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导语: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壮观场景,而在这场思想变革的里程碑式的“百家争鸣”中,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雄居“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今天我们通过复习《齐桓晋文之事》,再次走近孟子,深刻学习这位先贤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教学目标1、积累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深刻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和“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3、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思想。教学难点:鉴赏孟子善于设喻、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论辩特色。课型新授课课时两课时(含预习一节课)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1.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2.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

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名言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二)自主探究学生在上一节课预习的基础上,通读课文,落实文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胡龁()觳觫()衅()赴愬()则王()乎衣()帛彘()褊()小便嬖()莅()中国庠()序畜()养忖度()豚()商贾()彼恶()知之吾惛()不赡()挟太山()殆()2.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1)以羊易之()(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6)是以君子远庖厨也()(7)明足以察秋毫之末()(8)则王许之乎()(9)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10)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2)天下可运于掌()(1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14)权,然后知轻重()(15)王请度之()(16)抑王兴甲兵,危士臣()()()(17)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18)犹缘木而求鱼也()(19)若是其甚与?()(2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21)吾惛,不能进于是矣()()(22)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2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2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2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2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2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无以,则王乎王说,曰

独何与为长者折枝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盖亦反其本矣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是罔民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至于兄弟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然后从而刑之5.一词多义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3)牛何之()(4)臣闻之胡龁曰()以:(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4)是以后世无传也()(5)不推恩无以保妻子()(6)无以,则王乎()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道芷阳间行()(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6.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1)何由知吾可也()(2)曰:‘牛何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6)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7)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8)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9)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10)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12)树之以桑()(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7【翻译句子】(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小结知识点:三、合作解疑让学生按照之前的小组划分,结合自己所读内容,探讨孟子的仁政思想。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定乱扶周,破楚救宋;皆是春秋时的霸主。可见他喜欢的想谈的就是霸道之事,而霸道和孟子所主张的王道是两个对立的主张。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王道——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

2、孟子在本文所阐述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方面的具体措施?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方面的具体措施?

探究学习: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两个方面的措施。

(1)制民之产

(2)重视教育

最后其实孟子说的就是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措施。3、梳理文章思路,简要概括孟子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1)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第二步引导:引导齐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第三步引导:引导齐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第四步引导:为齐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第五步引导:指出齐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第六步引导:引导齐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第七步引导: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或“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列举“霸道”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2.)孟子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如“百钧”“舆薪”“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

4.学过本文,你在阅读和鉴赏文章方面有什么收获?在素材积累和写作技法方面有什么收获?示例:孟子的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很富有鼓动性。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善于因事设喻,本篇使用了很多比喻,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这些比喻的共同特点是:浅显明白而设想新颖,使用起来都很有针对性。二是能针对情况进行类比,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切中要害,具有一种不容辩驳的力量,并且多使用排比反问的句式,强化了文章的气势。三是在于文章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孟子高扬以“仁义”为本的“王道”理想,反对充满血腥的“霸道”行径,这样一种高远境界自使文章生发出一种浩然正气。精讲点拨1、文中的“不忍之心”怎样理解?2、举例说明“不能”与“不为”。3、谈谈你对“推恩”的理解。4、霸道与王道的内涵。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以表格的形式梳理本文的仁政思想。齐宣王态度孟子主张结论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无以,则王乎?弃霸道行王道德何如,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安抚百姓称王(王天下的关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何由知吾可也可:以羊易牛不忍之心是仁术(保民的根源)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非不能,是不为

推恩保四海(老吾老)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如缘木求鱼

邹与楚战应发政施仁我虽不敏

请尝试之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施仁政

不王者未之有也总结训练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凶:收成不好B、填然鼓之鼓:战鼓

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学校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教导

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4.翻译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五、拓展延伸:以天下为己任阅读有关孟子的文章,深刻体会孟子博大精深的仁政思想。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积极出世,游说诸侯,推行仁政。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肩膀担负着民族的大义。2.“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他不屈于权,不工于利,不随于世。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霸气与胸怀,满怀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3.孟子也同样是一个不能实现理想的人,然而坚忍也由挫折中体现。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逆境中,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任以天下之重”。4.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六、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2、深刻理解文中仁政理想蓝图的描绘和几个比喻段和排比段,可以熟读成诵。3、小作文:以“批评要讲究艺术”为题,采用比喻或寓言故事等方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设计出发点板书设计学情分析一直以来我坚信上课之前需要有“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其中“备学生”是指备课过程中“了解学生”。高二下半学期学生在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素养,在初中已经学过孟子的一些名篇,对孟子的仁政有了一定的认知。所以以这些基本特点为前提,安排学生的一些活动和对这篇课文的解读。首先,高二的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对这节课的整体感知。所以在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以各种形式来阅读本文:自由读、同桌读另一位同学听、集体读......在读书中培养了语感,领悟了孟子的仁政。其次,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对孔孟儒家思想的一些认知,所以可让学生以学案为指导通过讨论加深对孟子仁政思想的深刻理解。在讨论中学生之间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最终升华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对孟子高超论辩艺术的把握。总体而言,高二的学生在可以阅读一定文言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提高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效果分析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部分的教学,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就高二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来看,虽然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在字义疏通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已引发了学案和补充资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和高超的论辩艺术。这节课结束了,除了自己的反思,我们语文小组组织了评课活动,同时我也询问了学生对这节课的认识。总体来看,这节课我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首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本节课设置的三个目标。在二十分钟之内完成了对本课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包括诵读全文、背诵重点段落、梳理实词虚词句式以及翻译。在这个环节中我重视了学生的朗读以及对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落实。其次就孟子的仁政思想和论辩艺术,我主要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按照小组讨论、前后座位的同学讨论,然后学生组织语言来解说对这篇课文的解读,总体来看,这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对课文解读很有见解、很深刻。最后这节课我也注意到应该把老师放在主导的地位。以对学生的点拨引导为主,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孟子的仁政。当然回看自己的课堂,仍然觉得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课堂的语调可以更圆润柔和一些。总之我会努力改进,争取让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一些。教材分析《齐桓晋文之事》是鲁教版(2004年)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材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反映了孟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博大胸怀,睿智的思想,杰出的辩才。其汪洋恣肆的论辩风格,明白晓畅的语言,精致工巧的结构、取譬设喻的说理,都值得我们学习。为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要安排一节课了解孟子的生平,回顾初中学过的孟子的作品,查阅资料把握时代背景,并在此基础上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第二学时,完成三个目标:积累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深刻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和“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

测评试题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参考答案:1.御,指抵御。2、易,换;宜,应该适宜。3、乃,指是的意思。4、第一个见,指看见;第二个见指被,表被动。5、及,指推及推广到。6、缘,指攀登。二、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凶:收成不好B、填然鼓之鼓:战鼓

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学校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教导

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4.翻译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头发花白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