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北石家庄市名校高三联合考试题(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1-2022学年河北石家庄市名校高三联合考试题(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1-2022学年河北石家庄市名校高三联合考试题(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1-2022学年河北石家庄市名校高三联合考试题(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1-2022学年河北石家庄市名校高三联合考试题(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共18页2021-2022学年河北石家庄市名校高三联合考试精选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试题。材料一:《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史守寡。高鹑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材料二: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脸。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施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摘编自李建群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材料三: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作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残缺比作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仅此一见”,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是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罗丹的“断臂的维纳斯月&像”那是一个以罗丹的思维完成的伟大完整之作,他需要那种断臂的形式来完美他的独特的艺术构思。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遇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毁灭了曹雪芹艺术作品的完整性。《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现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B.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C.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D.材料三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有关。B.高鹦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C.残缺的作品能给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而产生新的形象。D.“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的途径。“残缺的艺术”在于它唤起了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作品的转机和创新的可能。“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节制谨慎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有无和深浅的不同。”.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材料三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文本~捉不住的鼬鼠一一时间片论周涛我一出世就沉没在时间里了,时间如水我如鱼。那是烟、雾、空气的包围,浑然不觉如影相随,我几乎不能明确是我拥有了它还是我正被它裹挟。它是那样直接、迫近、强大地面临着所有的生命,但是为什么却最容易被忽略?风无形,可是柳枝拂动、树弯腰,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力量:空气无状,可是在阳光透射下,可以看到尘埃浮动、地气上升,目击它模糊的形态。但是时间呢?谁感受过它的力量,目击过它的形状?有过一位诗人妄图正视它,结果那位诗人哭了。他突然发现了一种强大力量的隔离,感到面对一圈无形的墙壁无法穿越的痛苦。还有一位也是诗人曾经试图接近它,结果他反而给推得更远了。他在江边痴想,人是什么时候开始见到月亮的?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见到人的?这个问题是世界柔软的腹部,谁的拳头打向这里,谁就会因扑空而迷惘。时间是空的。它大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如宇宙天空,如一切生灵唯一的裁判,如神;它小到无影无踪、无孔不入,它甚至规矩渺小到了可以被任何一位钟表匠囚禁于方寸之间,如奴隶。处处有它而无它,处处无它而有它。谁能画出它的肖像呢?在我们的想象力的铁路修不到的年代里,一个东方农耕民族,因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认识了它,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季”。“季”是以四种容颜出现的,循环往复,互相衔接,从未有过一次失误。当然还是东方,一些狩猎民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因而他们看到的也主要是黑白两色,白天是白的,黑夜是黑的,他们把它叫‘'日子"。另外是游牧者,他们很容易把它叫作“纪元”,漫长的动辄千里的迁徙和转移,使他们随着或逆着它移动,也使他们看到了它更真实的茫茫无声的面容。漏、辱、钟、表。这些都是人类妄图捕捉住它而设的夹子和陷阱。人们以为捉住了它,紧密地把它关在里面,非常珍惜,仿佛里面关了一只规矩而又准确的小松鼠。在这种儿童游戏面前,它是宽容的。它不愿意拆穿这种幼稚的错觉。人们经常爱问的一句话就是,“你有没有时间?”我们怎么能够有或者没有时间呢?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它赐予的,都为它拥有,就像■我们不能说自己有没有天空一样。它给了我们那么多时日,让我们饮食男女、劳动思考,让我们创造,它多么伟大仁慈!我们每每看到太阳饱满金红地升起,就把太阳想象为它的脸,心里流露出一个生命对它的崇拜和感激。然而也许人们总的来说是让它失望的,人们不珍惜生命,人们不仅挥霍而且极其珑视时间,人们把它给予的一生随便地混过去……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您了。在您的忍耐和仁慈之下,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我们无所事事,没有目标;因为空虚,我们互相钩心斗角;因为无聊,我们把对同类的践踏当作平生乐事。我们不珍惜生命,但我们却贪生怕死。这些,当然您都看见了。极度的灵活,超自然的伸缩性,不可思议的变幻速度。是的,鼬鼠一般,短肢、细长柔韧的身子,光滑的皮毛滴水不沾,豹头,双眼凝注而有神采。无处不可穿越,无处不可逃遁。闪电的一击,比一切猛兽凶猛。它象征着“短暂”的残酷力量,而这正是时间的另一属性。在这寒冷的、毫无商量余地的时光匕首面前,谁也没有能力躲闪。这位快捷的剑客,它的暗杀从来没有落空过。时间从来就没有公正过。对“找时间”的人,它躲闪着;对“赶时间”的人,它飞跑着;对美妙幸福的事,它吝啬着;对辛酸痛苦屈辱的事,它挥霍放纵着。它就是这样荒诞无稽,常常捉弄人。其实它根本就没有理睬过我们,就像鱼在水中争吵并不与水有关,也像鸟在天上厮斗并不于天有碍。它坐在一切之上,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同时它又有细致灵巧的手指,猫的无声脚步 悄然移行。我是多么渴望看到那些已经消失了的事物再现!这一切都是可能的吗?在时间的尽头,在幽暗的内脏,在呈现着虚无假象的背面,在意识的深不可测的井底,那神秘的、那玄妙的、那不可洞察的创造万物之手——是什么?(有删改)文本二:周涛散文的特点,可一言以蔽之日:把散文当诗写。换句话说,其语言如诗一般节奏鲜明、简洁精练,具有音乐的美感:其情感无论含蓄还是直率,都较之于一般散文更强烈而直接。这种长时间以来归属于诗歌的艺术特征被周涛巧妙地调用于散文创作中,构成了他的写作风格。在一次访谈中,周涛说:“我不擅长纤细的描写,更不擅长叙事,我对一部重大作品的构架才能也很差,我缺乏小说才干。我的思想方法较为接近于诗……我的’这一套।是经过写诗的多年练习逐步形成的,我十分感谢诗对我的养育。”这明显是周涛对散文写作的一番诚实的自审与判别。他的散文的气质,首先在于他那博大雄浑的气度。他的一些散文,让人读罢颇为感动,沉湎于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回想一下,却记不住什么事情,那大抵是文章的气韵在起作用。而他的另一些散文,却重在对事物、对生命的深入理解和发现,这该是更高层次的诗质对散文的介入。(选自邵寅虎《周涛的散文有哪些特点》,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结构乍看松散,实则层次分明,它围绕“时间是什么”“我们怎么对待时间”“时间怎么对待我们”展开,井然有序。B.作者以“柳枝拂动、树弯腰”写风之可见,以“尘埃浮动、地气上升”写空气之可睹,在与时间的对比中反衬出时间的无影无形。C.“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您了",用“您”来称代时间,就把时间当成了人看待,强化了因浪费时间而产生的愧疚之情。D.文中“时间从来就没有公正过”一句,强调的是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人们无论用怎样的方式对待时间都无济于事。(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化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诗句,表达对时间的追问与思考。B.文章把“漏、唇、钟、表”等古今计时工具比作捕兽的夹子和陷阱,形象地表现了人类捕捉时间的方法之巧、效能之高。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自毛泽东的诗《七律・送瘟神》,作者引用这两句诗表现了时间推移之悄然无声。D.周涛构思、写作散文,就是把诗歌的艺术特征赋予散文,力争把散文写成诗歌,所以他的散文虽然不是诗,却颇有诗的特性。(3)文本一以《捉不住的鼬鼠》为主标题,以《时间片论》为副标题,两者相得益彰。请对此简要分析。答:(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分析《捉不住的鼬鼠》的诗性特色。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苏夔传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邳国公威之子。少聪敏,有口辩。八岁诵诗书,兼解骑射。年十三,从父至尚书省,与安德王雄驰射,赌得雄骏马而归。十四诣学,与诸儒论议,词致可观,见者莫不称善。及长,博览群言,尤以钟律自命。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后议乐事,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有所持。于是夔、妥俱为一议,使百僚署其所同。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妥恚日:“吾席间函文⑶四十馀年,反为昨暮儿之所屈也!”著《乐志》十五篇,以见其志。数载,迁太子舍人。后加武骑尉。仁寿末,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晋王昭时为雍州牧,举夔应之。与诸州所举五十馀人谒见,高祖望夔谓侍臣:“唯此一人,称吾所举。”于是拜晋王友。炀帝嗣位,迁太子洗马,转司朝谒者。以父免职,夔亦去官。后历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之役,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日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咸以夔对。帝然之,即日拜鸿胪少卿。其年,高昌王翱伯雅来朝,朝廷妻以公主。夔有雅望,令主婚焉。其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盗贼蜂起,所在屯结,夔奉诏巡抚关中。突厥之围雁门也,夔领城东面事。夔为弩楼车箱兽圈,一夕而就。帝见而善之,以功进位通议大夫。坐父事,除名为民。复丁母忧,不胜哀而卒,时年四十九。史臣目:夔志识沉敏,方雅可称,若天假之年,足以不亏堂构矣。(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注】席间函丈:为了讲学需要,席与席之间要留有一丈的距离。这里指讲学。.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C.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D.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省,曾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之一,古时与中书省、门下省并立,各自有分工。B.钟律,原指编钟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定音方法。后也泛指音律,文中指音律。C.领,一般指古代官职变动时,兼任更高级的官职,文中指苏夔兼任负责皇帝的安保工作的宿卫。D.郡,春秋至隋唐时的地方行政区域名。秦以郡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夔天资聪颖。他少有辩才,八岁诵读诗书,十四岁与诸儒辩论,受到旁观者赞赏,后又得到杨素的看重。B.苏夔才艺出众。十三岁赢得骏马,长大后著《乐志》十五篇。高祖时,曾被任用为鸿胪少卿以接待宾客。C.苏夔精于武略。弘化等地盗贼集结,他奉诏巡抚关中;被突厥围困时,一夜完成箭楼、车箱、兽圈的防御工事。D.苏夔仕途起伏。他曾多次担任朝廷文武官职,比如武骑尉、朝散大夫等,两次因为父亲被削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②夔志识沉敏,方雅可称,若天假之年,足以不亏堂构矣。.苏夔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请结合文本简耍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寄李信元锡以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注】①李储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本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花里逢别起笔,自去年春天在长安与友人分别已一年,花开花落,作者触景生情,不由引发下文对世事变幻的感叹。B.颔联“世事茫茫”既指个人命运,亦指国家前途。面对黯然无光的春天,作者忧愁苦闷低沉失落,一筹莫展,难以成眠。C.尾联作者登楼望月,借明月这一特殊意象,传递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李僧早日来访畅叙友情的急切之情,点明了寄诗的用意。D.本诗语言平白晓畅,无穰丽绝艳之词,首联因花思友,尾联因讯登楼,中间四句自述近况,于质朴浅切中流露真挚的感情。.后人评价此诗是“仁者之言”,但又是“不负心语”,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则需要“";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3)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O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真正有真情实感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当今时代,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获取图像极为便捷,( ),这样创作的作品就会变得程式化、冷漠化,难以打动人心。黑格尔认为,形式只是内容的容器。有才能的艺术家要走进生活,亲近人民,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感人作品。文艺工作者要承担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时代责任。几千年前,这种责任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意识到了,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兼优的格局与审美。如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用鲜明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赘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使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B.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C.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D.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2)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医学属于传统医学。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民族都有传统医学,如蒙医、泰医、回医、藏医,还有欧美的替代医学,如脊医、顺势疗法等等。许多民族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部分仅有其独特的诊疗方法,①.在众多的传统医学之中,中医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经典著作,也有比较全面的诊疗方法,并且在唐代已经输出到日本和朝鲜半岛,其后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输出到东南亚各国。因而②。中医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善于吸纳海外的医疗技术和药物,为我所用。如岭南地区的“海药”就是来自海外的动植物药,包括许多以香料进入中国的外来物种,例如肉桂、胡椒、檀香、沉香之类,都被发现其药用价值,丰富了中药宝库。从清代开始,西方医学进入中国,③..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请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中医的三个典型特征,每条不超过15字。.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优雅”,优美高雅,可用以形容仪容、神态、气度,也可用以形容心境、处事的方式等。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莎拉•考夫曼感慨:这是一个“优雅缺失”的时代。然而她又相信,不管条件或能力如何,每个人都可以具备优雅的品质。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和解析1~5.【答案】A、D、B、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②首先提出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接着从审美心理角度和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两方面阐释原因。、①人类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想将残缺物体完整化、完美化;②残本《红楼梦》引发了作者的想象,给予作者再创作空间;③发现了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④坚持博杂读书,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及概括的能力。需要注意找到每个选项所对应的原文内容,对比二者的差异,从差异中发现选项的说法是否符合原文。【解答】“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说法绝对,结合原文“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可知该说法绝对。“《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错,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文学作品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选项缩小了范围。“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错,材料一关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否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未作评论,不能说观点一致。故选Ao2.【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解答】D.”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错,原文“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强调的是审美创造的独特性,而不是“与众人完全不同”。故选D。3.【分析】本题考查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做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材料的观点是什么,然后深入分析选项的论据主要表达的内容,以此进行一一对应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同时也应了解论据的特点。【解答】材料二的观点是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A.说的是“残缺结构”,与内容的残缺不同,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B.说的是“残缺的艺术”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C.说的是“美的残缺”,与残缺产生美不同,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D.说的是残缺要有度,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材料二共分为4段,其中第1段为总说,提出观点,主要说的是“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然后以“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设置问题,引出下面的论证和分析。第2—4段为分论,第2段以“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作为分论点,从审美心理角度阐释原因。第3—4段“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就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从两个方面阐释原因。这样形成总分结构,层次清晰。.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结合题干和文章可得,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从材料二看,根据“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概括出答案前两点;从材料三看,根据“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概括出答案的后两点。.【答案】(1)D(2)A(3)①主标题《捉不住的鼬鼠》,用“鼬鼠”比喻时间,突出时间难以抓住,形象生动,有吸引力。②副标题《时间片论》,“时间”明确了写作对象,“片论”表明写作内容是碎片式的感悟。③两者具体与抽象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答出前两点即可)(4)①如诗一般,语言富有音韵美。句式以短句为主,大量运用对偶句、排比句,有强烈的节奏感;行文段落很多,像诗或散文诗一样排列,给文章增添了诗的韵律和气质。②如诗一般,具有极强的抒情性。无论是述说时间之无情还是感慨人们对时间的浪费,情感都极浓郁。③富有意境和气韵美。本文营造出一种朦胧、空渺的意境,有一种如诗般独特的气韵。④本文写出了对时间的深入思考、对生命的深入理解,这是更高层次的诗质对散文的介入。(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都是不公平的”错误,“时间从来就没有公正过”实际是说,时间是客观的,根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B.“形象地表现了人类捕捉时间的方法之巧、效能之高”错误,从文中相关语句看,对时间的这种捕捉并未起作用。C.“表现了时间推移之悄然无声”错误,表现的应该是时间的客观性和对人的不理睬。D.“力争把散文写成诗歌”错误,“把散文当诗写”并非要把散文写成诗。(3)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分析出主标题《捉不住的鼬鼠》是从具体、形象的层面写的,能突出时间难以抓住,对读者具有吸引力:要分析出副标题《时间片论》是从抽象角度写的,能让读者理性把握写作对象和内容。最后,要强调两者融合,相得益彰。(4)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把握住诗性特色的内涵。然后,分别从音韵美、节奏感、诗歌韵律和气质、抒情性、意境美和内蕴深厚等角度,简要阐述文本一在诗性方面的表现。7~11.【答案】A、C、B、①当时皇帝正勤于在远方建立武功,来朝贡的蛮夷,前后连续不断。②苏夔心志沉稳,有见识且聪慧,方正儒雅值得称道,假如上天给予他足够的年寿,一定是朝廷的栋梁之材。、①与国子博士讨论音乐时,能自成一家之言,且其见解得到多数朝臣的赞同。②著《乐志》十五篇,表明自己的志向。③在通晓礼乐渊源的五十多人中脱颖而出,深受高祖器重。【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根据语境作出相应调整。也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解答】“率服”作“四夷”的谓语,且“四夷率服”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鸿胪之职,须归令望”是“鸿胪这个官职,必须属于名声美好的人”的意思,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且“宁”是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所以“宁”之前应断开。据此又可排除C项。故选A。.【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解答】C.“兼任更高级的官职”表述错误。“领”指兼任较低级的官职。故选C。.【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解答】B.“高祖时,曾被任用为鸿胪少卿以接待宾客”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中的“炀帝嗣位……帝然之,即日拜鸿胪少卿”可知,这里的“帝”指的是隋炀帝而不是高祖。故选Bo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关键点:"方”,正;“远略”,在远方建立武功;“属”,连接,连续不断。②关键点:“若",假如;“假”,授,给予;“不亏堂构”,这里指不辜负祖先的遗业,为门户增光添彩,即朝廷的栋梁之材的意思。5.根据原文中的“后议乐事,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有所持……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可知,苏夔与国子博士讨论音乐时,能自成一家之言,且其见解得到多数朝臣的赞同。根据原文中的“著《乐志》十五篇,以见其志”可知,苏夔写了《乐志》十五篇,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根据原文中的“仁寿末,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与诸州所举五十馀人谒见,高祖望夔谓侍臣:'唯此一人,称吾所举。'”可知,苏夔在通晓礼乐渊源的五十多人中脱颖而出,被高祖器重。参考译文: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邳国公苏威的儿子。苏夔自幼聪敏,有能言善辩的才能。八岁能诵读诗书,同时懂得骑马射箭。十三岁时,随其父到尚书省,与安德王杨雄比赛骑马射箭,赢得杨雄良马而归。十四岁时到太学,与各位学者辩论,言辞的意趣颇有水准。旁观者没有不称赞的。等到长大后,博览群书,对钟律尤其自认为精通。当初他的名字不叫“夔”,他的父亲改成这样,很被有学识的人讥笑。入仕担任太子通事舍人。杨素非常看重他,常取笑苏威说:“我杨素没有(能干的)儿子,他苏夔也没有(能干的)父亲。后来讨论音乐问题,苏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自有所坚持的见解。于是苏夔、何妥共同写了一份奏议,让百官在自己赞同的方案上署名。朝臣大多附和苏威,赞同苏夔的十之八九。何妥发怒说:“我讲学四十多年,反被一个毛头小儿所屈辱!”苏夔写《乐志》十五篇,用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几年后,升任太子舍人。后兼任武骑尉。仁寿末年,下诏令天下推举通晓礼乐渊源的人,晋王杨昭当时担任雍州牧,推举苏夔应举。苏夔与各州所推举的五十多人进见,高祖望着苏夔对侍臣说:“只有这个人,才符合我下令推举的心意。”于是被拜为晋王府友。隋炀帝继位,苏夔升任太子洗马,转任司朝谒者。因为父亲被免职,苏夔也被削除官职。苏夔后来历任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之战,苏夔兼任宿卫,凭借军功被任命为朝散大夫。当时皇帝正勤于在远方建立武功,来朝贡的蛮夷,前后连续不断。皇帝曾经不慌不忙地对宇文述、虞世基等人说:“四方少数民族全都服从,要到朝廷观礼,鸿胪这个官职,必须属于名声美好的人。是否有多才多艺,容貌仪表美好,可以接待酬对宾客的人,来担任这个职位呢?”朝臣都回答是苏夔。皇帝同意,当日授予他鸿胪少卿这一官职。这一年,高昌王鹦伯雅来朝贡,朝廷把公主嫁给他为妻。苏夔有美好的声望,皇帝命令他主持婚礼。这以后弘化、延安等数郡抢劫、杀人的人纷然并起,在所到之处屯聚集结,苏夔遵循诏令巡抚关中。突厥围困雁门关,苏夔主持城东的防御。苏夔制作箭楼、车箱、兽圈,一个晚上就完成了。皇帝见到之后认为很好,苏夔凭借军功晋升通议大夫。因为父亲之事获罪,被除去官籍成为平民。又遇到母亲去世,经受不住哀伤而死去,时年四十九岁。史臣说:苏夔心志沉稳,有见识且聪慧,方正儒雅值得称道,假如上天给予他足够的年寿,一定是朝廷的栋梁之材。12~13.【答案】B、①“仁者之言”是指诗句中蕴含着诗人牵挂百姓疾苦的爱民情怀(仁心仁德、忧国忧民)。诗人看到百姓贫穷流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深感惭愧,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②“不负心语”是指诗句中真实坦诚地写出诗人进退两难中的挣扎与无奈。他因疾病缠身想辞官归田,但又因邑上流亡的百姓而心中有愧。【解析】I.【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的内容为“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试题分析】B选项“面对黯然无光的春天”错误,“春愁黯黯”指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低沉暗淡的愁绪,不是说春天黯然无光。2.【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的内容为“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试题分析】“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从思想性着眼,赞美了韦应物的思想品格。诗人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具体写了诗人自己的思想矛盾,“身多疾病”承接“春愁黯黯独成眠”,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邑有流亡愧俸钱”,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诗人有志而无奈,多病的自身困难加剧他的归隐之念,而百姓流亡的疾苦唤回他的济时之心,刻画了一位有志而无奈、不甘窃位苟禄、进退两难的诗人形象。赏析: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波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信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答案】(1)宿舂粮三月聚粮(2)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易错的字词有:舂、聚、窥、弗、阙、辅、津。.【答案】(1)B(2)A(3)示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