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第三课 新中国内政与外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历史-第三课 新中国内政与外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历史-第三课 新中国内政与外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历史-第三课 新中国内政与外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历史-第三课 新中国内政与外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5页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课标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分析:关于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应该让学生了解新宪法的制定的背景和制定过程;知道是哪次会议通过;探讨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作用。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让学生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掌握提出的过程和意义,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知道周恩来总理为此做出的贡献。关于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还是首先让学生了解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求同存异”提出时的情景;知道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的什么;明白求同存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周恩来总理在外交上的巨大贡献,感悟周恩来总理外交的智慧和风采。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教材分析)本课随着形势的发展,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同时,为了打破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一个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新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内政外交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改善了国际关系。课文对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从法律上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取得重大成功,赢得了大批亚非国家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学情分析)本课涉及一些政治名词,如:人民民主专政,根本政治制度等,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学生由于没有学习世界史,对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还不十分了解。由于本课的内容在课标中只在识记层面作最基本的要求,所以给师生学习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开展各种合作型、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教学设计)【课程背景】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感受国家实力的增强与周恩来的外交魅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是中考的重点、热点。训练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课程标准】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学情分析】本课涉及一些政治名词,如:人民民主专政,根本政治制度等,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学生由于没有学习世界史,对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还不十分了解。由于本课的内容在课标中只在识记层面作最基本的要求,所以给师生学习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开展各种合作型、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分析】随着形势的发展,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同时,为了打破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一个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新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内政外交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改善了国际关系。课文对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从法律上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取得重大成功,赢得了大批亚非国家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1954年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影响。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教学方法】我从“内政定乾坤——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外交闪智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个板块来整合教学资源,采用问题探究法等,辅以有效的多媒体资源,以探究历史、理解历史、对话历史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法】通过自主探究、材料理解、分组讨论等,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多元智慧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视频(活跃气氛,让学生渐入上课状态)【导入】老师请学生们观看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后,教师问:这段视频反映了那一历史事件?学生回答:第一部新宪法的制定和通过。教师: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和通过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内政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于此同时新中国在外交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学生齐读)这节课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板块来展开:内政定乾坤——第一部新宪法的制定外交闪智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过渡】用温故知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的方式过渡到第一板块。(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新中国真正的第一部宪法是哪一部)内政定乾坤——第一部新宪法的制定明确新宪法是那一会议制定并通过。教学生如何学习历史会议。(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多媒体出示电子书,带领学生把知识点标注在课本上(学会标注法)。把会议的三点内容,辅以多媒体进行深化讲解。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说1954年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出示习题(边讲边练)【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这部宪法,以法律的形式把社会主义制度固定下来,它为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国建国后内政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那么外交方面又取得了那些辉煌成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板块:外交闪智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多媒体出示: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那天向世界宣告的新中国的外交立场和原则。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的政策和方针。并由此讲述新中国的外交背景。(让学生了解背景)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问题导学,明确学习目标)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是怎样的?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意义?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对上述三个问题进梳理,首先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了那些问题,对没解决的问题进行全班集体解决,后把问题的答案确定。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识记。教师多媒体出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过程的图片,讲述并感悟周恩来总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所做出的贡献。【过渡】教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树立了中国在世界的正义的形象,而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表现则更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让我们来学习闪现周总理智慧的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与万隆会议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如何掌握一个会议(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多媒体出示自主学习提纲:万隆会议的召开(时、地、国、人)会议的性质:会议的主题: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意义;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梳理知识点。同时提醒学生把知识点标注在课本上。学生:识记基础知识教师:播放万隆会议视频(整体感知),并带着问题观看(求同存异的“同”和“异”各指什么?)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问题,并通过一多项选择进行加深巩固。学以致用:“求同存异”的方针在实际生活中是否适用?它实际上存在什么道理?(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联系实际生活。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小故事。和问题:感悟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采,学习周恩来总理的精神。学生:讨论探究,纷纷发表看法和感悟。(材料感悟,智慧、风采,提升能力)多媒体出示习题:“边讲边练”。【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课堂小结】板书【总结升华】思维拓展:回想过去,关注当今,瞻望未来,你对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发展有什么感触或体会?学生:七嘴八舌谈感受和体会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内政外交的辉煌成就。体会着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由衷的骄傲和自豪。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一定要从小立志、奋发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强大贡献力量。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评测练习)评测练习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A.中共七大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一切权力属于:()

A.中国共产党B.政治协商会议C.人民代表大会D.人民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包括()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5.万隆会议召开的地点是()A.印度B.缅甸C.印度尼西亚D.罗马尼亚6.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和海啸,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50年前在该国举行的一次亚非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开罗会议D.第26届联大7、.2010年4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出席了亚非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50年前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B.周恩来C.刘少奇D.邓小平8、“我们不是来吵架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是周恩来总理在的讲话。

A.亚非会议B.会见印度总理

C.日内瓦会议

D.访问缅甸9、材料一新华网北京2010年6月8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在当今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50年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材料二新华网北京2010年6月12日电,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2日在这里对记者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已被国际社会广为接受的国际关系准则,将在新时代,新的背景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请完成:(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什么时间提出的?该原则提出的目的是什么?请写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材料一提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50年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请对此谈谈你的认识。材料一提到:“在当今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材料二中也提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已被国际社会广为接受的国际关系准则,将在新时代,新的背景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教学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现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如下: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对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通过引导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反复识记,对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基本上对基础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在基本技能的训练上。通过对电子书的标注示范,训练了学生对标注法的掌握和运用;通过历史会议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和掌握一次会议。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学习如何找突破口,如何分析,又如何把分析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通过抛示提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两次会议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的能力。通过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归纳表达的能力。在道德情感教育上。通过对“求同存异”教育学生要宽容大度,互相谦让,互相理解,互相帮助。通过分析周恩来总理外交小故事,让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