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综合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 综合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 综合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 综合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 综合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综合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将进酒》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起兴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裹海雨而来之势,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C.全篇诗情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于“万古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诗人消极颓唐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D.《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地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感情。2.下列对《江城子》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B.“无处话凄凉”既指词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凄凉在内。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蕴含在这六个字之中了。D.下片记述梦境,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3.对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亚圣”。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但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对立的两派,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B.唐代以前出现的诗歌一般叫古体诗,唐代出现的律诗、绝句等格律诗,叫近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琵琶行》中的“行”都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没有十分严格的字数、句数的限制。C.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以针砭时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和元稹在文学史上并称“元白”。他虚构了“琵琶女”这一形象来书胸中块垒,以表达自己遭迁谪的不满之意。D.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家”即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枫浦上”暗用《楚辞·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暗含离别之意。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人的灵性,从游子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迷离之景。C.“月照花林皆似霰”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照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D.“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出自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刘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5.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仍为乐府,已不拘于声律,故称新乐府。B.白居易在江州时,曾整理、编集自己的诗歌作品,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感伤诗,这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如《观刈麦》《卖炭翁》等。C.《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D.《长恨歌》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6.下列对《长恨歌》中有关诗句的鉴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此句是写成仙后的杨贵妃,闻听使者探访,感极而泣的情景。这里把杨贵妃比作梨花,梨花的洁白,不仅象征了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圣洁,同时也照应了上文的“温泉水滑洗凝脂”。B.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这两句景物描写,前句是春风桃李之乐景,后句是秋雨梧桐之哀景。前句乐景写哀情,后句哀景写哀情,都是在衬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苦苦思念。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此二句用夸张的手法拟写杨贵妃的美貌、娇媚,以及进宫后因色而得宠,与后文的“雪肤花貌”“梨花带雨”句一样,目的都是在写唐玄宗对她的爱。D.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结笔,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恨”的无尽,点明了题旨,回应了开头,而且“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和“十年”写出了生者与死者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隔离,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能再相逢的遗憾。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记述词人在对亡妻的哀思中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加深了这首词的内涵。C.“小轩窗,正梳妆”句采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亡妻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印象。这看似梦境记实,实则是夫妻二人生前甜蜜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D.本词题为“记梦”,梦境在全篇中居主导地位。词人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语言朴素,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8.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耐人回味。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注】(1)《将进酒》是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创作的古体诗。(2)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9.关于这首诗,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起兴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裹海雨而来之势,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C.全篇诗情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于“万古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诗人极度消极颓唐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D.《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地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感情。10.请简要赏析李白《将进酒》的抒情手法。1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相关小题。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从军行唐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1)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中主旋律充满战斗的激情。C.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整首诗既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劲。D.杨炯《从军行》中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表现了英雄的气概。(2)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记梦”虽是本词的中心内容,但真正记梦的只有下阕五句。B.开头的“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不矛盾,反而因为真实显得更动人心弦。C.“纵使”句写亡妻可能认不出自己,突出了词人因容颜衰老而产生的悲情。D.记述梦境的几句对亡妻的描写十分形象,“相顾无言”有无声胜有声之妙。13.词末“明月夜,短松冈”两句历来受到高度评价,请对其做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军北征》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把地域、季节、气候交代清楚,有力地展现这次行军的环境特点。B.《行路难》这一首哀怨之曲,不是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遍吹”,把读者带入笛声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C.“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反映了真实的大漠行军情景,荒凉悲怆,有“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D.《秦风·无衣》质朴诗句中蕴含真挚的情感,体现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欢爱之心”。15.这两首诗歌都以战争为题材,但抒发的情感和使用的艺术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6.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B.“江天一色无纤尘”八句由人见月、月照人,叹明月永恒,生命代代不息。C.“玉户帘中卷不去”两句写月色撩人,具体表现出游子和思妇的绵绵愁绪。D.“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诗人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思归之情。17.“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你对内容的理解进行赏析。根据《春江花月夜》,完成下面小题。18.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布局谋篇,其中“月”是全诗核心意象,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B.此诗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语言通俗易懂、清丽自然、优美流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用典、互文、烘托、叠字、顶真、虚实相生、托物寓情等多种艺术手法。C.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叹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探索人生的哲理,巧妙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D.“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其中“卷”和“拂”用得最为精到,恼人的月色洒在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卷”不走也“拂”不去,表现了扁舟子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19.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怜楼上月徘徊”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对离人的思念之情。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话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D.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20.以下对这首诗的评价不合适的一项是(

)A.深沉哀伤 B.恬静幽美 C.流畅自然 D.清新婉丽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

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雨霖铃[宋]柳

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1.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词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思致委婉,境界层出,为脍炙人口的名作。B.《江》词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C.《雨》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但是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D.《雨》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情写景。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真切。22.两首词是虚实结合手法运用的绝妙之作,结合具体诗句分别分析该手法在两首词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每章开头都采用了反问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与后文中的“与子……”的句子呼应,洋溢着不怕困难的豪情,富于鼓动性。B.作品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C.作品内容上不断递进。首章“同仇”,是情绪上有共同的敌人。二章“偕作”是开始行动。三章“偕行”,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D.这首诗是一首战歌。全诗慷慨激昂,表现了战斗的残酷和主人公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24.本诗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秦风·无衣《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王风·君子于役《诗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①,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②?鸡栖于桀③,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④。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注】①埘(shí):在土墙上挖洞做成的鸡舍。②佸(huó):会,到。③桀:鸡栖木。一说指用木头搭成的鸡窝。④括:相会,会集。2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有“六义”,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赋”的手法来叙事。B.根据内容分析,《无衣》反映了战士们勇于从军征战、保家卫国的豪情;《君子于役》表达了妻子对戍守边疆的丈夫的思念之情。C.《无衣》主旋律激昂奋发,反映了征战生涯中的艰难与困苦,但战士们在行动上高度自觉,对战争前途充满坚定乐观的信念。D.《君子于役》是一首朴素的诗,女主人公以不加修饰的语言抒发情感,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有天然之妙。26.简要分析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运用上的差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注】(1)《将进酒》是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创作的古体诗。(2)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27.关于这首诗,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起兴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裹海雨而来之势,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C.全篇诗情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于“万古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诗人消极颓唐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D.《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地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感情。28.你从诗中哪些内容看到了诗人狂放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29.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C.杨炯《从军行》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D.杨炯《从军行》诗中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30.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请结合相关诗句作出分析。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思量,自难忘”并举,利用两组看似矛盾心态之间的张力,倾诉往事蓦然来到心间难以遏止的久蓄情感,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苏轼的内心世界。B.“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说得极为沉痛,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C.“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推人及己,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D.词中读不到令人感觉“矫情”之语,用词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32.苏轼写悼亡别具特色,请结合本词内容和表现手法,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33.下列对两首词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中“自难忘”的“自”,意为“却,可是”:诗句表现出思念已刻骨铭心。B.苏词中“料得”三句,是诗人对自己夜晚来到亡妻孤坟处这一梦境的形象描绘。C.贺词中的“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问得无理,却道出了诗人强烈的悲苦之情。D.贺词中“原上草,露初晞”中的“露”暗喻生命短暂,隐含对妻子亡故的悲伤。34.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中诗人眼前的“孤坟”与贺词中的“重过阊门”均为悼亡的缘由。B.苏轼用“尘满面,鬓如霜”描绘梦境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C.贺词的“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意在表达对梧桐、鸳鸯的悲悯之情。D.这两首词下阕,苏词重记梦怀人,贺词重写景思人,境不同而情皆深。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材料二: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材料三: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3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B.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3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37.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越广泛。B.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D.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38.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39.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四、小阅读-课内4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衣》以“兴”为主,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又用重章叠唱形成回环往复。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C.《出关》一、二句写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戍防城楼上随风翻卷,一派雄壮气势。D.《出关》三、四句写临出关的刹那士卒回头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士卒的心理世界。41.对下面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A.这首词是“记梦”,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B.“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C.“相顾无言”句以夸张手法摹写梦中之境,以千行之泪,反衬相聚的欢欣。D.结尾三句从对面着笔,设想亡妻月夜凄凉心境,以寓自己深切悼念之情。五、情景默写42.默写。(1)《将进酒》中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4)《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5)《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6)《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8)“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之短暂。(10)虽然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内心仍充满自信,其《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明证。(11)《将进酒》开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为喻感慨时间的一去不返,弓出后面对人生苦短的哀叹。(12)《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13)在《将进酒》中劝主人元丹丘准备酒宴并夸张地表示要开怀痛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李白对权贵生活的蔑视态度。(15)在《将进酒》中以三国时的曹植欢饮为例劝友人尽情饮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在《将进酒》中,李白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历史上古圣先贤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愤激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作者不再抱有幻想、逃于酒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亡妻王氏墓志铭苏轼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君得从先大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语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4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B.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C.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D.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4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吾先君先夫人”的“先”与“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中的“先”意思相同。B.讳:旧时可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如:汉讳武帝名“彻”为通,子厚讳宗元。C.“生十有六而归于轼”中的“归”与“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的“归”意思不同。D.姑:本义为旧时妻子称丈夫的母亲。引申指“父亲的姐妹”或“丈夫的姊妹”。文中作引申义。45.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小段起笔,苏轼用通常惯用的志文笔法,略述了亡妻王弗丧葬事宜。不事雕琢,哀思尽显。B.第二段苏轼略述妻子嫁入苏家前后的情景,言语间可见他和妻子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C.苏轼以先君一句“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从侧面再写王弗对苏轼的德重情厚。D.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怀妻之语寄寓着的伤婉痛情与本文异曲同工,情深意长。4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2)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47.苏轼用“敏而静”来形容王弗,除了精于读书,文章第二段还有哪些信息能体现王弗作为苏轼妻子的这种特质?请简要概括。七、材料作文4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物质财富在不断丰富,中国正在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同学们对现阶段是否应该“节俭”持有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用于本校学生大会上发言的驳论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10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1.C2.D3.A4.B5.B6.C7.D8.(1)对写(侧面落笔,悬想)。从对方落笔,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将对亡妻的思念之痛表达得深沉哀婉,催人泪下。(2)以景结情。用明月夜、短松冈作结,以荒凉凄清之景,烘托出思念幽独之痛,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9.C10.①直抒胸臆。“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与尔同销万古愁”直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忧郁、激愤之情,并表达了渴望建立功业的强烈意愿。②用典。诗人借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并化用其《名都篇》诗句传达出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③借议论抒情。诗人开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从空间和时间上写出人生易老,生命短促、渺小;又以“莫使”“空”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会须一饮三百杯”等语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用世渴望和自信。④借叙事抒情。四组三字短句叙写酒席上劝酒情境,生逢知己、酒逢对手,诗人的积极乐观跃然纸上。又转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引出下文对自我的豪迈自信、怀才不遇的激愤与积极用世的渴望的书写,情感深沉,诗歌节奏富于变化。11.(1)B(2)《无衣》①采用了重章复沓的形式。表现出生死与共、兄弟情深的战友情谊。②《无衣》反复提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是用赋的手法铺陈内容,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表现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的爱国精神。《从军行》①用了借代的手法。“烽火”“牙璋”“凤阙”分别代指战争、将帅、京城或长安,营造战争氛围,表达保家卫国的情怀;②用了反衬修辞。“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形容风雪很大、风烈雪猛,反衬出将士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的英勇顽强;③直抒胸臆,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写出诗人内心中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够从军征战,建立功勋,体现出投笔从戎的情怀。12.C13.诗人采用想象和白描的手法,渲染了凄冷幽独的氛围,让前句中的“难舍亲人、柔肠寸断”的情感更加黯然魂销。诗人以景作结,可谓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14.A15.《从军北征》小着情语,却处处达情,以形传神,借景抒情,景象凄凉,如“天山雪后海风寒”,笛声幽咽,如“横笛遍吹《行路难》”,令人神驰意伤,将征人望乡思归的衷怨,表现得淋漓尽致。《秦风·无衣》这首诗描绘出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并以“赋”的表现手法加以强调,更渲染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同袍”“同泽”“同裳”凸显了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表现出将士们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精神。16.C17.“不知江月待何人”,“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18.D19.A20.A21.D22.《江城子》:上片入梦前的思念及梦醒后的感慨为实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及梦中相见的悲喜为虚写。作用:梦境与现实交融,虚实相生,更见悲苦。《雨霖铃》:离别前勾勒的一次环境(寒蝉、长亭、骤雨)及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为实写;“今宵酒醒何处?”想象分别后的情景及“此去经年……”设想往后余生都将独自度过为虚写。作用:虚实结合更写出分别时的不舍与难过。23.D24.①热情互助的精神:“同袍”“通泽”“同裳”这不仅仅是和战友共享衣物,而且是在艰难的作战条件下与战友的团结互助,有难同当。②同仇敌忾的思想:“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当君王一声令下,大家一齐为国效力,携手奔赴战场,去对付共同的敌人。③舍生忘死的勇气:在大敌当前之际,他们一呼百诺,“同仇”“偕作”“偕行”,忘生轻死上前线杀敌,充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5.C26.①抒情方法,《无衣》直抒胸臆,表达与战友的团结友爱之情。《君子于役》借景抒情,借用农村具体生活场景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②修辞手法,《无衣》以反问“岂曰无衣”表达同甘共苦的豪情,《君子于役》以疑问“曷至哉“表达盼归的心情。③描写手法,《无衣》以士兵间以交谈的口吻相互勉励,共御外侮。《君子于役》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女子对丈夫的牵挂。④行文结构,《无衣》句式整齐、短促有力,通过词语变换层层推进,产生战前动员的感召力。《君子于役》以重章叠句推进,但第二章末句与第一章末句完全不同,从盼归转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福。27.C28.(1)口气甚大,“呼儿”“与尔”,指挥倜傥。(2)出手甚大,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以图一醉。(2)反客为主,本是被友人招饮的落魄之客,此刻忘形,竟高踞一席,颐指气使,甚至提议典裘当马,其形骸之放达,情态之任诞,呼之欲出。29.B30.《无衣》:(1)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复沓(迭唱)的结构形式,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2)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3)赋的手法等。《从军行》:全诗首句为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第二句及尾联直抒胸臆;其间运用借代、反衬等多种修辞,综合表达诗人奋勇参军、保家卫国的情怀。31.C32.①此词题为“记梦”,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直抒胸臆。②此词既悼念亡妻,又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情感深婉诚挚。③此词运用虚实结合、白描、对写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33.B34.D35.B36.A37.A38.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然后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②运用了大量的理论论证、引用论证(或道理论证)。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很多传统文化名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使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③运用了举例论证。点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分析。通过中国梦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任意答出两点即可)39.①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②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③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工作,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