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课外延伸阅读题精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过秦论》课外延伸阅读题精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过秦论》课外延伸阅读题精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过秦论》课外延伸阅读题精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过秦论》课外延伸阅读题精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秦论》课外延伸阅读题精选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题。

过秦论•中(选段)

贾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

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

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

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

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

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

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

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

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

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冀:希望

B.禁文书而酷刑法酷:使……严酷

C.离战国而王天下离:离开

D.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借使:假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暴虐为天下始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B.①苣是,何也

②苣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C.①既元元之民冀得安要性命

②要孰能讥之乎

D.①后虽有淫骄之主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和统一后的政治形势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B.泰统一天下以后,采取的措施,与夺取天下时的方法,有本质区别。

C.泰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但秦始皇并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

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

D.从本篇文字里可以看到贾谊为秦后世设想的政治措施,如"轻赋

少事"、"约法省刑”等。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2)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

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答案:

(1).C;

(2).A;

(3).B;

解析:

(1)离:经历。

(2)A项均为"把"的意思。B.①像;②如果。C.①代词;②副词,

表反诘,难道。D.①助词;②宾语前置的标志。

(3)秦夺天下与保天下的政策前后没有变化。

(4)(1)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

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

(2)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

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

患。

《过秦论•中(选段)》译文:

秦灭周朝,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

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

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

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

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现在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

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

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还是

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

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烧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

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

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

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

路线没有改,它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

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

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

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

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过秦论(中)贾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

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

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泰南

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

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

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

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

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

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

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编素而正先帝之

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

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縻,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

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

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

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

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

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

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

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

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

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者,见终

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

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

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

A.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养:养育

B.强凌弱,众暴寡暴:暴利

C.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冀:希望

D.建国立君以礼天下礼:礼待

(2)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__

A.五霸既灭,令不行三天下

不借公侯之尊,奋臂王大泽

B.天下莫不引领直观其政

百姓困穷,匝主不收恤

C.亲处穷苦之实

是二世三过也

D.使各反复乡里

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复智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

A.天下之士斐然乡风B.秦离战国而亡天下C.其政不改D.兵革

不休,士民罢弊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

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

合民意。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

定要施行仁义。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

下,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②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③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

【答案】

(1)B

(2)B

(3)C

(4)A

(5)①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

键就在于此了。②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

③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

【解析】(1)B."暴"解释为"暴利"有误,应解释为“欺侮"。

句子翻译为: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2)A.两句里"于"

都是介词,在;B.第一个"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不译;第二个"而",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C.两句里"之"都是结

构助词,的;D.两句里"其"都是代词,他的,他们的。(3)A."乡"

通"向",向往;B."离"通"历",经历;C.没有通假字;D."罢"

通"疲",疲惫。

(4)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分析有误,据原文"秦

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

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可知,因为天下纷乱已经很久了,所以天下百姓

是希望能够统一的,所以天下的士人顺服地慕风向往,所以秦始皇统一天

下本来是顺应民心的,是得人心的。

(5)①"专威",保住权威;"定功",稳定功业;"本",关键。

译文: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

在于此了。②"孤独",(秦王)孤身无辅;"亡",灭亡。译文:秦王

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③"终始之变",开

端与结局的变化;"由",关键。译文: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

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

参考译文:泰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

人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

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

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

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现在秦王南面称帝统治天下,这就是在上

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

谁不诚心景仰皇上的,在这个时候,应该保持威势,稳定功业,是安定还

是危困,关键就在于此了。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

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烧典籍,

施行严刑酷法,以诈力为先,以仁义为后,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

提。实行兼并,要重视欺诈和武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应形势,这就是

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结束战国纷争统一天下,它的路

线没有改,它的政令没有变,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

王集权力于一身而占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到来了。假使泰王能够

考虑古代的情况,比较商、周兴亡的往事,来控制治理国家,那么后代即

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

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

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的。挨冻的人穿上粗布衣服就觉得

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

执政的资本。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

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

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施礼于天下,把

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

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救

助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

减轻刑罚,给犯人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改正过失,有新的追

求,改进修整自己的立身准则和行为,各自修德向善,满足万民的愿望,

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

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

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

了。二世不施行这种办法,却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毁坏宗庙,损害百姓,

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

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

百姓穷困至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

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遭到刑戮的人接连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

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

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没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没有

公侯那样的尊位,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

于危难之中。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

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

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而得不到帮助的力量。所谓

"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

坏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

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

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过秦论(下)

贾谊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

以戌卒散抚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穆白梃①,望屋而食,

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②,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

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

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

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籍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

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

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

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

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

其民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

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

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

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

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

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柑口而不

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

岂不哀哉!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

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

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

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

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

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注】①檀(you)白梃(ting):指农具。此处藉以形容武器之粗劣。

扰,锄头的木柄。白梃,白木棒。②阖(h爸):关闭。

(1)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并起,豪俊相立并:一同。

B.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合:联合。

C.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罢:疲惫。

D.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丛从:合纵。

(2)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是秦朝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①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②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③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

④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⑤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

⑥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吞并了六国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

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却所向无敌。

B.由于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

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C.泰国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并不

完全是因为他们个个才能超群,而且与秦国关中一带险固的地势有密切的

关系。

D.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

天下背叛。它丢失了从周代而来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

②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

答案:

(1)D

(2)D

(3)B

(4)①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

主。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

②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善言,智士不敢出主意。

【解析】(1)D."从",意思是"服从,跟随"。翻译:衰弱的时

候,也能靠春秋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

(2)D.①是秦人战败时的情形;②是六国君主的错误;⑥是结论,

不是原因。排除这三句即可。

(3)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

佐之臣"理解错误,原文"籍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

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

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山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

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在文中是作者假设的情况。

(4)①因,趁机;以,凭借;市,交易;不信,不忠实。译为:章邯

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主。大臣们不忠

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

②是以,因此;失道,迷失了路途;谋,出主意。译为:因此,三位

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善言,智士不敢出主意。

【参考译文】

秦朝兼并了诸侯,靖山以东有三十多个郡,修整好各地的关隘,占据

各地的险要地势,整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

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仅仅靠着锄把和木

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

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

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

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山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

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

他的君主。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

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山东

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

要关塞的国家。从修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

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它的地理形势造成的呀!况且天下各国曾

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

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