2.细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开头两句“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突出风雨气势之猛烈、磅礴,描绘出

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被裹挟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

联系起来。

(3)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

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风雨”更深层

次的涵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4)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

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

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

使命感。

《统一》

1.作者简介。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

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2.细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的树与一棵

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

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2)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明确: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

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有是生

命的传递。因此繁多是生物存在的表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

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有理即可。

三、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其他新诗,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如沈尹默的《三弦》,

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鱼化石》等。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诗的内在主旨,将

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对“五四”时期以来的白话新诗的对比阅读,受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和

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并没有展开细品,讲解得比较宽泛,学

生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见解,收效不大。

4《海燕》

教学目标

1.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感受不同形象的

深意。

3.学习多种表现手法,分析其对塑造海燕形象,抒发诗人情感

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海燕的图片)

你认识图片中的这种海鸟吗?

师:海燕是一种海鸟,善于在海面飞行,被誉为“大海里杰出的

飞行家”。大海给了它坚实有力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

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

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标志

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之后先后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

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背景资料:二十世纪初,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

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而沙皇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利用其可

利用的帮凶对群众革命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反动势力十分猖獗。

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有一部分人惶恐不安、悲观失望,他们害怕革

命损害自己的利益。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勇敢地站在了革命的最前沿,

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了革命运动的先驱。《海燕》是小

说《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生动地反映了俄国革命高潮到来之前

革命者和反动势力进行激烈搏斗的壮丽图景。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可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几段,做一些朗读标记,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

的朗读技巧。

【教学提示】

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全文高潮,全文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

合读,以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2.思考:暴风雨来临之前,乌云和大海有什么变化?

明确:乌云:狂风卷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

海面直压下来——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泛起白沫的大海——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大海抓住闪

电的箭光。

3.探究: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

化,先后描绘了哪三个画面?在这三个画面中,海燕的表现有什么变

化?

明确: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画面的典型环境中

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暴风雨将要来临,

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搏击风

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

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4.阅读全文,品析“海燕”形象,并用“我从文中______这句

话中读出了一只______的海燕”的句式来描述海燕的形象。

示例:(1)我从文中“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高傲的海燕。(2)我从文中“一

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这

句话中读出了一只勇敢的海燕。(3)我从文中“它在大笑,它又在号

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乐观

的海燕。(4)我从文中“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

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自信的海燕。

海燕形象总结:高傲、勇敢、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

目标导学三: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本文很好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请联系全文和时代背景,指

出下面物象的象征意义。

海燕: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乌云、闪电、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

2.除海燕外,文中还写到了“海鸥”“海鸭”“企鹅”的表现,

文中为什么要写这些海鸟呢?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

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力地衬托、突出了海燕的

英勇、乐观、坚强的战斗形象。同时,也借此鞭挞“海鸥”“海鸭”

“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表现了作者

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3.本文语言热情洋溢,意蕴深刻,请反复诵读,品味下面语句

的深刻含义。

(1)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

的信心。

(2)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3)——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明确:(1)写出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令“乌云”所象

征的敌人也感觉到了,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的信心。

(2)表现了海燕对光明的热切渴望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心。生活就是这

样,阴云再厚,总有散去的时候;困难再大,经过一番努力,总能克

服。邪恶永不能战胜正义,真理终有一日会大放光彩。(3)这是胜利

的预言,革命者发出的时代的最强音,震撼人心,信心满怀。以此收

束全文,使全文的革命激情达到最高潮,突出了主题。表达了作者渴

盼经受革命风暴洗礼的愿望,呼唤革命者奋起斗争、搏击风暴,赢得

革命胜利的信念。

目标导学四:赏析语言,把握文本艺术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请以下面的语句

为例,反复诵读,具体赏析其表达效果。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

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3)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明确:(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黑色的闪电”比喻精

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

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这

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2)运用拟人的

修辞手法。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

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3)运用比喻、拟

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

了困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

无产阶级革命者有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语气肯定,表达了坚

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由海燕的形象导入,直观地反映了海燕搏击风浪的特征,容易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望。

2.注重分析海燕等多种形象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文中多种形象象征

意义的解读来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

1.学生对俄国革命大背景了解不深,很难从海燕的搏斗精神中真正领

会革命先驱的意志与信念。

2.本文虽然强调了象征意义,但未对象征手法做详细解读。

《写作:学习扩写》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扩写,了解扩写的命题形式。

2.掌握扩写的方法与技巧。

3.写作实践,实战演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平时的习作常常要求内容充实,感情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