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教育理论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莱芜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教育理论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莱芜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教育理论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莱芜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教育理论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莱芜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教育理论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莱芜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教育理论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0题)1.寻求享乐,无忧无虑,社会适应性强;不断追求新异感觉经验,对艺术品感兴趣;直觉压抑。这种人格类型属于荣格提出的哪一种人格类型?()A.A.思维外向型B.感觉外向型C.情感外向型D.直觉外向型

2.反映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素养要求的是()。

A.热爱学生B.热爱教育事业C.团结协作D.为人师表

3.有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说明人格具有()。

A.稳定性B.独特性C.整合性D.功能性

4.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是()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分析思维

D.抽象思维

5.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所遵循的主要教学规律是()。A.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A.备课B.上课C.考试D.作业

7.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A.王国维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8.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是()

A.需要

B.理想

C.兴趣

D.信念

9.

27

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

10.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昆体良

D.杜威

1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考试D.作业

12.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将学堂改为学校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13.一般来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是()。

A.强烈B.较弱C.微弱D.中等

14.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动作整合D.原型内化

15.—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指()。

A.性格B.气质C.能力D.意志

16.神经系统基本的活动方式是()。

A.反射B.反馈C.反映D.反应

17.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是哪种抑制的干扰?()

A.双重抑制

B.前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倒摄抑制

18.短时记忆的容量所包含的组块数是()。

A.4~10B.5~7C.5~9D.7~919.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A.思维B.知觉C.注意D.复述

20.通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从而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是解决问题的哪一种方法()

A.手段一目标分析法

B.目标递进法

C.爬山法

D.逆向工作法

二、填空题(20题)21.记忆过程包含___、___、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22.表象是从_______到_______的过渡阶段,是_______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3.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应将学校教育和__教育、__教育相配合,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4.德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____、________。

25.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____________过程。

26.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是有自觉的行动目的,以__为基础,受意识能动调节支配和__。

27.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在于________,其实质是大脑皮层有关神经中枢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28.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_______和_______。

29.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________的规律。

30.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者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_______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31.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__和学生。

32._______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33.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方法是________。

34.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和_______的特点。

35.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6.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_______、_______和体系化与具体化。

37.自我认识是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38.按活动领域的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_______和_______。

39.填空题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对识记材料的意义是否了解,把识记分为______和______。

40.学校文化由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和____________构成。

三、论述题(5题)41.在我国建国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作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作法进行评述。

42.试述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43.在近代教育史上,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而知识的传授则无关紧要。试用某一教学规律对该观点进行分析。心理学部分

44.试述教育的社会属性。

45.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哪些特性?

四、论述题(5题)46.结合教育实践,论述学校教育对学生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47.试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48.什么叫气质?怎样理解气质的意义?49.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50.论述人格形成的因素。五、辨析题(5题)51.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52.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53.如果两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一致,则这两个国家的教育就完全一样。

54.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55.六、(5题)56.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_______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_______注意。

57.下列属于教师劳动的特点的是()。A.复杂性、创造性B.局限性、区域性C.自觉性、感化性D.传递性、短暂性58.“美育”一词的首次提出使用者是()A.A.孔子B.鲁迅C.席勒D.但丁

59.某新学期开始,一个外地来的新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北京大学校园。这时正好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这位新生走上去说:“我来办报到手续,行李太多,您能不能帮我照看一下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新生办完手续回来,看到老人还站在那里看护着自己的行李。几天后,在开学典礼上,这位新生十分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竟是那天替自己照看行李的老人。这位新生受到了强烈震撼。这则故事中季羡林先生的做法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环境陶冶法

60.提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与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大教育家是()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

参考答案

1.B

2.D

3.D(1)人格的特征、性格的特征、气质特性要注意区分。

(2)人格的特征包括功能性、稳定性、整体性和独特性。性格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气质特性主要有感受性、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兴奋性、内外向性方面。

4.A

5.A

6.B

7.B

8.A

9.B

10.BB

[解析]赫尔巴特的理论是传统教育理论代表,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11.B

12.C壬子癸丑学制明令废除在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给予平等地位。它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该学制将普通教育缩短了3年,同时,在实业教育之外,增设了补习学校。

13.D

14.D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原型)向头脑内部转化,就是智力活动离开原型中的物质客体及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

15.B气质是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现在心理学一般认为,气质是指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16.A由环境的刺激引起的应答性活动叫反射。反射活动总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

17.CC

[解析]此题把前摄抑制与倒摄制的含义理解清楚即可。

18.C

19.D

20.CC

[解析]题于便是C方法的细节描述。21.识记保持

22.感知思维认识感知,思维,认识23.社会家庭24.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5.认识26.随意运动克服内外困难

27.强化强化

28.评比操行评定评比,操行评定

29.先快后慢先快后慢

30.社会问题社会问题

31.社会知识社会知识

3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3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4.强制性强制性35.概念,判断,推理36.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

37.自我感觉自我表象自我感觉,自我表象38.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39.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40.制度文化41.(1)这一作法违背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具有特殊性。因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3)强调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4)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忽略间接经验的掌握,也不应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忽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5)学工、学农、学军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但不能搞形式主义,选择实践活动应从教学目标需要出发。

42.(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

(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解析】该题是一道重点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发展规律有哪些;二是要求我们如何按这些规律做好教育工作。

43.(1)该观点是错误的。

(2)因为它违背了“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该规律认为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者是相统一、相一致的;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所以重视思维形式的发展,忽视知识的传授是错误的。

【解析】该题属于案例分析题,在论述题中属于难度最大的一种题型。解题的思路是:首先,考生要分析题目,确立应该运用哪条教学规律进行分析。题目谈的是思维形式与知识的关系,而思维形式实质上属于智力的范围,故题目谈的是智力与知识的关系,所以,应该运用“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来分析;然后,运用所确定的规律来分析案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认为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者是相统一、相一致的,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而题目中的观点正好违背了这一规律的要求,所以是错误的。

回答案例分析题的一般技巧是:先对该观点进行正误判断,然后运用理论进行原因分析。44.(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之所以具有永恒性,是因教育具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工具。(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教育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45.一般说来,良好的思维品质结构有以下特点:(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5)思维的创造性。

46.(1)学校教育对学生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①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世界观。

②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能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性、独立性和自觉遵守纪律等良好人格特征。

③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采用适合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2)结合教育实践论述。4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任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48.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1)气质不影响活动的性质,但可以影响活动的效率。如果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考虑到这一点,就能够有效提高自己和他人的效率。(2)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不影响智力发展的可能性,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3)气质影响所选活动的性质和活动效率,对择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气质对教育活动有指导作用,教师应了解气质的有关知识,知道学生的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育,发挥不同气质。49.结合一个或多个教学实例阐述下列观点:(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明确目的、任务是唤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思维也是唤起学生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正确组织教学,一贯严格要求学生。(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尽量防止分散注意的刺激出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兴趣,在教法上防止单调死板。(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方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交替使用几种注意,是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保持必要的工作速度;教学内容要难易适度。50.(1)生物遗传因素。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2)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3)学校教育因素。学生只有在学校里通过学习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自己优良的人格特征,才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学生通过课堂教育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此外,校风、班风、教师的言行等都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5)个人主观因素。环境因素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