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元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古诗三首《元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古诗三首《元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古诗三首《元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古诗三首《元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元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语文

《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知道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借助对诗歌大意的感知,真正融入诗歌意境中。

2.展开想象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师:孩子们,提到春节,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2.概述春节是中华第一大节。

师:同学们,春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最为重要的节日,是持续时间最久、投入精力最多、华夏民族最为重视的节日。古时候这一节日历时很长,大约从腊月初八就拉开了序幕,腊月二十三、四年味越来越浓,到了除夕进入高潮。除夕与新年两天是春节民俗活动最为集中体现的时间,节日活动一直持续到上元节即元宵节,然后逐渐进入尾声,有的地方一直延续到农历二月二才真正结束。

3.谈话导入古诗。

师:除夕与新年(正月初一)意味着岁月流逝的界限,是人们增岁的临界点,又值新春来临之际,是除旧迎新活动的高潮,最容易引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今天让我们走进一首关于春节的古诗,感受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体味春节的魅力。我们先来诵读一首春节代表诗作——王安石的《元日》。

板书诗题,解释题意。

过渡:今天我们首先要一起来学习的,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请大家读一读注释,“元日”指哪一天?(农历正月初一。)它和“元旦”有什么不同?(一为农历,一为公历。)

元日的演变:

正月一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叫法。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叫做“三朝”、“正旦”、“元日”、“岁旦”;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古时的正月初一这节日称为“年节”,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5.师生交流讨论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教师给出课件进行补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其诗擅长说理与修辞,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为守旧派反对,变法失败。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吧。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请你们先自由朗读古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多媒体出示会认字)

屠苏

2.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

3.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三、懂诗意,悟诗情

1.过渡:除了读出节奏,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看看还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能理解,做上记号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扫清理解障碍。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除,去。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新桃,旧符: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

4.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

(1)在元日这一天,旭日东升的时候,当你走在路上,你会看到些什么?会听到些什么?又会闻到些什么呢?(我会听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可热闹了!)

(2)现在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又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种热闹的气氛呢?(放烟花。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能看到漂亮的焰火呢!)

(3)那你们知道,从古到今,人们为什么喜欢在农历新年的时候放爆竹和烟花吗?(听我爷爷说,以前是为了赶走年兽,后来是为了辞旧迎新。)

(4)课件适时出示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引导学生解释诗意,教师进行简单补充。(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5)除了听到爆竹声,我们还似乎闻到了什么呢?(屠苏酒的香味。)

(6)人们在元日那一天喝屠苏酒又有什么讲究呢?(据说可以驱除瘟疫。喝屠苏酒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新年愿望,就是能够赶走不好的运气,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好运相伴。)

(7)课件出示诗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指名学生说说诗意,教师适时补充。(人们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8)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欢乐,充满希望。)

5.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想象,理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在诗句中找找看,节日里人们除了放爆竹、饮屠苏酒以外,还有什么习俗?(新桃换旧符。)

(2)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并说一说过春节时家里贴春联的情景。你们知道怎么诵读春联吗?(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读的时候应该先读右边再读左边,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

(3)古人“新桃换旧符”有着怎样的意义?(按照古代的风俗,正月初一清晨人们会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挂在门上,用来避邪和祈求平安。表达了人们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好运的愿望。)

(4)大胆想象,人们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

(5)课件出示“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引导学生说说诗意。(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6)想象诗句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明亮,美好,喜庆,欢乐……)

6.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全诗的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注意在脑海中形成诗歌的画面。

7.揭示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我们大胆猜想一下,诗人王安石在看到眼前这番热闹欢乐、明亮美好的情景时,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1)教师介绍并出示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背景资料。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20岁以前随父亲在各地游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年地方官,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不顾大官僚的反对,推行新法,废除不合理的制度,在这喜庆的节日里,他更坚信新法的实行会让老百姓每天都能像过节一样幸福。《元日》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所以这首诗并不只是单纯地记录北宋的春节民俗,还表达了诗人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2)读完资料,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为我们描绘春节的喜庆场面吗?你对哪个词、哪句诗有了新的理解?

示例:

·“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的不仅是旧的一年,还有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

·“千门万户曈曈日”:“曈曈日”不仅仅指初升的太阳,还指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符”暗指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新桃”也暗指新政策、新法规。“总把新桃换旧符”有推陈出新的意味。

(3)再读题目“元日”,它仅仅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吗?还是什么的开始?(美好生活的开始,新政策的开始。)

(4)诗人此时除了迎接新年的喜悦,还会有什么心情?(富国强民的美好愿望和坚定信心。)

8.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试着进行背诵并齐背诗歌。

四、总结回顾,作业设计

1.总结填空,回顾全诗内容。

填空:这首诗写了古时候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