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_第1页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_第2页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概括主要事件的方法。3.通过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文章通过“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重点、难点:目标2、3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出示图片(插图):课文里有两幅插图,这是两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片,认真观察,注意图中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内容参考:这两幅图描绘的是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二、背景介绍1.虽然同学们不知道这些人的身份,也不知道这个事件的背景,但从图片中,从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中,我们可以感受他们之间的那种情谊。那么,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出示资料)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60年前的那次抗美援朝战争,一起回忆这次著名的战争中,千千万万个感人故事中的一个镜头。放电影《英雄儿女》王成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片断(32分到33.38分)。2.(点击课件):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就打到北朝鲜,逼近中国的鸭绿江边,威胁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增援朝鲜。l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地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有: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3.揭题: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走进历史,走进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读课题)。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过渡:同学们,这声呼唤是谁对谁说的?(志愿军对朝鲜人民板书)通过读文章我们知道,本文中提到的亲人有哪些?(指生说:大娘小金花大嫂板书)我们知道只有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那么,中朝两国人民有没有血缘关系?(生:没有)既然如此,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朝鲜人民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究竟为志愿军做了什么?1.(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2.出示词语:战役暂时硝烟噩耗大嫂跺脚供应阿玛妮捣米谣雪中送炭深情厚谊3.概括事件。出示PPT在当年的朝鲜战场上,像大娘、小金花、大嫂这样的朝鲜亲人又何止千千万万。而作者仅仅选取了三个有代表老年、中年、少年的人物来说,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四、精读课文,走进“亲人”1.过渡:同学们,白发苍苍的大娘为了给战士们送打糕累得昏倒路旁,更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她至爱的小孙孙;小金花与妈妈一起去救老王,老王得救了,妈妈却与敌人同归于尽,永远地离开了她;为了能让战士们吃上野菜,大嫂毅然来到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以致被炸残了双腿,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永远地架起了双拐……同学们,这就是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做的,正因为这一切,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亲人(生读课题中的”亲人”)同学们,本文作者魏巍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曾经在朝鲜战场与战士们一同出生入死,他曾经这样深情地说:出示:“在朝鲜的每一个日子,我的心常常被一些东西感动着。”60多年过去了,今天当我们读起《再见了,亲人》时,心中一定会涌起和作者魏巍同样的情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阅读,看看文章的什么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2.教学第一自然段出示:默读课文第1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细细体会体会,并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让我感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________这个(几个)词语,从中我感受到___________。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1)为了帮我们缝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有合眼了。对呀,大娘就像我们的慈母,八年来,从未间断为我们的付出。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正如孟郊的《游子吟》中吟诵那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大娘不是志愿军战士的亲生母亲,却带给他们慈母般的温暖,这怎么不是亲人?)(2)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点击课件)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3)(点击课件)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点击课件)(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是啊!小孙孙对她来说是这么重要,可是,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她却失去了这惟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能忘怀吗?出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不能)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4)师:我们不能忘怀,所以,分别时才这样难舍难分。出示: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五、品悟写法,牛刀小试1.过渡:是啊,朝鲜阿玛尼对志愿军战士的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那么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情感写出来的呢?让我们放眼第一段,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指生说)先(劝慰的话),再(追忆往事),最后(反问抒情)(点击课件)体会反问的强烈感情。在称呼上呢?(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2.大娘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朝鲜人民的情谊志愿军不能忘怀。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出示:图片文字在分别时,不舍的又何止是将要离开的志愿军们,千千万万朝鲜人民也是万分不舍的。(出示照片、音乐)看,这就是当年《中国青年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