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均数》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篮球运动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想不想看?仔细观看,比赛要开始了。(播放篮球比赛视频)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一)讨论提问:选谁上场呢?如果你是教练这个时候应该考虑些什么?生:谁的速度快生:谁的体能好生:谁长得高……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看来换谁上场要考虑很多因素。现在在蓝队的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换上场的队员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生: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课件出示得分统计表)师:仔细分析这张统计表,你觉得应该派谁上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是比较总分还是比较平均分?引出比较平均分最公平。(二)操作学具,探索方法。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下面我们先一起来研究7号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是多少?每个小组里准备了磁板和小磁片,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移一移,使得七号运动员三场比赛的得分一样多。生小组讨论操作学具,引导上台展示。师小结:刚才两个组的同学虽然移的方法不一样,但思路是相同的,(课件出示移动的方法)都是把得分多的移给得分少的使得每一场一样多,都是11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样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2.先合再分。提问:还有其它办法吗?算一算,生交流后汇报板书:(9+11+13)÷3=11(分)追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师评价:这个小组先把三场比赛的得分合起来,再平均分成3份,采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板书:先合再分),求出7号平均每场的得分是11分。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7号队员三场比赛的平均得分是11分,这个11也就是9、11、1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追问:这个平均得分11分是7号队员第一场的得分吗?是第四场的得分吗?与第三场的得分11分一样吗?小结: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虽然都是11,但表示的意义不同。我们得出的平均得分11分它并不是某一场的得分,而是代表了7号队员三场比赛的整体水平,平均数就能够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出示两种方法,对方法进行择优,当数据很多的时候是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更简便。(三)巩固方法,描述数据谈话:7号的平均得分,8号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是多少。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吧。提问:在这组数据中10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8号队员每一场比赛的得分都是10吗?小结:10是7、13、12、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它代表8号队员四场比赛的整体水平。有的场次得分比10高,有的场次得分比10低。追问:各位教练你能确定派谁上场了吗?(课件出示7号上场)(四)分析数据,感受特性谈话:现在第4场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教练选择7号队员上场,7号队员第4场比赛会的多少分?这4场比赛的平均分又会有什么变化?下面咱们一起做个实验,听老师的要求,如果第4场得11分,观察表示表示平均数的线在10的位置上,表示平均数是11;如果本场得分是7分,平均数是会变化吗?表示平均数的线又在什么位置?如果得15分呢?观察图上的三条线,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一下。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操作发现,一个数据发生变化,结果平均数也会发生改变,对吗?怪不得,有人说。平均数是很“敏感”的。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1.出示篮球队员一分钟做仰卧起坐的记录表。提问:你能估计一下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吗?表示平均数的线在什么位置上?估一估,选一选。追问:你觉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哪个范围内?引导学生用计算法验证估计。小结:通过对这组数据平均数的估计和验证,不难发现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平均数就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特性。2.生活中的平均数练习四、回顾整理,总结收获谈话: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全课总结:同学们,我们回头看,这节课我们通过观看视频,提出了问题,经过探索得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分析数据,感受了平均数的特性,最后解决实际问题。其实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平均数自我评价根据本节课的表现自我评价进行打分,在小组内算算四人的平均分。《平均数》学情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同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以判断他们的差别这一功能,对后继的统计知识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篮球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所以课的开始放录像,结合实际问题篮球比赛中“派谁参赛”,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讨论,在认识冲突下,创造有效的探究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层层推进最后通过课件直观演示,让学生领悟“移多补少、合并均分”是求平均数的灵魂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对象发生了兴趣,就有了行为内动力,学习便成了一种自觉的活动。《平均数》效果分析本节课研究的是平均数的相关知识,不同于低年级的计算要求,我定位的是孩子能够通过学习,丰富自己对平均数的认识,以此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以学生为本,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平均数》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平均数的意义、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复式统计表。信息窗呈现的是篮球比赛的场景。蓝队需要换人,教材利用表格的形式呈现了7号、8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通过教练提出:“蓝队比分落后,该派谁上场?”引出对平均数的学习。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平均数》观评记录杨辉老师:“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把平均数融于生活,利用不同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价值。例如,让学生说生活中哪有平均数;小珠山体能训练看平均数等。总之,本节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精彩而有实效的课堂唐莲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活动、感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究新知。教学中教师以“移多补少”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并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计算的方法。如,你们还有其他方法来求出第五组的平均数吗?激发了学生的思促使学生探讨出多种方法。薛娜老师:真正做到了教师为主导。教师语言准确,三言两语,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尽快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行间巡视,个别答疑与个别询问,必要的板演与练习进行调查,了解学情,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疑难问题;整节课上老师充分放手,始终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我锻炼我健康当堂达标测试卷一、判断题1、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比最大的数要小。()2、学校一共有32名教师,平均年龄是34岁。年龄比平均数大的一定有16人。()二、选择1、学校篮球队平均身高160厘米,又新转入一名队员,现在篮球队身高是多少?A、160厘米B、大于160厘米C、小于160厘米D、无法确定2、老年公寓中,4位老人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76岁,这4位的平均年龄可能是()。A、85B、76C、80D、84《平均数》教学反思求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篮球比赛的视频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选几号替补队员上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7号,有的认为8号,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平均分时,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感受平均数的特性-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