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_第1页
古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_第2页
古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_第3页
古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_第4页
古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党和国家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指出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古诗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我认为,我们不是捡回过去的所有东西,而是要面向未来,继往开来,走出一条适合现代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途径。使每一位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涵养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面以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浅谈几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节日文化,梳理一下,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中提到的传统节日还真不少。从《寒食》(唐代韩翃)中的寒食节,到杜牧写的《清明》中的清明节;从唐代王建《十五望月夜》中的中秋节,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重阳节;还有王安石的《元日》中的除夕等等。这些诗本身在体现最经典的传统文化--古诗的同时,无疑为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载体和平台。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机会进行教育和延伸。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和情操。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我们要培养学生积极回报亲情,感激亲人的关爱。唐代诗人李白在《子夜吴歌》中写道“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亲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唐代张籍在《秋思》一诗也写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1悠悠千古事,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为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且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我国的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集上述优点于一身的古诗自然成为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诗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的文化精髓。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学生可以通过古诗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了解历史,懂得许多道理,因此古诗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词也从五年级开始让学生有初步接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词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三点: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有益的环保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知道孝顺父母长辈,人更要孝敬长辈。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到这首诗的时候,孩子们的眼中有了点点闪光的泪花。是啊,寸草尚报三春晖,何况人呢?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中国的古诗文绵延了几千年,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渐染。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应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学的有关问题谈谈粗浅的认识,以供大家一哂。一、古诗文教学为什么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1.什么是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传承性、连续性、发展性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厚丰富,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如北宋时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人格与现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品格,从古到今,中华民族许多仁人志士都在追求这种人格的最高境界。这种宝贵的品格和思想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我国的文化精华之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思想性格的影响是深远的。从“诗三百”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唐诗,从宋词到元曲,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优秀的作品如繁星般闪耀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之中。在古诗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还要充分挖掘古诗文所蕴涵的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净化心灵,提高修养,积淀民族文化。一、传承古诗文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情节,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强烈、最高尚的情怀,在经典古诗文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感悟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忱,培养爱国情感,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屈原在《离骚》这首长诗中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长太息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存在”,而中国古代诗歌又是古代文明的主要精神载体,又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因此,古代诗歌的学习在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古诗文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古代诗歌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所以曾经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叫做“诗的文化”,这也是认为:中国古代诗歌和传统文化之间有一种可以代表的关系,甚至有人认为古代文化的精华都可以包容、凝结在古代诗歌作品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优美意境令人心驰神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令人陶醉莫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代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令人感慨万端。几千年来,我国先人为我们留下卷帙浩翰的诗歌和文学,而正是这无数的诗文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我们后辈子孙应为之自豪。我国的母语教育自古以来也非常重视古诗的教育,例如,古代的童蒙教育就要求小孩子背《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古韵》等;新中国建立后,中小学语文教学也非常重视古诗的教学。新课改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古诗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古诗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古诗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作为语文教师,也应该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注意掌握教学方法,将古诗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二、古诗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古诗不仅蕴涵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而且还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无论是旧版还是新版的语文教材,都将古诗的教学列作了一个重点教学内容,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更是将默写古诗做为不变的大题。由此可见古诗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当然,对于古诗的学习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古诗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增长见识,洗涤心灵,提高修养。下面就谈谈古诗中蕴涵的丰富传统文化和精神。

1、古诗中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对舶来品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骛,他们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很少能说出秦少游笔下美丽的“七夕节”;他们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能准确的说出西方“圣诞节”的时间。可以说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大力借助于古诗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写了中秋佳节的感怀,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写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在中秋佳节来临时的惆怅!因此,在古诗的教学过程,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中,去深深的挖掘、体味诗人隐含于节日背后的赏心悦事、痛苦忧愁,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这样就延伸了学习古诗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也使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也产生的兴趣。2、古诗中的民俗文化。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其传承的文化色彩极其浓厚丰富。每一个民族又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这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极大程度折射出了民族生活的轨迹。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所蕴涵的民俗文化。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给我们展示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民间传说重阳登高可以避灾,佩茱萸可以消灾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寄托。配合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研究,学生对古诗中传统的一些风俗习惯就会有更多的了解。他们会知道重阳节不仅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如今的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还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更有月下吟诗作画的雅兴;还会知道小年除吃元宵外还有元宵灯会;端午节除吃粽子外还有划龙舟;除夕除吃年夜饭还有吃饺子等。因此,通过对古诗层层深入的学习,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3、古诗中的民族精神。众所周知,每一首古诗都会寄托着诗人一份情怀,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爱国情怀、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思念情怀、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情怀、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尽职情怀、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悠闲情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快意情怀。在古诗中,诗人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自然界的梅、竹、兰、菊等事物都会寄托诗人精神和风骨的对境。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精髓所在。例如,学习王冕的《墨梅》一诗,让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背景:出身贫寒、才华横溢的王冕因受到朝廷的歧视而考不中进士时,他愤郁地烧毁了自己的文稿,表示永远不入仕途,就像他园中和笔下的梅花——不畏严寒,独自飘香。郑板桥的《竹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画面:“瘦弱的竹扎根在贫瘠的石逢中,生长在陡峭的石崖上,被狂风、烈日、雨雪一次次无情地袭击着,竹子一次次被击伏在地上,又一次次迎着风霜雨雪倔强地昂起头。”使我们了解到当时诗人因为给老百姓求情救济而得罪了大官,被百般刁难,最终被罢官,但他仍然顽强不屈。两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分别用梅花和竹子来表达自己永不屈服和不畏强权的风骨,共同表达了自己顽强不屈精神。这顽强不屈和不畏强权的风骨就是我们提倡的传统精神。因此,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如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诗句,领略和体会诗人的情感,就容易把握古诗中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内心充满对民族精神的敬仰和向往,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向往。

三、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落实和贯彻。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因此,我认为古诗教学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意境的体会,因为诗歌精练的字词,有序的平仄,音律的讲究,都会往往让人产生眼前有画,耳边有曲,心中有感的意境。所以,在古诗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诵读时的平仄,还可以根据每首古诗本身的特点,配上与内容、情感相符的乐曲,以我国古典音乐为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如,学习王维的《竹里馆》第二句“弹琴复长啸”,可以配上古琴曲《高山流水》,一声声委婉的古琴声,很容易让学生脑海里浮现出诗人在驿馆独自弹琴的形象,从而体会整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教学古诗时,还可让古诗和我国传统的书法、国画联系起来,一首古诗用一手好书法来演绎,更是意义深远;一首古诗配上一幅意境深邃的国画作品,更是不同凡响,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应注重诗歌与音乐、书法、国画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让三者巧妙的融于一体,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古诗学习,学生的心中自然会产生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当然,在教学中,还应多注意学习和积累,指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学会学习,学会品味,使古诗的学习融入更多的民族传统文化。每一首古诗往往寄托着诗人的一份情感,爱国的、思念的、悲愤的、顽强的、悠闲的……引导学生品味诗句,领略和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古诗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学习的境界。在古诗教学中还可兼行一些实践活动,力求以诵读为主,欣赏为辅;活动为主,传授为辅,力求更好地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例如,①每周的早读至少安排一次诵读相关古诗词。②在黑板一角开辟“古诗乐园”,由学生写好一首古诗词或一组古诗词名句,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进行诵读热身,每隔2—3天更新内容。做到日有所诵,课前一诵。③结合所学的某一类古诗词,进行小报设计比赛。④古诗词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等。⑤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举行古诗词书画作品比赛及优秀作品展。⑥在课堂教学中,仿写、改写和创作古诗。还有在学习古诗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把不同朝代、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诗总结在一起。比如:总结描写春天的诗;写边塞题材的诗等等。还可以把写同一事物的诗放在一起来记诵、比较。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但会增加学生的积累,还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综上所述,古诗不仅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中美丽的一页,其散发的魅力、折射出的精神、蕴育的风骨将会永恒的扎根于传统文化之地。因此,教师用传统文化精髓去点亮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一方面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的亮点,她不仅淋漓地展示了历代作家在人生旅途上的心路历程,更是形象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风云中的艰辛跋涉。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既可以体会经岁月洗汰而不见褪色的绝代才情、历风雨销磨而未曾稍减的人生智慧;更可以饱览灿烂深厚的中华文化、传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小学阶段编排了中39首古诗词和4篇文言文,此外还安排了积累背诵的古诗词若干篇,此外,《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还要求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70篇(段)。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在古诗文字词教学中感受汉字的魅力

古诗文中的字词是构成古诗文的基本内容,古诗文洋溢着中国文字的深厚的文化意蕴,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教师在在古诗文字词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独特的魅力。

以特级教师王玲湘老师在执教《伯牙绝弦》中的“绝弦”一词的教学为例: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xián)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既然是割断琴弦,为什么不用伯牙断弦,而用绝弦呢?

……

师:我们一起来追溯“绝”的小篆写法,(出示:),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的是“刀”,左偏旁(糹)是一束丝(不是一根丝),“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

师:伯牙弹的是古琴,古琴有七根弦,七根弦全断了,才叫——“绝弦”。

师:一根不剩,这就表明他绝不再弹琴了。

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绝弦。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这一教学过程,王老师通过对“绝”字演变过程把学生带入浓浓的传统文化中并领略了汉字的特殊魅力,它形象丰瞻,情趣盎然,神韵悠远,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优秀的古诗文中,这种传统精神总是永远闪耀它的光芒,令我们在掩卷沉思时精神为之一振。

一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也在《出塞》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国土的坚定信念和爱国豪情。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眷恋。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千古名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三是对人民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绅在他的《悯农》中这样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宋朝翁卷也在《乡村四月》中写道“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朴素的语言中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艰辛劳动的理解和尊重。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深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情感,并从实际生活中培养尊重、珍惜劳动果实的习惯。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弘扬节日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在不断被人们淡忘,传统节日不敌情人节、圣诞节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古诗文教学中,又是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弘扬的有效阵地。范成大“除夕夜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都是对春节的经典描绘;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是对元宵节的低吟;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对清明节的歌咏;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中秋节的思亲和祝福;重阳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的登高怀亲更是流传千古。通过这些古诗文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使传统文化节日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我们青少年的生活中。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不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能使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从而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意义,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在优秀古诗文的熏陶中变化气质,提高民族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修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道德品质,重塑当代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体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精神积淀

1.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初中学生主要背诵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其中包括:《弟子规》《三字经》《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经典古文名句》《中国名言实录》等。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读《三字经》,利用自读课为学生讲解《笠翁对韵》中历史典故,趣闻故事,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金屋闲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欧阳修追字》《多写一撇打了败仗》《神奇的“打”字》《“马虎”的由来》等,同时透过汉字还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写字不再随随便便,而是用心写字,错字逐渐在减少。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了中国文化,掌握了字词。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4.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文,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伤仲永》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方仲永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泯然众人”的结局,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3)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乐曲《十面埋伏》文中的悲惨气氛显现而出,易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2.挖掘古诗文教材文化内涵。

古诗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1)在古诗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王昌龄的《出塞》等都抒写出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杂诗》等作者表现自己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思恋之情。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高适的《别董大》、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2)在文言文教学中蕴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教师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使之大放异彩。比如:郦道元《三峡》描绘自然之美,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写情怀之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意境美,《论语》论述哲理美等。此外,一篇好的古文,必须有上乘的思想内容,缺乏灵魂的文章不会成为优秀的篇章。因此,我们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还要注重文章思想内容的学习,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作者的思想内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写文章怎样才能塑造出如此之深的思想高度。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教师可顺便将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比较,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他们明白读书必须勤奋、吃苦,方能成才的道理。再者,我们还要注重从文章的写法、结构、修辞等等来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只有多方面的弘扬才能真正做到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否则的话,只能是触之皮毛。

第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教学中,可用先贤的言论来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在《陈太丘与友期》中,又从反面教育学生与人交往“应守信重礼”,否则将会被七岁顽童所不齿。像这些简短的故事,语言质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教师不须一言说教,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学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中,学生能够自然感知着是非曲直,接受着诚信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走进古诗文,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国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语文让我们快乐,语文让我们聪明,语文让我们美丽,语文让我们高尚,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体现出了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应当担起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般而言,它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思想,完善的道德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未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离骚》、《登高》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表现为积极处世的价值取向;《山居秋螟》、《归园田居》则蕴涵了宁静淡怕的隐士情怀,代表了旧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过秦论》体现了注重仁义、强调德化的古代政治文化;《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道德价值判断和对英雄的审美认识;《师说》阐释了尊师重道这一优良传统;《崤之战》涉及到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

古诗文中蕴含的大量传统文化现象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获得各种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各种文化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深层的文化、精神文化情感。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是中华几千年的文章中的精品,完美的形式中蕴含的是最优秀的民旌文化精神。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与民旌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对话的过程,就是畅游在民旌文化宝库中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过程。我们对中华民旌以仁为本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矢志爱国的精神,敬老爱幼、诚心待人的美德,尊师重教的传统,注重慎独自爱的个人修养等文化传统的了解大都是从古诗文的阅读中开始的。?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内容丰富,佳作多,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文课本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了精挑细选,供学生诵读、学习并从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文化、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一重任。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文的博大精深,品位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一、激起兴趣,理解意思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理解诗文的意思,但是古诗文语言凝炼,时过境迁,难于理解,因此教师可选择一些内容进行趣味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学习古诗词,如《李白思乡》是《静夜思》的故事,学生读读故事、背背古诗,就别有一番滋味。杜甫的《绝句》也可以和这样的故事相联系:据说有个穷书生用两个鸡蛋招待客人,却使客人非常高兴,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用两个蛋黄衬了几根青菜丝,做成一道菜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把蛋白切成长方形放在衬有菜叶的盘子里,叫“一行白鹭上青天”;用菜叶剪个框放在白色的盘子里,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用蛋壳做一盆汤,叫“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鸡蛋,做成三菜一汤,巧妙地借用杜甫的《绝句》做菜名,客人品的自然是意境,是情趣,而学生呢,自然会发挥想象力或联想,在头脑中形成诗情画意。有意有境,这诗读起来才有味。在诗情画意中,学生会而且还会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产生学习古诗文的乐趣,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多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品味古诗文的意境和其中的内涵。二、教给方法,熟读成诵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但要做好它却需要广大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语文教师帮助和指导小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背诵方法和习惯。1、再现形象法好诗一般都有鲜明生动的形象。经常在头脑中回忆形象和意境,背诵时就会流畅自如,如果有图片的提示,效果会更好。现在出版的教材和课外读物,每一首诗后都附有图片,有些图片形象生动,利于背诵。有些诗歌,可根据文义,指导学生自己想象出画面。如背王昌龄的从军行前,让学生想象浓云遮盖的青海湖旁,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一群身穿铠甲、身经百战的战士,誓死保卫国家的悲壮场面。运用再现形象法,不仅利于记诵,还训练了想象力,提高了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2、循环记忆法有位心理学家说:“如果星期一老师要求你背诵一段文章或几首诗,你应该当天努力背出来。第二天再记一次,记不住在看看书把它记住。隔两天到星期五再记一次。再隔三天,也就是下周星期二再记一次。再以后,隔四天、隔五天……这样循环记忆,间隔时间超比例延长,每次只花几分钟,一般三到四次就能形成终生记忆。记忆差的也不会超过七次,而且能记住一辈子。这‘循环记忆’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也能记住。”运用循环记忆法,开始时,教师每天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如:课前两分钟,每天早自习十五分钟。等学生养成习惯以后,就可放手让学生自行安排时间背诵。3、归类背诵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机会:用归类法,会很快地记住一些东西。这是因为它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古诗可以按写景、抒情、叙事分类背诵,可按“言志”、“送别”、“劝勉”等分类背诵,还可以按朝代、诗人、等分类背诵。运用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从某种角度上把握古诗词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的目的。4、熟读成诵法就是让学生多读。南宋教育家朱熹提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琅琅出声的读,也可低唱慢吟地读,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三、诵读积累广泛内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大量阅读、积累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提高。学习、积累古诗文需要一定的氛围,氛围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它能让所有的人都能热衷于一件事。在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课本中的《三字经》是节选原文的一段,我们可以激发的兴趣,让学生试着背一背全文。引导学生搜集一些与《三字经》类似的古文,比如《百家姓》、《千字文》、《三十六计》等,通过小组赛等有趣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古诗文的文化氛围。还可以启发学生试着写一写“新三字经”。在学习古诗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把不同朝代、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诗总结在一起。比如:总结描写春天的诗;写边塞题材的诗等等。还可以把写同一事物的诗放在一起来记诵、比较。比如:李贺的“马诗”就有23首,可以搜集来作比较读。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但会增加学生的积累,还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文化修养也会逐步的形成。另外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古诗文都是中华诵读精品,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小的影响。把这些诗文的重要影响介绍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比如《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从问世起,以难以比拟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并且早已走出中国,传向世界。它不仅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中间,而且被译成英、日、朝等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这些内容我们一定要向学生介绍。还可以引导学生再多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可以想象,当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内容有这样大的影响力时,学习热情一定倍增,而且会产生自豪感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引领学生诵读传统文化,使他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就能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按照这样的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就千万不能放松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就是说,我们要在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诗文的同时,能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总之,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多年来,我在古诗文教学中一贯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学生文化积淀的增加,和文化品位的提升。下面就如何在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与做法。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般而言,它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思想,完善的道德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文言诗文,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的同时,也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例如“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诗句,在很大程度上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支持着我们战胜各种困难。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样的诗句,表现了中国人热爱现实,关心现实的思想,很能引导人们去克服虚无主义思想对人心灵的损害,把注意力放到现实生活中去。“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一句,反映了中国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能始终保持一种信心、一种斗志而永不屈服的精神。“仁者爱人”,中国人历来讲究道德,讲究以友善的态度看人,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其它民族。这在今天,对于国内国际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自古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都有着强烈的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思想。从马援的马革裹尸,霍去病的“匈奴未破,何以家为”,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到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都是这种强烈抱负的生动表现。至于表现中国人民和自然友好相处,与天籁自然共鸣的诗句,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中,更是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如千古传唱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等等。又如《劝学》一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对现在一些厌恶学习、不善学习的学生就很有教育、借鉴的作用。其它如赞扬纳谏、用贤以及取信于民的为君之道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体现了以史为鉴,明乎得失的重要传统的《六国论》、表现一切以国事为重,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生死、荣辱之上以及始终不忘师恩和遵循老师教诲的尊师重道传统美德的《左忠毅公逸事》、展现五个普通百姓身上的“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的《五人墓碑记》等文章,如果处理得当,能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就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二那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呢?笔者以为:首先要善于挖掘。如前所述,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苏轼的《石钟山记》这是一篇考察性游记。通读全文,学生对于文章主旨一般不难理解,都能懂得要目见耳闻,而不能主观臆断,才能认识事物真相的道理。但是,教师如果能对苏轼作为父亲带着儿子迈,亲自夜探石钟山这一言传身教的事例,进行再挖掘,就能使学生对文章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有更深的理解:科学的探讨是无尽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前人认为是正确的结论,往往为后人所推翻。苏轼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到的自认为正确的结论,结果又被后人以其“以形言之”而推翻了。所以,苏轼不迷信古人,勇于求实的探险精神固然可敬,但关键还在于他所说的耳闻目见的东西,是否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又如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词人在如此江山、英雄淘尽背景下的个人境况。但对词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中的“多情”二字是否含有另外的深意,学生对此也莫衷一是。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评价要知人论世的原则,进行深一层次的探究,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情”二字当然不只是单指男女情感,词人在词中更多的是抒发对自己大半生来一心忠君报国、大济苍生却又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接下来的“人生如梦”所抒发的就更不只是词人的消极情绪,而是词人所体认到的那种人生尴尬。至于词的内涵所触及到的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命题,就更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以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让他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其次要注重熏陶渐染。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我们要注重情感与心灵上的熏陶渐染,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