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中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历史,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旨在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本节课通过地图的展示,使学生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视频和课本知识相结合,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并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养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乐于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对本节课目标中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的认识。学情分析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辅导者,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未知的事情好奇心较强,由于受年龄的制约,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分析能力较弱;理解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学习兴趣较浓,但学习方法单一。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我采用课前与学生共同备课的方法,让他们提前知道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教科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让教师在授课中少走弯路,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0分)1、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哪一游牧民族的进扰()A.突厥B.女真C.契丹D.匈奴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开辟“丝绸之路”B、建立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C、开发西域D、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3、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A.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B.开辟丝绸之路C.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D.昭君出塞4、.对右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国力强盛B.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松赞干布C.东汉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D.此事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5、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呈现给世界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书画汉字、丝绸之路等“中国元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其中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6、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A、汉武帝B、张骞C、班超D、甘英7、“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描述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诗中“单于”是对哪个民族首领的称呼()A、蒙古B、匈奴C、维吾尔D、阿拉伯8、右图是当代史学研究者对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评价。你认为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一“主轴”的起点应该是()A.西汉的洛阳B.西汉的长安C.西汉的成都D.西汉的河西走廊9、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的《昭君出塞》,引起了观众对历史上这位“落雁美女”大义和亲的辉煌事迹的极大兴趣。王昭君出塞属于()A、和亲政策B、武力进攻C、拉拢政策D、投降政策10、“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卫青说:我打;霍去病说:我也打。”这句诙谐有趣的话所反映的史实是()A、通西域,北击匈奴B、通吐蕃,南击南蛮C、通夷洲,西击党项D、通南中,东击东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是秦汉历史的扩展与延伸,讲述了三个问题:中原王朝同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三者之间因果相联,结构完整,体现了中原王朝、匈奴族和西域各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同时,本课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对外交往的历史,因此学习好该节课对学生日后学习中外交住的历史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随着封建国家的日益富强,中原王朝同少数民族的交往加强,在经济文化交流中是占据优势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秦汉大一统文明。由此领悟到“交流促发展”的深刻内涵。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3)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难点:张骞出使西域。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判断这是我国的哪个地方?对,这是我国的新疆地区。这里风景如画,资源丰富,被誉为瓜果之乡。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新疆又叫西域。请同学们根据图来说一下西域的位置范围。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著名的诗句已让人们了解到出了阳关和玉门关就将远别故土,进入西域地区了根据图示,在你的眼中,西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两汉时期的西域是茫茫沙漠,人烟稀少,十分荒凉,对中原来说十分的陌生而又神秘。那么是谁首先揭开了西域的神秘面纱呢?中原又是如何和西域建立起友好联系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二)自主学习做《同步学习》中的“自主先学”部分,时间3分钟。对照答案,并强调易读错写错字词,如单于、都护。给学生时间,“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在中原与西域之间盘踞着一个凶猛、骠悍的游牧民族——匈奴。秦汉时期匈奴不断南侵,中原王朝与匈奴时战时和,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河套与西域等地区的发展。同学们先根据表格归纳一下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时代关系战国秦朝汉高祖汉武帝汉元帝中原王朝与匈奴有战也有和,而主流是和平相处。同学们观察图片《昭君出塞》和《单于和亲瓦当》,并阅读材料: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赞》与匈奴的和亲使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往增多,促进了各自社会的发展。西行之路几多艰险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决定采用军事手段来解决匈奴问题,另一方面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同学们阅读材料,归纳一下汉武帝做出了什么样的大胆的决策?招贤令我大汉王朝,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武帝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络西域的大月氏(dàròuzhī)国,夹击匈奴。现招募使者一名,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国。事成,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视频:张骞出使西域合作探究:1、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路线、意义。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是一个冒险家、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你是如何理解的?(小组内讨论,组长组织并负责做好记录。)小组展示:1、时间: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奠定了我国对西域(今新疆地区)管辖和开发的基础。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出示地图,让学生直观记忆西域都护的设置)。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他是冒险家是因为对于中原人来说,西域是一个遥远、神秘又荒凉的地区,而张骞却毅然前往;说他是战将是因为他被匈奴囚禁10年之久,始终保持汉节而不失;说他是外交家,是因为他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建立了友好关系,双方使节、商旅来往不断。总的来说,我们从张骞身上你体会到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张骞是一个真正的有胆有识有行有恒之人。丝路古道文化桥梁张骞用他的毅力、勇气和非凡的胆识踏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交往之路,从此一条横穿欧亚的路上通道产生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丝绸之路。视频:丝绸之路合作探究:1、画出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2、2014年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你认为它为何能获此殊荣?(小组内讨论,组长组织并负责做好记录。)小组展示:1、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互通有无,各取所需。中国的造纸、冶铁和凿井等技术传到西方,西域的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传到中国。丰富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成为传播友谊、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被称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下已丧失了原来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淹没在历史的尘烟中。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四)总结梳理一个人物:张骞一件壮举:张骞通西域,一条道路:丝绸之路一座桥梁: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达标检测做同步学习挑战自我1—10题接下来,我们学习张骞通西域(板书)。请同学们看教材及《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此图制成课件,简称《西域图》)。注意:①西域的概念;②西域分布的国家和民族。(学生回答,同时投影《西域图》,此时隐去出使路线箭头。学生答西域概念时,玉门关、阳关及今天新疆范围的标志闪烁显示)玉门关、阳关是汉朝的西大门,由此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汉代以来古人统称之为西域。这里分布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匈奴贵族向各国征收赋税,榨取财富,把当地人民当作自己的奴隶。教材的小字部分讲述了匈奴单于杀死大月氏国王,并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制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向西迁徙。这可以说是匈奴贵族残酷压迫西域各国人民的典型事例。西域各国人民特别是大月氏人对匈奴无比痛恨。我们来认识一下张骞。张骞是汉中(今属陕西)城固人,应召前是个郎官,就是守卫皇帝宫殿的。他的官职虽小,但胆量不小。教材中称赞他“具有探险精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具有探险精神?请你根据《西域图》(指图)为张骞设想一下,张骞此行“险”在何处?(生答)同学们说得很对,当时人不知道月氏国在哪,也不知道有多远,的确是“探”险。同学们的设想也很有道理,此行要经过匈奴控制的地方,有被匈奴捉住杀掉的危险;要穿过千里荒漠,自然条件恶劣,有被沙漠吞没的危险。此外还有风餐露宿,饥饿寒冷,风吹雨打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敢于应召,需要很大的勇气,张骞的确是具有探险精神的人。(投影《“张骞出使西域”图》,并配送别的乐曲)这是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它为我们再现了当年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看了这幅图,我想问同学们,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生答)同学们观察得很细心,根据图中两个中心人物的姿态,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右侧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他举起左手表示送别,仿佛在说:希望你不辱使命。画面左侧是张骞向汉武帝跪拜辞行。他身后的两个人拿着代表使臣身份的信物——“节”。“节”用木棒制成,上面装饰着羽毛。这使我们想到张骞此行全权代表汉王朝,可谓任重啊!他身后的马匹,似乎提示我们,不要忘记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那时的主要交通和运输工具。靠骑马、靠双脚,完成这数万里的旅行,可谓道远啊!(投影《西域图》,路线箭头随讲解闪烁显示)公元前138年,张骞率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踏上出使西域的旅程。出了玉门关,就进入匈奴控制的地区。正像同学们设想的那样,匈奴人捉住了张骞,把他拘禁起来。为了控制他,匈奴人强迫他娶匈奴女为妻。他在匈奴呆了十年,但始终没有忘记汉使的身份,一直珍藏着节杖,尽管节杖上的羽毛已掉光了。后来,张骞率部属逃离了匈奴,越过葱岭,到了大宛,又经过康居,最后到达月氏。此时大月氏人已迁到阿姆河,这里土地肥沃,没有战乱,一片安乐景象。大月氏人乐不思“蜀”,不想再去深究对匈奴人的仇恨。张骞在这里活动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带着遗憾的心情踏上归途。途中,再次被匈奴人拘禁达一年多,后乘匈奴内乱脱身,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此时出发时的百人使团只剩下他和贴身随从堂邑父两人了。张骞此行历时十三载,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吗?(生答)你们说他有功,他此行功在何处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教材。(生答)好。同学们基本说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老师再归纳一下。张骞此行虽没有完成与大月氏结盟的任务,没有达到军事目的,但是此行开通了西域和中原交往的道路,出使途中,他访问了一些国家,得到了有关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并知道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这样就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开通道路,沟通联系,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一个功绩。此外,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分别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访问,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有了交往,又开始了互通有无。汉朝的使者把西域的一些物产如苜蓿、核桃、胡萝卜、葡萄的种子带回长安,葡萄就是这时传入中原的。大宛的良马汗血马以及龟兹的乐曲、胡琴等,也都传入内地。汉族人民则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如冶铁术、凿井术以及各种生产工具,还有手工业品如丝绸等传给西域人,这就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那么,互通有无,促进交流,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二个功绩。西域各国和汉朝发生联系后,他们仰慕中原先进文化,渴望中原王朝的保护。因此,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设置机构,管辖新疆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三个功绩。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继张骞之后,又出现了一位胸怀壮志、报效国家的人物,他就是班超。我们首先看一下东汉时西域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班超为什么出使西域?(生答)对。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为南、北匈奴两部分。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威胁东汉北部边境。并且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通,不许他们和东汉往来。西域各国迫切希望和东汉建立联系,纷纷派使者到洛阳,要求东汉出兵保护他们,以摆脱匈奴的奴役和束缚。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固(以后我们学两汉时期文化时将会给大家介绍)的弟弟,从小勤奋好学,立志效法张骞报效祖国。由于家贫,靠替官府抄书维持生活。当匈奴人连年进攻东汉边境时,他毅然放下手中的笔,从军报效祖国。“投笔从戎”这一成语即来源于此。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出使西城后,经过一番努力,他帮助西域各族人民摆脱了匈奴贵族的残暴统治,使西域大部分地区与东汉重新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友好关系,和汉朝隔绝了六十多年的西域通道又重新打通了。因此,他在西域享有很高的威望,得到了西域人民的拥戴。当他奉东汉政府之命从西域撤回时,西域人民苦苦挽留。他只好上书给皇帝,说明情况留了下来,直到公元102年,才返回都城洛阳,那时他已是71岁高龄了。班超经营西域30年,他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讲到这里,我想请大家讨论一下,从张骞、班超这两个杰出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崇高的精神和良好的品格?(生答)是的,这两个人物,特别是张骞,胸怀报国之志,为了报效祖国勇于吃苦,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矢志不移。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一部分,是成功人士应具有的一些品格,值得我们学习。西汉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过往的商旅得到了保护,这就使汉朝与西亚、欧洲的商路畅通无阻,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张骞的名字因此和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商道紧密联系起来,这条商道就是丝绸之路(板书)。因此,商路畅通,促进贸易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四个功绩。所以,我们不能因张骞没有实现汉武帝的期望而说他劳而无功。张骞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壮举,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那么,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丝绸之路示意图》,运用3D动画制成课件,使图上的骆驼可以活动,通过骆驼的走动显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配上音乐)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指图讲讲丝绸之路的路线?(生答:从长安出发,经过敦煌,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是出玉门关,经楼兰、大宛到安息,再到大秦;一条是由阳关,经鄯善、于阗、大月氏到安息,再到大秦)这位同学讲得很好!可是这条路线太复杂,我们把它简化一下;敦煌一带我们称之为河西走廊(图中“敦煌”闪烁显示后隐去,然后闪烁“河西走廊”),而楼兰、鄯善、于阗(闪烁显示)这些地方是今天的新疆境内(新疆闪烁),安息(闪烁)就是今天的伊朗,属于西亚(闪烁),大秦(闪烁)就是古代的罗马帝国,属于欧洲(闪烁)。这样,这条路线可表述为: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再经今新疆境内到西亚,再由西亚到欧洲。那么,这条联结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为什么要称作“丝绸之路”呢?这是因为,丝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丝绸的国家。丝绸质地柔软,轻薄雅丽,是古代希腊人、罗马人追求的奢侈品,当时谁有一件丝绸衣服,都会引来其他权贵人物的艳羡。正像教材小字部分介绍的那样,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因身穿丝袍出现在剧场而引起“轰动效应”。后来,身穿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时尚。外国人因丝绸而开始知道中国,因喜爱中国的丝绸而想了解中国。他们称出产这种精美织物的国度为“丝国”,对“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各地,这条商路也因中国丝织品享有的盛誉而被称为“丝绸之路”。近几十年来,在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许多汉朝的丝织品。同学们请看,(投影《汉代绢地刺绣图》)这是“汉代绢地刺绣”,(投影《西汉锦》)这是“西汉锦”,(投影《东汉罗》)这是“东汉罗”,这些都是在丝绸之路上出土的,这些出土的丝织品图案工整,色调浓艳,刺绣针法熟练精良,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高度水平,同时说明当时丝绸对外贸易的兴盛,是当时中西丝绸贸易的历史见证。(三)小结我们概括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是一条古道,即闻名世界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二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三是出使西域的张骞。他为中西交通的开通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教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