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文言断句(原卷版)(全国通用)_第1页
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文言断句(原卷版)(全国通用)_第2页
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文言断句(原卷版)(全国通用)_第3页
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文言断句(原卷版)(全国通用)_第4页
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文言断句(原卷版)(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全国通用)

文言文文言断句(原卷版)

(知识点回顾

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

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

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断句时,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语标

点的规范。还应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断句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代

文言文中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就基本上

可以断出句读了。如以下两段文字: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

/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

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

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

2.看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他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

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

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

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3.明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

如: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

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又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4.据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

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5.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如:于是予有叹焉/古人

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

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为句。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而

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

“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议论,最后又用“此予之所

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

6.理对引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日"、“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

以后就只用"日"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如:

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

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日/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

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又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季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

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这段文字是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故应用引号。孟子的话中又引用了某种人的话“非我也岁

也”“非我也兵也”,故应用单引号。

7.察反复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

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专项练习

(2022春•山西,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成帝建始元年春,石显迂长信中太仆,秩中二千石。显既失储,离权,于是丞相、御史条奏显旧恶。

及其党牢梁、陈顺皆免官,显与妻子徒归故郡,忧懑不食,逆死。诸所交结以显为官者,皆废罢。少府五

鹿充宗左迁玄嵬太守,御史中丞伊嘉为雁门都尉。司隶校尉涿郡王尊劾奏:“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

知显等颛权擅势,大作威福,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由从,附下周上,怀邪迷国,无大臣

辅政之义,皆不道!衡、谭举奏显,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伏,妄言'百官畏之,甚

于主上'卑君尊臣,非所宜称,失大臣体!”于是衡惭惧,兔冠谢罪,上丞相、侯印绶。天子以新即位,

重伤大臣,乃左迁尊为高陵令。然群下多是尊者。衡嘿嘿不自安,每有水旱,连乞骸骨让住。上辄以诏书

慰抚,不许。夏四月,黄雾四寒,诏博问公卿大夫,无有所讳。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皆以为:“阴盛

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售,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号。”于是大

将军凤惧,上书乞骸骨,辞职。上优诏不许。御史中丞东海薛宣上疏目:“陛下至德仁厚,而嘉气尚凝,

阴阳不和,殆吏多苛政。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

民过,谴呵及细微,责义不量力。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

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隔,和气不通,未必不由此也!《诗》云:'民

之失德,干横以愆。'鄙语曰:'苛政不亲,炀苦伤恩。'方刺史奏事时,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

务。”上嘉纳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

来之礼不行/

B.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

之礼不行/

C.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

之礼不行/

D.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

来之礼不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懑不食,道死"与"从此道至吾军”(《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字用法含义不同。

B."先帝任用倾覆之徒"与"郑子之徒"(《师说》)两句中的"徒"字用法含义相同。

C.”非功臣不侯"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侯"字用法含义不同。

D."故天为见异"与“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见"字用法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显在被调离中枢要职,担任长信中太仆之后,由于失去了靠山,而被丞相和御史劾奏,党羽被免官,

一家被驱逐,以致忧郁愤懑而死。

B.司隶校尉王尊弹劾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汉成帝出于刚刚即位的一些顾虑,并没有惩处被弹劾的人,

反而把王尊贬为高陵县令。

C.丞相匡衡被弹劾后,内心不安,免冠谢罪,连年请求退休让位,虽然百官多认为王尊言之有理,但汉成

帝总是下诏安抚慰留匡衡。

D.御史中丞薛宣上书说,当下巡查地方的刺史,行事随心所欲,过多地干预郡县施政,并搜求吏民过失,

以致淳厚风俗衰落,百姓失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至德仁厚,而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殆吏多苛政。

(2)方刺史奏事时,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务。

5.王尊上书弹劾匡衡、张谭哪些罪状?请简要概括。

(2022•湖南湘西•高三统考竞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终于此!

酒味甘辛,大热有毒,虽可忘忧,复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浸髓、蒸筋。而刘训《养生论》:酒所

以醉人者,曲集之气故尔。由擎之气,消化为水。昔先王诰:庶帮庶士,无彝酒,又日:祀兹酒,言天之

命,民作酒,惟祀而已。六彝有舟,所以戒其覆;六尊有攀,所以戒其淫。陶侃剧饮,亦自制其限。后世

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味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

大晋人嗜酒,孔群作书与族人日:今得秫七百闿,不了曲篥事;王忱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至于刘、殷、簪、阮之徒,尤不可一日无此,要之,酣放自肆,托于曲葵,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

古之所谓得全于酒者,正不如是。是知狂药自有妙理,岂特洗其磊块邪!石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身

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由是观之,酒之境界,岂铺饮者所

能与哉!儒学之士如韩愈者,犹不足以知此,返悲醉乡之徒为不遇。

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秩,上至季般,下逮

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父,无一可以缺此。投闲自放、怀襟露腹,便酣然以于江湖之上;扶头解醒,忽

而睡醒,虽道术之士,炼阳消阴,饥肠如筋,而熟谷之液,亦不能去,惟胡人禅律,以此为戒。恐至于濡

首败兴,失理伤生,往往屏爵弃卮,焚爨折槌,终身不复知其味者。酒复何过邪?

平居无事,汗樽斗酒,发狂荡之思,助江湖之兴,亦未足以知曲篥之力、稻米之功。至于流离放逐,

秋声暮雨,朝登糟丘,暮游曲封,御孥孥于烟岚,转炎荒为净土,酒之功力,其近于道耶。与酒游者,死

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彼饥饿其身,焦劳其思,牛衣发儿女之感,泽客现可怜之色,

又乌足以议此哉!鸥夷丈人,以酒为名,含垢受侮,与世浮沉。而彼骚人,高自标持,分别黑白,且不足

于全身远害,犹以为惟我独醒。

(节选自朱肱《北山酒经》)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本州的一项是()

A.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

过之

B.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己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

C.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

D.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己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颐的一项是()

A.曲廉,曲为发霉谷物,孽为发芽谷物,用廉和曲酿制的酒分别称为酒和醴。

B.斛,唐朝之前,为民间对石的俗称,1斛=2石=10斗;从宋朝开始,改为1斛=5斗。

C.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D.嬲魅,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神,也指山林中害人的鬼怪,引申为各式各样的坏人。

8.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氐碘的一项是()

A.从前周文王发布诰令,不许臣民饮酒,只有祭祀求上天降福时才能用酒。

B.晋人喜欢纵酒,但他们放纵饮酒,是借醉酒逃避现实,未必真正得到了饮酒的趣味。

C.那种对着布衣发出儿女之悲,行吟泽畔露出可怜神色的人,是不足以谈论酒的趣味的。

D.一些骚人高士,看似明辨黑白,但不会保全自身、远避祸害,却以为唯我独醒。

9.把文中画帙缕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味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

(2)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

10.作者在论述"酒复何过邪"这一论点时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简要分析。

(2022春•山西•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说之。汗明欲复谈.春申君口:岂卜已知先生,

先生大息矣。"汗明瞅焉曰:“明愿有问于君而恐固。不审君之圣,孰与学也?”春申君日:“先生过矣,臣何

足以当尧!"汗明目:”然则君料臣我与舜?”春申君日:“先生即舜也。"汗明日:“不然。臣请为君终言之。

君之贤实不如尧,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贤舜事圣尧,三年而后乃相知也。今君一时而知臣,是君圣于尧而

臣贤于舜也。“春申君日:“善。"召门吏为汗明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见。虞卿谓春申君曰:“臣闻之春秋,于

安思危,危则虑安。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为主君虑封者,英如远楚。秦孝公封

商君,孝公死,而后不免杀之。秦惠王封冉子,惠王死,而后王夺之。公孙鞅,功臣也;冉子,亲姻也,

然而不免夺死者,封近故也。太公望封于齐,邵公爽封于燕,为其远王室矣。今燕之罪大而赵怒深,故君

不如北兵以德赵,践乱燕以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君曰:“所道攻燕,非齐则魏。魏、齐新怨楚,楚虽

欲攻燕,将何道哉?"对曰:"请令魏王可。”君曰:“何如?"对曰:”臣请到魏,而使所以信之。”乃谓魏王日:

“夫楚亦强大矣,天下无敌,乃且攻燕。"魏王日:"乡也,子云天下无敌:今也,子云乃且攻燕者,何也?”

对日:“今为马多力则有矣若日胜千钧则不然者何也夫千钧非马之任也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越赵、魏而斗兵

于燕则岂楚之任也哉非楚之任而楚为之,是敝楚也。呼楚是强魏也,其于王孰便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四》,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为马多力则有矣/若曰胜/千钧则不然者/何也/夫千钧非马之任也/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越赵、魏而斗兵

/于燕则岂楚之任也哉/

B.今为马多力则有矣/若日胜千钧则不然者/何也/夫千钧非马之任也/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越赵、魏而斗兵

于燕/则岂楚之任也哉/

C.今为马多力则有矣/若曰胜/千钧则不然者/何也/夫千钧非马之任也/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越赵、魏而斗兵

于燕/则岂楚之任也哉/

D.今为马多力则有矣/若日胜千钧则不然者/何也/夫千钧非马之任也/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越赵、魏而斗兵

/于燕则岂楚之任也哉/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谦辞,古时男子用来自称。古人还常用愚、鄙等词表示自谦。

B.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后常与"舜"并称来泛指圣人。

C."然则君料臣孰与舜"与"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孰与"含义相同。

D."敝楚是强魏也"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敝"含义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汗明认为春申君为人圣明,在短时间的交流中就能够了解自己,于是他把春申君比作尧一样的圣人,并

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春申君的门客。

B.春申君认为攻打燕国不易,前往燕国要途经齐国或者魏国,而齐魏两国又刚与楚国结怨,虞卿认为可从

魏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C.虞卿懂得站在魏王的立场分析问题,他在与魏王的对答中表明楚国攻打燕国对魏国有利,有利于让魏王

允许楚国途经魏国。

D.《战国策》中所记录的外交辞令既形象生动,又说理充分,本文中虞卿所展现的外交辞令就很好地体现

了《战国策》的这些语言特点。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说之。

(2)故君不如北兵以德赵践乱燕,以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

15.虞卿援引商鞅、冉子不幸结局的事例有什么目的?请简要回答。

(2022春•安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姜武。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

欲立之,亟请予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目:“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日:“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

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

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

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邮北鄙贰于6公子,吕旦周丕堪夷君将君之何桀且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义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由以为己邑,至于縻延。子封目:“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

义孝晦,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师车二百

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带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莫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

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学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口:“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

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繁我独无!”颍考叔日:“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

且告之悔。对日:“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目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

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日:'孝子不匮,永攀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春秋左传•隐公》)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

民心

B.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

民心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

民心

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

民心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縻延"中的"贰"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中的"贰"含义相同。

B."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中的"诸"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的"诸"

含义不相同。

C."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中的"封"与"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

加点的"封”含义相同。

D."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中的"锡"与"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离骚》)中的"锡"含义相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氏任性偏心。坐庄公难产,就视若仇人;喜欢共叔段,就想废长立幼,帮共叔段夺权,"请制""请京"。

正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对于共叔段的种种僭越之举,大夫祭仲曾经告诫过庄公,危险一步一步在逼近,但是庄公始终无为,没

有采取什么防范措施,只说过"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C.颍考叔善于劝谏.不正面直接提意见,而是用行动使庄公心动情发。庄公说的"黄泉",是比喻义,指的是

“死",颍考叔则用本义,说是“地下泉水",这样就不会违背誓言了。

D.在颍考叔和庄公的对话中,庄公幡然醒悟,于是依照颍考叔的做法"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这一事件体

现出颍考叔孝亲的大爱,符合儒家思想,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20.你认为原文中的庄公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2022春・吉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目:“四国为一,将以母秦,为之奈何?”群臣

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

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知之,曰:“贾以珍

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

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将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遂。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

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日:“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目:“有

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日:“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

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

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

臣。"姚贾日:"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仇不腐,文王用之而4。管仲,其邺人

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兔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

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

务光、申屠狄,入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

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日:"然。"乃可复使姚贾

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

B.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

C.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

D.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以图秦"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图"字含义相同。

B."愿王察之"与"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两句中"察"字含义相同。

C."文王用之而王"与"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两句中"王"字含义相同。

D."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两句中"鄙"字含义不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之时,姚贾自告奋勇出使四国,不但制止了四国攻秦的战略,还与四国建立

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B.面对秦王"以寡人财交于诸侯"的质问,姚贾说明了自己用珍宝结交诸侯,完全是为了秦国和秦王的利益。

C.姚贤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卞随、务光等人的例子,意在向秦王阐明是人才就不要怕其出身低微

的道理。

D.姚贾认为,作为明君,不听信毁谤,不封赏空有清高之名而没有尺寸之功的人,这样大臣们就不敢用虚

名来希求于国君了。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

(2)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2022春・全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后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

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或言宋过仁厚,后曰:“过仁厚,不愈于刻薄乎?”帝前殿决事,或震

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

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目:“民家为

子弟延师,尚?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

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瀛,安置茂州。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

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日:“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

宫人蔬食,助祈祷。诸将克元都,俘宝玉至。后曰:“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帝曰:“朕

知后谓得贤为宝耳。”后拜谢曰:“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

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帝每御膳,后皆躬自省视。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帝欲访后

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

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

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日:“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节选自《明史•后妃列传》)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后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B.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后/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C.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后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D.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后仁慈有智鉴/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2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愈于刻薄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尚步礼全终始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耳若属皆且为所虏

D.妾与陛下起贫贱失其所与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想诛杀郭景祥的儿子,马皇后进行劝说,最终避免了一桩冤案。

B.马皇后逢着干旱年月为百姓送去蔬菜食物,帮助百姓祈祷上天降雨。

C.马皇后认为对皇帝而言贤能之士才重要,并非拥有宝玉之类的财物。

D.马皇后临终前劝朱元璋要善于访求贤才采纳忠谏,始终要谨慎从事。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

(2)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

29.有人评价马皇后为中国古代“第一贤后",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马皇后"贤”在何处。

(2022春•天津静海•高三静海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

与海相若。沏过张芨梦侵磅展无凭即决废工取南为莹必嵬理为通N胜而余&于赡友M旦忧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

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7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

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

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鹭。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目:“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者耶?”宋玉日:“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号,而人有遇,

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

将何往而非演?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多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

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北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时与吴彦律、舒尧文、郑彦能各赋两韵,子瞻作第一第五韵,占“风”字为韵。余皆不录。

贤者多乐,快哉此风。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来,既偃②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

之雄。若夫鸽③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寥寥南郭,怒号于万窍;飒飒东海,鼓舞于四维。固以陋。晋

人一映④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野马相吹,技羽毛於汗漫,应龙作处,作鳞甲以参差。

(选自北宋•苏轼《快哉此风赋》)

注释:①穆如:清和,指风初起微而缓。②偃:压倒。③鹤:水鸟名。④吠:以口吹物发出的响声。

3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无佛的一项是()

A.夫风无雌雄之导异:区别

B.将何往而非洒病:患病

C.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胜:承受

D.固以阿晋人一哄之小陋:浅陋

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不得玩之凡席之上今其智不反不能及

B.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与郑人盟

C.今张君不以谪为患以浮游尘埃之外

D.贤者之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瞿的一项是()

A.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日/快哉/

B.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日/快哉/

C.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D.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3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氐獭的是()

A."谪",在文中的意思是贬谪。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擢""迁""转""除""徙""辟""黜""拜"等,其中

"迁""黜"一般指贬官或罢职。

B.古代纪年法是一种中国传统纪年方式,常见的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王公纪年法,文中“元丰六

年十一月"属于王公纪年法。

C.晦""望”"朔’,分别指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和最后一天。文中“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即元丰六年十一月的最

后一天。

D.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

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字一般用作平辈之间的称呼。文中"子瞻作第一第五韵"正是出于礼貌和尊重。

3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口颐的一项是()

A.长江出了西陵峡,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

壮阔,令人惊心骇目,而这正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B.苏辙引用宋玉的典故,进一步阐明观点: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昔楚襄王

的雄风罢了,百姓无法共同享受。

C.苏轼登亭临风,由风的雄健、风的广博感悟到的"快",触动了他心灵之"快"。他感受到的是"千里快哉风”。

由"亭"而"风",由"风"而"快",这或许就是苏东坡为亭命名"快哉"的原因。

D.两篇文章文体不同,苏辙的记更偏向于叙述快哉亭之名的由来,条理清晰,文气充沛。而苏轼之赋韵散

夹杂,喜用生僻字,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更偏向于抒发登临的感怀。

3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2)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

36.对于宋玉《风赋》中"雄风"、"雌风"、"快战风"这样一组母题,苏辙和苏轼引用的目的似乎有些细微的

差别,请用概括二人观点的异同。

(2022春•全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微。齐已破

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过蓄水,有老人涉蓄而寒,坐于沙中。

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

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日:“女闻吾言乎?"对日:“闻之。”

王日:"女以为何若?”对目王不如鼠以为三善毕有是善了.王.嘉之鲁里二善亦,王之善矣王日.善理蜴单土酒

嘉其行貂勃常恶田单,日:“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

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目:“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鸟吠非其主也。且今使公孙子贤,而

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犹将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

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安平君日:“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

子日:“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日:“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

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

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费,立则丈番,为士卒倡目:“可往矣!宗庙亡矣!

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孥燕

也。当今将军东有邑之奉,西有蕃上之虞...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目:“单有心,

先生志之。”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枪鼓之,狄人乃下。

(节选自《"丹辱•齐策六》)

3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B.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己/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C.对日/王不如因以为己/善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D.对日/王不如因以为己/善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古代指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即都城;也指王、侯的封地。文中为后者。

B."固”的意思是原本、本来,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字含义相同。

C."破"的意思是攻克、打败,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破"字含义不同。

D.《战国策》,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其与《国语》资治通鉴》同为国别体史书。

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忠于齐国,他死守即墨城,打败燕军,收复齐国失地,为齐国立下大功;后为堵住齐国人的悠悠之

口,他放弃自立,推齐襄王为国君。

B.田单关心弱者,当看到一位老人因徒步过河而冻僵,瘫坐在岸边沙土上,他脱下自己的皮衣给老人穿上;

但这惹得齐襄王心里不太高兴。

C.田单宽容大度,他不计前嫌设宴款待曾经诋毁自己的貂勃,通过交谈,他明白貂勃想做贤臣,只是苦于

缺少机会,便向齐襄王推荐貂勃。

D.田单从善如流,他在不听鲁仲子的劝告,攻打狄地三月不能攻克后,主动低头向鲁仲子请教,并通过实

际行动进行改变,最终取得了胜利。

4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

(2)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犹将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

41.请简要概括鲁仲子料定田单无法攻克狄地的原因。

(2022春•山东•高三东营市第一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魏,取宁目,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目:“以秦之强,得宁

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

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日谅毅者,辩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日:“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

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目:“吾

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口:“下臣之来,固愿承大

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中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目:“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

受命邯郸城下。"谅毅口:“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苛岁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

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曝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

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剂胎焚天,而麟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

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秦王日:“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

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42.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B.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敞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C.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D.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4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是都邑、城市,也作为县的别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宁邑是宁姓起源地。

B."三"。在古汉语中多是虚指,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对月独酌》)。

C."西"。方位名次作状语,与苏轼《赤壁赋》中"西望夏口"的"西"用法一致。

D.母弟即同母之弟,别于庶弟。此处指赵王的一母同胞之弟,而不是其母亲的弟弟。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赵王派使者前往祝贺,使者多次往返得不到接见,赵王十分担忧,身边的人认

为一定是使者的错,便派谅毅前往。

B.谅毅到达秦国后,向秦王献上书信,表明了赵王前往祝贺的诚意及与秦国交往的态度,并直接指出赵使

者不被接见的事实,得到了秦王的回复。

C.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要求赵国大小事情都得听从秦国,否则不见使者,谅毅面对如此要挟,用最恰当

的言辞回复,秦王终于肯接见赵国使者。

D.秦王因为曾经被赵豹、平原君愚弄过,要求赵国杀掉这两个人,否则进逼邯郸城,谅毅赞扬秦王重视亲

情,喻之以义,晓之以理,最终说服秦王。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2)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46.秦王最终不再要求杀死赵豹和平原君,高兴地接受了谅毅的礼物并厚礼接待他,其原因是什么?请筒

要概括。

(2022春•江西南昌•高三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

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

坐是沉滞者累年。可多张华爱其才,举为季雁,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着

作郎,领本郡中斗。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着

《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

或云丁仪、丁虞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

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

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

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

职。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初,谯周尝谓寿日:“卿必以才学成名,

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

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尚书郎范^等上表日:“昔汉武帝诏目“司马相如病甚,可遭悉取其书”,使

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校故治书传御史陈寿蚱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皆失有益风化虽文艳

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

(节选自《晋书•陈寿传》,有删改)

4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