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汇编06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散文)(教师版)
卷00:202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真题卷
卷01:2023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
卷02:2023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
卷03:2023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
卷04: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
卷05:2023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
卷06: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
卷07: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
卷08:2023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
卷09:2023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
卷10:2023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
卷11:2023年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
卷12:2023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
卷13: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
卷14:2023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
卷15:2023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
卷16: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
卷00:202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真题卷
(五)(13分)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祭杜子美文
(明)朱椿
①先生距今之世数百余年,而成都草堂之名,至今日而犹传。予尝纵观乎万里桥之西,浣花溪之边,
寻草堂之故址,黯衰草兮寒烟,是以不能无所感也。于是命工构堂,辟地一廛,匾旧名于其上,庶几过者
仰慕乎先贤。
②然人之所传者,先生之遗编也,而予之所羡者,善以先生一饭之顷,而忠君爱国之,1■卷,塔。虽其出巫
峡,下湘川,固不恋恋于此,而先生之精神,犹水之在地,无所往而不在焉。
③爰矢词于翰墨,写予心之惜憎。临风酿酒,尚其来旃。
乙
游大观亭故址记
(清)吴汝纶
①余幼即知大观亭为皖城名胜之区,长而闻名贤登是亭者多吊余忠宣之墓,又意亭之所以名附余公而
名也,独恨未得一睹其胜。今年应试皖城,始从方先生存之游其地。四山回旋,长江接天,览其风景,慨
然想见当时之盛。而亭址废为军垒,思求胜迹,荡然尽矣。惟余公之墓,为前中丞彭公重修,丰碑高冢,
一如囊昔。相与低徊凭吊,久之?归。
②夫亭之废久矣!今日之游,非震于其昔日之名耶?然求其胜迹,已无一存,更阅异时,谁复知有是
亭者!若余公之墓,则承无彭公之修治,吾知千百年后,必有凭其墟而吊者矣。而中丞理墓时,曾不及是
亭。意者园林台榭之盛,固不如忠义之气之感人深欤?抑有所附而名者无不亡,惟其所以名者为可久耶?
然则非有不朽之实,虽盛名震耀,未有不终归混灭者也,逑是亭也欤!
(有删节)
20.甲乙两文都谈及“湮没”和“留存”话题。请梳理文本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文本话题湮没留存
先生之人草堂之名
甲文
草堂之址先生之诗和(1)
亭墓地
乙文
园林台榭(2)
(3)不朽之实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以先生--饭之顷,而忠君爱国之I卷I卷”:“盖”的作用是承接上文,交代原因。
B.“相与低徊凭吊,久之乃归”:“乃”是“才”的意思,表示时间晚、历时长。
C.“则里无彭公之修治”:“虽”是“即使”的意思,推进了深一层的思考。
D.“如是亭也欤":“独”是“唯独”的意思,表示所涉对象只是一个特例。
22.比较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分析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及作用。
23.甲乙两文都围绕“存废”展开议论,但议论各有特点,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20.①先生的(爱国)精神
②忠义之气
③依附他物获取的声名21.D
22.甲乙两文画线句所写景物一则衰飒,一则壮阔,都与作者情感表达有关。甲文画线句以“衰草”“寒
烟”写出故址的萧索荒凉,令人感伤,引发了作者对先贤故居己然不存的感慨,为后文重筑草堂的举措铺
垫。乙文画线句通过写群山、长江、高天等壮阔之景,气象恢宏,引发对昔日大观亭盛况的悬想,在亭废
墓存的对比中引出下文议论。
23.甲文作为一篇祭文,由感慨先贤故居名传实衰而生发议论,议论中饱含情感,充分表达了对杜甫的
追悼和崇敬之情。乙文的议论则层次丰富,逐层深入。作者先就亭废墓存的现象展开思考,认为“园林台
榭之盛”比不上“忠义之气之感人深”,进一步得出“有所附而名者无不亡,惟其所以名者为可久”的观
点,强调“不朽之实”的价值。由特殊到一般,有助于呈现作者在自我追问中对名实问题的认识过程。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梳理的能力。
(1)由原文“然人之所传者,先生之遗编也,而予之所羡者,盖以先生一饭之顷,而忠君爱国之t卷t卷。
虽其出巫峡,下湘川,固不恋恋于此,而先生之精神,犹水之在地,无所往而不在焉”可知,然而人们所
记住的是杜甫先生遗留下来的诗文,但我所仰慕的,大概是先生短暂的生命里面却有着忠君爱国的这样一
种深切的思想。虽然长江水出巫峡下湘川,本来不留恋这里的一切,但是先生的精神呢,就像水在土地里
面到处都存在的。由此可知,甲文“留存”的是先生之诗和先生的(爱国)精神。
(2)由原文“而中丞理墓时,曾不及是亭。意者园林台榭之盛,固不如忠义之气之感人深欤”可知,中
丞在修理坟墓的时候,却没有修理这座亭,难道是想到园林台榭的盛况本来就不如忠义之气感人至深?由
此可知,乙文墓地“留存”的是忠义之气。
(3)由原文“余幼即知大观亭为皖城名胜之区,长而闻名贤登是亭者多吊余忠宣之墓,又意亭之所以名
附余公而名也,独恨未得一睹其胜”可知,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大观亭是皖城的名胜,长大了听说有名的人
登上这座亭子大多是来凭吊余忠宣的坟墓,又想到大观亭的名气是依附于余忠宣的名气而闻名的,只是遗
憾不能一睹其优美的盛况。由此可知,乙文亭“湮没”的是依附他物获取的声名。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独,是‘唯独’的意思”错误,“独是亭也欤”的意思是“难道只有这一座亭子是这样吗”,所以
“独”的意思是“难道只有”。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予尝纵观乎万里桥之西,浣花溪之边,寻草堂之故址,黯衰草兮寒烟,是以不能无所感也”可知,
我曾经全面的观察万里桥的西边,浣花溪的旁边,寻找草堂的旧址,发现了那里一片衰迷的凄草,一片寒
烟,因此不能不有所感叹。甲文画线句“黯衰草兮寒烟"以“衰草”“寒烟”写出故址的萧索荒凉,令人
感伤,引发了作者对先贤故居已然不存的感慨,为后文“于是命工构堂,辟地一廛,匾旧名于其上”重筑
草堂的举措铺垫。
由原文“四山回旋,长江接天,览其风景,慨然想见当时之盛”可知,观亭四面环山,长江一直延伸了天
边,游览这样的风景名胜,我慷慨的可以想象当时的盛况。乙文画线句“四山回旋,长江接天”通过写群
山、长江、高天等壮阔之景,气象恢宏,引发对昔日大观亭盛况的悬想;“而亭址废为军垒,思求胜迹,
荡然尽矣。惟余公之墓,为前中丞彭公重修,丰碑高冢,一如囊昔”在亭废墓存的对比中引出下文议论。
综合以上内容可知,甲文画线句所写景物衰飒,乙文画线句所写景物壮阔,都与作者情感表达有关。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题目“祭杜子美文”可知,甲文是一篇祭杜子美的祭文。由原文“先生距今之世数百余年,而成都草堂
之名,至今日而犹传。予尝纵观乎万里桥之西,浣花溪之边,寻草堂之故址,黯衰草兮寒烟,是以不能无
所感也”可知,杜甫先生离开今天已经有几百年了,成都草堂的名气了,到今天了还是流传下来的。我曾
经全面的观察万里桥的西边,浣花溪的旁边,寻找草堂的旧址,发现了那里一片衰迷的凄草,一片寒烟,
因此不能不有所感叹。由感慨先贤故居的名传实衰而生发议论,议论中饱含情感,充分表达了对杜甫的追
悼和崇敬之情。
乙文的议论则层次丰富,逐层深入。由原文“夫亭之废久矣!今日之游,非震于其昔日之名耶?然求其胜
迹,己无一存,更阅异时,谁复知有是亭者!若余公之墓,则虽无彭公之修治,吾知千百年后,必有凭其
墟而吊者矣。而中丞理墓时.,曾不及是亭。意者园林台榭之盛,固不如忠义之气之感人深欤”可知,大观
亭废弃已经很久了!今天的游玩,难道不是因他往臼的名气所动吗?然而,想要探寻它的盛况,已经没有
一处存在,再过一段时间,谁还会知道有这座亭子?像余公的坟墓,即使没有彭公的重修整治,我知道千
百年之后必定会有凭借他的坟墓而凭吊的人。中丞在修理坟墓的时候,却没有修理这座亭,难道是想到园
林台榭的盛况本来就不如忠义之气感人至深?由此可知,作者先就亭废墓存的现象展开思考,认为“园林
台榭之盛”比不上“忠义之气之感人深”,进一步得出“有所附而名者无不亡,惟其所以名者为可久”的
观点,强调“不朽之实”的价值。由特殊到一般,有助于呈现作者在自我追问中对名实问题的认识过程。
参考译文:
甲
祭杜子美文
(明)朱椿
①杜甫先生离开今天已经有几百年了,成都草堂的名气了,到今天了还是流传下来的。我曾经全面的
观察万里桥的西边,浣花溪的旁边,寻找草堂的旧址,发现了那里一片衰迷的凄草,一片寒烟,因此不能
不有所感叹。于是我吩咐工匠建造草堂,开辟一亩半的土地,然后把成都草堂的名字提在匾额之上,希望
经过这里的人能够仰慕先贤的丰功伟绩。
②然而人们所记住的是杜甫先生遗留下来的诗文,但我所仰慕的,大概是先生短暂的生命里面却有着
忠君爱国的这样一种深切的思想。虽然长江水出巫峡下湘川,本来不留恋这里的一切,但是先生的精神呢,
就像水在土地里面到处都存在的。
③先生在诗文里面援引正直之言,抒写心中的忧闷。我对着风斟满了酒,希望能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乙
游大观亭故址记
(清)吴汝纶
①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大观亭是皖城的名胜,长大了听说有名的人登上这座亭子大多是来凭吊余忠宣的
坟墓,又想到大观亭的名气是依附于余忠宣的名气而闻名的,只是遗撼不能一睹其优美的盛况。今年我到
皖城参加考试,才跟随方存之先生游览这个地方。大观亭四面环山,长江一直延伸了天边,游览这样的风
景名胜,我慷慨的可以想象当时的盛况。但是大观亭的地址废弃变成了军营,想寻求以前的盛况荡然无存。
只有余忠宣的坟墓,被前中丞彭公重新修建,高大的墓碑,凸起的坟墓,完全像以前一样,我与方先生一
起徘徊凭吊,很长时间才回家。
②大观亭废弃已经很久了!今天的游玩,难道不是因他往日的名气所动吗?然而,想要探寻它的盛况,已
经没有一处存在,再过一段时间,谁还会知道有这座亭子?像余公的坟墓,即使没有彭公的重修整治,我
知道千百年之后必定会有凭借他的坟墓而凭吊的人。中丞在修理坟墓的时候,却没有修理这座亭,难道是
想到园林台榭的盛况本来就不如忠义之气感人至深?还是因为有所依附而闻名的事物最终没有不消亡的,
只有那些有名副其实的才可以长久?既然这样,那么没有不腐朽的事物,即使是曾经震耳耀目的事物最终
总归是有消失的时候,难道只有这一座亭子是这样吗?
卷01:2023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断肠草
(清)俞蛟
①粤中深山大泽多胡蔓草,其花有黄、白二种,食之断肠。凡有激愤怨毒于中者,辄茹之。或置食物
毒其仇,或持之以诈人财物,不遂,即纳诸口,须臾血溃百窍而死。计阖省每年毙于毒者,何止百数十人!
②有监司某悯之,出示村民,每日拔草以献,一筐给值若干。于是,卖菜佣及穷民无业者,咸采此草,
荷担入城市,踵相接也。无如采者虽众,而产于地者不竭,且愈拔愈多,未及一年而罢其役。
③愚谓此举虽属仁人之用心,然何异郑子产之乘舆济人,无补于事。为人上者,惟贵乎洁己奉公,教
民敦节行,励廉耻,加以纠察抚循,俾顽梗残忍之徒,潜移默化,如孟芸之治合浦而珠还®,宋均治九江
而虎避②,方为循良卓行。区区拔草以救民,舍本逐末,亦何益哉!
【注释】①合浦郡盛产珍珠,当地官吏盘剥珠民,导致珠蚌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孟尝到任后革
除弊端,使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②九江郡中多有虎暴伤人事件,太守宋均下令禁止捕虎,缓和了
人虎矛盾,虎群渡江离去。
【乙文】子产听政
《孟子•离娄下》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秦涛支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
舆梁②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
矣。”
【注释】①漆消(zhenwei):漆水和滑水。②“徒杠”、“舆梁”:分别指“走人的桥”和“走车的
桥”。
21.甲乙两文中监司某与子产都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请梳理文本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处事
问题方法结果
人物
毒草不断生长且越拔
监司某(1)(2)
越多
用自己的乘驾帮百姓
子产百姓渡河困难(3)
渡河
22.对于甲文中毒草“愈拔愈多”的根本原因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A.断肠草生命力极强、生长旺盛。
B.当地村民以次充好、鱼龙混杂。
C.地方官吏管理松懈,监守自盗。
D.当地村民扩大规模,多方经营
2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认为应该以礼义廉耻教化百姓。
B.乙文认为百姓本来就没有渡河烦恼。
C.甲乙两文都认为执政者有仁人之心。
D.甲乙两文都认为治理方法舍本逐末。
24.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实施主张,请评价这两种主张的实效性。
【答案】21.①胡蔓草毒死很多人
②村民拔草一筐给若干钱
③无法帮助每个人渡河22.D23.B
24.示例:乙文提出建桥的主张,能够立竿见影、一劳永逸地解决渡河难的问题,甲文认为为官者廉洁奉
公,再以礼义廉耻教化百姓,希望以此转变民风,虽然费时漫长,但是同样是治本之策,同样具有实效性。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监司某:
由“计阖省每年毙于毒者,何止百数十人”可知,监司某遇到的问题是胡蔓草毒死很多人。
由“有监司某悯之,出示村民,每日拔草以献,一筐给值若干”可知,监司某对此采取的措施是村民拔草
一筐给若干钱。
子产:
由“然何异郑子产之乘舆济人”“焉得人人而济之?”可知,这样做的结果是无法帮助每个人渡河。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由“一筐给值若干……卖菜佣及穷民无业者,咸采此草,荷担入城市,踵相接也”可知,有监司某采用以
值换取毒草的做法,导致“卖菜佣及穷民无业者,咸采此草”,百姓为了生计,必定扩大规模,多方经营。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乙文认为百姓本来就没有渡河烦恼”错误。“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意
思是:如果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走车的桥,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孟子认为修好了桥,
百姓才没有渡河烦恼。
故选Bo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可知,乙文提出建桥的主张,能够立竿见影、一
劳永逸地解决渡河难的问题。
由“为人上者,惟贵乎洁己奉公,教民敦节行,励廉耻,加以纠察抚循,俾顽梗残忍之徒,潜移默化,如
孟尝之治合浦而珠还,宋均治九江而虎避,方为循良卓行”可知,甲文认为为官者廉洁奉公,再以礼义廉
耻教化百姓,希望以此转变民风,虽然费时漫长,但是同样是治本之策,同样具有实效性。
参考译文:
【甲文】断肠草
①粤她深山大泽中多有胡蔓草,它的花有黄、白二种,吃了之后就会断肠而死。凡是内心有激动愤慨
怨恨的人,就会吃断肠草。有的把断肠草放在食物中毒杀他的仇人,有的拿着断肠草来欺骗他人财物,如
果不能如愿,就把断肠草放到他人的口中,不一会就七窍流血而死。统计全省每年死于毒草的人,哪里只
有几百人呢!
②有监司某可怜被毒死的人,贴出告示,让村民每天拔除断肠草上交,一筐断肠草给若干价钱。于是,
卖菜做佣工以及无业穷苦的百姓,都来采集断肠草,挑着担子进入城市,一个接着一个。怎奈采集毒草的
人虽然很多,但是毒草的生产却不断竭,并且愈拔愈多,还不到一年就废除了这样徭役。
③我认为有监司某的举措虽然处于仁者之心,但是与郑子产以自己所乘的车子帮人渡河没有什么区别,
于事无补。做官的人,只有尊崇洁己奉公,教育百姓勉力修养品行,劝勉人有廉洁的操守和知羞耻之心,
加以举发督察、安抚慰问,使非常顽固残忍的人能够潜移默化,就好像孟尝治理合浦,革除弊端,使合浦
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宋均治理九江使虎群渡江离去,才是高明的做法。用小小的拔除毒草的做法想要
救助百姓,是放弃根本的而追求枝节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
【乙文】子产听政
子产主持郑国的行政,用他的专车帮助别人渡过漆■水和清水。孟子评论说:“是个好人,却并不懂治
国理政。如果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走车的桥,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君子只要修平政治,
他外出时鸣锣开道都可以,哪能够一个个地帮人渡河呢?如果治国理政者一个个地去讨好人,时间也就会
不够用了。”
卷02:2023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传是楼记
[清]汪琬
①昆山徐健蕾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
诏之口:“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
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
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口?”因指书而然於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
②昔名,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
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
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
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平座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估②记诵之学所为哗
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③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
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带善读书者而能
如是手!
④今健蕾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而又推之以训敕其
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
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选自《四部丛刊》本《尧峰文钞》,有删改)
[注]①裒聚:聚集。②呻估:诵读。③斗靡:指以辞藻华丽竞胜。
21.第①段口中应填入的虚词是()
A.焉B.哉C.乎D.耶
22.对文中下列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欣然”,有表现力,表现出徐健菁藏书极丰、还将延及子孙的得意洋洋之神情。
B.第②段“甚矣”,谓语前置,以感叹句抒写图书遭遇的灾难之频繁,后援引史实道出藏书之难。
C.第②段“而或”,复合虚词,可译为“有时”,作者从反而提出读书时需心口俱到、全神贯注。
D.第③段“非……乎”,以反问句式,强调善于读书者“尊所闻,行所知”,知与行能合一。
23.诗书传家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之一,私人藏书历史悠久,明清时尤盛。请根据文本和下面所选苏辙
《藏书室记》内容,比较两位藏书者臧书和读书目的的异同。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日:“读是,内
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楼,将复以遗诸子,有能
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选自苏辙《藏书室记》)
藏书和读书目的
文本
不同点相同点
《传是楼记》
藏书读书是为了修身治国,使后世
《藏书室记》
子孙接受书中之道而行之。
24.行文跌宕起伏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就此结合②③两段加以评析。
【答案】21.B22.C
23.不同点:徐健蕾是为了使后世子孙求取功名,翕然有名于当世。
相同点:两位藏书者皆为传藏书于子孙:使其读之,并使其知晓读书之益。
24.第二段先以“书之多厄”直抒胸臆,引入议论;后举史实说明藏书难,但这只是一个铺垫;作者进一
步提出守书难、读书难和躬体心得更难。接着从反面论证藏而不读,读而不入心不践行,不如不读书。
第三段又以赞扬古之善读书者从正面论证,阐述“始乎博,终乎约”的读法和“尊所闻,行所知”的读书
态度。行文可谓峰回路转,跌宕起伏。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由原文“然则吾何以传女曹”翻译为“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可知是疑问句,且含有感叹意
味,应该使用放置句末的特指问句语气词。
A.“焉”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B.“哉”表示疑问或反问,常用在特指问句句末,有强烈感叹语气,相当于“呢”。
C.“乎”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D.“耶”句末文言助词,相当于“吗”。
故选Bo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中的理解能力。
C.”提出读书时需心口俱到、全神贯注”错误。原文"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
呻估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意思是: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
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
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可知作者的意图是提出要言行一致。
故选Co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今健蕾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而又推之以训敕
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
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可知,其不同点是徐健蕾是为了使后世子孙求取功名,翕然有名于当世。
由原文“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
足矣”可知,相同点是两位藏书者皆为传藏书于子孙;使其读之,并使其知晓读书之益。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结构行文的能力。
由第二段“甚矣,书之多厄也”可知直抒胸臆,引入议论。由原文“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
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
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
可知举史实说明藏书难,但这只是一个铺垫;作者进一步提出守书难、读书难和躬体心得更难。由原文“是
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
实,是则呻估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可知接着从反面论证藏而不读,读而不入
心不践行,不如不读书。
由第三段“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
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
能如是乎”可知,第三段又以赞扬古之善读书者从正面论证,阐述“始乎博,终乎约”的读法和“尊所闻,
行所知”的读书态度。行文可谓峰回路转,跌宕起伏。
参考译文:
昆山徐健蕾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总共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制作了大橱,贮
书若干万卷。先生召集儿孙,登上此楼,训敕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
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
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之类的宝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
珍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
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
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
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用官家的丰厚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
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誉录。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故散失,由此
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以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
去实行了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
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
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
不是抱残守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
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
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现在健蕾先生已经运用从书中得到的道理,上能得到天子的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所敬重和取法,
再推而广之,用以训敕后辈,使他们能先后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世被人一致称道,我只有赞叹
不绝,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呢?
卷03:2023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拙庵记
宋派
①京口徐君德敬,居京师,处一室,不垩不华,仅御风雨,环度图书,置榻其中,自号曰“拙庵”。
②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世之人舌长且圆,捷若转丸,迄谈极吐,如河出昆仑而东
注。余则不能。人问以机,谢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顾视,莫达其旨;人之所嘉,余纵欲语,舌大如杵,
不可以举;人之所讳,余不能止,开口一发,正触禁忌。他人有识洞察纤微,揭首知尾,问白意缁。未入
其庭,已觇其形;始照其貌,已尽其肺肝而究其缁奥。福来荧荧,出身以承:祸方默默,预防而避匿。余
梦梦不知,愦愦无所思。人之笑吾,吾以为喜;人之怒吾,吾径情而直趋。吾识之拙,当为举世师。此二
者,乃吾所大拙。德敬岂有之乎?
③然吾亦有不拙者。圣人既没千载,至今道存于经,岳海崇深,茫乎无涯,窗乎无涂。众人游其外而
不得其内,舐其肤而不味其腴。吾则搜摩刮剔,视其轨而足其迹,入孔孟之庭而承其颜色。斯不谓之巧不
可也。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
而德敬岂有是乎?
④盖人有所拙者必有所巧,有所巧者必有所拙。拙于今必巧于古,拙于诈必巧于智,拙于人者必巧于
天;苏、张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为圣人之徒,晁错号称智囊而拙于谋身。余诚乐吾之拙,
盖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
⑤今德敬居位处势,诵古人之言而以拙自晦,其殆巧于天者欤?巧于智者欤?巧于古者欤?然则德敬
之巧也大矣,过于人也远矣,乌可以不记?
(节选自《宋派散文选集》)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则不能”:“则”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B.“德敬岂有之乎”:“乎”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C.“然吾亦有不拙事”:“者”表示句末煞尾,形成判断语气。
D.“堇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盖”,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
22.根据第②段,画线句”此二者,乃吾所大拙”中“二者”指和。
23.本文对比说理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
2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答案】21.C22.①.言拙②.识拙
23.①将别人之巧与自己之拙进行对比,为下文写自己之巧作铺垫,也对他人略有讽刺。②将自己之拙与
自己之巧进行对比,体现拙与巧的辩证关系。③在苏秦、张仪、孟子、晁错等历史人物的例子中体现对比,
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④将自己之大拙、巧与德敬之拙、巧进行对比,突显德敬可能的超越常人之
巧。
24.①借拙庵记赞扬徐德敬居位处势,以拙自晦的“大智”“大巧”。②借题发挥,表达安守天性言辞、
察利避害的笨拙,追求悟道、推动礼制的机敏,表达自己的“拙巧”观。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者,代词,……的地方。句意:然而我也有不笨拙的地方。
故选Co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世之人舌长且圆,捷若转丸,恣谈极吐,如河出昆仑而东注。余则不能”可知,“一者”为“言
拙”;
由原文“吾识之拙,当为举世师”可知,“一者”为“识拙”。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
①由原文“人问以机,谢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顾视,莫达其旨;人之所嘉,余纵欲语,舌大如杵,不
可以举;人之所讳,余不能止,开口一发,正触禁忌”可知,将别人之巧与自己之拙进行对比,为下文写
自己之巧作铺垫,也对他人略有讽刺。
②由原文“吾识之拙,当为举世师”“然吾亦有不拙者”可知,将自己之拙与自己之巧进行对比,体现拙
与巧的辩证关系。
③由原文“苏、张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为圣人之徒,晁错号称智囊而拙于谋身”可知,
在苏秦、张仪、孟子、晁错等历史人物的例子中体现对比,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④由原文“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然吾亦有不拙者……然则德敬之巧也大矣,过于人
也远矣”可知,将自己之大拙、巧与德敬之拙、巧进行对比,突显德敬可能的超越常人之巧。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原文“今德敬居位处势,诵古人之言而以拙自晦,其殆巧于天者欤?”“然则德敬之巧也大矣,过于
人也远矣”可知,借拙庵记赞扬徐德敬居位处势,以拙自晦的“大智”“大巧”。
②“余诚乐吾之拙,盖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体现安守天性言辞的笨拙,“人问以机,谢以不知;
人示以秘,瞪目顾视,莫达其旨”体现察利避害的笨拙,“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
谓之巧不可也”可体现追求悟道、推动礼制的机敏,以此表达自己的“拙巧”观。
参考译文:
拙庵记
宋濂
①京口人徐德敬,住在京城,生活在一间居室,不用白土粉刷也不装饰房屋,只能够抵御风雨罢了,
居室四周放满图书,在房屋中放置一床榻,自号为“拙庵”。
②我是全天下的笨拙的人。徐德敬哪里比得上我笨拙呢?世人的舌头修长并且圆滑,快捷地就像转动
的珠丸,恣意谈吐,就像黄河冲出昆仑山向东流去;我却不能这样。别人询问我机密,我用不知道来谢绝;
别人给我看机密,我瞪着眼睛环顾四周,不能够明白他的旨意;别人夸奖的东西,我纵然想说,但舌头大
得就像舂米的木棒,不能够说出;别人忌讳的事情,我不能克制,开口一说,正好触犯别人的禁忌。他人
有能力,能清楚的察觉细微的事物,刚接触开头就能知道结尾,询问一下白色的就能知道黑色的。还没有
进入庭院,已经斑视到它的形状;刚观察到它的容貌,就已经全部看清它的内心推究到它蕴含的奥秘;福
刚隐约地到来,就挺身而出承受;祸刚隐隐地出现,就能预先防备躲避藏匿起来。我像做梦一样一无所知,
昏乱糊涂什么都不想。别人笑话我,我认为高兴:别人生我的气,我任性地直接跑掉。我认识的笨拙,应
当是全社会的老师。这两方面,是我最大的愚笨。徐德敬难道有这些吗?
③然而我也有不笨拙的地方。圣人去世之后,到现在已过千载,道保存在经书里边,就像高山那样崇
高大海那样幽深,遥远模糊没有边际,深远的样子没有路途。众人在它的外边游弋却不能进入它的内部,
舔舐它的肌肤却不能体味它的美味。我却能搜寻揣摩切磋剔除,观察它的轨迹踏寻它的踪迹,进入孔子孟
子的门庭承蒙他们的教诲。这不认为是机敏是不可以的。周公已经去世,社会的根本被摧毁,体制破败。
我掌握它的要领来推动它,德行完美政令兴起,礼制形成音乐完备。这不认为机敏是不行的。但是徐德敬
哪里有这些呢?
④大概人有笨拙的地方就一定有机敏的地方,有机敏的地方就一定有笨拙的地方。对当下笨拙就一定
对古代机敏,对欺诈笨拙就一定对才智机敏,对人事笨拙一定对天意机敏;苏秦、张仪在语言方面机敏却
在悟道上笨拙,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笨拙却在做圣人弟子上机敏,晁错虽然号称智囊却在为自身安危考虑上
笨拙,万石君石奋不善言辞却成为了汉朝的名臣。我实在是以我的笨拙为乐,大概我将要保全我的天性没
有空闲时间考虑社会杂务了。
⑤现在徐德敬为人处世,学习古人的文章却用笨拙隐藏自己的才能,他大^是对天机方面机敏呢,还
是对才智机敏呢,还是对古代机敏呢?既然这样,那么徐德敬的机敏很厉害呀,他超过一般人很远,哪能
不给他作记呢?
卷04: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尹公亭记
曾巩
①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日:“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所以与人同其行也。
人之于君子,潜心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
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内有以得诸己,外有以与人同其好,此所以为先王之道,而异乎百家之说也。
②随为州,去京师远,其地僻绝。庆历之间,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
州,居于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辨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人人
自以为不能及。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
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芨.而嬉,岁
余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刻石记其事。至治平四年,
司农少卿赘皇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婢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
环随之山皆在几席。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
师,属予记之。
③盖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者,岂独慰随人之思于一
时,而与之共其乐口!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英不低回
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故予
为之书,时熙宁元年正月日也。
(注)①芨(ba):草根,此指在草间住宿。
21.下列对第①段分析正颐的一项是().
A.介绍了尹公之亭的建亭缘由。
B.阐述了作者写这篇记的原因。
C.批判了旌表君子住处的行为。
D.以议发端阐明了作者的观点。
22.第②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
23.可填入第③段画线句方框中的虚词是()。
A.乎B.耶C.哉D.焉
24.评析本文写作的针对性。
【答案】21.D22.画线句用四字短语叙述了尹公选址造亭的位置及所处环境之美、逗留之乐,又以长
句叙述尹公亭命名的由来,句式长短参差,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23.C
24.本篇记叙了随州人扩建尹洙I日亭一事,既赞颂了深得官民爱戴的尹公不惊宠辱、正己济世之德,又赞
颂了随州官民向善敬贤之美,暗含开篇所议,即君子不刻意追求声名、地位,但其行具君子之道自然会被
后人敬慕。启示我们应当效仿君子自得于己而非有待于外,自身品行修养提高之后自然会外有所好。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介绍了尹公之亭的建亭缘由"错误,建亭原因在第二段“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
芨而嬉,岁余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司农少卿赞皇李公禹卿为
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库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之山皆在几席。又以
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
B.“述了作者写这篇记的原因”错误,写这篇记的原因在第三段“故予为之书”。
C.”批判了旌表君子住处的行为"错去,结合“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
穷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仍有人在旌表君子的住处,用君子的名字作乡的名字,想让君子的美名、风
范、气节、功业显现在世人的视听面前,永无止境,这是因为想让世人同自己的敬仰一个样,可知没有批
判旌表君子住处的行为。
D.“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君子对于自己,只需要自己确有心得就行了,并不是对
社会上怎样评价自己还有所乞求。开篇议论,提出观点。选项正确。
故选D1,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语言特点的能力。
“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芨而嬉,岁余乃去”,画线句用四字短语叙述了尹公选址造亭的位置及所处环
境之美、逗留之乐;
“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又以长句叙述尹公亭命名的由来,句式长短参差,
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此处和“岂”搭配,加上后面的感叹号,表强烈的反问语气。“焉”在句末不表疑问;“乎”一般为纯疑
问;“哉”和“耶”中,“哉”的语气更强一些,故此处宜选用“哉”。
故选Co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析文章主旨的能力。
文章开篇提出观点“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君子对于自己,只需要自己确有心得就
行了,并不是对社会上怎样评价自己还有所乞求。后又说“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
目而无穷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即君子不刻意追求声名、地位,但其行具君子之道自然会被后人敬慕。
第二段“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以考图书、通古
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芨而嬉,岁余乃去。既去,而
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尹公不惊宠辱、正己济世,深得官民爱戴;离开后随州
人扩建尹洙旧亭,表明随州官民向善敬贤之美德。
第三段,“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想尹公之风声气烈,
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己乎”,尹公的品行在事业上显现出来,
言论在著述中表现出来,本来己经显赫动人了,而李公在修亭子一事上又扩大尹公的影响;想想尹公的风
声气烈,越是久远就越感清新,这是他人同其所好的原因,然而李公得以被世人知晓,难道只是因为这个
原因么。这些内容启示我们应当效仿君子自得于己而非有待于外,自身品行修养提高之后自然会外有所好。
参考译文:
尹公亭记
曾巩
君子对于自己,只需要自己确有心得就行了,并不是对社会上怎样评价自己还有所乞求。然而孔子说
君子痛恨到死时却名声还不显扬,是因为要让世人同自己的行为一个样。人们对于君子,只需要内心敬服
就行了,并不是对在社会上怎样再去推崇他还有所打算,然而仍有人在旌表君子的住处,用君子的名字作
乡的名字,想让君子的美名、风范、气节、功业显现在世人的视听面前,永无止境,这是因为想让世人同
自己的敬仰一个样。在本人能有办法使自己确有心得,在社会能有办法让世人和自己的敬仰一个样,这正
是用来构成古代圣明帝王的行事准则,而与诸子百家的主张不同的地方。
随地作为一个州,距离京城很远,那地方偏僻,几乎与外界隔绝。在庆历年间,起居舍人兼直龙图阁
河南人尹洙公,因为受到掌权的小人的排挤,被贬官到这个州来,居住在州城东面五里处的开佛寺中的金
灯院。尹公具有品行道义和文学修养,在辨析论争方面很擅长,一时间与尹公交友的人,都是世上的名流。
可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赶不上尹公。在这段时间,尹公的名声震动天下,而他所学的东西,在于不因贫富
贵贱死生而动摇自己的信念,所以他在随州居住,每天把考论图书、通晓古今作为唯一要做的事情,而根
本觉不出自己的官职已被贬黜了。他曾经在住处北面的小山丘上,在青竹和翠柏之间,用茅草搭建了一座
亭子,用来休息和游玩,过了一年多才离开。他离开之后,人们不忍心废弃毁坏(亭子),就经常修缮它,
于是取名叫做“尹公亭”。随州从事谢景平镌刻石碑记述这件事。到了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人李禹卿
公到这个州做太守,开始就着原有的基址,把低矮处增高,把狭窄处加宽,砍伐树木换掉旧亭,制造屋瓦
铺上去,新亭修好后,既宽敞又高爽,环绕着随州的大小山峰都扑入坐在亭子里的人们的眼帘。又把旧亭
撑立在北面,在这里随州人都能够表达他们对尹公的怀念之情,又能获取游览观赏的美好享受。这年冬天,
李公把亭子的绘图送到京师,嘱托我写篇记来记述这件事。
大致来说,尹公的品行在事业上显现出来,言论在著述中表现出来,本来已经显赫动人了,而李公在
修亭子一事上又扩大尹公的影响,岂是为了安慰随人的心而与他一起欢乐呢!而且还将这些荒遐僻绝之境
让那些看不到它的人欣赏到它。传其名、浏览其迹的人,没有不低回俯仰观望的。想想尹公的风声气烈,
越是久远就越感清新,这是他人同其所好的原因,然而李公得以被世人知晓,难道只是因为这个原因么。
所以我替他写了这篇文章,此时为熙宁元年正月日。
卷05:2023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凉山晚望记
【清】孙学颜
①清凉山在金陵城西乌龙潭之西,其下有寺曰清凉寺。庚子®夏四月三日,余与江君敛谷,访马君孝
升于乌龙潭。孝升携具,饮余两人清凉寺中。有诗僧中洲来自黄山,闻余至,欣然出谒,磐礴②具道黄山
云海之奇。久之,如坐余于天都、始信诸峰@,纵观烟岚变幻,不知身在金陵也。是夕,谈饮既罢,孝升、
中洲俱别去,余与敛谷宿寺僧耕烟寒香阁中。
②明日天方曙,余先起,坐阁外磐石上。望见长干④浮屠仅余三四尺许,隐见半空中。其四面皆白云
环绕,使人目眩心动。因促敛谷披衣起,与登山之绝顶望焉。时城内外诸山,皆薄云笼罩峰顶。而东南一
带,炊烟出屋,渐次腾起。少焉,朝瞰从东山上迸光,与云烟相掩映,如绮缩绣错,紫翠重叠可爱。忽有
风从西南来,掀簸炊烟,或聚或散。须臾雾起蟠空,与城内外诸山云气相连结,若巨浸⑤吞天,弥望皆成
水国。于是钟山、雨花、鸡鸣、覆舟皆若飞浮,往来惊涛骇浪中。而金陵烟火百万户,遂杳不知其所如。
惟向所见长干浮屠,犹若与远村烟树争奇献巧,出没弄影于岛屿间。盖虎踞龙蟠,磅礴郁积之气,蒸变不
测如此。余与敛谷顾而乐之。因笑谓黄山云海之奇,殆不是过欤?
③乃复归坐寒香,以语耕烟。耕烟日:“此吾山间不常见之景也。”余谓:“金陵名胜甲江南,而山
川秀发,烟云变态,四时固常有之。但非好奇之士,莫肯破晓登峰,恣意观览,以快心于尘埃喧嚣外耳。”
敛谷目:“吾子之言是也。然吾生平固好游者,燕楚诸名胜登眺几遍矣,而故乡山水负此奇致,今始见之,
是亦可为忽近求远之一戒也。吾子倘记其事,幸并书此意,以贻后来者可乎?”因次第本末,录置寒香壁
间,并寄孝升、中洲一笑云。
(选自《孙学颜文集》)
【注】①庚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②磐礴:大声宣扬。③天都、始信:黄山著名的山峰名。
④长干:地名,在南京。⑤巨浸:大水。
21.如果将第①段中画线句改为“下有清凉寺,”,方框内可填入的虚词是()
A.也B.矣C.哉D.焉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我”一起喝酒的有江敛谷、马孝升、中洲、耕烟。
B.“我”和江敛谷于次日早晨登上清凉山顶看到了奇致。
C.文章第②段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清凉山晓望所见之景。
D.文章运用了比喻、比拟等多种手法写日出前后的景象。
23.第①②段都提到“黄山云海之奇”,分别有何用意?请作分析。
24.第③段中的“此意”在文中指什么?请简要概述。
【答案】21.D22.A
23.第一次提是引出下文去登清凉山,第二次提是将黄山之景和清凉山所见之景做比较,并引出下文关于
“美景常在身边”的议论。
24.美景常有:需好奇之士才能看到;需克服困难才能获得快乐;需要关注身边的景物,不要舍近求远。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下有清凉寺”意思是:下面有清凉寺。本句是陈述句。
A.“也”,用于句末,表判断、表疑问或反问、表感叹或祈使,此处均无上述用法,排除。
B.“矣”,在文言文中表示陈述,相当于“了”;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表示命令或请求、表示
疑问等,此处均无上述用法,排除。
C.“哉”,位于句末,表疑问或反诘或感叹,此处均无上述用法,排除。
D.“焉”在此可理解为“兼词”,相当于“于此”,“下有清凉寺”意思是:下面有清凉寺(在这里)。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和‘我’一起喝酒的有江敛谷、马孝升、中洲、耕烟”错误。和“我”一起喝酒的没有耕烟。
故选Ao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由“有诗僧中洲来自黄山,闻余至,欣然出谒,磐礴具道黄山云海之奇。久之,如坐余于天都、
始信诸峰,纵观烟岚变幻,不知身在金陵也”可知,此处“黄山云海之奇”,是为了引出下文去登清凉山
一事。
第二次,由“余与敛谷顾而乐之。因笑谓黄山云海之奇,殆不是过欤?”可知,此处将黄山之景和清凉山
所见之景做比较,并引出下文关于“美景常在身边”的议论。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读书分享活动简讯范文
- 湖南民营经济创新能力
- 2025年调车长(官方)-高级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血液净化治疗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成绩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后勤仓库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5事业单位联考A类《综合应用能力》真题(附答案)
- 2005年初级《初级会计实务》试题及参考答案
- 教研员面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 信用管理师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高强度车钩材料研发-洞察及研究
- 国防法规的课件
-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概述
- 梅毒防治知识宣传课件
- 大班健康:赶走病毒小怪兽
- 学校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
- 商贸消防安全培训班课件
- 2025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招生考试数学真题试卷(真题+答案)
- 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竞聘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超纯水处理系统市场前景展望与企业营销策略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