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考语文-阅读理解36条知识点+答题方式(名校版)_第1页
(全)中考语文-阅读理解36条知识点+答题方式(名校版)_第2页
(全)中考语文-阅读理解36条知识点+答题方式(名校版)_第3页
(全)中考语文-阅读理解36条知识点+答题方式(名校版)_第4页
(全)中考语文-阅读理解36条知识点+答题方式(名校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36条知识点+答题方式一、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四、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五、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六、六种病句类型:1成分残缺;2搭配不当;3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4前后矛盾;5语序不当;6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七、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八、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九、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

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十一、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十二、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三、记叙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十四、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反面描写

十五、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十六、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十七、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移步换景

十九、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

二十、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二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六种形式:1一般—个别2现象—本质3原因—结果4概括—具体5部分—整体6主要—次要

二十二、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十三、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十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列图表

二十五、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六、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二十七、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二十八、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九、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十、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三十一、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三十二、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三十三、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2表讽刺或否定3表特定称谓4表强调或着重指出5特殊含义

三十四、破折号用法:1表注释2表插说3表声音中断、延续4表话题转换5表意思递进

三十五、省略号的六种用法:1表内容省略2表语言断续3表话未说完4表心情矛盾5表思维跳跃6表思索正在进行

三十六、其他:(一)某句话在句子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五)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六)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承接:便;就;于是

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

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等

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

条件:只有……才……;只要……就……附赠-诗词鉴赏|《寻西山隐者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唐】丘为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1译文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2注释茅茨:茅屋。

扣关:敲门。僮仆:指书童。

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

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黾勉:勉力,尽力。仰止:仰望,仰慕。

“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及兹”二句:及兹,来此。契,惬意。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一本无此二句。

“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3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也不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读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