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上学路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上学路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上学路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上学路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上学路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学路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在上学路上要注意安全,珍惜自己的生命,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2.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3.培养合作意识、观察、动脑、动手及生活实践能力,培养主动帮助他人的品质。教学重点观察熟悉自己的上学路线,了解上学路上的明显的标志物。教学难点关注到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知道上学路上要遵守规则才能更好地保证自己的安全。

教学过程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第一课时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学生说一说上学的路线,路上观察到的重要标志,路上发生的有趣事情?

2.请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上学路线。

3.教师播放学生上学路上的照片和重要标志,请同学寻找辨认。

小结:同学们的上学路线有所不同,上学路上经历的事情也不一样,上学路上,大家应留意路上的重要标志,熟悉上学路线,快乐平安上学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观察发现

感知危险活动二:观察发现,感知危险

(出示课件:图中小朋友的上学路线)学生仔细观看。

试着描述一下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去上学的?结合课本上的图画,描述一下他们不同的上学路。

出示资料,敲响交通安全警钟:我国中小学生因意外死亡的人数平均每天就有四十多人,这意味着每天就有一个班级的学生消失!触目惊心的数字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约有2万多名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伤残、死亡。交通事故已成为未成年人的头号“杀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感知上学路上潜在的危险,注意交通安全。知道在上学路上要注意安全,珍惜自己的生命,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活动三:互帮互助,学会避开危险

师:你们的家长也和婷婷的妈妈一样担心上学路上的安全。经过调查我发现咱班同学有的步行上学,有的乘车上学,有的是家长骑车或开车送来的。下面我们就分步行组、乘车组、家长接送组,想想好办法来保证上学路上的安全吧!

学生分成三组开展讨论

步行组汇报:

生:1、走路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走斑马线。

2、不要为了走近路就翻栏杆,以免被车子撞伤。

3、不要在池塘边走,当心滑下去。

4、不要在工地上走

师:步行组给我们提了这么多好建议,我们得谢谢他们,大家一起鼓掌。

乘车组汇报:

生:1、爸爸要我排队上车,不要拥挤。

2、车要停稳了再下,在车上不要把头和手伸到外面去。

3、要听好站名,快到了就要站到门口去。

家长接送组汇报:

生:1、不要为了抄近路就不走斑马线。

2、我提醒爸爸开车要看交通标志。

3、妈妈骑电动车要走非机动车道。

老师:是啊,不管是走路,还是骑车、开车,我们都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才能保证安全!谢谢大家的好建议。

路上的温暖

出示一组照片。(每天轮流在校门口执勤的家长们、在学校附近路口的警察和交通协管员、雪夜加班洒融雪剂的环卫工人、一些等在校门口接孩子的年迈爷爷奶奶、拉着学生的手一直送出校门的老师等)

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你还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尊重、关心、遵守交规、不让他们着急──按时出校门按时回家等)

小结:这些为了帮助我们顺利上下学的人就像阳光,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只有尊敬他们、支持他们的工作、感恩他们的辛苦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合作交流,思想碰撞,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学唱儿歌

小结下课活动四:1.学一学:交通安全儿歌。

师生齐唱儿歌:

小学生,上学校,交通信号要知道。

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时左右瞧。

靠右行,不追跑,抓紧时间不迟到。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按照交通信号行动,做一个自觉守规则的好孩子。

2.小结,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上学路上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搜集有关交通信号的标志。通过儿歌,加深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板书设计上学路上看标志,守规则安全第一记心上上学路上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了解部分交通法规和知识,部分学生对信号灯、交通标志的作用存在模糊认识,部分学生对违规行为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没有深刻认识,珍爱生命意识淡薄,存在抱着侥幸心理违反交通法规的情况,欠缺过马路、阴雨天步行等方面的自护技能。每天经过上学路线往返家校之间,对于学生安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一年级新生刚刚上学,对学校及周边环境是陌生的,多数孩子还习惯于在父母家人的羽翼下生活,对上学放学这一常见且重要的过程缺少相关的经验,对所经历的路线、方式等也欠缺观察和了解。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对浅显的交通安全常识略有了解,因为家庭观念的差异,孩子的安全意识差异显著,大多没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观念。对于那些始终如一默默付出的交通、协管、环卫工作者的付出、甚至家人的付出,大多疏于观察,一些“小太阳”对于他人的付出习以为常,从没有过清晰的思考和体会。但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是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热情的,陌生的事物对于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引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借助这一特点,通过多样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看到、了解到和直观体验到关于上学路上的规则、有人相助的温情能够大大激起孩子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追求,从遵守交通规则,对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约,提高安全自护意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上学路上效果分析本课侧重安全教育,学会注意安全和保护自己。随着交通的发展,道路变得“繁忙”,安全教育尤其值得关注。学会判断行为是否安全,是否会看交通信号灯,从小学做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公民,这是进入小学生活的学生应当具备的意识。本课结合学生的生活,设置了相关话题,旨在帮助学生挖掘生活资源,提高安全意识。同时渗透感恩教育,通过观察上学路上的感人瞬间,懂得珍惜家人和社会的关爱。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实实在在的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另外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了上学不能迟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内容,达到了应有的效果。上学路上教材分析《上学路上》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中的第三个主题。教材中展示了很多图片,呈现了多种不同的上学方式,上学路上不同情景和学生常见的交通标志,通过图片介绍,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交通标志,了解交通信号的含义,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并感受上学路上的温暖。“上学”开始成为我们一年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一年孩子由原来的依循自然需要的生活方式转为一种有目的的理性生活方式。这一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缓慢而长期的,一年级是这一过程的开始。因此,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顺利开启另一种存在样态,是我们一年学生生活引导中的重大主题。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年级上册的教育主题,就是适应新生活,帮助儿童顺利实现这种转变。为了一年级新生适应环境,顺利安全的融入小学学习,本课从学生生活最常见的角度--上下学的路出发,引发学生展开观察、讨论和反思。提高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为培养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学生奠定基础。随着社会发展,城乡各处的交通状况都是复杂的,因此,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规则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和意识,才有能力使自己健康安全的成长。

本课主要设计三条线索:第一,熟知自己的上下学方式、路线和环境;第二,知道常见交通信号标识的含义,能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而学习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除了增强个人安全意识外,还注重激发孩子主动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成为文明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第三,引发学生感受社会工作者和家人对他们默默付出的辛劳和爱,激发孩子感恩之心。使孩子在路上充分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

本课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使新生适应教育和道德教育落在学生最直观可见之处,并给学生带来爱与快乐的感受。上学路上练习题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yì),一)、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tián),填)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kōnɡ),空)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shànɡ),上)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xué),学)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lù),路)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shànɡ),上),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wǒ),我)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mén),们)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yīnɡ),应)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ɡāi),该)________________。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wǒ),我)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shì),是)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zhè),这)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yànɡ),样)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lái),来)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shànɡ),上)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xué),学)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de),的),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xiān),先)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jīnɡ),经)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ɡuò),过)________________,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zài),再)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jīnɡ),经)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ɡuò),过)________________,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jiù),就)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lái),来)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dào),到)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le),了)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xué),学)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xiào),校)。二、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pàn),判)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duàn),断)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mínɡ),明)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mínɡ),明)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hé),和)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lán),兰)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lán),兰)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zài),在)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mǎ),马)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lù),路)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shànɡ),上)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zhuī),追)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zhú),逐)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dǎ),打)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nào),闹)。()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xiǎo),小)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ɡānɡ),刚)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jīnɡ),经)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chánɡ),常)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bǎ),把)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shǒu),手)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shēn),伸)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dào),到)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xiào),校)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chē),车)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de),的)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chuānɡ),窗)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wài),外)。()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hán),涵)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hán),涵)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de),的)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mā),妈)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mā),妈)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pà),怕)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hán),涵)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hán),涵)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shànɡ),上)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xué),学)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chí),迟)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dào),到),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jīnɡ),经)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chánɡ),常)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chuǎnɡ),闯)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hónɡ),红)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dēnɡ),灯)。()三、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wèn),问)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dá),答)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shànɡ),上)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xué),学)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de),的)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lù),路)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shànɡ),上)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yào),要)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ɡuò),过)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mǎ),马)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lù),路),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wǒ),我)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mén),们)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yīnɡ),应)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ɡāi),该)EQ\*jc0\*"Font:Arial"\*hps14\o\ad(\s\up13(zěn),怎)EQ\*jc0\*"Font:Arial"\*hps16\o\ad(\s\up13(me),么)EQ\*jc0\*"Font:Arial"\*hps16\o\ad(\s\up13(bàn),办)?《上学路上》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小朋友特别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在《上学路上》的教学设计中,我将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真生活,感受真教育,并且是在快乐中体验和感受。课上,在跟着老师、乐乐的照片一起从家到学校的整个路线展示后,绝大多数的孩子就已经能看着图,完整地把上学路线说的清清楚楚。就上学路上一些孩子的行为做辨析时,孩子们的思维可活跃了,他们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会引起怎样的后果。也让人深思。孩子的自尊心其实很强,他们不喜欢被老师批评,也不希望被别人嘲笑。在认识交通标志时,孩子的知识超出了我的想象,有些标志,孩子看过就反应过来,但是这里毕竟是农村,许多交通标志孩子们都没有见过。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虽然看上去不是热热闹闹,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了上学不能迟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