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3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长度单位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3.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初步估测意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比一比讲桌和课桌的长哪个长,哪个短?讲桌与黑板的长,哪个长,哪个短?师:一会儿说讲桌长,一会说它短,这是为什么呢?这张讲桌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个问题。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结合例题图,认识古代的长度单位。(课件展示例1)(1)谁能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的3幅图,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汇总)一庹:把展开双臂后两手之间的最长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叫作1庹。一拃:把张开手掌后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最长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叫作1拃。一个脚掌:以脚掌的长度作为单位。(2)石块有多宽,布有多长,竹竿有多长?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石块宽约2庹,布长5拃,竹竿的长度是4个脚掌长。小结:古代人们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是不精确的,因为不同的人测量出的结果可能不同。2.探究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用拃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课桌长度。师:我们也来试一试,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体会一下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大家把手张开,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作“1拃”(教师用手势示范)。请每人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是多少。(学生进行测量课桌长的活动)师:前后4名同学交流一下测量的结果,想一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发现:测量的结果不一样。(2)明确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师:有的同学说:“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这是为什么?(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想到了,有的同学的手大,有的同学的手小,测量的结果就有可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请小组讨论一下。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不同人一拃的长度可能不同,用它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要想得到同样的测量结果,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小结:同学们的讨论结果非常有意义,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来量物体的长度,就会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为了得到同样的测量结果,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使用同样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四、巩固练习测一测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几拃。测一测我们教室的长有几庹。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六、作业布置引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了解图中包含了哪些测量长度的方法,用到了哪些长度单位及所测物体分别有几个这样的长度单位。在测量时,量完1个长度单位后,要做好标记,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学生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探讨,认识到测量标准不同,测量结果就不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一庹一拃一个脚掌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不同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是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整节课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生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不足之处:学生活动没有控制住,组织纪律差。教学建议:合作时要下达清楚指令,讲明白合作要求,这样操作的时效性可以更好地体现,课堂的重点也能更加突出。第2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2、例3及练习一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2.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绳子和尺子。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绳子,你觉得哪根长一点呢?师: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有根据地说出哪根长点,哪根短点?(引出尺子)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那么,到底怎样用尺子量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尺子量的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认识尺子。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归纳)尺子上有数字、小格、大格和“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把它叫作刻度线;0在最左端,在尺子上表示起点。2.感受1厘米。(1)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找到尺子上的“0”。师:0在最左端,在尺子上表示起点,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就是1厘米。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同桌合作找一找,然后指名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说一说,使学生明白: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便利贴的宽度、图钉的长度。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如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小组内互相说一说)(2)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学生在尺子上找出3厘米,同桌两人互相交流。3.用厘米量。(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你能量出下面纸条的长度吗?(小组合作,量一量)你们是怎么量的?(小组汇报)小结: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2)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4页上面的做一做。指名回答。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么测量的。3.完成教材练习一第2题。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量完互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五、拓展提升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可以量出。把尺子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7,最后减去2就是纸条的长度5厘米。六、课堂总结本节课,大家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与实物结合,让学生观察发现。学生积极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自主观察,从中获得知识。与具体生活实际相联系,拓展思维,充分体现1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做法。板书设计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例21.认识厘米2.感受1厘米(1)食指的宽度约是1厘米。(2)尺子上从刻度0到1,2到3……都是1厘米。3.用厘米量测量时,从尺子上的“0”开始,然后看另一端,得出所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与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足之处: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各种量法,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而是用一句总结“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刻度”一带而过。教学建议: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3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及练习一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通过自主测量,知道1米=100厘米。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和学生卷尺。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提问。(1)上一节课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测量?(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3)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和宽约是多少厘米?2.引入新课。请两名同学用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瞧!这样用尺子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这把尺子(用更长的尺子量)试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如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大树的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例4)。(1)请同学们猜一猜1米有多长,并用手势比画。(2)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卷尺,比一比,看1米和米尺上的是不是一样长,刻度是不是一样。(3)体验。用米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用米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2.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例5)。(1)课件演示米尺与长10厘米的尺子,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0厘米。(2)每个小组先量出1米长的绳子,再量一量它有多少厘米。(3)小组讨论1米有多少厘米。(4)汇报归纳:1米=100厘米3.用米尺量。(1)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宽,黑板的长,学生的身高等。(分组活动)(2)汇报测量结果。(3)你在测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四、巩固练习1.判断。(1)铅笔长15米。()(2)课桌高70米。()(3)梧桐树高3米。()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3.完成教材练习一第5题。两人合作,测量黑板的长和两人身高,并把结果填在课本上。五、拓展提升把两根5米长的竹竿捆在一起,捆在一起的部分长1米,接好后的竹竿长几米?5+5-1=9(米)六、课堂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同学们通过亲自测量知道了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并且学会了用米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真了不起!相信你们将来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七、作业布置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体会到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通过自主观察米尺,比、画、量帮助学生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通过探究,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厘米与米的关系,学会自主学习。唤起学生已有的1米的长度表象,或利用熟悉的身高作标准,并将之与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联系起来。板书设计认识米和用米量例4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例5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在教学中始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和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高。不足之处:小组合作时部分同学没有参与进去。教学建议:关注每个孩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4课时认识线段和画线段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6、例7及练习一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教学重点: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和尺子。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1.教师出示毛线:看,毛线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学生观察,得出毛线的形状是弯曲的)2.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弯曲的毛线变直吗?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直并上台演示。师: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动作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可以看作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认识线段(例6)。(1)初步感知线段,到生活中找线段。其实,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同学们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能找出一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的吗?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后,教师归纳:黑板的边,书边,等等。(2)感知线段的特征。看看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汇报:直的、有两个端点。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教师出示例6线段图片,提问:这些都是线段吗?它们的长短一样吗?学生观察汇报。引导学生从线段的基本特征来说明。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3)数线段。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4)量线段。师:量线段的方法和量实际物体的方法是一样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量物体的方法。(同桌讨论,指名汇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量一下图片中(例6下面的3条线段)的线段是几厘米。独立测量,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测量的。2.学习画线段(例7)。刚才我们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知道了线段的特征,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呢?师:同学们自己尝试着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指名汇报。师:演示画线段——画线段时,左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能移动,右手握笔贴紧尺子的一边画,从刻度0的位置沿尺子画到刻度3的地方(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再在线段的两端画上端点(即两条小竖线),最后标出所画线段的长度。小结:从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引导学生从线段的基本特征来说明。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订正。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量一量,再画出和它同样长的线段,然后小组订正。4.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五、拓展提升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条线段?3条2.欣赏生活中由线段组成的一些精美的图片。六、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线段,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线段、会找线段、量线段、画线段。知道了测量线段的方法和画线段的注意事项。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一第6、7题。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毛线两种不同状态的对比让学生体验什么是线段,从而引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主动观察,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难点。板书设计认识线段和画线段例6线段: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例7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课认识线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对此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是直的和线段有两个端点这个特点,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不足之处:语言表述不严谨,教学形式单一,开拓思维方面需要多做努力。教学建议:更加紧密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第5课时用数学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8及练习一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画)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3.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教学例8。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指名回答,说想法。教师引导:方法一:排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用手比划),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当选择合适单位时,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熟悉事物作比较,然后进行区分比较、判断,这样才能选出合适的单位。2.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学生举例)3.除了用“米”作单位的物体,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用“厘米”作单位的?小组交流,汇报。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让学生讨论:课桌的长是60厘米还是60米?引导:60米有多长?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长会比教室还长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这只麻雀的足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麻雀的足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所以,麻雀的足印应该是1厘米。让学生自己推算:篮球场的长是28米。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独立完成,指名说说判断理由。五、拓展提升下面这把尺子的刻度已经磨损了,只剩下4个刻度,用这把尺子可以直接量出几种不同的长度?6种,分别是1厘米、6厘米、8厘米、5厘米、7厘米和2厘米。六、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具体情境中要以生活常识为依据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一第9~11题。回顾旧知,为新课做铺垫。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一拃、身高)做标准去比较或推测,渗透测量思想。以学生熟悉的物体长度做标准,回到情境中对问题进行解答。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让学生以生活常识为依据,进一步深刻认识米与厘米。板书设计用数学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例8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充分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结合生活常识作出判断,使他们深刻的认识合理使用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会正确选用单位。不足之处:学生语言表达不是很清晰,词不达意。教学建议:更加深刻的理解各类方法,并归纳整理成简洁的语言运用于方法指导教学中,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更佳的效果。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1课时加法(不进位加)教学内容:教材第11~13页例1、例2及练习二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和计数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抢答并说出算法。40+2=

50+3=

40-2=

63+5=

4+20=

80-3=

3+70=

50+5=

40-40=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新课导入。(1)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并指名学生说一说。(2)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二(1)班的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3)如何解答呢?请学生列式:35+2=2.探索例1计算方法。方法一:口算。先算5+2=7,再算30+7=37,所以35+2=37。方法二:竖式计算。(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列竖式?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这样列式?(讨论后指名汇报讨论结果,全班集体订正)(2)根据讨论结果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算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小结:在竖式计算时,个位与个位要对齐,十位与十位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先从个位加起。3.学习例2。(1)要求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怎样列式呢?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35+32=(2)利用之前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列竖式计算,并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3)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说怎么列竖式以及计算方法。小结: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算法及算理。2.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同桌合作完成,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3.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五、拓展提升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2.想一想,你有几种填法?(相同的图形代表相同的数字)六、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并学会了利用竖式计算。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二第1、2题。通过抢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启发学生思考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学生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探讨,充分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算法和算理。使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板书设计加法(不进位加)例135+2=37例235+32=67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足之处:教学过程单一,动手时间少,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有趣的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第2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3及练习二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理解进位加法的算法和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用竖式计算。23+6=34+23=23+35=2.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3.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的情境图并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指名学生列出算式:35+37)师:怎样计算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教学例3。(1)尝试计算。分组讨论,可以用小棒摆一摆。(2)汇报交流。①口算:先计算30+30=60,再算5+7=12,最后算60+12=72。也可以先计算35+30=65,再算65+7=72。②用摆小棒的方法:先摆3捆零5根,再摆3捆零7根,3捆和3捆合起来是6捆,5根与7根合起来是12根,也就是1捆零2根,与6捆合起来是7捆零2根,是72。③竖式算法。师:竖式该怎么写?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交流讨论:个位上7加5得12,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样写?(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说清满十进一的算理)老师讲解“进1”时“1”的写法: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十。在十位上就是3加上3再加1。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2.比较总结。本节课和上节课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相同点:(1)都是两位数的加法。(2)相同数位对齐。(3)从个位加起。不同点: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2.用竖式计算。37+46=57+34=19+66=学生练习展示,然后集体反馈。五、拓展提升1.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2.甜甜和贝贝在分玩具,小熊是20分,小狐狸是17分,小企鹅是21分,布娃娃是18分,小鸭子是15分。甜甜分得了38分,贝贝分得了35分,甜甜和贝贝分别分到了哪些玩具?甜甜:17+21=38(分)贝贝:20+15=35(分)甜甜分到了小狐狸和小企鹅,贝贝分到了小熊和小鸭子。六、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二第3、4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练习,巩固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例335+37=72(人)35相同数位对齐+37从个位加起72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是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通过小组自主交流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得出新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探究,对本课的内容掌握较好。不足之处: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不够,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建议: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第3课时练习课复习内容:教材练习二相关题目。复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法的算理,并能熟练计算两位数的加法。

2.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笔算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法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知识梳理1.回顾笔算加法的算法和算理。2.回顾笔算加法时应注意的问题。小组合作回顾、讨论、交流,指名汇报,集体补充完善。二、针对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二第5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判断理由。想一想:笔算两位数加法应该注意一些什么?2.完成教材练习二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教材练习二第8题。4+3840+38和83-383-8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比较;其余题目先笔算,再根据结果比较大小。(同桌交换检查,帮对方找出错误的题目,并说说如何避免错误)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二第9题。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2.学校科技馆上午来了58名学生,下午来了39名学生,今天科技馆一共来了多少名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四、拓展延伸动物王国要开运动会,跳高组比飞行组多9名队员,飞行组有25名队员,跳远组比跳高组多17名队员。跳高组有多少名队员?跳远组有多少名队员?跳高组:25+9=34(名)跳远组:34+17=51(名)五、课堂总结这节课好玩吗,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总结评价。六、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二第7、10、11题。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的混合练习,其中既有进位加法,也有不进位加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练习课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让学生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之处:针对性不强,对练习内容缺乏有效的整合。教学建议:教学时整合零散知识,串联成知识线,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第4课时不退位减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例1及练习三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通过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不退位减的笔算算理。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理解不退位减的计算算理,掌握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不退位减的计算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位图、圆片。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奥运金牌榜”情境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是在哪里举办的吗?(北京)师:是的。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首次位列金牌榜第一名,获得了48枚金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金牌榜前5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举手汇报:(1)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的国家分别是哪些国家呀?分别获得多少块金牌呢?(指名学生说一说)(2)根据这幅图,你们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说: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师:“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这个问题该怎样列算式呢?(引导学生列出:36-24=)师:我们怎样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教学例1:36-24=1.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2.汇报交流。(1)口算:30-20=10,6-4=2,10+2=12或36-20=16,16-4=12。(2)拨计数器。(教师引导:先从个位去掉3个,再从十位去掉2个,观察剩下的珠子)(3)列竖式计算。师:用竖式怎样算呢?拿出圆片来摆一摆,再列竖式。出示数位图板,先用圆片摆出36,再去掉24,观察还剩下多少个。指名学生到讲台上摆一摆,边摆边说。所有孩子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指名学生拿着练习本到投影仪下展示,边展示边说。(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并强调格式。)师:同学们的算法可真多,那你们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学生讨论后得出:竖式计算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师: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二)反馈练习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后,指定1至2名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2.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2题。48-18=,问:个位上得几,怎样写?(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遇到结果的个位是0时要占位,不能不写。)25-21=,问:十位上得几,怎样写?(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遇到结果的十位是0时,不用写。)四、巩固练习1.笔算下列各题。65-21=69-42=39-23=87-25=让学生列竖式计算,集体订正,并说一说减法竖式的注意事项。2.在○里填上“>”“<”或“=”。65—3○56

72○67+5

48—6○3784-60○3083○90-8

39○86-50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进一步巩固新知。五、拓展提升爸爸今年38岁,果果今年12岁,再过2年,果果比爸爸小几岁?38-12=26(岁)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三第2、3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已有了之前学习列竖式计算加法的基础。因此,本课教学,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通过摆圆片,帮助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算理这一难点。通过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新知识。板书设计不退位减例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36-24=12(枚)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学生已有了之前学习列竖式计算加法的基础。因此,本课教学,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经验自己探索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不足之处: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还需要让学生充分表达看法,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学建议:教学中,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把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第5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及练习三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借助小棒直观操作,理解并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并会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2.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3.在学习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口算。55-31=

28-13=

43-22=

64-41=

38-12=

12-8=

15-7=

23-5=

15-9=

20-4=

指名学生口答结果,可让学生说口算的方法。2.列竖式计算。

57-36=

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3.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师: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是我们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你从图中还能提出一些与前面计算不同的减法问题吗?小组交流后引导学生提出: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教学例2。(1)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后指名汇报:要知道美国的金牌数,英国的金牌数。师:应该怎样列式?指名回答:36-19=(2)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借助小棒来摆一摆,并试着列竖式计算。(小组合作,探究算法)引导学生探究并思考:被减数个位上的6减减数个位上的9不够减怎么办?指名学生汇报:6根不够减9根,拆开一捆是10根,和6根合成16根,16根减9根得7根。(学生边在投影仪下摆边讲过程)师生小结:先摆出36,即3捆小棒和单根的6根小棒。减去9根,发现6根不够减,再从3捆中拿出1捆并打开,这里有10个一和个位上的6个一合起来是16根,拿走9根,剩下7根,剩下的3捆去掉1捆还剩2捆。再从2捆中拿走1捆,还剩1捆,与单根的7根,合起来就是17根,所以36-19=17。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列竖式。36-19=17(枚)

3

6

个位上6减9不够减,从十位退1。

-1

9

十位借10和个位上的6合起来是16,16-9=7。

1

7

十位3被退1剩下2,2减1得1。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2.教学例3。(1)出示题目:50-24=

结合例2的算法,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并汇报算法。

50-24=26

问: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个位是几减几?十位又是几减几?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个位上0不够减4,要从十位退1,是10减4得6;十位5退1后剩下4,4减2得2。(2)结合上面两个例题,小组内说说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再指名学生汇报。小结: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四名同学板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教材练习三第5题。独立完成后提问:前两小题十位上都是9减2,为什么第1道得7,第2道得6?后两道十位上都是用8减,为什么前一道得1,后一道得7?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五、拓展提升下面算式中,“数”和“学”代表的数字各是几?

六、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总结评价。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三第4题。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得学生的学习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为学生学习新知进行铺垫。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探讨,通过生生互动、生生互疑、生生互学的方式突破本课的难点“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算理算法。板书设计例3:5例3:50-24=26

例2:36-19=17(枚)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复习旧知,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得学生的学习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为学生学习新知进行了铺垫。本课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机会。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知识正向迁移来理解退位减的算理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教学建议:可让学生借助学具,通过摆一摆小棒或圆片,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第6课时练习课复习内容:教材练习三第6~14题。复习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提高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难点:能正确应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知识梳理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54-27=38-12=62-26=60-38=通过上面的计算,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刚才你是怎样计算的?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要注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上一节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课。这里有5个关,通关成功我们就能获得计算小能手的称号,你们有信心闯关吗?生:有。二、针对练习第一关:计算小达人(完成教材练习三第9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后,再将得数直接填在横线上),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选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及计算注意事项。第二关:勇夺小红旗(完成教材练习三第10题)同桌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第10题,算得又快又准的就能夺得小红旗。媒体出示,全班汇报。三、巩固练习第三关:找妈妈(完成教材练习三第8题)鸡宝宝和鸡妈妈走散了,请你根据他们身上的得数和算式,帮鸡宝宝们找回妈妈。(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第四关:送信(完成教材练习三第11题)引导学生先笔算,再根据结果比较大小,根据比较的结果把卡片放到合适的箱子里。(同桌交换检查,帮对方找出错误的题目,并说说如何避免错误)第五关: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完成教材练习三第14题)小组内互相说说怎样填写,再独立完成,订正时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恭喜大家,我们已经顺利闯关成功,大家真棒,都是计算小能手哟。四、拓展延伸请你移动1根火柴棒,使等式成立。五、课堂总结这节课好玩吗,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总结评价。六、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三第6、7、12、13题。通过复习,系统梳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也为后面通关做好知识铺垫。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熟练地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在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法练习时,设计了很多趣味性和生活化的例子,如小鸡找妈妈、勇夺小红旗等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练习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单调的两位数加减法注入了浓重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足之处:语言表达方面还有些不足。教学建议:语言再精炼、简洁一些;提问题时的语言再有针对性、启发性一些;语言儿童化一些,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一些。第7课时用数学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4及练习四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会分析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沟通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讲卫生爱环境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重点: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红旗若干个、圆片若干个。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1.复习铺垫。多媒体出示:(指名学生回答)小红旗有10面。圆片和小红旗同样多,圆片应是()个。有4个水杯,杯盖和水杯同样多,杯盖有()个。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同样多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问题。(板书课题)2.创设情境。课件出示二年级小朋友打扫卫生的图片。师:看!二年级的小朋友正在打扫卫生,他们要在全校卫生评比中拿到卫生之星。瞧,二年级卫生评比表已经出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情境图)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教学例4(1)1.引导学生读懂图。师: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我们只知道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那么你们知道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吗?2.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1)要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题目中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第二个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题中告诉了我们两个条件——一班得了12面,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2)画一画:把已知的条件画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借助手中的笔把一班和二班得的小红旗画出来,并和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怎样画出二班得的红旗呢?然后汇报解题思路。抽小组汇报: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就是要在12面的基础上多画3面。追问:那么二班的红旗是多少面?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小组汇报: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就是把和一班同样多的与多的3面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15(面)。师: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就是求比12多3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15(面)。口答:二班得了15面小红旗。师:解答正确吗?我们还要把答案带到题目中进行检验一下。检验:二班得了15面,一班12面,15-12=3(面),二班确实比一班多了3面。解答是正确的。(二)教学例4(2)课件出示例4(2)师:同学们通过开动脑筋求出了二班的红旗数,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三班得了多少面。1.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师: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学生自由读题)师:要求三班得了多少面?必须知道哪个班的红旗数?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三班比一班少4面,要求三班的小红旗数量,必须知道一班的小红旗数量。一班的小红旗是12面。师:我们把这个题目完整的说一说。一班得了12面红旗,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指名读题)2.解决问题。(1)分析题目师:现在又是谁和谁比呢?你们是从哪句话知道这些的呢?生:三班比一班少4面。(结合学生的回答圈出关键字“三班比一班”“少”“4”)(2)画一画师:现在请你根据第1小题的方法,画图表示第2题的题意,你打算怎么画,先跟你的小组同学讨论,讨论后在作业本上画一画。画图的过程中思考:三班该如何画?(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名学生汇报)(3)摆一摆师:谁愿意到投影仪前,摆一摆这道题的题意。(引导学生说出摆三班时要比一班“少4面”)(4)列式解答师:现在可以怎样列式呢?(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求三班得了多少面,就是求比12少4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是:12-4=8(面)(5)检验师: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我们该怎样检验呢?大家可以和同桌先说说你的想法?(交流后指名说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得的结果带到问题中去检验)生:三班8面,一班12面,12-8=4(面),三班确实比一班少了4面,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小结: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先一起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别列算式解答。2.猜猜我是谁?(1)我比18少8,我是()。(2)我比23多10,我是()。(独立完成,指2名学生板演,订正时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五、拓展提升丫丫出生时妈妈26岁,丫丫今年11岁,妈妈今年多少岁?26+11=37(岁)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四第1、2题。通过复习同样多,为本课新知学习做好铺垫。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自己画图分析解决问题,借助图形分析出数量关系,同时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新知识。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板书设计用数学

(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例4(1)一班得了12面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12+3=15(面)

12-4=8(面)

答:二班得了15面。

答:三班得了8面。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尝试让学生自己画图分析解决问题,借助图形分析出数量关系,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足之处:在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未将学生发现的条件简单板书。教学建议:板书更加精确、简洁、明了。第8课时练习课复习内容:教材练习四相关题目。复习目标: 1.通过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减法的算理的理解,通过练习,提高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方法,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数学。教学重点: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知识梳理回顾“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方法。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补充、完善。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练习课,这里有五关,通关成功我们就能获得小小数学之星的称号,你们有信心闯关吗?生:有。二、针对练习第一关:航天小能手(完成教材练习四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并普及我国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及航天宇宙飞船的相应知识。师:请认真看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有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指名学生汇报:神舟七号载了3位航天员,比神舟六号多1位;神舟七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了45圈,神舟六号比七号多飞行了31圈。(1)求神舟六号飞行了多少圈?师:要求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已知条件?你能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语句,并划出来吗?(指名回答:神舟六号比神舟七号多飞行了31圈。)师:用什么方法计算?你能列算式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生汇报:用加法计算:45+31=76(圈)师: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指名说注意事项)(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指名汇报,全班订正。三、巩固练习第二关:算算得票数(完成教材练习四第5题)请学生观察统计表,从统计表中发现的数学信息,怎样求多伦多比北京少得多少票?用什么方法?怎样列算式?(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第三关:算算零花钱(完成教材练习四第6题)师:小玉攒了一些零花钱,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师:怎样求小玉现在有多少零花钱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进行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订正)第四关:小小售货员(完成教材练习四第7题)(1)阅读与理解:体育用品店正在开展国庆节商店促销。请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你知道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2)分析与解答:每个足球优惠8元出售怎样理解?怎样求每个足球多少钱?指名回答:足球比原价58元少8元,那么足球多少元?用减法:58-8=50(元)(3)回顾与检验:怎样知道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指名回答)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小题并检验。(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最后师生一起订正)第五关:动动脑(完成教材练习四第8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集体订正。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恭喜大家,我们已经顺利闯关成功,大家真棒,都是小小数学之星哟。四、拓展延伸一辆公交车到站后,下去28名乘客,又上来一些乘客,这时车上的乘客比原来多6名。你知道又有多少名乘客上车了吗?28+6=34(名)五、课堂总结这节课好玩吗,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总结评价。通过练习,我们再次回顾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六、作业布置1.豆豆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19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5页,第二天看了多少页?2.学校组织二年级同学参加运动会,一班有54人参加,二班比一班少5人,二班有多少人参加运动会?学生通过回顾,系统整理相关知识,为练习做铺垫。通过此题引导学生正确存钱和使用零花钱。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练习课把握住了教学的重难点,紧紧围绕重难点有针对性的展开,突出实效。不足之处: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上做得还不够好。教学建议: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在“引”上多下功夫。第9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例1、例2及练习五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列竖式计算。24+38=62+29=51-17=34-28=由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观察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学习例1。出示第27页“摘南瓜”的情境图。(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并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从表格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观察后指名学生说一说:三个小组摘南瓜,第一组摘了28个,第二组摘了34个,第三组摘了22个。(2)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应该怎么算呢?小组交流后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28+34+22=(3)组织学生讨论,在练习本上计算,然后指名说说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①列两个竖式。②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③直接将3个数写成竖式连加。比较这三种方法,相同的地方在哪里,不同的地方又在哪里?(小组内讨论后指名汇报,师生再共同分析,使学生明白第三种方法更加简便)师:三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2.学习例2。摘了这么多的南瓜,李大爷和王叔叔高兴坏了,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南瓜运回家啦!(出示动画课件)(1)出示教材第27页例2,你能根据题意列一个怎样的算式呢?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列式:84-40-26=(2)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用减法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算出来。(3)展示学生的竖式,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再集体订正。(4)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吗?小组内交流、讨论,得出结果:可以先求出一共运走多少个,再求还剩下多少个,列式为:84-(40+26)=,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来。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8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2.比一比,算一算。21+15+7=49-25—11=21+(15+7)=49-(25+11)=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五、拓展提升一本书有94页,乐乐看了3天,每天看29页,第4天要看几页才能看完?29+29+29=87(页)94-87=7(页)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五第4题。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准备。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运南瓜引出连减,有利于学生感受连加、连减之间的关系。重复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学生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探讨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复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不足之处:本节课时间的把控上不到位,教学过程拖沓。教学建议:合理安排好时间,教学语言精炼。第10课时练习课复习内容:教材练习五相关题目。复习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连加、连减的算理的理解,提高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知识梳理1.笔算连加、连减时需要注意什么?2.如果出现小括号呢?小组内回顾、探讨、交流后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补充、完善。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连加、连减的练习课,这里有五关,通关成功我们就能获得计算小能手的称号,你们有信心闯关吗?生:有。二、针对练习第一关:计算小达人(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后,再将得数直接填在横线上),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选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及计算注意事项。(相同数位对齐)第二关: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完成教材练习五第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互相说一说连减时要注意什么?三、巩固练习第三关:体育活动(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第四关:挑战我能行(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2题)先独立按要求计算,再与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补充完善。第五关:解决问题小能手(完成教材练习五第9题)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进行独立计算并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同桌交换检查,帮对方找出错误,并说说如何避免错误。恭喜大家,我们已经顺利闯关成功,大家真棒,都是计算小能手哟。四、拓展延伸把31、32、33、34、35这5个数填入○中,使每条线上的3个数相加都得99。五、课堂总结这节课好玩吗,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总结评价。六、作业布置巩固连加、连减的计算,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为后面通关做好知识铺垫。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熟练地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足之处:知识拓展方面不够,动手时间少。教学建议: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第11课时加减混合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例3、例4及练习五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细心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计算我最棒。26+18+12=34+12+31=59-13-14=74-18-34=由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计算连加、连减需要注意什么。师:今天我们学习笔算加减混合。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学习例3。(1)出示第28页“乘车”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并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呢?小朋友们正在乘车,车上原来一共有47人,到南山站下来了15人,又上去了18人。(2)组织学生讨论:现在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呢?然后指名汇报说方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①47-15+18=47代表之前有47人,先算下来了15人后有多少人,再算又上去了18人后有多少人。②47+18-15=47代表之前有47人,先算又上去了18人后有多少人,再算下来了15人后有多少人。③18-15+47=先求出上来的人数比下去的多多少人,再求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3)小组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能把这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吗?(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指名说说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补充、完善)小结:在加减混合计算中,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的。注意看清楚运算符号。列竖式时可以把两个竖式合在一起计算。2.教学例4。(1)课件出示:72-(47+16)=提问:比较这道题和之前的题有什么区别,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互相交流后独立计算,同桌再互相说说运算顺序)(2)讨论这道题有没有简便的书写格式。先自己试一试,再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像这样的题,只能按照运算顺序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小结:在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四、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28页例4下面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并说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五、拓展提升果果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55页,比第二天多看了15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55-15+55=95(页)六、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明白了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及竖式的写法。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五第5题。复习连加、连减,为学生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以及竖式的写法。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类推出带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方法。通过比较总结出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设计加减混合例347-15+18=50(人)简便写法:例472-(47+16)=9从左到右进行计算先算括号里面的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类推出不带括号和带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方法。通过比较总结出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之处:关注力不够,学生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距非常大。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关注到学生的自身能力。第12课时练习课复习内容:教材练习五相关题目。复习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理的理解,提高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