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度上期高中2020级末联考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

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

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占国之一,拥有悠长久远的农耕文明史。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物证

的。物证在哪里?湖南南部的永州有一个地方,叫作玉蟾岩,当地的土话叫“蛤蟆洞二在这个洞里我们发

现了上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种子。这是一个让全世界轰动的发现,也是华夏先民非常远占的村落的物证。

这足以证明,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上万年农耕文明史的占国。

②“村落”一词,在魏晋以降的占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就越来越高了。村落与村落文化的内涵虽不尽

相同,但关联紧密。“文化”是个舶来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l这个词的原始词意具有耕种、居住、敬

神等多重意义。由此可知,村落和文化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而且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村落是基础,文

化是内涵。

③中国传统村落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双重特征,不同地域的自然物产资源与气候条件,往往决定着

不同地域适宜人居的建筑形制;而不同的民族村落建筑,又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与审美情趣。中国

传统村落文化,不仅存留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核精神,而且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卜”人文理想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正是历朝历代无数传统村落中的原住民,通过

代以相继的身体力行、忠实践行,使得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光大和创新,这些优秀的传统

文化铸就了我国传统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社会品质和国家民族文化精神。

④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更需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证”与"实证当然,我们需要崇尚在书斋中

静心“读万卷书”,但同样需要崇尚“行万里路二路行万里的田野考察,能让我们所有的学人学子从知识

的“盲区”中走出来。叶舒宪先生在论及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时说:“几百万、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山

河大地,也可以当做一部大书来看和读。”其实,成千上万的中国传统村落,何尝不是一部部鲜活的、并正

在续写着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大书”?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这部“大书”,散藏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

活态的“第三重证据”。这部大书是可以给予我们全新的知识视野、文化视角和思想启迪的。

⑤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既是当前我国文化传承、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需

求,更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直面的课题。一个民族自身的文

化传统,是不能出现断层的。

⑥试想,当所有的传统村落连同那些承载着大量文化信息的占老遗物,都消失殆尽:当我们的传统文

化,在外来文化步步逼进"呈现口趋渐微的态势之时,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明占国的文化优越性还能在

哪里得以体现?

⑦因此,在这种形势卜,,尽可能地保存、抢救、记录传统村落遗物,将村头田边的文化遗存纳入学术

研窕的殿堂,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和华夏文明的重要构成,应当成为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重任和学

界、学者、学子们共同的学术良知。

(摘编自《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湖南南部永州“蛤蟆洞”发现的上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种子,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上万年

农耕文明史的占国。

B.村落与村落文化的内涵完全不同,但关联紧密,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中村落是基础,文化是内涵。

C.中国传统村落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双重特征,不同地域适宜人居的建筑形制,往往是由不同地域的自

然物产资源与气候条件决定的。

D.成千上万的中国传统村落,就是一部部可以给予我们全新的知识视野、文化视角和思想启迪的“大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观点时,主要采用了说理的论证方法,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B.文章引用叶舒宪先生的话在于说明传统村落文化可以给予我们全新的知识视野、文化视角和思想启迪。

C.文章第⑥段,在论证时主要采用了假设论证,反面说理,强调了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和文化意义。

D.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层次分明,结构完整: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不断传承、光大和创新,是因为历朝历代无数传统村落中的原住民对这些

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以相继的身体力行和忠实践行。

B.存留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核精神的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人文理想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

C.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

建设进程中必须直面的课题。

D.如果所有传统村落连同那些承载着大量文化信息的占老遗物,都消失殆尽,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明占

国的文化优越性就没有地方体现出来。

【答案】LB2.D3.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村落与村落文化的内涵完全不同”错误。原文为“村落与村落文化的内涵虽不尽相同”,表明村落与村

落文化的内涵还是有相同的地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错误。文章在论证观点时,并非是首先提出自

己的观点,而是引出话题,层层深入,最后得出观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以偏概全,“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明占国的文化优越性就没有地方体现出来“错误。由原文“试想,当所

有的传统村落连同那些承载着大量文化信息的古老遗物,都消失殆尽:当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步

步逼进卜,呈现口趋渐微的态势之时,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优越性还能在哪里得以体现”可

知,缺少“当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步步逼进卜,呈现口趋渐微的态势之时”这个条件。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31口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今年教育部把“双减”工作列入重点

工作任务。将对校外培训机构从严审批,强化培训内容监管,创新收费管理方式,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

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很显然,“双减”是对以往“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畸形格局的一次修正与纠偏。-

直以来,公立学校系统都在“减轻学生负担”,而从现实反馈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是“把学生们往

教培机构赶”。后者承接了源源不断的“生源转移”和“需求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做大做强,时至今

口,已经成长为具有支配力的庞然大物。

在教育竞争、教育焦虑客观存在并愈演愈烈的今天,唯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齐

头并进,才可避免把教育阵地“拱手于人”,才可抵制教育产业化对于教育公共性、公益性的蚕食。若是继

续放任校外教培机构无序坐大,必然加剧内卷,丧失教育和舆论的双重主导权,最终引发系统性失控。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只有校内“吃得饱”,才不必校外去“加餐”。"课时少"''放学早",不必然是素

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最低要求,是对学生负起应尽责任,而不是推给市场。

(摘编自《持续推动双减,把教育的主阵地重新拉回校内》)

材料二:

减轻学生负担,不仅是教育的事,更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改革大事。当下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

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这种困境到底如何破?我们该如何把学

生学习的负担变成求知的快乐?新时代下,教育的减负问题亟须一个明晰的方向和解决路径。此次印发的

《意见》指向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的清晰目标。

(摘编自《坚持学生为本,坚守立德树人使命》)

材料三:

落实“双减”要求,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

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必须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原

则。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带来了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接孩子难的问

题,有的还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过重校外负担,造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使之成

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是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重要内容,也是为民解忧,满足民众对美好教育的需

求,营造更加健康的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一举多得。它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

问题,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还有助于更好

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近来,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截至今年5

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6496.3万名学生、465.6万名教师参与了课后服

务。部分大城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

福感。但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还不够强

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只有师资得到了保障,教师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和合理的待遇补助,才能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确

保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

(摘编自《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4.5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继续放任校外教培机构无序坐大,必然加剧内卷,丧失教育和舆论的双重主导权,最终引发系统性

失控。

B.素质教育的最低要求,是对学生负起应尽五•任,而不是推给市场。“课时少”“放学早”,不必然是素质

教育。

C.一直以来,公立学校系统都在“减轻学生负担”,而从现实反馈来看•,这就是“把学生们往教培机构赶工

D.要充分调动起教师的枳极性,确保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就必须保障师资,教师的付出要得到肯定和合

理的待遇补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严审批校外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内容监管,创新收费管理方式,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

训行为,将是“双减”工作的主要任务。

B.此次印发的《意见》指向了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目标清晰,为新时代教育的减负问题指明了方向和解决

路径,为破解目前的教育困境提供了可能。

C.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也能够为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提

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学习和发展空间。

D.虽然全国大城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但部分大城市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

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

6.根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国家采取“双减”政策的目的。

【答案】4.C5.D

6.①修正与纠偏以往“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的畸形格局。

②抵制教育产业化对教育公共性、公益性的蚕食。

③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

④有效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提高教育质量。

⑤为民解忧,满足民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营造更加健康教育生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这就是"错误。太绝时,文中是“在一定程度上”。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全国大城市……但部分大城市学校”错,文中是指''部分大城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不是

“全国大城市”:是“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还不够

强等问题,不是“部分大城市学校二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今年教育部把‘双减’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任芬。将对校外培训机构从严审批,强化培训内容监管,创

新收费管理方式,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很显然,‘双减’是对以往‘校内减负,校

外加负'畸形格局的一次修正与纠偏”可概括出:修正与纠偏以往“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的畸形格局。

由“在教育竞争、教育焦虑客观存在并愈演愈烈的今天,唯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齐

头并进,才可避免把教育阵地‘拱手于人’,才可抵制教育产业化对于教育公共性、公益性的蚕食”可概括

出:抵制教育产业化对教育公共性、公益性的蚕食。

由“减轻学生负担,不仅是教育的事,更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改革大事。当下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

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可概括出: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负担

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

由“落实‘双减'要求,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

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必须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原

则”可概括出:有效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提高教育质量。

由“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是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重要内容,也是为民解忧,满足民众对美好教育的需

求,营造更加健康的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一举多得”可概括出:为民解忧,满足民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

营造更加健康教育生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卜,面小题。

短短一天之中的经历,使田晓霞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感情与思绪一直处在沸点,就像身临激流之中,

任随翻滚的浪山波谷抛掷推涌,顾不得留意四周万千气象,只来得及体验一种单纯的快感。瞧,现在她又

怀着无比的新奇与激动,在矿部二层楼的一个单间里换一身矿工的作衣,准备经历一次井下生活了。

当她换好衣服来到隔壁的时候,少平、宣传部长和安检员,都忍不住笑了.晓霞穿的是男人的作衣,

衣服太大,极不合身,显得象孩子一样。她在墙上的镜子前照了照自己的模样,也忍不住笑起来。

这时候,王世才赶到了。于是,他们一行五人出了矿部大楼,走进井口旁的区队办公室。少平和王世

才去换作衣,宣传部长去给晓霞领了一套灯具。

等上下井的工人们都完毕以后,他们最后一•罐来到地下。晓霞立刻震惊地张大了嘴巴。当走到大巷灯

光的尽头,踏入无边的黑喑之中后,她不由得紧紧抓住了少平的衣袖。接着便是过风门,爬滑溜的大坡,

上绞车道。少平一路拉扯着她,给她说明旁边的设备,介绍井下的各种情况。她只是•直惊讶地张着嘴,

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现在,他们爬进了工作面旁边的回风巷。本来,接连通过的那些巷道就己使她震惊不已,而没想到还

有这么令人心惊胆颤的地方!

她紧紧抓着少平的手,和他一起弯腰爬过横七竖八的梁柱间。这时候,她更加知道她握着的这只手是

多么有力,亲切和宝贵。热泪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和汗水一起在脸上漫流。她也不揩这泪水——黑暗中没有

人会看见她在哭。她为她心爱的人哭。她现在才明白,他在吃什么样的苦,他所说的沉重究竟是怎么一回

事!

他们好不容易到了学子面燥溜子机尾旁边。王世才像猴子一般灵巧地穿过那些看起来摇摇欲坠的钢梁

铁柱,到机头那边让溜子停下来。震耳欲聋的巨大的响声停歇了。他们在这头梢事停留,等待王世才返回。

掌子面一荐炮刚过,顶棚已经支护好了。正在摧煤的工人也暂时停下来。他们知道这是来参观的人。因为

班长亲自带路,还跟着矿上的领导和安检员,知道参观的是个“大人物”。

少平几乎是半抱着晓霞,艰难地从溜子槽上爬过学子面,好不容易来到漏煤眼附近的井下材料场。他

们这才又直起了腰。现在,晓霞的衣衫已经被汗水湿透了,脸黑得叫人认不出来她是女的。直到现在,她

还紧张得没说一句话。是的,她反应不过来这就是井下的生活,这就是她亲爱的人常年累月劳动的地方!

她眼前只是一片黑色:凝固的黑色,流动的黑色,旋转的黑色……

现在,已经是深夜两点钟了。按原来说好的,少平不再上井送她。那么,他们就要在这儿分手告别一

一就在此刻!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此时此刻,真有一番生离死别的滋味!黑暗中,她再一

次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她愿自己的手永远留在这只手里而不再放脱。

“我就不再上去了他说。

“我还要来大牙湾……”她说。

宣传部长和安检员在旁边等着她。他放开了她的手。他和师傅目送着他们离开材料场。一直到巷道拐

弯处时,她又回过头来,在一片漆黑中徒劳地寻找他的身影。晓霞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上井的。

当她洗完澡回到招待所,躺进干燥而舒适的被窝里,就像刚刚从雷鸣电闪的暴风雨中走回来。脑子里

一片空白,只有不尽的黑色在眼前流动着……

第二天一大早,太阳还没有从远方的地平线上露脸,她就坐进大牙湾矿那辆唯一的小轿车离开了这里。

矿上前来送行的领导在车窗外挥手道别。但她根本没有在意那几张殷勤的笑脸。眼前流动的仍然是黑色。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有删减)

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出自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作者引用此诗句意在表明晓霞对少

平的不舍,体现人物内心的伤悲,增加作品的文学性。

B.小说反复提到“黑色“黑色”既指光线的黑暗、矿井恶劣的生存环境,也表明晓霞对少平的担心,以

及矿井底层劳动者对社会黑喑的控诉。

C.小说中无论是对宣传部长、送行领导的描写,还是对王世才、摧煤工人的描写,都能侧面反映出田晓霞

“大人物”的特殊身份地位。

D.有人评价小说语言质朴平淡,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修辞的运用和浓郁地方特色为作品语言增色不

少。而“浓郁地方特色”这一特点在本文中体现不明显。

8.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田晓霞心理变化历程。

9.小说节选部分是如何展开叙述的,具体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7.B8.①下矿前:怀着无比新奇与激动;②在矿中:由最开始惊讶(或震惊),到害怕(或

心惊胆战),再到对少平的理解和担忧;③上矿后:分别不舍(对少平的不舍和眷念).

9.①以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述故事。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能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人物形象,能更

灵活自由刻画晓霞内心活动。②以晓霞“下矿”为线索(或以晓霞情感变化为线索)叙述故事。写晓霞下

矿前准备工作,矿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矿后离别回到招待所,叙事条理清晰,结构严谨。③采用顺叙。小

说按照晓徵来到大牙湾看望少平,卜矿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④前后

对比,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小说开门见山写晓霞来到大牙湾那种快感,与结尾处晓霞离开大牙湾时“眼

前流动的仍然是黑色”形成时比,将晓霞在经历了下矿体验后突转的复杂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也是

晓霞精神成长的一种转变。(任答三点即可得)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以及矿井底层劳动者对社会黑暗的控诉”错,矿井中光线的黑暗、矿井恶劣的生存环境,是体现了少

平这些矿工工作环境的艰难,没有对社会黑暗的控诉。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下矿前:依据原文“顾不得留意四周万千气象,只来得及体验一种单纯的快感。瞧,现在她又怀着无比的

新奇与激动,在矿部二层楼的一个单间里换一身矿工的作衣,准备经历一次井下生活了”可知,晓霞下矿

体验之前是怀着无比新奇与激动的心情的:

在矿中:依据原文“晓霞立刻震惊地张大了嘴巴……她只是一直惊讶地张着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可知,

晓般卜矿的时候先因矿中环境震惊了:依据“接连通过的那些巷道就己使她震惊不己,而没想到还有这么

令人心惊胆颤的地方!她紧紧抓着少平的手,和他一起弯腰爬过横七竖八的梁柱间”可知,晓霞在经过横

七竖八的梁柱间的时候由先前的惊讶转为害怕:依据“她为她心爱的人哭。她现在才明白,他在吃什么样

的苦,他所说的沉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知,晓霞理解了少平工作的艰难,眼泪即是理解又有为爱人的

担忧:

上矿后:依据原文“他们就要在这儿分手告别一一就在此刻!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此时此

刻,真有一番生离死别的滋味!黑暗中,她再一次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她愿自己的于永远留在这只手里而

不再放脱”可知,分别时候,晓霞不忍放开手,时少平有很多不舍和眷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叙述技巧的能力。

鉴赏小说叙述技巧,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方法、叙述线索等多角度展开分析。

从叙述人称角度分析:小说选用的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第二人称叙述故事的好处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

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在选文中,田晓霞卜,矿前无比新奇与激动的心情,在矿中惊讶、

害怕的感受,分别时对少平的不舍都能客观的展现出来;

从叙述方法角度分析:小说按照晓俊来到大牙湾看望少平,先惊讶、害怕,分别时不舍眷恋的先后顺序来

写,采用的是顺叙的叙述方式。顺叙可以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从叙述线索角度分析:本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是因为文章是在一条线索的统领下展开的,这条线索就

是“卜矿”,写晓霞卜矿前准备工作,矿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矿后离别回到招待所,以此串联展开叙述,清

晰严谨;

从技巧角度分析:小说开头写田晓霞“感情与思绪一直处在沸点,就象身临激流之中……只来得及体验一

种单纯的快感。瞧,现在她又怀着无比的新奇与激动”,卜矿前是新奇与激动的,而在结尾写到“但她根本

没有在意那几张殷勤的笑脸。眼前流动的仍然是黑色”,这与开头形成了对比,这体现了晓霞在经历了卜,矿

体验后复杂内心世界,是精神成长的一种转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名乔,齐州临淄人。父彦谦,仕隋,历司隶刺史。玄龄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书兼草

隶。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尉,校仇秘书省。

太宗以敦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署渭北道行军用举参军。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

封临淄侯。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符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

“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J

隐太子与王有隙,王召玄龄与计,时日:“国难世有,惟圣人克之。大王功盖天下,非特人谋,神且相

之/'乃引杜如晦协判大计。累进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文学馆学士。故太子忌二人者奇潜于帝皆斥逐还

第太子将有变王召二人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王为皇太子擢右庶子,太子即位,为中¥令。第功班赏,与

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第一,进爵祁国公,食邑千三百户。

居宰相积十五年,女为王妃,男尚主,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顷之,进司空,仍总朝政。

玄龄固辞,帝遣使谓日:“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也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

多让!”

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

自胜。命尚医临候,尚食供膳,日奏起居状。少损,即喜见于色。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亲握手与

决。掌,年七十一,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日文昭,给班剑、羽葆、鼓吹、绢布二千段、粟二千斛,陪葬

昭陵。高宗诏电享太宗庙廷。

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娼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

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太子忌二人者/奇潸于帝/皆斥逐/还第太子/将有变/王召二人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王

为皇太子擢右庶子/

B.故太子忌二人者/奇潜于帝/皆斥逐还第/太子将有变/王召二人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王为

皇太子/擢右庶子/

C.故太子忌二人者/奇潜于帝/皆斥逐/还第太子/将有变/王召二人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王

为皇太子/擢右庶子/

D.故太子忌二人者/奇潸于帝/皆斥逐还第/太子将有变/王召二人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王为

皇太子擢右庶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室,指汉代在诸王、三公及大将军府设置的负先文书的官员,后又为官署名。此处的记室参军就是记

室的长官。

B.中书令,最初指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后职能多有变更。唐太宗时期,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分别

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

C.薨,占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为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

王的贵族。

D.配享,是合祭、衬祀的意思,可指古代朝廷各级官员和后宫妃嫔逝世后其神位被供奉在太庙,享受后人

祭祀。

12.卜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率兵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主动拜见太宗,受到太宗赏识并被授予官职。后随太宗征战,注重广纳人

才,被太宗比为邓禹。

B.房玄龄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又与皇家结为姻亲,因为觉得权宠极盛而请辞。但皇帝都不准许。还被进

衔为司空,照旧总揽朝政。

C.房玄龄晚年多病,太宗对他极为照顾,允许玄龄乘肩舆入殿议政,汤药饮食由专人负贵。玄龄死后,太

宗又令玄龄配享太庙。

D.房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待人友好宽厚,不嫉贤妒能,也不求

全责备、苛责于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难世有,惟圣人克之。大王功盅天下,非特人课,神且相之。

(2)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答案】10.B11.D12.C

13.(1)国家患难世代都有,惟有圣人能平定祸乱。大王功盖天下,非仅凭借人的谋划,神明也将相助。

(2)让位确实是美德。但国家靠您辅治已久,一旦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膀右臂。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还第”应是“帝”对“二人”的要求,所以紧承“斥逐”,排除A、C»

“以方士服”为“入”的状语,不需要断开:

“王为皇太子”的主语为秦王,“擢”的主语为房玄龄,“擢”前面需要断开,排除D。

句意:由此院太子忌恨房、杜二人,在高祖面前进潸言,将他们二人斥逐还家。太子将起事图变,秦王征

召二人穿上方士服装潜入王府,深夜议事。事平之后,秦王成为皇太子,玄龄升任太子右庶子。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可指占代朝廷各级官员和后宫妃嫔逝世后其神位被供奉在太庙”中的“朝廷各级官员”和“后宫妃嫔”

范围广。朝廷官员中只有皇帝允许的高级官员享受配享。后宫嫔妃中只有皇后有资格配享。

故选D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太宗又令玄龄配享太庙”错误。结合“高宗诏配享太宗庙廷”分析,高宗即位后,卜诏配享于太宗庙

廷。''配享太庙”是高宗下诏。

故选C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克”,克服,平定;“谋”,谋划;“相”,帮助,辅助.

(2)“诚”,确实,实在;“去”,失去;“良弼”,良佐,好的辅佐;“如”,如同。

参考译文:

房玄龄名乔,齐州临淄县人。父亲房彦谦,在隋朝做官,历任司隶、刺史。玄龄幼时机警敏捷,对古

代典籍融会贯通,善于写文章,书法兼通草书隶书。十八岁时,应举于进士科。授职羽骑尉,在秘书省校

对典籍。

太宗以敦煌公的身份率兵巡行渭北,玄龄策马而行到军门拜见,太宗和他一见如故,署任渭北道行军

记室参军。敦煌公被封为秦王后,随即任命房玄龄为王府记室,封为临淄侯。每逢征伐没有不随行同往,

众人争先收取珍怪之物,玄龄却先收罗人才到帐中,并与诸将暗相亲近交好,人人都愿意尽死效力。秦王

曾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门人更加相亲相近。自从我有了玄龄,就像光武有了邓禹一样。”

隐太子与秦王已经有了嫌隙,秦王召玄龄商议,玄龄回答说:“国家患难世代都有,惟有圣人能平定祸

乱。大王功盖天下,非仅凭借人的谋划,神明也将相助于是引荐杜如晦同谋大计。历任陕东道大行台考

功郎中、文学馆学士。由此隐太子忌恨房、杜二人,在高祖面前进潜言,将他们二人斥逐还家。太子将起

事图变,秦王征召二人穿上方士服装潜入王府,深夜议事。事平之后,秦王成为皇太子,玄龄升任太子右

庶子。太子即位后,玄龄任职中书令。评定功劳按等次行赏,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

居第一,晋爵为邦国公,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

房玄龄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女儿做了(韩王的)王妃,儿子娶高阳公主为妻,自认为权力恩宠

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职,诏书不准。不久,进衔为司空,照旧总揽朝政。玄龄一再推辞,太宗派遣

使者对他说:“让位确实是美德。但国家靠您辅治已久,一旦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膀右臂。考虑到您现在

身体尚未衰弱,不要过多谦让了!”

房玄龄晚年多病,那时太宗出巡玉华宫,下诏玄龄留守京师,听凭其卧床治事。病情加重后,皇帝召

见时允许他乘肩舆入殿议政,太宗对着他流泪,玄龄也因感动咽哽而不能自禁。太宗命令尚医负责治疗,

尚食供应膳食,每天上奏起居情况。稍有起色,太宗就喜形于色。后来病情加剧,太宗命令凿通苑墙开门

以便遣使问候,还亲临其家握手诀别。不久逝世,时年七十一岁,赠予太尉、并州都督,谥为文昭,给予

班剑、羽葆、鼓吹、赐予其家绢布二千匹、粮食二千斛,陪葬于昭陵。高宗即位后,下诏配享于太宗庙廷。

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想让一件事情有失误。他为人无嫉

妒之心,听到别人的优点,好像自己也有这优点一样。熟悉精通史事,而以文雅加以修饰,审议制定法令,

务求宽仁公平。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货备,虽卑贱之人也能尽其所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卜面这首唐诗,完成卜.面小题。

野老,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二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此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②东郡,概指京东诸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悠闲疏淡竹篱茅舍临江而建,柴门不正只因逐江而开。江岸曲回,江水自流,诗人沿着江岸

漫步观景,闲适自得。

B.颔联聚焦江面,渔民们正欢快地卜网捕鱼,一艘艘商船在夕阳的返照中归来,诗人以宁静的心境观照外

物,使画面宁静和谐。

C.颈联“长路”承“贾客船”而来,虽然结构上自然紧凑,但情感上却产生了转折,引出了诗人思远的悲

伤,剑门失守归路断绝。

D.此诗用词清新自然,意象选择上使用了“篱笆”“柴门”“渔人”“片云”等景物,颇具野趣,未能体现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15.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4.D15.①直抒胸臆,第五句写时局动荡、剑阁失守导致归路断绝,诗人以“悲剑阁”直接

抒发了内心的痛苦。②借景抒情,第六句诗人以“片云”自喻,“片云傍琴台”表达诗人漂泊蜀中,不能归

乡的羁旅思乡之情。③叙事抒情,第七句写至今未收到王师收亚东郡的消息,表现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战

争结束的忧国忧民之情。④以景结情,第八句以秋日城阙画角哀鸣之景表现了时蜀中陷伏的危机的担忧之

情。(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查考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手法、情感的能力。

D.“未能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错误。此诗由两个场景构成,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

疏淡;后四句写了剑门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紧张危急,使人忧愁。诗歌情感从开篇的闲适

恬淡转为悲己、忧国忧民的痛苦无奈,所以从内容结构及情感来看,本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的诗歌技巧的理解与分析。

颈联写了剑门失守,不仅诗人的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紧张危急,使诗人忧念口深。一个“悲”字,直

抒胸臆,直接抒发了内心的痛苦。

诗人仰头见到白云,不禁感慨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留滞蜀中,战乱未平,兵戈阻绝,作者借云抒情,

深婉含蓄,表达诗人漂泊蜀中,不能归乡的羁旅思乡之情,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报国无门的痛苦的心

情,这属于借景抒情。

尾联,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更,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视耽耽.蜀中也隐伏着战乱

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多么凄切悲凉,这两句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的凄凉

之感。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卜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直接描写蜀道曲折盘绕的两句是“,二

(2)荀子《劝学》中从反面论证了学习不能浮躁的两句是“.二

(3)《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后天下之人迅速积极地响应、跟随的两句是“,

【答案】①.青泥何盘盘②.百步九折萦岩峦③.蟹六跪而二螯④.非蛇鳍之穴无可寄

托者⑤.天下云集响应⑥.赢粮而景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的书写:“萦”“峦”“螯”“鳍”“赢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数次奔跑,无数次跌倒,唯有此次让我倍感坚强:无数次出发,无数次归家,唯有此次让我热泪盈

眶。万家灯火总有一盏给我温暖,浩瀚星河总有一条予我希望,感动于心,感激于情。我们和

平,幸运的是,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伟大,可贵的是,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

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我,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共产党领导卜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是如此伟大,为了世界

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使我们的人民迈向共同富裕,让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全体同胞数十

年如•口地艰苦奋斗。

感谢亲爱的祖国,感谢党和政府,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感谢亲爱的家人们,与我一起经

历风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