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课件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课件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课件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课件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情景导入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4.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2.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他的《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所写作品史料详实,文笔生动,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初识课文《左传》《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初识课文古代爵位

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中爵位。依据《孟子·万章篇》所述:“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这篇文章中,晋侯、秦伯、郑伯都是被封爵的。初识课文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背景链接初识课文读准字音fán氾南()佚之狐()无能为也矣()

不知()共其乏困()若不阙秦()

夫晋()秦伯说()夜缒而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使杞子、逢孙戍之()()

pángwéifúgōngyuèfúzhuìquēzhìqǐyì整体感知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整体感知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整体感知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整体感知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整体感知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整体感知(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归纳文言字词1.通假字(4)失其所与,不知()“已”通“矣”,语气词“共”通“供”,供给“说”通“悦”,高兴“知”通“智”,明智(3)秦伯说()整体感知2.古今异义(5)亦去之(1)敢以烦执事(2)以为东道主(3)行李之往来(4)微夫人之力今:主管事物的人今:泛指主人今: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今:尊称人的妻子今:距离古:您,对对方的敬称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古:出使的人古:那人古:离开整体感知(1)以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因为,表原因连词,来3.一词多义(2)且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又连词,况且(3)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代词,它郑国代词,这件事自己的表商量语气,还是整体感知(3)之子犯请击之()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秦军)整体感知(3)贰于楚()驻军,驻扎意动,以……为边邑对……有贰心4.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越国以鄙远()整体感知向东边(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晚上壮年远方,边远的地方缺少的东西(7)越国以鄙远()(5)夜缒而出()(6)臣之壮也()(8)共其乏困()整体感知①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②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1)判断句5.文言句式整体感知①(烛之武)许之(主语)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③(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④(烛之武)夜,缒而出(主语)⑤以(之)烦执事(宾语)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2)省略句整体感知①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②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佚之狐于郑伯言)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于君有益)⑤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3)倒装句整体感知问题探究1.尝试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的主要章节。①秦晋围郑②临危受命③说退秦师④迫晋退兵问题探究2.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式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文章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问题探究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烛之武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貌。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问题探究(1)处处为秦国着想。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经处于危亡之中。但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2)充分利用秦晋矛盾。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厉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秦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问题探究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退兵的理由?“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的仁义,当粗就不会发兵攻打郑国。“不知”才是实质,“知”同“智”,是对现实进行冷静分析,权衡利弊的结果。“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是一个“利”起作用。问题探究5.如何从“志士”“勇士”“辩士”这几个方面对烛之武的形象进行分析?(1)志士问题探究烛之武的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肯定,“若使烛之武退秦师,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任用,他的满腹牢骚和委屈溢于言表,以至于“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在郑伯的一番诚意劝说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的分析之下,最终感动了他,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国。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勇士问题探究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这种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辩士烛之武到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掉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的实力。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以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又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最终说服秦伯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充分展示了他“辩士”的形象。问题探究7.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如: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为下文的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问题探究(1)伏笔与照应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便让郑伯看到一丝希望。(2)波澜起伏问题探究(3)详略得当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做简略交代。对其他人物的活动都只字未提,几种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大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人物情节性格烛之武慷慨许之夜缒而出面见秦伯亡郑君薄舍郑利秦义

勇智谢谢欣赏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二单元文韬武略呈异彩

《烛之武退秦师》俗话说“祸从口出”,其实“福也从口出”舌头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去利用。为国为民,摇唇鼓舌就会强于百万之师;造谣诬陷,搬弄是非就会众口铄金毁谤销骨,关键是要“修心”。如果烛之武不是心系国家的利益,怎么会在危机的关头,只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智勇过人,怎么会在秦国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又怎么会抵上兵车千乘、郑师十万呢?临危受命,善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只身说退秦军,他,维护了国家安全——他就是烛之武。《荆轲刺秦王》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始皇。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场惊雷乍起、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一起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鸿门宴》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陈胜、吴广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举行的一次宴会,它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明争暗斗、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预读先学——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精读研析——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内容索引多读厚积——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语言知识积累(1)烛之武(

)(2)氾南(

)(3)佚之狐() (4)缒(

)(5)阙秦(

) (6)杞子(

)(7)逢孙(

) (8)敝之(

)zhúfányìzhuìquēqǐpánɡbì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_____________(3)夜缒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5)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__(6)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__(7)因人之力而敝之:________从属二主。壮年的时候。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增加。筑土墙用的夹板。延伸,扩张。损害。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__(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3)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4)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5)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同“矣”,了通“供”,供给通“餍”,满足通“悦”,高兴通“智”,明智3.写出下列加颜色词的古义(1)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①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认为。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①之往来,共其乏困②①古义:__________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把……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②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4)亦去之古义:_________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缺少的东西。那人,指秦穆公。离开。4.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义(1)封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___(2)鄙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___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_孔子鄙其小器:_________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_______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语粗鄙:________动词,成为边境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鄙陋,目光短浅鄙视轻贱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粗俗(3)微其文约,其辞微:________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___________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闻有鼠作作索索:_________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____________________人微言轻:________含蓄小、轻无,没有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稍微暗暗地,稍微,略微轻微(4)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____________神仙诡诞之说:________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一种文体,可以议,论、说理动词,陈述说法通“悦”,高兴5.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作状语a.夜缒而出:_______________b.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②名词用作动词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b.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表时间,在晚上表处所,在东边结盟、订立同盟驻军③名词的使动与意动a.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阙秦以利晋:_____________________c.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用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②动词的使动a.若不阙秦: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使动用法,使……得利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恩惠使……削减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c.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3)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用作名词a.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b.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②形容词用作动词a.因人之力而敝之:______b.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___使……灭亡使……退却(撤兵)这里指郑国缺少的东西损害变雄厚;变薄弱(4)数词的活用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1)以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连词,因为介词,拿、用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介词,把6.写出下列加颜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而今急而求子:_________________夜缒而出:______________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连词,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3)焉子亦有不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______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_________永之人争奔走焉:____________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此兼词,于之句末语气词,啊,表感叹疑问代词,何兼词,于何代词,之(4)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代词,指代“使者”代词,指代“那件事”代词,自己的(5)之子犯请击之:______________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臣之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辍耕之垄上:______________动词,往、到代词,指秦军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如果)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倘若灭掉郑国而对您有好处,那我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1.课文名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邻之厚,君之薄也。(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三、名言警句2.课外名句(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3)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4)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5)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6)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居里夫人一、作者简介文本常识积累左丘明(前556—前451),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左丘明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传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二、背景展示“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流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三、文化常识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2.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3.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4.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5.《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对《春秋》的解释。《左传》中的不少篇章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间的事情,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左传》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重大发展,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为“春秋三传”。精读研析——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教师用书独有学习目标课堂导语脉络梳理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课堂导语(课前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春秋时期,群雄逐鹿,纷争四起。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结盟,直逼郑国都城。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情况下,郑国国君派出了一个叫烛之武的人去挽救国家于狂澜之中。那么,烛之武是何许人也?是不是青年才俊之辈,骁勇善战之士?大家都连连摇摇头。请看幻灯片(幻灯片:《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秦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偌大的一个郑国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人选了吗?为什么会派一个须发尽白、伛偻其身的垂垂老者去完成如此重大的使命呢?这位老者又是怎样赢得了这场对比悬殊的较量?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去探究这位传奇人物的言行魅力吧。脉络梳理整体感知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的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

师的关键。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解析答案√解析

“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分析不当,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1.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情节的?课堂互动答案答案

是按照事件的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顺序展开的,表格展示如下:情节内容特点背景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有头有尾、层次井然、结构完整开端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发展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最终应允。高潮烛之武“夜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结局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国也被迫退兵。2.请用一个字概括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精髓所在,并具体谈谈烛之武游说秦伯采用了怎样的思路。答案答案

(1)这个字就是“利”。烛之武首先抓住了秦伯为利的心理,循循善诱地谈了“亡郑”和“舍郑”与秦国的利害关系,让秦伯感到“亡郑”无益,反而有害,从而解了郑国之围。(2)具体思路: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让秦伯权衡。②“亡郑陪邻”,让秦伯考虑是否要增强敌国的实力。③“过河拆桥”,晋文公忘恩负义,请秦穆公三思而后行。④“晋国扩张论”,晋文公的胃口越来越大,矛头指向,秦穆公应该很清楚。⑤“舍郑有益论”,两国邦交,“共其乏困”,多加一盟,加强力量,牵制晋国。3.课文是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答案答案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虽然得不到重用,但因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国难当头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国家危难,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烛之武不卑不亢,措辞得体,聪慧机智,富有人格魅力。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答案

(1)本文篇幅虽短,但处处注意伏笔的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再如,“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2)本文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丝希望。读者原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谁知他却因为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拒绝,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3)本文详略得当,剪裁有致。文章重在表现“退秦”,所以重点是烛之武的说辞。对“退秦”的前因后果,都是简略交代,甚至对“夜见秦伯”的场面等一字未提,集中笔墨塑造了烛之武这一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疏密有致。答案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有人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我的观点:问题争鸣答案争论话题答案

(观点一)爱国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观点二)义无反顾的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观点三)机智的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的土地;然后承诺保留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与秦国的小小的恩惠,可使秦国感兴趣。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惠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国的贪婪将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国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观点四)三者兼备。看法略。多读厚积——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在《烛之武退秦师》中,面对郑伯之请,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的话语间,流露出长期不被重用的委屈,以至于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诚意和对形势的分析,让烛之武尽释前嫌,毅然受命,“夜缒而出”,说服秦伯,与郑结盟。结果是,晋国悻悻退兵,郑国化险为夷。烛之武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国家利益而摒弃个人恩怨。因此,烛之武成了被世人千古传颂的爱国志士,其深明大义的品质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的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次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运用示例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们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能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的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露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一代鸿儒的围城内外钱钟书之狂,在清华读书时就开始显露。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放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从外文系毕业时,校方决定破格录取他留校,他一口拒绝了,并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钱钟书对同辈学人也多有臧否。他对胡适派的文学史考证和陈寅恪式的以诗证史,均深表不满;对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也大加嘲讽,说:“自从提倡幽默文学以来,卖笑便成了文人的职业。”1992年,安迪先生到钱钟书府上拜望,请教其对几位文化名人的2.课外素材看法,他的评价几乎全是负面的:对王国维,说一向不喜欢此人的著作;对陈寅恪,说陈不必为柳如是写那么大的书;对张爱玲,很不以为然;对鲁迅,说他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阿Q正传》则应加以修剪才是。黄永玉在《北向之痛》中回忆,“四人帮”横行时,学部通知钱钟书去参加国宴,说“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钱钟书一再拒绝:“我很忙,我不去!”通报者只得讨饶:“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钱立马回应:“不!不!不!我身体很好!哈!我很忙!”【选材感言】狂,容易让人想起狂妄;狷,容易让人想起耿直。钱钟书的狂,绝非通常意义上的目空一切,而是率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正如钱先生自己所言,“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艺高人胆大。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