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_第1页
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_第2页
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_第3页
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_第4页
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第三章发酵机制及3.1发酵工程微生物的基本代谢及产物(自学);3.2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重点);3.4氨基酸和核酸发酵机制(重点);3.5抗生素发酵机制;3.6微生物发酵动力学(难点)。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主要内容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

微生物发酵机制(发酵机理):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利用基质合成人们所需要的产物的内在规律。主要内容: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规律;环境因素对代谢方向的影响;改变微生物代谢方向的措施。概述

发酵动力学:研究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基质消耗、产物生成的动态平衡及其内在规律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1发酵工程微生物的基本代谢及产物一、微生物初级代谢及产物

初级代谢: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产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产物为初级代谢产物,如:糖,氨基酸,脂肪酸等。二、微生物次级代谢及产物

次级代谢: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提物质,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产物即为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简介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2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一、微生物初级代谢的调节(一)酶活性的调节

指一定数量的酶,通过其分子构象或分子结构的改变来调节其催化反应的速率。1.酶活性的激活

在激活剂的作用下,使原来无活性的酶变成有活性,或使原来活性低的酶提高了活性的现象。

前体激活,指代谢途径中后面的酶促反应,可被该途径中较前面的一个中间产物所促进。

代谢调节是指微生物的代谢速度和方向按照微生物的需要而改变的一种作用。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2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一、微生物初级代谢的调节(一)酶活性的调节2.酶活性的抑制

由于某些物质的存在,降低酶活性,称为抑制。

反馈抑制是指代谢的末端产物对酶(往往是代谢途径中的第一个酶)活性的抑制。

1)直线代谢途径中的反馈抑制苏氨酸α-酮丁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脱氢酶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2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一、微生物初级代谢的调节(一)酶活性的调节2.酶活性的抑制2)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反馈抑制

共同特点是每个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控制分支点后的第一个酶,同时每个末端产物又对整个途径的第一个酶有部分的抑制作用,(1)同工酶调节

同功酶是指能催化同一生化反应,但它们的结构稍有不同,可分别被相应的末端产物抑制的一类酶。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2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一、微生物初级代谢的调节(一)酶活性的调节2.酶活性的抑制2)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反馈抑制(2)协同反馈抑制

在分支代谢系统中,几种末端产物同时都过量,才对途径中的第一个酶具有抑制作用,如果末端产物单独过量则对途径中的第一个酶无抑制作用。Asp:天门冬氨酸;Asp-Pi:天门冬酰磷酸;Asa:天门冬氨酸半醛Thr:苏氨酸;Lys:赖氨酸;AK:天门冬氨酸激酶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2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一、微生物初级代谢的调节(一)酶活性的调节2.酶活性的抑制2)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反馈抑制(3)累积反馈在分支代谢途径中各种末端产物单独过量时,它们各自能对途径中的第一个反应的酶仅产生较小的抑制作用。

大肠杆菌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2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一、微生物初级代谢的调节(一)酶活性的调节2.酶活性的抑制2)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反馈抑制(4)顺序反馈抑制分支代谢途径中的两个末端产物,不能直接抑制途径中的第一个酶,只有当两个末端产物都过量时,才能对途径中的第一个酶有抑制作用。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2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一、微生物初级代谢的调节(二)酶合成的调节酶在数量和种类上的调节1.诱导凡能促进酶合成的现象。

组成酶是细胞固有的酶,其合成受相应基因控制,与底物、底物结构类似物及环境条件无关,它主要用于调节初级代谢。

诱导酶是细胞为适应外来底物或底物结构类似物而临时合成的酶。

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2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一、微生物初级代谢的调节(二)酶合成的调节2.阻遏凡是能阻遏酶生物合成的现象。(1)终产物阻遏指某代谢途径末端产物过量累积引起的阻遏。在直线反应途径中,末端产物阻遏较为简单,即产物作用于代谢途径中的各种酶,使这些酶不能合成。(2)分解代谢产物阻遏指细胞内同时存在两种底物(碳源或氮源)时,易利用底物会阻遏难利用底物分解酶系的合成。

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2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一、微生物初级代谢的调节(三)能量负荷调节

能荷:即指细胞中ATP、ADP、AMP系统中可为代谢反应供能的高能磷酸键的量度。

能荷调节是通过ATP、ADP和AMP分子对某些酶分子进行变构调节进行的。

例如EMP中,磷酸果糖激酶,受ATP的强烈抑制,但受ADP和AMP促进。丙酮酸激酶也是如此。

在TCA中,丙酮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等,都受ATP的抑制和ADP的促进。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速度同样受ATP抑制和ADP促进。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2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二、微生物次级代谢的调节(一)初级代谢对次级代谢的调节

次级代谢产物是以初级代谢产物为母体衍生出来的,因此次级代谢必然会受到初级代谢的调节。

(二)分解代谢产物的调节控制

碳分解代谢产物调节指能迅速被利用的碳源(葡萄糖)或其分解代谢产物,对其他代谢中的酶(包括分解酶和合成酶)的调节。葡萄糖是菌体生长良好的碳源和能源,但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卡那霉素、新霉素、丝裂霉素等都有明显降低产量的作用。例如青霉素的合成会受到赖氨酸的强烈抑制,而赖氨酸合成的前体a-氨基己二酸可以缓解赖氨酸的抑制作用,并能刺激青霉素的合成。这是因为a-氨基己二酸是合成青霉素和赖氨酸的共同前体。

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2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二、微生物次级代谢的调节(三)诱导作用及终产物的反馈抑制(四)磷酸盐的调节作用(五)次级代谢中细胞膜通透性调节

如在青霉素发酵中,产生菌细胞膜输入硫化物能力的大小影响青霉素发酵单位的高低。如果输入硫化物能力增加,硫源供应允足,合成青霉素的量就增多。

已发现过量磷酸盐对四环素、氨基糖苷类和多烯大环内酯等32种抗生素的合成产生阻抑作用

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2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三、微生物发酵中的代谢调控

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为了大量积累人们所需要的某一产物,常人为地打破微生物细胞内的自动代谢调节机制,使代谢朝人们所希望的方向进行。(1)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当控制物理、化学条件或者筛选细胞膜、细胞壁结构组成的突变株以改进物质的进出速率。影响代谢过程时,都有可能造成代谢产物的过量生产。

如:谷氨酸发酵中,生物素控制在亚适量改变膜的通透性,提高产量;应用谷氨酸生产菌油酸缺陷性菌株,限量添加油酸,提高谷氨酸的产量。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CoA脂肪酸乙酰CoA羧化酶单稀不饱和脂肪酸细菌磷脂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2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三、微生物发酵中的代谢调控(二)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特性1.利用营养缺陷性菌株2.选育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获得在抗代谢物同时也能够正常生长的菌株。第三章发酵机制及葡萄糖糖酵解作用丙酮酸发酵有氧无氧各种发酵产物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生成CO2和水,释放大量能量。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一、厌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一)酵母菌的酒精发酵1.乙醇的生成机制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一、厌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一)酵母菌的酒精发酵1.乙醇的生成机制巴氏德效应:在好氧条件下,酵母发酵能力降低。实际是细胞内糖代谢降低。

学说:磷酸果糖激酶-变构酶,受ATP、柠檬酸及其他高能化合物所抑制,受AMP、ADP激活。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一、厌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一)酵母菌的酒精发酵2.酵母菌酒精发酵中副产物的生成

主要产物为乙醇和CO2,也有40多种副产物(主要是醇、醛、酯和酸等)。(1)杂醇油的生成

杂醇油:碳原子数大于2的脂肪族醇类的统称,主要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和活性戊醇。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一、厌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一)酵母菌的酒精发酵2.酵母菌酒精发酵中副产物的生成(1)杂醇油的生成形成途径(两种):①氨基酸氧化脱氨作用②由葡萄糖直接生成α-酮酸(碳原子较低)活性乙醛缩合、还原异构、脱水α-酮酸(碳原子较高)脱羧加氢高级醇加氨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糖代谢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一、厌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一)酵母菌的酒精发酵2.酵母菌酒精发酵中副产物的生成(2)琥珀酸的生成

与谷氨酸的存在有关系,当在发酵醪中加入谷氨酸时,可增加琥珀酸的产量。受氢体是磷酸甘油醛,产物还有甘油。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一、厌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一)酵母菌的酒精发酵2.酵母菌酒精发酵中副产物的生成(3)酯类的生成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醇和酸类,经酯化反应生成各种酯类(叫生化酯类)。(4)糠醛和甲醇的生成糠醛:淀粉原料在高温高压蒸煮时,由糖脱水形成;甲醛:原料中的果胶质受果胶酯酶的水解生成。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一、厌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二)甘油发酵机制1.硫酸亚盐法甘油发酵(Ⅱ型发酵)

在酵母菌发酵液中加入亚硫酸氢钠,乙醛与其加成反应,乙醛不能做为受氢体,迫使硫酸二羟丙酮作为受氢体。1mol葡萄糖只产生1mol甘油,不产ATP,整个过程不积累ATP,所以在发酵过程中不能加入太多的亚硫酸氢钠,否则发酵将终止。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一、厌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二)甘油发酵机制2.碱法甘油发酵(Ⅲ型发酵)

酒精酵母的发酵液保持在碱性(pH7.6以上),乙醛不能作为正常的受氢体,2分子乙醛之间发生歧化反应,生成等量的乙醇和乙酸;NADH用来还原磷酸二羟丙酮,生产甘油。

产品有甘油、乙醇、乙酸,不产生ATP,此法只在酵母的费生长情况下进行发酵。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一、厌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三)乳酸发酵(自学)

提示:在微生物学分类研究中,,通常把发酵1mol葡萄糖产生的乳酸少于1.8mol,同时还产生较多的乙醇、CO2或乙酸、甘油、甘露醇等产品的乳酸菌称为异型乳酸菌。

(四)其他发酵(自学)丙酮-丁醇发酵;由乙醇、乙酸生成己酸机制(己酸乙酯是浓香型大曲酒的主体香气成分);甲烷发酵(甲烷发酵过程中的甲烷菌和非甲烷菌均称为沼气菌);等。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二、好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一)柠檬酸发酵机制1.TCA循环

联系各种物质代谢的枢纽。

黑曲霉可以由糖类、乙醇和醋酸发酵生产柠檬酸。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二、好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一)柠檬酸发酵机制2.柠檬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要积累柠檬酸,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第一,设法阻断代谢途径,即使柠檬酸不再继续代谢,实现积累;第二,代谢途径被阻断部位之后的产物必须有适当的补充机制,满足代谢活动的最低需求,维持细胞生长,才能维持发酵继续。1-柠檬酸合成酶;2-顺乌头酸酶;3-丙酮酸羧化酶;3,-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二、好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一)柠檬酸发酵机制2.柠檬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草酰乙酸补充途径:①丙酮酸(PYR)+ATP+CO2

草酰乙酸+ADP+Pi丙酮酸羧化酶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ADP+CO2+Pi草酰乙酸+ATPPEP羧化酶葡萄糖生产柠檬酸的总反应式:2C6H12O6+3O22C6H8O7+4H2O对糖的理论转化率为106.7%,以含一个结晶水计为116.7%。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二、好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一)柠檬酸发酵机制3.柠檬酸积累的代谢调节(1)糖酵解及丙酮酸代谢的调节黑曲霉生长时EMP/HMP为2:1,产生柠檬酸时EMP/HMP为4:1,EMP的调节对柠檬酸发酵非常重要。EMP途径中,第一个调节酶为磷酸果糖激酶(PFK),AMP、无机磷、NH4+对PFK有活化作用;ATP有抑制作用,NH4+能有效解除ATP、柠檬酸对PFK的抑制。

锰,可减少HMP和TCA循环中有关酶的活性,提高胞内NH4+的浓度,解除柠檬酸对PFK的抑制作用,使之增产。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二、好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一)柠檬酸发酵机制3.柠檬酸积累的代谢调节(1)糖酵解及丙酮酸代谢的调节

CO2固定反应,丙酮酸即可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又可固定CO2生成草酰乙酸,保持反应的平衡时获得柠檬酸高产的手段。(2)TCA的调节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顺乌头酸酶Fe2+顺乌头酸酶Fe2+

使用络合剂去除反应液中的Fe2+,抑制酶活,造成柠檬酸积累。

当菌体生长到足够数量时,加入亚铁氰化钾使铁生成络合物。选育顺乌头酸酶缺失或活力很低的菌株,可积累柠檬酸。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二、好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一)柠檬酸发酵机制3.柠檬酸积累的代谢调节(3)及时补加草酰乙酸给培养液中添加草酰乙酸,不经济。使用回补途径旺盛的菌种,保证草酰乙酸的及时添加。柠檬酸积累机理总述①锰抑制了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胞内NH4+浓度升高和一条呼吸活性强的侧系呼吸链不产生ATP,解除了对磷酸果糖激酶的代谢调节,促进EMP途径的畅通。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3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二、好氧发酵代谢产物发酵机制(一)柠檬酸发酵机制3.柠檬酸积累的代谢调节柠檬酸积累机理总述②由组成型的丙酮酸羧化酶源源不断地提供草酰乙酸。③控制Fe2+含量,顺乌头酸酶活性低,是柠檬酸积累,在催化时建立如下平衡: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90:3:7。④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和CO2固定两个反应平衡,以及柠檬酸合成酶不被调节,增强合成柠檬酸的能力。⑤柠檬酸积累多,pH低,在低pH时,顺乌头酸酶和异柠檬酸酶失活,进一步促进柠檬酸的积累。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4氨基酸和核酸发酵机制一、氨基酸发酵机制

典型的代谢调控发酵,关键取决于其控制机制是否被解除,是否打破微生物正常代谢调节,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一)氨基酸发酵的代谢控制1.控制发酵的环境条件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4氨基酸和核酸发酵机制一、氨基酸发酵机制2.控制细胞渗透性

如:谷氨酸发酵中,生物素控制在亚适量改变膜的通透性,提高产量;应用谷氨酸生产菌油酸缺陷性菌株,限量添加油酸,提高谷氨酸的产量。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CoA脂肪酸乙酰CoA羧化酶单稀不饱和脂肪酸细菌磷脂

一类是生物素、油酸、表面活性剂:引起细胞膜脂肪酸成分的改变;另一类是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4氨基酸和核酸发酵机制一、氨基酸发酵机制3.控制旁路代谢4.降低反馈作用物的浓度

利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进行氨基酸发酵必须限制所要求的氨基酸量。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4氨基酸和核酸发酵机制一、氨基酸发酵机制5.消除终产物的反馈抑制和阻遏作用

通过使用抗氨基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的方法实现。S-(β-氨基乙基)-L-半胱氨酸(AEC)是Lys的结构类似物。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4氨基酸和核酸发酵机制一、氨基酸发酵机制6.促进ATP的积累,以利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上述氨基酸发酵的代谢控制方法,是氨基酸发酵工艺控制和选育氨基酸高产菌株的依据。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4氨基酸和核酸发酵机制一、氨基酸发酵机制(一)谷氨酸的发酵机制

大多生物素缺陷性菌种,高产菌丧失或微弱的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力;CO2固定反应的酶系强;谷氨酸脱氢酶的活力很强;NADPH2再氧化能力弱;过量的铵离子。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4氨基酸和核酸发酵机制一、氨基酸发酵机制(二)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的发酵机制

鸟氨酸、瓜氨酸采用营养缺陷型菌株;精氨酸选用抗反馈调节突变株。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4氨基酸和核酸发酵机制一、氨基酸发酵机制(三)天冬氨酸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1.苏氨酸发酵机制1-天冬氨酸激酶;2-高丝氨酸脱氢酶;3-二氢吡啶-2,6-二羧酸还原酶;4-高丝氨酸激酶;5-O-琥珀酰-高丝氨酸转琥珀酰酶;6-半胱氨酸脱硫化氢酶;7-苏氨酸脱氢酶;8-天冬氨酸半醛脱氢酶;9-二氢吡啶-2,6-二羧酸合成酶;Met-、Lys-、IIe-突变株;抗苏氨酸和赖氨酸结构类似物。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4氨基酸和核酸发酵机制一、氨基酸发酵机制(一)天冬氨酸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2.赖氨酸发酵机制选育高丝氨酸缺陷性突变株;抗赖氨酸和苏氨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4氨基酸和核酸发酵机制二、核苷酸发酵机制(自学)

在研究氨基酸发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一个典型的代谢控制发酵。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5抗生素发酵机制一、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的关系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5抗生素发酵机制一、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的关系前体聚合结构修饰不同组分的组装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5抗生素发酵机制二、抗生素生产菌的主要代谢调节机制1.诱导调节参与次级代谢的酶,有些是诱导酶。如:甘露链霉素甘露链霉素酶链霉素+甘露糖诱导物:α-甲基甘露糖苷和甘露聚糖2.反馈调节一面是抗生素的积累能起反馈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初级代谢产物的形成受到反馈调节也能影响抗生素的生成。

如:缬氨酸是青霉素合成的前体,其生物合成受到反馈调节,必然会对青霉素的次级代谢产生影响。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5抗生素发酵机制二、抗生素生产菌的主要代谢调节机制3.C、N及其分解代谢产物的调节如:葡萄糖是菌种生长良好的碳源和能源,但对青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丝裂霉素等都有明显降低产量的作用。在抗生素生成中使用黄豆饼就是由于他缓慢分解成有阻遏作用的氨基酸和氨,防止和减弱氮代谢分解产物的阻遏作用。4.磷酸盐的调节间接作用:调节胞内能荷;直接作用:磷酸盐自身影响。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5抗生素发酵机制二、抗生素生产菌的主要代谢调节机制5.细胞膜透性的调节6.营养器和分化期的关系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5抗生素发酵机制三、常见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机制1.青霉素、头孢菌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其他自学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6微生物发酵动力学

发酵动力学:研究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基质消耗、产物生成的动态平衡及其内在规律目的:进行最佳发酵生产工艺条件的控制;设计合理的发酵过程,是以发酵动力学为依据;为工厂的实验比拟放大,为分批发酵过渡到连续发酵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6微生物发酵动力学发酵过程反应速度的描述

XS(底物)─→X(菌体)+P(产物)基质的消耗速度:(g.L-1.s-1)基质的消耗比速:(h-1、s-1)单位时间内单位菌体消耗基质或形成产物(菌体)的量称为比速,是生物反应中用于描述反应速度的常用概念第三章发酵机制及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6微生物发酵动力学发酵过程反应速度的描述

XS(底物)─→X(菌体)+P(产物)基质的消耗比速:(h-1)菌体的生长比速:(h-1)产物的形成比速:(h-1)第三章发酵机制及时间菌体浓度延迟期指数生长期减速期静止期衰亡期延迟期:指数生长期:倍增时间:td减速期:静止期:;衰亡期:一、分批发酵中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6微生物发酵动力学第三章发酵机制及一、分批发酵中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6微生物发酵动力学

对上式积分得:

若μ为常数,则:此式可在△t=td时求得,td即在X2=2X1时所需时间,

于是

td=ln2/μ=0.693/μ

对数期:第三章发酵机制及二、微生物生长速度的动力学方程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6微生物发酵动力学

现代细胞生长动力学的奠基人Monod在1942年便指出,在培养基中无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与限制性基质浓度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S为限制性基质浓度(g/L);Ks为饱和常数(g/L),其值等于比生长速率为最大比生长速率一半时的限制性基质浓度。第三章发酵机制及二、微生物生长速度的动力学方程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6微生物发酵动力学Monod方程是典型的均衡生长模型,其基本假设如下:③细胞的生长视为简单的单一反应,细胞得率为一常数。②培养基中只有一种基质是生长限制性基质,而其它组分为过量不影响细胞的生长;①细胞的生长为均衡式生长,因此描述细胞生长的唯一变量是细胞的浓度;第三章发酵机制及二、微生物生长速度的动力学方程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6微生物发酵动力学限制性基质浓度对比生长速率的影响当限制性基质浓度很低时,S<<Ks,此时若提高限制性基质浓度,可以明显提高细胞的生长速率。此时有:细胞比生长速率与基质浓度为一级动力学关系。第三章发酵机制及二、微生物生长速度的动力学方程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6微生物发酵动力学

当S>>Ks时,μ=μm,若继续提高基质浓度,细胞生长速率基本不变。此时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与基质浓度无关,为零级动力学特点。将Monod方程式变为为直线方程。不同的菌种,不同的培养基,Ks和是不同的。第三章发酵机制及二、微生物生长速度的动力学方程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6微生物发酵动力学微生物限制生长基质Ksμm(hr)大肠杆菌葡萄糖0.22/大肠杆菌乳糖0.58/啤酒酵母乳糖2.6~3.00.18啤酒酵母葡萄糖0.56/纤维素分解菌葡萄糖0.860.125固氮菌葡萄糖0.16~0.330.13青霉菌氧气0.0070.35Ks和μm值随菌种、限制性基质种类的变化第三章发酵机制及二、微生物生长速度的动力学方程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6微生物发酵动力学μm值基本接近,是同一个数量级。Ks和μm值不仅随菌种而异,对不同的限制性基质也不同。

Ks的意义:

Ks越小,则S增加少许,μ增加很大,所以Ks越小,μ就越敏感。Ks可以表示菌体细胞与基质亲和力的关系。Monod方程虽然表述简单,但它不足以完整地说明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并且已发现它在某些情况下与实验结果不符,因此人们又提出了另外一些方程(见P100)。第三章发酵机制及三、分批培养中微生物细胞生长与产物形成的动力学第三章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3.6微生物发酵动力学(一)得率系数及其估算得率:是指被消耗的物质和所合成产物之间的量的关系。菌体得率系数或细胞得率系数Yx/s:消耗1克基质生成菌体的克数。定义式:=Yx/s=生成菌体的质量消耗基质的质量ΔX-ΔS单位:g/g或g/mol

某一瞬间菌体得率称为微分菌体得率(或瞬间菌体得率)。定义式:Yx/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