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瞬脱研究论文设计(心理学本科论文设计)_第1页
注意瞬脱研究论文设计(心理学本科论文设计)_第2页
注意瞬脱研究论文设计(心理学本科论文设计)_第3页
注意瞬脱研究论文设计(心理学本科论文设计)_第4页
注意瞬脱研究论文设计(心理学本科论文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word/word摘要:Broadbent在1987年首先发现注意瞬脱现象。1992年,Raymond等人开展了RSVPX式,从实验的角度研究了注意瞬脱现象。目前对注意瞬脱现象的解释有两种理论:干扰模型和两阶段模型,占主导地位的是两阶段模型。根据两阶段模型的解释,工作记忆在注意瞬脱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T1刺激占用了个体的工作记忆,使得T2刺激无法与时的进入工作记忆,才导致T2刺激被随后的掩蔽刺激所干扰,导致T2刺激被遗忘,从而形成了注意瞬脱现象。本研究从增加呈现的刺激和任务来考查工作记忆对于注意瞬脱现象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刺激呈现的增多和认知操作任务的增加呈现出的对注意瞬脱影响是不同的。在证实了Chun和Potter的两阶段理论的同时也发现操作任务对于注意瞬脱现象有显著性影响。关键词:注意瞬脱;两阶段理论;工作记忆;刺激与任务ExploratoryresearchtotheTwoStageModelofAttentionalBlinkUndergraduate:huakunSupervisor:chenhanAbstract:BroadbentfirstfoundAttentionalBlinkin1987.In1992,RaymonddevelopedRSVPParadigm,andinvestigatedthePhenomenonofAttentionalBlinkexperimentally.AtPresent,therearetwokindsoftheoriesthatcanexplainthePhenomenonofAttentionalBlink,oneofwhichiscalledInterferenceModel,andtheotheriscalledTwoStageModel.AndTwoStageModelhasaleadingstatus.AccordingtoTwostagemodel,workingMemoryplaysanimportantroleinAttentionalblink.ItisbecauseT1stimulusoccupiedindividual’sworkingmemorythatT2stimuluscannonenterintoWorkingMemoryandPlaysanimportantroleinAttentionalBlink.ItisbecauseT1stimulusoccupiedindividual’sWorkingMemorythatT2stimuluscannonenterintoWorkingMemoryandThisprocessinducethatT2stimulusisinterferedbythesucculentmaskstimulusAndT2stimulusisforget.ThisresearchwillchecktheinfluenceoftheWorkingMemorytotheAttentionalBlinkbyadddisplayedstimulusandtask.WiththemoreandmoreStimulusandtasks,influenceoftheWorkingMemorytotheAttentionalBlinkAppeareddifferentform.ThisresearchnotonlycertificateChun和Potter’sTowstagemodeltheory,butalsodiscoveraddingthetaskhavegreatimpacttotheAttentionalBlink,soWorkingmemorycanwellexplainthisresult.Keywords:AttentionalBlink;TwoStageModeltheory;WorkingMemory;Stimulusandtask目录摘要:-2-Abstract:-3-目录-4-1前言-5-文献综述-5-对注意瞬脱现象的解释-7-1.3工作记忆容量对认知加工的影响-9-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11-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13-2.实验-14-实验一-14-2.2实验二-18-3讨论-22-注意知觉阶段对注意瞬脱的影响-22-3.2工作记忆容量与注意瞬脱的关系-24-结论-25-4总结与展望-25-总结-25-研究展望-26-参考文献:-29-致谢-31-1前言现实世界包含大量复杂而丰富的视觉信息,而受限于人脑有限的认知加工能力,只有局部信息.可得到精细、完善的加工。这种认知加工瓶颈既表现于对分布于不同空间方位的多个知觉对象的选择加工过程,也表现于对按不同时相序列呈现于一样空间的多个对象的选择加工过程。在上述将有限的认知资源集中于局部视觉信息的加工过程中,注意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过去二十年中,认知心理学家对视觉注意是如何在空间与时间两维度上对知觉对象加以选择的机制进展了大量的研究。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信息或对象的指向与集中的过程,与学习、记忆等心理过程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对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间维度上,而对时间维度上的研究相对较少。1971年Lawrence等人使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SVP〔RapidSerialVisualPresentation〕方法来研究大脑处理成串刺激的能力其具体作法是在同一位置以6—20刺激/秒的速度呈现由字母数字单词图形等组成的刺激流,要求被试识别和或觉察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刺激近年来这一强调时间维度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注意心理实验激起许多认知心理学家的兴趣引发人们从时间维度对注意机制的深入研究[3]。1987年Broadbent[1]等人在一个多重任务RSVP实验中发现被试对单词流中前一个单词的准确识别使得他们很难识别出在该词后400毫秒内呈现的另一个单词同年Weichselgartner和Sperling发现被试在识别匀速〔10个/秒〕黑色数字流中连续出现的一个白色字母和三个黑色字母时对前两个字母的报告正确率远远高于后两个字母[1]。1992年Raymond[2]等人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四个实验验证并扩展了上述实验事实。这四个实验的刺激均为字母流呈现速度为11个/秒除第一个目标刺激〔记为t〕为白色外其余均为黑色在t前呈现7-15个字母在t后呈现8个字母其位置分别记为p1p8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位置上分别呈现第二个第三个目标刺激……〔称为探测刺激记为p〕〔见图1〕实验组任务既要报告t又要报告p对照组只报告p此外实验二三四均采用单盲测试被试既参加实验组又参加对照组的测试实验结果为对照组对p的报告正确率均高于90实验组对t的报告正确率均高于80,对p的报告正确率见表1[2]。第一个实验根本上是Weichselgartner和Sperling〔1987〕研究的拷贝证明字母流中也存在目标后刺激处理缺失现象〔post-targetprocessingdeficit〕第二个实验证明p为简单任务时目标后刺激处理缺失现象仍然存在实验三实验四的结果显示目标后刺激处理缺失源于t和时间上同它相近的p1的相互影响且这种现象一经产生就不会受到后继刺激的干扰呈弹道曲线状。从上述实验事实可知,实验组被试对p的判断准确率受到他们对t的判断过程的严重干扰,对p的判断准确率呈U型状,在t呈现后270毫秒处达到最低值,而这种干扰在对照组中并不出现。Raymond等人〔1992〕为这种目标后刺激处理缺失现象杜撰了一个新词组attentionblink,简称AB,这里我们把它译为注意瞬脱,指在多重任务RSVP流中,被试对t的正确识别阻碍其对时间上与它相近的p的识别现象[4]对注意瞬脱现象的解释[3]注意的早期或晚期选择理论上的分歧不同点在于把选择发生的位置置于对刺激进展辨作为注意中的一种抑制现象注意瞬脱的机理同样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不同学者根据当时和自己的实验事实对AB现象提出了种种理论解释这些解释可以分为两大派首先是在认和提取之前或之后其次是AB现象发生位置的区别一派认为AB现象的发生位置在知觉处理的RSVP或RAP流上(线上论)另一派认为AB现象发生在RSVP或RVP流完成之后的记忆处理过程中〔线外论〕[3]。Broadbent〔1958〕提出的注意早期选择模型或过滤器模型认为,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由于受到人的类似“瓶颈〞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加工能力有限性的限制,只有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以“全或无〞的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识别或存储,而其他的信息如此不能通过Raymond等人根据这一理论认为被试对t的识别过程伴随着一个由t与p1共同引起的混乱间隙,在这一混乱间隙里被试的高级神经中枢要对t、p1进展处理。为了防止这样的混乱加剧,注意系统在对t进展处理时完全停止对外的信息处理,暂时闭门修整,直到目标识别过程完成,这一闭门修整期间就是注意瞬脱。很显然,这种模型认为p在AB现象中不起作用,因而它不能解释刺激流中p1为一段时间空档时不发生AB现象等实验事实。于是Shapiro等人又转而认为AB现象支持注意的晚期选择模型并由Chun和Potter等人进一步开展成两阶段模型。Deutsch/Deutsch(1963)注意的晚期选择模型认为,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在此根底上Shapiro等人综合当时已有的实验事实,并参照了Duncan等人提出的视觉搜索中的刺激相似性理论,提出了再现竞争理论。该理论认为在RSVP流呈现完毕后,被试对t和p都作出了反响,但被试对它们从视觉短时记忆〔VSTMVisualShort-termMemory0〕中的成功提取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这些信息之间的相似性数:量越多且相互之间越相似对相关信息提取的可能性就越小。因之,该理论认为AB源于刺激流完毕后被试对外报告时t、p和分心物之间的竞争[5]。1.2.3知觉干扰理论或两阶段模型Chun和Potter(1995)等人提出的两阶段模型认为:在第一阶段,RSVP流中的每一刺激都以概念性短时记忆〔CSTM,ConceptualShort-termMemory〕的形式得到识别。如果储存于CSTM中的信息同目标刺激有一样的特征,就会得到瞬时的注意回应然后在RSVP流呈现完毕后的信息处理的第二阶段,就能顺利地对外报告。可是,第二阶段的信息处理过程是需要时间且容量有限,因而只有少数紧随目标刺激的探测物(p1)才有幸得到这一步处理。因为缺乏第二步的加工过程,CSTM中的内容就因为后继信息的干扰而迅速丢失。所以,如果p在时间上紧跟着t的话〔如p2-p5〕,它将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因为它不能立即得到第二步处理,并且它所承受的第一个阶段的处理也会因后继的干扰而迅速降格。该理论同上述的再现竞争理论一样,都认为选择发生在识别之后,而前者认为AB发生在线外而后者认为AB发生在线上[6]。1997年Maki等人注意到不论是知觉干扰理论或是再现竞争理论都不能解释有关AB的所有实验事实。此外,这两种模型有着共同的概念根底:广义的“早〞期处理、搜索过程都由特定目标的特征和有限容量〔竞争〕机制所决定,这种机制使得待承受处理的信息处于一种可以回忆的状态。尽管两种模型对AB现象的解释有所不同,但因为这些共享的观点,它们在预测AB效应方面是一致的。因之,Maki等人认为,RVSP的实验结果由多重过程决定:既有线上成分,也有线外成分;有早期也有晚期,有注意也有记忆。所以他们认为只有把这两种理论融合起来才能解释与AB有关的实验事实。然而这两种模型的耦合在处理很多具体问题时显得模棱两可,不够雄辩,因而影响也就不够广泛[7]。最近,PierreJolicoeur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根底上,提出了中枢干扰理论。该理论认为,AB现象的本质是由一个容量极端有限、把信息编入短期记忆的短期合并〔STC,Short-termConsolidation〕的特定信息处理阶段的延迟造成。的根据这一理论,至少有反响选择、短期合并、心理旋转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有关信息这四个操作需要中枢处理作为支持,而在同一时间,神经中枢只能进展其中的一种操作,所以当需要如上操作之一的中枢处理正在进展时其他需要中枢处理的操作就必须等待。而那些不需要进展中枢处理的操作可以同上述中枢处理过程同步进展。举例来说,对p的感觉编码和知觉编码过程就可以与t的反响选择同步进展。从目前看来,这一理论是最为全面,它能较为圆满地解释目前有关AB现象的所有实验事实,但它能否经受得住新的实验事实的考验,只有等时间来回答[8]。1.3工作记忆容量对认知加工的影响Engle等人做一系列的研究发现[5],工作记忆容量反映了个体控制注意的差异,以与参与需要努力,注意的加工的能力,特别是在有干扰和分心物的环境下。那么工作记忆容量应该对一系列复杂认知任务中的激活,保持,抑制作用有影响[4]。当一个目前必需的表征,例如当前任务的目标状态,没有通过感觉输入或者自主扩散激活这两种方式激活的时候,那么这种表征的激活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以便对行为产生预期的作用。至少在前摄抑制和捕捉注意分散物的情况下,工作记忆容量会与利用注意激活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所需信息有关(也就是,刺激的表征,目标状态,动作计划)。例如,一个高工作记忆容量的人可以更迅速地、更准确地提取与目标有关地信息。Rosen和Engle发现,在X畴流畅性任务中高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比低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回忆了更多的例子。表征在一个闽限之上才能被激活并被意识到,但是这些表征会不断的消退,很快就不能足以影响行为和思维。要影响思维、感觉和意识,个体必须将信息保持高度的激活,使之更容易获取。保持己经激活的表征需要资源来阻止分心物的干扰。高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能抑制更多的干扰刺激,同时将保持与任务相关的信息。所以工作记忆容量是与注意控制的个方面有关的。例如,Engle等人发现在一系列的记忆任务中,低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更易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Tuholski发现,当给被试呈现与目标刺激的物理特征相似的干扰信息时,低工作记忆的个体完成计数任务的速度显著减慢。当一个表征被动地由感觉信息输入或者自主扩散激活而被激活的时候,由于这个表征对于任务来说是无关的,或者是相悖的,这时就需要将这个表征的激活水平就必须要降低,以免其影响行为。工作记忆中的中央执行功能就与抑制作用有关。工作记忆容量与利用注意将无关信息排除的能力有关。例如,Rosen等人发现在X畴流畅性任务中低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无法抑制重复回忆的例子,相对于高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来说,他们回忆了更多的重复的例子。Conway等人发现,一在一个双耳分听实验中,低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更容易受到非追随耳中自己某某的吸引。低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几乎不能抑制那种具有优势的自主或习惯反响。在stroopX式中,高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会更少犯单词一命名错误。Engle等人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发现,相对于工作记忆容量较小的个体,工作记忆容量较大者的注意选择的抑制效率也较高。因此他们认为,工作记忆能力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控制性注意的能力。Kane等人以视觉搜索实验进展了验证,他们在两种实验条件(无附加任务和有附加任务)下,对工作记忆容量较大和工作记忆容量较小的两类被试进展了比拟,证实了两类被试的工作记忆差异确实是由注意控制能力的差异导致的。工作记忆容量较大的被试能够较好地控制注意分配,而工作记忆容量较小地被试如此会浪费注意资源。工作记忆容量较大的个体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在适当的时候对注意进展转移。低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可能对复杂的任务反响更快。例如,高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对语法模糊的句子的反响会慢,因为这些个体能够保持对句子的两种可能的解释,并应用语义信息消除语义上的差异;而低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依赖于他们对句子的最初的评估上,他们的反响更快。当尝试学习一个复杂的心理模型时,低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不能在工作记忆容量中保持所有的必要信息,以便建立一个复杂、整合的表征。一些证据还显示,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会影响对新信息的编码。对新信息的记忆要求这些信息必须与LTM中的专业知识结构相结合,这种整合不仅取决于知识结构的复杂性,而且依赖于将新信息维持一段时间的激活状态的能力。所以高工作记忆的个体能够更好的记忆新学习的信息[5]。工作记忆容量不仅与新学习有关,而且能提高人们利用已有知识改善成绩的能力。高工作记忆容量个体会从先前已有的专业知识中获取更大的利益,高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能够在记忆成绩上扩大专业知识的效果。总之,工作记忆容量反映了个体控制注意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理解为个体激活、保持或抑制记忆表征所需的、指向目标的注意之间的差异。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差异与各种加工结果有关,包括同时保持与目标和任务有关的表征在大脑中激活的能力(不管这些表征是最先是内在激活的还是外部激活的);参与对记忆的有控制的、有计划的搜寻以与对需要的目标任务相关的表征的需要努力的提取;当有相互竞争的反响是,监控那些潜在的冲突;通过抑制行为,抑制那些不需要的信息的激活。.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差异可能会影响参与控制加工的能力,从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决定了我们控制思维、感觉和行为的能力。近几年来,研究者利用了PET,ERP和n“Rl等无损伤性的脑成像技术研究了注意瞬脱现象。这些研究大多数支持两阶段模型,即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T2是由于没有进入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工作记忆阶段,才不能被报告出来的[9]。例如,Vogel等人在1998所做的试验中,在T2之后呈现一个不相干的白色方块,结果发现在瞬脱期间,这个白色方块诱发的P1和N1成分没有发生变化。一般认为N1和P1成分反映了刺激的早期感觉加工阶段,这说明了瞬脱期间呈现的刺激在感觉加工阶段没有受到抑制。另外,Luck等人利用ERP的研究明确,即使是不能报告T2的情况下,反映咒语义加工的N400波没有变化,这说明虽然不能报告T2但是T2的加工己经达到了语义通达阶段。这说明对长的加工进展了一定的程度,T2诱发了正常的N1、P1和N400[10]。如果瞬脱期间呈现刺激的感觉加工没有受到抑制,那么为什么有的不能报告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Vogel等人又比拟了识别的T2所诱发的脑波与无法识别的T2所诱发的脑波之间的差异,结果无法识别的T2所诱发的P3波受到了抑制。由于P3波一向被认为反映了工作记忆的更新,所以Vogel等人据此认为瞬脱期间的T2不能进入工作记忆。这些实验支持了两阶段模型。Kranczioch等人在2003年的实验明确相对于不能报告T2的情况而言,在瞬脱期呈现的T2刺激有可能诱发出P3波。他们比拟了瞬脱期间报告T2和不能报告T2的脑波差异,结果发现只是不能报告T2的情况下P3才受到了抑制。Rolke等人的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果[11]。Vogel等人还从掩蔽作用的角度探讨了T2在瞬脱期间的巩固过程。行为实验发现如果T2之后没有掩蔽刺激,那么T2的报告率就会大幅提高,如果T2之后出现掩蔽刺激如此出现典型的瞬脱模式。Brehaut等人认为瞬脱期间T2的巩固被其后的掩蔽刺激延迟了,如果没有掩蔽刺激那么T2表征就可以进入巩固阶段,如果有掩蔽刺激那么T2表征就会受到干扰。Vogel利用ERP研究证实了这个假设。他们发现如果T2是刺激流中的最后一个刺激,那么T2加工相关的P3波的潜伏期变长,但是没有受到抑制,也就是说它被延迟了而不是被抑制了。注意瞬脱的ERP研究作以下总结:T2的可报告性与P3波是否受到抑制高度相关,由于P3被认为是反映了工作记忆加工,所以T2的加工是在晚期加工阶段受到了抑制,这与FMRI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但是这个结论仍然是有一定问题的,P3波的抑制很可能是T2不能报告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其不能报告的原因,T2的报告性可能在P3之就被决定了,P3不过是这种选择结果的表现,所以它们之间才有高度的相关。T1的加工是否影响了T2的早期加工仍然是一个没有回答的问题[12]。国外仍然有非常多关于注意瞬脱的研究,大局部的研究都支持了两阶段模型。研究者普遍认为T2的报告率与犯是否进入工作记忆有非常大的关系。国内对于注意瞬脱的研究并不是很多。X侃等人在2004年利用注意瞬脱研究了序列加工和并行加工的问题。他们的实验发现如果两个目标之间没有干扰刺激的呈现,那么被试可以实现对两个目标刺激的并行加工,如果两个目标之间有一个干扰刺激,那么两个目标只能是序列加工[13]。这个结果与神经机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邓晓红、周晓林做的注意瞬脱神经机制的研究也证实了两阶段理论的同时也说明了两阶段理论中的第二阶段很可能有视觉皮层的参与[11]。李永瑞等人利用注意瞬脱研究了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注意瞬脱的特征[19]。另外李永瑞,X厚聚研究了女子足球运动员注意瞬脱的特征[14],某某大学沈模卫等人做的关于注意瞬脱颜色加工的研究也说明了色块注意瞬脱与纯字母的注意瞬脱现象并无差异[15]。而国内谢莺等人做的《短暂失控、延迟选择还是资源耗竭?》研究中却明确单一的短暂失控、延迟选择或是资源耗竭理论无法完全解释清楚注意瞬脱的内部机制[8]。蒋玉宝做的关于《小脑损伤患者的注意瞬脱》研究认为小脑参与了视觉信息在中枢阶段的加工,可能与持续性注意功能有关,同时,该实验再次证明小脑具有非运动功能[16]。:现在对于注意瞬脱的研究中从神经机制上虽已得到了证实,但是具体发生注意瞬脱现象的关键阶段并未找到,理论与理论之间还存在很多争议,注意中第一个阶段知觉信息过程是否有容量限制,它对于注意瞬脱有影响吗?在注意瞬脱中起的是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正如国内谢莺等人做的《短暂失控、延迟选择还是资源耗竭?》的研究已证实单一的某一种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注意瞬脱现象,在国内外ERP和FMRI等对注意瞬脱的研究中也只是对其整个两阶段进展概括性验证,并未深入对具体第一个或是第二个阶段进展详细研究。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在有神经生理机制支持的根底上进展更为深入的注意两阶段的容量研究,从时间维度上考查前后两个阶段的相互之间的具体关系,以与根据更多实证的研究数据形成更为全面合理的理论来真正揭示注意在时间维度上的过程,考查注意的第一阶段所对注意瞬脱的影响[13]。注意瞬脱X式需要被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于两个任务之上—即判断T1和T2。在短短的2秒以内的时间内判断RSVP中的刺激一方面需要被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于当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需要被试抑制无关刺激的干扰,也就是抑制T1和T2之后的掩蔽刺激的干扰。另外,注意瞬脱X式要求被试合理地分配注意力,T1识别任务和T2识别任务是有不同权限的。被试首要任务是识别T1,所以被试应将注意力首先分配给T1识别任务。此外,在犯呈现时,被试需要尽快将注意力转移到T2识别任务上。所以注意瞬脱X式还要求被试在两个任务中迅速地转移其注意力。在RSVP中,刺激呈现的时间不超过100毫秒,被试需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尽快地提取目标有关地信息。由此可见,注意瞬脱X式的这些任务要求都与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功能有关。另外,从对注意瞬脱的理论解释中可以看到,T2的报告率与工作记忆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注意瞬脱X式以与其结果与工作记忆有密切的联系。那么这种具体的联系是什么?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对注意瞬脱现象有没有影响?目前国内外虽有人对此进展过研究但还仅仅是从将被试分为工作记忆容量大小不同的两组实验中[4],但被试是否真正使用了不同的工作记忆?无从证实,因此从提高工作记忆的操作任务上的要求来对工作记忆对注意瞬脱的影响可以进展进一步的研究[17]。假设1:注意的两阶段模型已经得到神经生理学证据的前提下以与注意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增加第一阶段的操作任务便会增加注意处理双任务的难度,从而可能会使注意瞬脱效应更加显著[15]。假设2:基于注意瞬脱双阶段理论,增加第二阶段的操作任务会对工作记忆提出更高要求对注意瞬脱产生显著性影响[17]。第一个阶段〔涉与感觉记忆阶段〕第二阶段〔涉与工作记忆〕第一个阶段〔涉与感觉记忆阶段〕第二阶段〔涉与工作记忆〕2.实验该实验选通过随机选取某某师X学院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共60人〔年龄19~23岁〕,其中男生37人,女生33人参与实验。被试中无色盲色弱,视力或矫正视力均在E字表4.80以上并均为右利手,并将这60名被试随机分配进入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采用的是30台pentium800计算机控制,刺激呈现在17英寸纯平彩色显示器中央。屏幕分辨率为1024×768 HZ,刷新率为80HZ。屏幕背景为黑色,被试眼睛与屏幕距离约为60厘米。实验采用图片26个英文字母图片,其中分黑白与彩色,彩色选取的是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实验组T1与T2作为目标刺激和探测刺激均为绿色,刺激流中其余作分心刺激的字母是以上除了绿色以外红、黄、蓝总共3×26个随机选取的彩色字母[18],而控制组T1与T2作为目标刺激和探测刺激均为黑底白色字母,刺激流中其余字母均为白底黑字的随机字母。实验组与控制组字母选取上T1均为选取字母S、D、F三种图片随机出现,T2均为选取字母X、V、T字母随机出现。以上所有图片均为400×400像素,字母均为TimesNewRoman字体[19]。本实验共采用了两个实验来验证假设,其中第一个实验采用了2×7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组间个自变量为颜色〔彩色和黑白〕,组内自变量为被试内变量是T1与T2之间的时间间隔分为100ms、200ms、300ms、400ms、500ms、600ms、700ms,七个水平每个刺激流呈现完之后要球被试报告TI,报告T2.按键判断,记录被试从看到屏幕上的数字到按键判断的反响时和正确率[20]。实验开始呈现一串快速字母流,实验组呈现彩色材料〔颜色完全随机安排〕,控制组呈现黑白材料。每一系列刺激从中随机抽取15个项目,其中实验组13个分心刺激物是从红、黄、蓝总共3×26随机选取呈现,另外两个项目做目标刺激T1,T2。实验组T1、T2均为绿色字母图片,两个项目间的时间间隔确定为:100ms、200ms、300ms、400ms、500ms、600ms、700ms。实验组刺激流中前五个均为分心刺激[20],刺激流的第六个位置上呈现T1〔绿色S、D、F中随机选取〕,之后在与T1间隔100ms、200ms、300ms、400ms、500ms、600ms、700ms的P1—P7的七个位置中随机出现T2(绿色V、T、X中随机选取),但是保证T2不出现在最后一个位置上。实验项目的呈现速度为10个/秒,在刺激流中不要求被试作任何反响,刺激流呈现完毕之后再要就被试作报告目标字母的反响记录反响的正确率。整个实验开始练习70次,正式实验每个水平10次,共七个水平,改变字母顺序3个所以实验210次,而共三次重复每个被试实验630次,每组实验间休息两分钟。第一步刺激材料举例:CBDFQHHK﹙T1﹚YHPG(T2)MRDTRYQAS第二步报告材料举例:报告K的名称,报告G是否出现过记录反响时间和正确率YYVRNSBAUZGT2T1100msP1P2P3P4P5实验组图片呈现顺序YYVRNSBAUZGT2T1100msP5P4P3P2P1控制组图片呈现顺序所有实验数据均在spss17.0处理得到具体如下:表1实验组、控制组不同位置正确率比拟组别TP1P2P3P4P5P6P7实验组控制组meansdmeansd图2不同位置实验组、控制组正确率曲线图从表1和图1我们看出来在各个位置上实验组与控制组对于探测刺激T2的正确报告率差异并不是很明显,但具体是否有差异还需进一步检验结果分析。而从总体上看,说明了两种实验处理对于目标刺激的正确反响都对后继的探测刺激的报告产生了干扰作用,两组在时间维度上正确率的差异说明两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瞬脱现象。进一步的对几个较为典型位置的正确率的数据进展进一步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结果如下表:表2不同位置的探测刺激正确报告率的实验组与控制组独立样本T检验T2呈现的位置TP0P1P2P3P4P5在上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实验组与控制组在P1-P5对应位置进展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P值均小于0.05对于探测刺激的报告正确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实验处理对于目标刺激对探测刺激产生的注意瞬脱现象有显著性影响。刺激信息的多少对于注意瞬脱的影响,即T1的正确报告对于T2的正确报告有显著性影响,使得注意瞬脱效应更为明显。在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3:表3组别与位置的方差分析结果FP组别位置组别*位置*********.000.000.000.由上表可以看出P=0.000组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说实验处理对于注意瞬脱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而且在位置变化也存在显著性影响即P<<0.05,这也一定程度的说明了注意瞬脱的效应的存在,但是由于注意瞬脱的存在是在时间维度上正确率U型图像的存在。而从组别与位置存在的交互作用来看,P<<0.05效果显著,交互作用就显著性来看是肯定存在的,因为注意瞬脱在整个时间维度上正确率是U型图线的,所以交互作用是必然的,故交互作用不必考虑太多。2.2.1被试:该实验选通过随机选取某某师X学院教育学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共60人〔年龄19~23岁〕,其中男生37人,女生33人参与实验。被试中无色盲色弱,视力或矫正视力均在E字表4.80以上并均为右利手,并将这60名被试随机分配进入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采用的是30台pentium800计算机控制,刺激呈现在17英寸纯平彩色显示器中央。屏幕分辨率为1024×768HZ,刷新率为80HZ。屏幕背景为黑色,被试眼睛与屏幕距离约为60厘米。实验中全部采用52个英文字母图片作为材料白底黑字26个,黑底白字字母26个,实验是随机从这26×2个英文子母中随机选取15个字母构成刺激流,其中T1与T2作为目标刺激和探测刺激均为黑底白色字母,刺激流中其余13个字母均为白底黑字的随机字母。并规定实验组与控制组字母选取上T1均为选取字母S、D、F三种图片随机出现,T2均为选取字母X、V、T字母随机出现。以上所有图片均为400×400像素,字母均为TimesNewRoman字体。另外还有报告测验中实验组呈现的刺激为与T2字体不同的〔word中的IMPACT字体〕进展相似和一样的识别材料英文字母3个〔X、V、T〕。如: T和T〔相似与一样是同时呈现〕2.2.3实验设计:采用2×7混合实验设计,组间自变量为操作水平〔简单报告和识别〕,组内自变量为被试内变量是T1与T2之间的时间间隔分为100ms、200ms、300ms、400ms、500ms、600ms、700ms,七个水平,每个刺激流呈现完之后要球被试报告TI,并判断电脑上出现的图片是否为T2〔实验组判断是相似还是一样并作出不同反响,控制组只是报告T2〕。实验组:系列刺激呈现完毕,按键判断屏幕图片是否为T2〔是相似还是一样〕,记录被试从看到屏幕上的数字到按键判断的反响时和正确与否。控制组:系列刺激呈现完毕,按键报告T2。记录被试从看到屏幕上的数字到按键判断的反响时和正确与否:实验开始先呈现一串字母的刺激流,其中这一串刺激流中,刺激物的前五个为随机从白底黑字的26个英文字母中随机选取的,而第六个如此是从黑底白字的三个字母S、D、F中随机抽取的,而在之后即在P1—P7的一个位置中会随机出现一个T2,T2是从三个黑底白色字母V、T、X中随机抽取的,其余位置如此是从白底黑字的英文字母中随机呈现的。而且保证T2不在刺激流中的最后一个呈现。刺激流呈现完之后,实验组中如此首先会请被试报告T1,之后会给被试呈现T2或是T2的同字母但不同字体的字母,让被试进展一样或相似的识别,以上反响均记录正确率。控制组如此在刺激X呈现之后,分别直接报告T1和T2按键做出反响。第一步刺激材料举例:ABXFVHJK﹙T1﹚YTPG(T2)MEDWRQQHS第二步区分材料举例:首先报告T1的名称k再次识别G是与先前的T2是相似还是完全一样按不同的键作出反响[21]。OOKXJASZCBFT2T1P1P2P3P4P5100ms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对T1和T2在P1~P7位置上的报告正确率如下表:表4实验组控制组P1—P7位置正确率的均数与标准差T1P1P2P3P4P5P6P7实验组控制组meanSdmeansd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数据线形图如下:图3实验组与控制组在P1—P7正确率线形图根据以上图表选取了0、P1、P2、P3、P4、P5位置的实验组与控制组数据数据分别做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表5实验组控制组P1-P7对应位置T检验表组别TP0***P1P2P3*********P4***P5***结合表3和图3以与表4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组与控制组在0,P1-P7各位置对于T1和T2的报告的正确率明显不同。图中看出来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注意瞬脱现象在时间上差异不大时间长度都在500—550ms,图中显然看出在P1-P5位置控制组对于T1和T2正确报告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在这些位置对T1和T2目标刺激和探测刺激的正确报告率,也就是说第二个实验处理对于注意瞬脱产生了影响,区分任务的增加使得注意瞬瞬脱加深。即区分任务的增加了对于目标词的阻碍。在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6组别和位置对于T2报告的方差分析FP组别***.000位置***.000组别*位置***.000.P由表6中可以看出两组实验的实验处理效应明显即存在组间差异,进一步说明了增加的区分任务增大了报告T2的难度增加了工作记忆的负荷,因此使得正确报告T2的概率降低。而组内的差异也可以看出对于T2的正确报告在不同位置的正确率也存在显著性差,也说明了注意瞬脱效应的存在得到了验证。而在位置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上F(2,4)=交互作用显著,根据数据中注意瞬脱在不同位置上的正确率上呈U型图线,因此存在和实验一一样存在交互作用且显著也合理。3讨论从实验一中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注意瞬脱的效应明显得到了验证,但是从实验数据可以知道,实验组相对于控制组而言增加的颜色刺激,对于由T1对T2产生的阻碍作用造成了显著性影响,也就是说对正常的注意瞬脱现象受到了加深,这个实验结果和某某大学沈模卫,叶颖华等人做的关于《颜色特征加工任务间的注意瞬脱研究》结果似乎有点差异。他们的研究和推论认为颜色特征的觉察即可产生注意瞬脱效应,其大小以与时程与经典的采用字母识别任务的研究获得的注意瞬脱效应相当,由此明确特征搜索的完成需有限认知资源的参与。但本实验中是采用彩色字母而他们研究室采用的是彩色色块,由此可以推断实验一中的注意瞬脱效应也可以发生在注意的知觉阶段。根据瓶颈理论以与后来的两阶段理论对于注意瞬脱的解释来看,在第一阶段,RSVP流中的每一刺激都以概念性短时记忆〔CSTM,ConceptualShort-termMemory〕的形式得到识别。如果储存于CSTM中的信息同目标刺激有一样的特征,就会得到瞬时的注意回应然后在RSVP流呈现完毕后的信息处理的第二阶段,就能顺利地对外报告。可是,第二阶段的信息处理过程是需要时间且容量有限,因而只有少数紧随目标刺激的探测物(p1)才有幸得到这一步处理[23]。因为缺乏第二步的加工过程,CSTM中的内容就因为后继信息的干扰而迅速丢失。所以,如果p在时间上紧跟着T1的话〔如p2-p5〕,它将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因为它不能立即得到第二步处理,并且它所承受的第一个阶段的处理也会因后继的干扰而迅速降格[22]。实验一中,实验组T1出现后T2出前的刺激流中快速呈现的刺激量明显高于控制组,但结果看来反而是未对时间间隔最长的700MS的T2刺激报告造成太大的影响,故实验一所产生的注意瞬脱效应与经典的注意瞬脱效应有一定差异是可以解释的。注意瞬脱效应应该只是时间维度上的效果,但是实验一中T1目标刺激在实验组相对于控制组黑白字母而言虽然是使用彩色字母作为刺激,相对于正常人的快速知觉容量而言这个增加的颜色刺激并未不应该达到增加刺激量来探测知觉信息容量的目的,反而应该说是更加深了对T1的加工深度,因此对于T1的加工越深让其让出所占用的工作记忆的空间来对T2进展报告应越难[18]。因此探测注意快速序列的知觉容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出更为恰当的实验方式进展研究,或者说当更多的知觉刺激的时候如果有主体依靠的话,知觉的信息就会自动归入这个主体就如短时记忆中的组块一样,因此增加刺激量是否会对注意瞬脱造成影响还要考虑不同的刺激间是否有利于整合在一起,整合在一起的话可能就不会占用更多的知觉资源从而在前一阶段对注意瞬脱不会有影响[22],但是对于刺激有了更深的加工因此这种情况下对于注意瞬脱存在的影响如实验结果一样,就应在注意的第二阶段即与工作记忆相关的加工阶段[24]。实验一中实验组和控制组均采用了线索特征,即前面的目标刺激T1为绿色,后面的探测刺激也为绿色,这种线索信息其实也提高了对T2目标刺激的正确报告率,与X德玄等人做的《空间注意能够促进知觉表征进入工作记忆:来自注意瞬脱的证据》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该研究中指出非信息线索和信息线索分别在较短和较长的线索—目标间隔下起促进作用,即外周线索能促进知觉表征进入工作记忆,而不同的信息性线索可能引发不同的注意机制,从而具有不同的促进效应[25]。3.2工作记忆容量与注意瞬脱的关系从实验二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实验组在增加了区分任务之后,注意瞬脱明显增强,而控制组虽然仍有较为明显的注意瞬脱现象,但是与实验组相比注意瞬脱程度较轻,瞬脱时间较短。由此可见实验组所增加的区分任务其实是增加了被试工作记忆的负荷,对于被试记忆项T1提取占用了认知资源,同时对于T2的呈现的相似字形的干扰刺激可能也阻碍了对于T2的正确报告。也即增加的区分任务对于产生的作用主要应在注意瞬脱产生的第二阶段,在知觉刺激之后增加的相似刺激的区分任务无疑是在T1占用了工作记忆资源的情况下又增加了工作记忆的负荷,由此对于T2的正确报告造成的阻碍肯定是加深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明确目前对注意瞬脱的理论解释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两阶段模型。两阶段模型认为人队RSVP的刺激的识别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个区分阶段,所有刺激在这个阶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初级水平的加工,但都未能被识别并报告出来。第二个阶段类似于人类的工作记忆,当刺激进入这个阶段后,就能被识别以便报告出来。但是由于这个阶段资源有限,只能加工一个刺激,第二个阶段加工T1的时候,T2必须在第一个阶段中等待T1的加工完成,这时T2的加工痕迹一方面要随着时间流失而逐渐遗忘,另一方面又受到随后刺激的干扰,因此正确报告率下降很快[25]。近年来的,研究者利用了PET、ERP、和FMRI等无损伤性的脑成像计数研究注意瞬脱现象。这些研究大多数支持了两阶段模型,即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T2是由于没有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工作记忆阶段,才不能被报告出来的。不同人群的注意瞬脱的幅度和长度也会有所不同。国内的李永瑞等人的研究了女子足球运动员和一般女大学生在注意瞬脱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女子足球运动员的瞬脱期和幅度较小[26]。Engle等人做的一些列研究也发现,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容量反映了个体控制注意的差异,以与参与需要努力,注意的加工能力,特别是干扰物和分心物的环境下,Engle发现,在一些复杂认知任务中,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决定了个体对刺激的激活的能力,排除分心刺激的干扰的能力,分配以与转移注意的能力,以与决定个体的加工策略和学习记忆新知识的策略与能力[21]。工作记忆容量反映了个体控制注意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理解为个体激活、保持或抑制记忆表征所需的、指向目标的注意之间的差异。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差异与各种加工结果有关,包括同时保持与目标和任务有关的表征在大脑中激活的能力(不管这些表征是最先是内在激活的还是外部激活的);参与对记忆的有控制的、有计划的搜寻以与对需要的目标任务相关的表征的需要努力的提取;当有相互竞争的反响是,监控那些潜在的冲突;通过抑制行为,抑制那些不需要的信息的激活。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差异可能会影响参与控制加工的能力,从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决定了我们控制思维、感觉和行为的能力。因此工作记忆容量在人对RSVP中的刺激的识别的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5]。其中国内杨萌的研究也明确了工作记忆容量大者注意瞬脱实验中成绩要好,而工作记忆容量小者注意瞬脱实验中成绩要差。X豹等人的《视觉工作记忆对钱注意阶段定向的调节》研究中也明确了在目标相关的条件下,视觉工作记忆匹配项目会引导注意偏向到该项目所在位置,但与注意阶段不同的是:前注意阶段,这种注意偏向明显地延迟了分析物匹配的条件下对待靶子刺激的检测,而在靶子匹配条件下影响却不明显。在目标无关条件下,注意会忽略视觉工作记忆中保持的项目,有效地检测搜索靶子[18]。既没有出现Woodman等(2007)的研究结果所示的注意拒绝模板,亦没有出现Olivers等(2006)研究结果所示的注意选择模板。由此可以得出在注意瞬脱的第二阶段使用到了工作记忆,工作记忆的容量直接关系到了对于T2探测刺激的报告,而与探测刺激相似的分心物更是增大了识别的难度[27]。总结实验一和实验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注意的第一阶段即知觉阶段容量可能较大,但对于注意瞬脱直接影响不大,但可能存在间接影响。注意第二阶段即工作记忆阶段,容量有限受到了容量和加工难度的干扰会直接对注意瞬脱效应产生影响。由此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和前人研究结论可以推出,工作记忆局部的加工直接影响了产生了注意瞬脱现象,也即只要是在正常注意广度以内的刺激项目也就不会对注意瞬脱产生影响即可以顺利进入注意的第一个阶段,但是只要在第二阶段没有得到恰当加工都会直接影响注意的结果。4总结与展望本研究从以往的研究入手,以以往研究所未能解释的问题以与未能触与的问题为目标,着重研究了两个问题。第一,本研究力求发现T1刺激信息的增多是否会影响被试对T2任务的反响正确率。本实验不仅仅在初级加工水平上提高了T1刺激信息,并在高级加工水平上提高了T2任务的难度,更多地涉与了工作记忆方面的加工。研究发现,T1刺激信息的增加后,被试对T2任务反响的平均正确率下降,尤其是在T1呈现后的300ms以内,被试在多刺激信息的实验条件下对T2任务反响的平均正确率显著低于普通难度的实验条件下被试对T2任务反响的平均正确率。由此得出结论,如果在知觉层面上增加T1的刺激信息,那么被试对T2任务反响的平均正确率将下降。第二,本研究力求发现被试的工作记忆任务负荷的上下是否会影响被试的注意瞬脱实验的成绩。结果明确,不论是字体,还是反响中央执行功能能力的字义颜色判断,结果都在占用着工作记忆。这是由于RSVPX式本身是一个与工作记忆联系密切的X式。对工作记忆符合要求低的任务能更好的让被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能更好的完成实验任务。本研究通过上述两个结论,阐述了工作记忆在注意瞬脱中的作用,同时进一步证实了Chun和Pofter所提出的两阶段模型。并为以后的相关实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对字体的区分的难度反响了对个体的工作记忆的要求上下。本研究己经发现,对工作记忆容量的占用显著地影响了个体的注意瞬脱实验的成绩。那终究是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大还是工作记忆中的中央执行功能的影响大,还有待于继续研究。另外,个体在哪种情况下会判断出孔任务的刺激,在哪种情况下无法判断T2任务的刺激,这些问题都可以利用ERP技术加以研究。1997年SHAPIO曾经利用ERP技术研究了T2任务是否进入工作记忆,发现那些未能识别的刺激没有显示出P300波,说明这些刺激没有进入工作记忆。Vogel和Luck认为,是T1在工作记忆中的巩固影响了T2在工作记忆中的巩固。他们利用事件相关电位发现,当咒后有掩蔽刺激时,T2的P300波被抑制,而当长后没有掩蔽刺激时,不会发生注意瞬脱现象,但T2的P300波却有所延迟。这说明,在掩蔽刺激的时候,T2由于工作记忆正被T1所占用,所以孔很容易被随后的刺激所干扰,从而无法进入工作记忆;而当T2后没有掩蔽刺激的时候,T2由于工作以与正被T1所占用,所以暂时无法进入工作记忆,但是由于没有掩蔽刺激的干扰,当工作记忆被T1所释放的时候,T2就能进入工作记忆,此时就会出现T2的P300波被延迟的现象。为什么在一样情况下,即T2在T1之后的同一位置上(例如ug3),而且判断的T2也是一样的(判断是否为黑色X),判断长的正确率却只有60%左右。那么为什么有时能判断出T2,有时不能判断出T2?作者认为,一方面除了长之后的掩蔽刺激的不同之外,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T1的加工程度不同影响了T2。不同的T1的加工时间不同,导致T1开始进入工作记忆以与在工作记忆中停留的时间有所区别,这就影响了竹进入工作记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作者认为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就是要对T1任务的识别进展脑电分析,即不同的T1的加工时间不同,导致T1开始进入工作记忆以与在工作记忆中停留的时间有所区别,这就影响了T2进入工作记忆。是否能够识别出T2,问题在于识别T1的过程中诱发P300波是否有延迟。例如以下这个假设,T1在呈现300ms后进入工作,在工作记忆中停留300ms,就是600ms后T1释放工作记忆,而孔在T1之后300ms呈现,再经过对刺激特征以与语义特征的加工(大约300ms),那么孔就恰巧能进入工作记忆,从而得到识别,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