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16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时空坐标
中国古代的户籍与社会治理
Q为户籍分类登县下:下设设I1重新核11设里乡坊I分主户I阳1黄册、里甲制户籍永停编审
才相伍记制度乡和里I定3籍11村、邻[保制II与彳户II黑户;1十家牌法保甲制
战国秦朝汉代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i!
I1_
ii।,i।i1养%坊1।i।1众京院1
|鸠杖|常平仓|官方储备族内创慈善组1养济院1!
|制度|民间义仓设义田|织兴起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与优抚政策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夯实必备知识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战国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汉朝(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1)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隋唐
(2)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
宋
佃户
(1)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
元朝
(2)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明朝(2)明朝户籍册称“黄胆”,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
土、房屋
清朝(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工概念阐释>“诸色户计”
“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入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
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
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
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
工知识拓展>古代分职业编户的原因
春秋前期,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户籍改革措施,将居民按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民,
不迁不移、恒业不变。这项严格限制民众自主迁移的政策,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户籍管理从
严调控迁移的重要理论根据。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县下设三和里
秦汉(2)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
(3)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1)特点: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⑵演变
秦汉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实施保甲制
明朝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
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工知识拓展:!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
(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
(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
(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宋之前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社会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
救济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
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优抚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蝮杖,以示尊重
政策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2.宋之后
(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
作用
中贫困者
(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r概念阐释】宗族制度
宗族制度是古代中国以族长、族规和祠堂为核心,具有血缘、宗族特点的、具有严密管理体
系的社会组织管理系统。同时,宗族还通过开办族田、义庄、义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救济职
能。
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
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工归纳总结】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特征
(1)整体保障水平较为低下,覆盖面较广。
(2)具有规范化法律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
(3)保障待遇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一点在养老保障中体现最为明显。
(4)社会保障水平与综合国力相互影响。
(5)社会保障的水平受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影响。
・重难突破强化关键能力
[□提炼信息
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
材料一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
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
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
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
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材料二忽必烈对全国户籍实行编定术,即把全国人民编为以下多种户籍。大致有以下诸色
军户、站户、民户、匠户、儒户、医卜户、阴阳户、僧户、道户、也里可温户、达失蛮户、
斡脱户、商贾户、盐户、窑冶户、船户、海道梢水户、弓手户、多递户、打捕鹰房户。户籍
的各类一旦编定,不能任意改变,各安生理、各务本业。除军、匠户外,户又分等。根据每
户“事产多寡”分为三等九甲,即九等。1270年,忽必烈还下诏公布社制,无论各族什么户,
凡50家为一社,由社众推举年高晓农事、有兼丁的人为社长。
—节选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中国元代经济史》
[材料导读](1)材料一论述唐朝户籍制度的基本程序及其类别。匚
(2)材料二是元朝户籍制度,可分为三层,分别阐述户籍类别、户等和社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忽必烈户籍改革的措施。简析忽必烈户籍改革的积极作用。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户口分为
“良”“贱”,人身自由不同。
(2)措施:按照职业划分户籍;按照各户的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实行社制管理模式。
积极作用:各民族按职业入籍,有利于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交融;由年高晓农事
者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农业的发展;按职业入籍加强了社会分工且有利于技术的传承;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版图的稳定和巩固。
[拓展深化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
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
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
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
(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
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
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
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❷史实解释
古代中国的基层治理
材料一汉初依据秦制重建了三老体系,在“毋烦民,欲为省”的思想下,《汉书・高帝纪》
二年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除此之外乡官之首的三
老作为当地人管理地方治安、解讼理怨、还可向朝廷反映地方官的政绩。汉初孝廉大多只闻
于乡里,没有三老一级的推荐无法闻于州郡。……汉时期许多乡官凭借自身权势决定乡间事
务,三老无法再随意行使权力。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宣传礼仪道德为本职的三老原本的功能
已基本丧失,自此渐渐湮没。——摘编自张智慧《汉代乡官研究》
材料二宋代乡、耆与都保等乡村组织成为整个国家行政组织的“神经末梢”,国家赋予这些
组织在乡村社会中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等职责。因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组织,
其构建依据“有补治道”的原则,注重封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使乡村子弟自觉遵行三纲五
常,由“孝”“慈”向“忠”“敬”转化,将家族伦理与国家、社会伦理相结合。除此之外,
民间经济组织、民间宗教组织、民间武装等各种各样的非血缘组织也不断出现。
——摘编自谭景玉《宋代乡村社会“自治”论质疑》等
[材料导读](1)材料一论述汉代“三老”这一基层管理组织的产生背景、基本职责及其衰亡
原因。
(2)材料二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次论述乡村组织的职能,第二层次论述乡村组织的作用,第三
层次论述非血缘组织的出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设置“三老制”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老”逐渐湮没的
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背景:汉承秦制;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影响;汉初民生凋敝,与民休息;选拔人才
的需要。原因:儒学地位的提高;三老逐渐形成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特点:地位重要,职责范围广:注重封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民间组织分布广泛;政府与
民间相结合。
[拓展深化1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⑴特点
①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
②利用联保连坐与保甲法这样一些超强制的高压手段。
③家族伦理和族规家法成为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
④由乡民、村民组成的治安力量(如民团、乡勇等)对维系一方治安起到了补充正式控制的作
用。
(2)积极作用
①乡、里作为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基层管理单位,承担基层户籍管理与社会治安的双重职责,
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②乡、里等基层组织在宗族家训基础上制定乡约,利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对传播传统文化,
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Q价值引领
古代中国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材料宋代统治者把具有稳定社会、加强社会控制作用的社会救济作为长治久安的政策重点,
在社会救济工作中,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救济政策体系,见下图。
I娟缪仍I
~^TF~
灾前兴修水利
社会。
救济I重视灭蝗卜饶善粮食仓储I
受灾尽早就地赈灾—以工代赈
时期多方筹集赈灾经费禁遏汆、劝分
社会
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荒年募兵
救济
流民返乡:资助口粮,返程经费,配给
灾后土地,提供生产资料,减轻赋税等
和平
时社◊I就地安置:无偿给予或租佃土地给流民|
会救收养救济贫困人口:收养贫困人口,医
济治贫困病患者和埋葬贫困死者
由此可见,朝廷对社会的控制还是比较稳固的,整个社会基本上都处于平稳有序的运作
态势。所有这一切,与政府制订的一系列社会救济管理政策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范勇《宋代社会救灾制度及其对当代社会保障的启示》
[材料导读]材料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宋代社会救济制度,涉及宋代社会救济制度的实施
目的、运作程序和机制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社会救济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点: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救济体系;重视灾前预防工作;赈灾方式多样;重视
灾后及平时的救济工作;救灾效果显著。影响: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巩固了统治;促进了
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的社会救济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拓展深化1中国古代救济救助制度的特点
(1)时间久远,源远流长:自先秦时期的《周礼》记载救济救助到明清善堂、善会,延续数千
年,救济救助制度历史久远。
(2)政府救济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政府主要承担灾害与灾难时的社会大范围救济,民间承担贫
弱社会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救助,二者相辅相成。
⑶机构完善并具有法律保障措施:政府救济典型地体现了“为民父母行政”的特征,政府设
置不同类型与层级的社会救济救助机构,并制定法律予以保障实施。
(4)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宣扬“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主张“仁”“仁政”,倡导救困济难,体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本质和精神。
■考向研析
(2020•山东高考)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找准题眼: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
沟港之废”
解
分析材料: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
题
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有利于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
揭
明确答案:根据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秘
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
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选C项
[失分1]不能辨别历史事件的本质与表象。招募灾民兴修水利不一定能减轻政
阅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会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
卷项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
点项
评[失分2]不能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煮粥赈灾、开仓放粮都
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不是与其他赈灾方式的不同之处,排除B项
(2020•天津高考)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
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
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宗法制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宗族内部重视社会教化,而中国古代乡村又多是
以聚族而居的宗族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古代中国乡村自治是与宗族治理相联系的,源于宗法
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
O命题动态
视角1古代中国的户籍与基层治理
1.下图为里耶秦简户籍薄。据此可知,当时的户籍管理()
1蝮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
大
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
出
士
片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
幽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
指无爵或免爵者。大、小为课役
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
均为人名。
A.破坏了人伦秩序B.减轻了农民负担
C,方便了征发赋役D.提供了生活保障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可知,秦朝的户籍管理主要是为了方便征发赋役,
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密切结合,故选C项。
2.清朝的乡村,以110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为长,余百户为10甲,甲首10人。
凡10年一周,先后则各以丁粮多寡为次。里长甲首负责调查田粮丁数、编造赋役册籍、催办
钱粮、拘传民事案件当事人及罪犯等。材料表明,清朝里甲()
A.是一种自治性质的组织
B.主要职能是维护社会治安
C.开创了地方治理新模式
D.巩固了小农经济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里长甲首负责调查田粮丁数、编造赋役册籍、催办钱粮、拘传民事案件当事人及罪
犯等”,表明里长和甲首是推举产生的,负有催办钱粮、司法治安等职责,里甲是一种自治性
质的组织,故选A项。
视角2古代中国的民间救助
3.《礼记•王制》载:“国家无九年之蓄,日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日国非
其国也”;汉代晁错认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縻,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
也”。两者都认识到统治者应该()
A.劝课农桑B.重视国家粮食储备
C.轻徭薄赋D.防备水旱自然灾害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礼记•王制》和晁错的主张,可知都强调积蓄粮食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故
选B项。
4.开皇(隋文帝)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
“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自
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据此可知,设立义仓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维护社会稳定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D.繁荣粮食市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而建立“义仓”,可知目的是为缓和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故选B项;“义仓”用于救济百姓,并不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
义仓建立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无关,排除C项;义仓的粮食是赈济
百姓用的,不能繁荣粮食市场,排除D项。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春秋始,君主及各级封主均以社为单位来封赐,此时户口仍为私家性质……秦献公十年“为
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由此可知,
秦国的户籍制度有助于()
A.人口逐步增长B.民众转化为国家臣民
C.抑制土地兼并D.民众迁徙和阶层流动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
一起来”可知户籍编制是管理国家的重大举措,将民众转化为国家臣民,有利于加强统治,
故选B项。
2.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都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男丁必须把年纪登录于户
籍上,秦始皇三十一年则令农民必须将土地的数量上报给政府。这种做法旨在()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基层社会控制
C.提高行政效率D.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秦国和秦朝都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在户籍上登录男丁
的年纪,秦始皇三十一年令登记农民的土地数量,对男丁户籍的管理和农民土地数量的掌握
便于政府征收赋役,强化基层社会的控制,故选B项。
3.(2022•北京一模)西汉政府将百姓编户入籍,被正式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
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汉武帝时期,国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通
行货币,实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并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有效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C.直接促进西汉商业繁荣
D.政府对城市控制更严格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编户齐民”、统一货币、盐铁酒专卖及打击工商业者的措施可知,其均属于汉
武帝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表现,故选B项。
4.西汉画像砖《养老图》反映了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的现象,其救助原因包括天现异象、针
对特殊群体救济等。这反映了()
A.无为而治的政策B.民本思想的影响
C.保障制度的成熟D.等级秩序的弱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可知汉代统治者用救助下层百姓的方法维护统治,是
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B项。
5.隋唐时期官营手工业系统严密,工匠分别从各州县征召或雇佣,加入匠籍,世袭不变,长
役无酬。宋代官营手工业一般不再无偿征调民间服役工匠,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和雇募之
间的“差雇”制。这一变化表明()
A.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统治政策的调整推动社会进步
C.手工业生产方式变化
D.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提高
答案D
解析“宋代官营手工业一般不再无偿征调民间服役工匠,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和雇募之
间的‘差雇‘制”可见宋代对工匠的管理放松而待遇提高,故选D项。
6.阅读下表《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这反映了()
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
地区河南道关内道河北道江南道淮南道山南道剑南道陇右道岭南道
次数64554334239731
A.北方地区灾害相对严重
B.江南地区灾害较少发生
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
D.政府力量影响救灾实施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可知唐代灾害救济多集中于统治中心,故选
c项;材料只提到唐代各道救灾次数,并不是灾害严重程度,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唐代各
道救灾次数,无法得知江南地区灾害较少,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判断政府力量影响救灾实
施,排除D项。
7.胡宏《五峰集》记载:“北宋湖湘一带,有些客户或丁口蓄多,衣食有余,稍能买山宅三
五亩,出立户名,便欲脱离主户而去了。”据此可知()
A.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B.主客户间矛盾激化
C.北宋商品经济发达
D.客户人身相对自由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有些客户或丁口蓄多,衣食有余……便欲脱离主户而去了”并结合所学可知,
宋代因商品经济发展,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因此
会出现“脱离主户”现象,故选D项。
8.宋代董娟在《救荒活民书》中将救荒(救灾)之政的责任人定为人主、宰执、监司、太守、
县令,“监司守令所当行,人主宰执之所不必行;人主宰执之所行,又非监司太守县令之所
宜行”。这表明作者主张救荒()
A.应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B.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C.要加强权力之间相互牵制
D.加强中央集权和中央政府统筹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作者主张救荒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故选B项;材料中主要涉及救
荒中主要的责任人划分,排除A项;材料认为各部门之间应当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牵制,
排除C项;材料主张中央和地方相互配合,而不强调中央的权力,排除D项。
9.明制,手工工匠均入匠籍,分住坐和轮班两种。轮班匠住于原籍,每三年需服役1次,每
次不超过3个月。1562年,明世宗规定,班匠服役,一律改为征银,不准工匠自赴京城服役。
这一规定()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③加强了政府对轮班匠的控制
④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A.①@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世宗规定,班匠服役,一律改为征银,不准工匠自赴京城服役”可知,朝
廷对于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同时征银的服役方式使得手工业产品越来越多的参与市场
交换,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故①正确,③错误征银的服役方式促进了白银的流通,
但不能就此使得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影响程度不符合,故②错误;政府放松对班匠的控
制,使当地的手工业者拥有一定的在手工业方面的自由,从而促进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④
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0.(2022•宜宾模拟)明万历之前,南京民间“机户”一般就儿张织机,全城民营织机仅千余
张,工匠不足千人,这一局面从万历九年(1581年)开始改变,到清乾嘉年间,全城拥有数百
张织机的“机户”比比皆是,织机数“十万余计”,工匠数以万计。这一变化得益于()
A.税收和户籍制度的变革
B.工商皆本观念的普及
C.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D.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
答案A
解析清末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本,跟题干中时间不吻合,排除B项明清实行闭关锁国,
没有扩大海外市场,排除C项;到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明清时期仍然
是自然经济,排除D项。
11.明清时期,官府往往委任“族正”及“家长”,由他们充当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
或将族长等作为乡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宗族组织纳入官府轨道
B.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弱化
D.官僚政治逐步确立并发展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族正”“家长”成为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代替官府管理地方等,
这反映出宗族组织被政府利用,已纳入官府轨道,故选A项。
12.清初,闽浙总督兴永朝推行粮户归宗改革。据《合户始末》记载,其主要内容为“册内
各去里甲名色,听均甲、立户自便气所谓“各去里甲名色”,指的是废除了里长户和甲首户的
区分;所谓“均甲”,是均匀里甲的赋役负担;所谓“立户”,即是准许设置花户,直接向政
府交纳赋税。这一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废除了里甲制度B.刺激了人口增长
C.促进了商业发展D.保障了赋役征收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定时空清代,依据材料“均甲是均匀里甲的赋役负担”,这样可减轻百姓的
赋税压力,使得百姓愿意交税,进而增加赋税额;据“立户指准许设置花户,直接向政府交
纳赋税”可知增加赋税来源,进而增加赋税收入,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
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
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
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J1,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
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粮食储备仓库有正仓、太仓、转运仓、
军仓、常平仓等六种仓库,其中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
全国州县所交租米,并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下图是唐代洛阳含嘉仓十九
号粮窖出土的四方铭文砖及铭文。
铭豉文字如下(节录):
含嘉仓
东门,从南第廿三行,从
西第五窑。合纳苏州通天二年
糙米一万三□□十五石,耗在
内。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纳了。
正纲录事刘爽仓史王花
监事杨智寺丞知仓事张琮
左监门王宣右监门贾立押
仓使孙亮监仓御史陆庆
卿□□□同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提取含嘉仓铭文信息,并据此说明对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材料价值。如果要
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寻找哪些类型的材料?
(3)综上,谈谈你对古代粮食安全的认识。
答案(1)主张:重视立法;轻徭薄赋,保证生产;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藏粮于民;注
重粮食储存。
(2)参考答案
角度信息提取材料价值
材料是研究唐朝粮食仓储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
含嘉仓铭文砖属于出土实物材料
来源一手材料
东门、从西、右圣历二年正月八
日、糙米、耗在内、正刚录事、可用来研究唐朝粮食
仓史等信息记载了仓窖的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饮料合作加盟合同范本
- 公司聘用文秘合同范本
- 隔热夹芯板采购合同范本
- 公司代签合同范本
- 香港公司股权合同范本
- 基地鱼塘租售合同范本
- 新款合同范本模板
- 衣物袋采购合同范本
- 仓库旧料回收合同范本
- 车辆安全协议合同范本
- XXX加油站风险分级管控台账
- 甘12J8 屋面标准图集
- 购买设备合同
- GB/T 28288-2012足部防护足趾保护包头和防刺穿垫
- GB/T 19666-2019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或光缆通则
- GA/T 1241-2015法庭科学四甲基联苯胺显现血手印技术规范
- 小学和初中科学教学衔接
- 《循证医学》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和应用
-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论治厥阴病”-课件
- 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报告
- JJF 1847-2020 电子天平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