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下列事件属于唐太宗“益”“功”的是A.开通大运河 B.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C.派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 D.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2.唐代开元年间,政府实行“和籴法”,即政府出钱向民间购买粮食。但中央政府命令江南各州的租米折成布匹运输到长安,用作在关中“和籴”的本钱。据此推知(

)A.京杭运河成为运输干线 B.国家对粮食供应进行管理C.江南地区粮食严重歉收 D.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供求关系3.《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诸侯王国权力的膨胀C.反映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D.反映藩镇割据问题得到解决4.公元9世纪,走遍东亚大地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撰写的《中亚游记》记载:唐朝的读书人,都可以上公立的学校,由政府提供经费,城市百姓受教育的成本相当低。一旦遇到灾荒战乱,唐朝的官府仓库,更会第一时间打开,给百姓提供粮食和药物。这一记载反映出唐代A.较强的公共服务能力 B.对科举教育高度重视C.国富民安的盛世景象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5.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与亚非各国进行贸易B.唐朝时与中亚西亚及东罗马帝国均有交往C.郑和下西洋与30多国进行贸易经济收益颇丰D.清朝前期与欧亚国家的交往更加频繁6.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越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一变化反映出(

)A.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门第观念日渐淡化C.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D.美洲白银大量流入7.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8.隋朝开通的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东南地区的市镇经济发展快速 B.水路运输成为唯一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了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有利国家统一稳定9.唐代住宅的私密性受到保护,法律规定“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街坊之间共用一口井既很普遍,也是一种风俗,有时如果自己独自凿井,还会引来他人非议。由此可知,当时A.限制个人的生活自由 B.经济活动突破空间限制C.推崇和谐的人际关系 D.坊市分离便于城市管理10.唐人喜穿胡靴,其华丽者有锦靴、皴文靴等。红靴为女子所穿,诗人多用作“锦靴”,在唐时颇为盛行,如李白的《对酒》:“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这反映出唐代(

)A.中原流行西域风俗 B.文化的开放和包容C.尚武成为社会风尚 D.胡汉民族差别淡化11.吐蕃在发展过程中,迎娶唐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派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汉文化,派人赴印度等地学习佛法及延请高僧入藏,还派人前往突厥、回鹘学习法律。吐蕃的对外文化交流A.削弱了吐蕃的影响力 B.有利于提升文明程度C.加剧了政权间的矛盾 D.迟滞了藏文化的发展12.《新唐书·兵志》记载:“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西汉郡国并行 B.汉末军阀割据C.唐朝藩镇割据 D.唐末宦官专权13.贞观十八年(644年)底,当突厥请求在内地安置时,群臣担心有后患而反对,唐太宗却同意了,并解释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表明当时(

)A.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B.民族交融的程度大大加深C.君主专制集权程度的加强 D.边疆管理与内地逐渐趋同14.隋初的军事制度沿用西魏、北周时期创建的府兵制,府兵制原来实行的是兵农分离,军人世代为兵,户口由军队管理,不入州县户籍。由于上兵是专业化的,国家统统不分配土地。开皇十年(590),增加了士兵受田。这说明当时A.均田制遭到破坏 B.政治局面趋向稳定C.军人职业化发展 D.运河修建消耗民力15.唐朝文献有大量异域运物船只来到中国的记载,由此可知唐朝(

)A.注重对异域状况的了解和记载 B.留下了丰富的外国造船业发展的资料C.对外经济贸易交流广泛 D.先进的文化对外国强大的吸引力16.关于隋炀帝的历史贡献是A.督办都江堰 B.创办太学 C.确立均田制 D.创立进士科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末期,郑国受韩国派遣,以水工的身份来到秦国,承担修建引泾灌渠工程。韩国此举意在“疲秦”,消耗秦国实力,使其放弃吞并六国之计划。“公元前246年,(水工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摘编自《史记·河渠书》等材料二隋炀帝即位后,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为此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在开河过程中仅通济渠便先后征调民夫二百万,隋炀帝还在沿途建置了许多专供个人享乐的“御用”工程。开通后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2500多公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国渠的建成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进行简要的评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一

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谋求和平。当汉朝公主的后代成为匈奴首领“单于”时,双方会成为更亲密的亲属。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又设置田官,督率士卒屯田。——摘编自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材料二

唐朝一直坚持以和亲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对异族政策。唐皇室进行和亲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首领,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唐朝与周边的异族藩王几乎都有过和亲的历史。唐代和亲的对象,有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宁远国、契丹、奚、南诏等。——摘编自刘军杰《浅谈汉唐和亲制度与民族关系》(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中央经营西域的做法(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处理民族关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和亲政策的共同影响参考答案:1.C2.D3.C4.A5.B6.A7.D8.D9.C10.B11.B12.C13.B14.B15.C16.D17.(1)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使关中平原变成“千里沃野”;使秦国逐渐走向富强,为统一中国增强了物质基础;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积极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南方的控制;对后世中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消极作用:开凿过程中,征发徭役,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通航后隋炀帝“南巡”奢侈无度,是隋亡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