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职业道德与

教育法规前言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近年来,从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到高校教师,个别“无德”教师性侵、辱骂、体罚奴役学生和学术造假等各类违反师德甚至触犯法律的事件不断报道出来,师德的话题再度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时代更需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依法执教进行到底。学校必须守住道德的底线,学校更不会挑战法律的尊严。前言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因为在学生眼中,教师是一面道德修养的镜子,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好老师必须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楷模。只有首先在道德上合格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前言

课程《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不仅是师范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之一,更是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课程。

《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目录上

编: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第二章教师的职业品质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四章教师职业仪表行为规范

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

第六章师德楷模下

编:教育法规

第七章教育法规基础

第八章学校、教师、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内容摘要】

高尚的师德品质,良好的师德素养,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每一位教师或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要在充分认识和把握教师职业道德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做一个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人。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一)职业

职业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具有社会性、规范性、专业性、时代性和功利性。

职业是个性的发挥,任务的实现和生活的连续性的人类活动。(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根据社会的分工和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教育形态的事实,把教师定义为: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把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以此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三)教师的职责:

1.搞好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2.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3.关心学生的健康

这一职责要求教师保护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体力,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文体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四)教师职业特点:

1.从职业的对象来说,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无生命的物质,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2.从职业的内容和任务来讲,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3.教师的工作方法也与其他社会职业不同,他不是象其他职业那样要使用什么工具,而是要用教师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在和学生共同活动中去影响学生。(五)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

1.积极的心态2.自我控制能力3.永远向上的精神4.宽容的态度5.个性魅力6.富有激情7.合作精神(六)教师的社会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2.教师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推动者3.教师在参与社会生活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七)教师的社会地位

1.专业地位2.经济地位3.政治地位4.职业声望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及特点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一)道德

所谓道德,就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特点(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

教师职业道德产生是教育劳动实践的需要,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一切道德都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高要求人们常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师职业赞为“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2.深影响汉代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3.自调节4.平等性5.科学性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一)调节功能1.教师职业道德需要调节的几种关系2.教师职业道德调节功能的特殊性

(二)教育功能1.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功能的具体表现2.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示范效应3.教师职业道德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教育作用

(三)促进功能1.教师通过培养的学生影响社会道德发展2.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影响社会道德进步3.教师通过个人的道德品质影响自己的家庭、朋友、邻里道德变化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一)教育作用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培养教师的道德信念,形成教师的职业风范,塑造理想的教师人格,从而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和师德水平,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二)调节作用

调节作用是指通过教育、评价、命令等方式,指导和纠正教师的职业行为,协调教师劳动中的各种关系。(三)导向作用

导向作用是指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为教师的职业行为和师德修养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四)促进作用

促进作用是指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

教师的职业品质

【内容摘要】

教师职业品质包括教师职业意向、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和教育专业情意。职业意向就是职业期望。教育专业知识分为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应当提升为学科教学知识。教师专业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教育专业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组织能力、管理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专业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专业反思能力、构建激励与评价能力。第二章教师的职业品质第一节

教师职业意向教师职业意向

教师职业意向是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所持有的主观倾向,包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评价、情感反映、价值观念以及是否愿意继续从教的职业意志。

教师的职业意向由教师职业认识、教师职业情感、教师职业意志三种成分共同构成。

教师职业认识是指教师对他们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识和评价。

教师职业情感是指对教师职业能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反映了教师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以及喜爱的程度。

教师职业意志是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并愿意坚守教师职业,在工作中的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状态。第二章教师的职业品质

第二节专业知识

一、什么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比较稳定的系统化知识,包括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二、专业知识的构成

教师的专业知识可以分为“教什么的知识”和“如何教的知识”。“教什么的知识”是指教师应该知道教育工作中要“教什么”,是关于“教育内容”的知识。“如何教的知识”是指教师要掌握的教育工作方法。前者又称“学科专业知识”,后者又称“学科教学知识”。三、专业知识的发展

(一)教师需要发展专业知识(二)教师需要内化专业知识(三)专业知识发展的内容与方法1.学科知识发展的内容

首先是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

主要有人文学知识,如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科技类知识,如一般的自然科学常识,关于文理学科交叉的知识;工具类知识,如外语、数学、计算机、文献检索、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艺体类知识,如体育、美育、卫生与保健、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绘画、文学欣赏、影视评论等知识;劳技类知识,如一般的劳动生产知识,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等知识。

除此,教师还应系统掌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2.学科知识发展的方法

教师获取自己所需学科知识的最主要方式是在日常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目标地阅读,与同事、同学交流,以及向本学科专家请教,等等。一是在备课——上课——反思中增长学科知识;二是针对具体内容进行专题学习;三是同伴互助均衡知识结构;四是重构专业知识发展体系。3.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

教育专业知识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一名教师,知道学科知识并不等于知道教学知识。第二章教师的职业品质

第三节专业能力一、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这一专业性实践活动所必需的条件。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教师最本质、最核心的能力就是他的专业能力。1.教师的一般能力(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学生的能力(3)良好的组织能力(4)管理交往能力(5)终身学习能力2.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1)教育教学能力;(2)教育研究能力;(3)专业反思能力;(4)构建激励力与评价力。第二章教师的职业品质

第四节专业情意专业情意又叫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对教育专业所抱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操守等倾向性的系统,是指导教师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精神动力。

教师的专业情意可分为:一、教师的专业理想二、教师的专业情操三、教师的专业性向

四、教师的专业自我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内容摘要】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育职业、师生关系、同事集体和自身建设方面,都需要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一、认识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非强制性。

从字词的本源意义看:

“道”:所行,道也。“德”:得也,内得于己,外得于人。

二、教师职业道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二节教师在教育职业中的道德规范一、教师在教育职业中的道德规范(一)全力培养良好的品行(二)扎实地进行知识教学(三)积极改进课堂教学(四)积极发展学生智力(五)保证身心健康发展二、教师的道德修炼与提升(一)淡泊名利是教师的崇高美德1.淡泊名利是教师的高尚师德2.淡泊名利是教师的职业风范3.淡泊名利的具体内容(1)爱岗敬业(2)甘为人梯

(二)严谨笃学是教师的为师之本1.严谨笃学是时代发展对教师的根本要求2.严谨笃学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要求3.严谨笃学的具体要求(1)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2)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3)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三)诲人不倦是教师职业精神的体现1.诲人不倦的内在动力

(1)努力焕发教育使命感(2)用心发现教育的乐趣2.诲人不倦的行动要求

(1)认真备课(2)认真上课(3)认真批改作业(4)认真辅导学生(四)因材施教是教师育人的本质要求1.什么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差异性。2.健康的心态:悦纳学生差异3.因材施教的核心目标:长善救失4.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差异教学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节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一)尊重学生的人格权(二)小处着手,避免伤害学生人格(三)尊重学生的隐私(四)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二、时刻关爱学生

(一)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1.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必备品质。2.关爱学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3.关爱学生是激励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二)关爱学生的前提

1.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3.信任学生(三)关爱学生的具体内容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2.平等公正对待学生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4.积极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四)正确传递“爱”的方式

1.目光接触

2.身体接触

3.体贴关怀三、管教

1.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2.适度进行惩罚教育并把握原则。

对学生实施惩罚教育,应当把握这样几个原则,一是罚之有理;二是罚之有方;三是罚之有度;四是罚之有情;五是罚之有效。四、正确建立和发展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家长交往应当把握这样一些原则:一,要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真诚相待。二,有事主动协调,积极沟通协作。三,要尊重家长的知情权。四,要体察家长,与家长共商教育措施,争取家长的支持。五,在与家长交往中,注意廉洁,不接收家长的财物,自觉维护个人以及教师群体的形象。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四节教师在教师集体中的道德规范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集体1.有效的学校教育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2.有效的学校教育需要教师和谐相处3.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教师一起营造二、教师个体的成长离不开集体1.每位教师的发展都需要同事的帮助2.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集体的关怀三、营造和谐教师关系的基本方式1.关心集体2.相互尊重3.换位体谅4.团结协作5.合作竞争四、主动融入集体,在合作竞争中共同进步

(一)主动融入集体,尊重与关心同事(二)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五节教师在自身建设中的道德规范一、自尊自律(一)自尊自律是教师职业操守的规定1.自尊自律反映了教师职业对教师的规范2.自尊自律体现了教师的自我教育3.教师自尊自律也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一种手段(二)自尊自律的具体内容

1.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品清行洁,廉洁从教(三)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

1.注重道德修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2.坚持正确的荣辱观,不取非法之利二、学会终身学习(一)当代教师需要终身学习(二)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三)学习是拥有真才实学的前提三、保持爱心

教师常怀爱心,既是教育者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和师生情感深化的体现,也激励教师从学生的进步中,在学生的爱戴中得到深刻的、美好的精神情感的体验。第四章教师职业仪表行为规范

【内容摘要】

本章主要从举止、仪容、着装、谈吐四个方面,讲述教师该如何遵守仪表行为规范。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基础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每位教师都需要谨慎对待自己的仪表举止。第四章教师职业仪表行为规范第一节教师举止规范一、基本规范

(一)谦和文雅要求教师的举止要谦恭和气,文雅而不粗俗,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养。(二)自然得体自然得体的举止会给人以成熟稳重、不卑不亢的感觉。(三)真诚有爱美好的风度来源于一颗善良的心,人的思想品德决定了其举止,一个正直热情、光明磊落的人,其外表风度自然是端庄、稳重和大方的。二、具体要求(一)站姿

站姿是人站立时所呈现出来的具体姿态。教师的站姿应给人以正直秀拔、庄重大方、精神奕奕、积极向上的印象。既稳重,还要显示出活力,不能过于拘谨和呆板,不能腰歪背驼。站出坚定、刚毅的精神,有利于增强感召力,振作学生的精神。1.男教师的站姿

在站立时,男教师一般应当双腿分开与肩同宽,保持头部和身体端正,眼看前方,肩膀放松,手臂自然下垂,双手贴放于大腿两侧,双脚不能随意乱动。如果站立的时间过久,重心可轮流落在左右脚上,但轮换不能过于频繁。

2.女教师的站姿

头部端正,收颌,保持头部和身体端正,目视前方。肩膀放松,双手自然下垂,叠放或相握于腹前。双腿基本并拢,不宜叉开。

双脚脚跟并拢,脚尖分开,张开的脚尖大致相距10厘米,张角约为45度,呈现“V”形。或者站“丁字步”,即一只脚跟靠于另一只脚内侧中间位置,双手可置于腹前或者背后。

(二)坐姿

平常在较轻松的场合,教师可以坐得舒展、自由。但在严肃的场合,应当正襟危坐。与学生谈话时,坐姿要端正,面向学生,身体稍向前倾,向对方表现出亲切、重视的态度。总之,教师端庄优美的坐姿,会给学生以稳重、大方的美感,向学生传递着友好、热情的信息。展示教师高雅、庄重的良好风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坐姿的方式(1)正襟危坐式。

适用于课堂上或正式会议等比较严肃的场合。这是男女教师都适合的一种坐姿。要求:头和身体端正,上身和大腿、大腿和小腿都成直角,小腿垂直于地面。双膝、双脚包括两脚的根部,都要完全并拢,双脚掌着地。

(2)前申后曲式。这是适合女教师的一种坐姿。要求:大腿并拢,一小腿微微前伸,另一小腿微曲靠后,双脚脚掌着地,双脚前后约保持在一直线上。

(3)双腿斜放式。适用于穿裙子的女教师坐在较低的位置时使用。要求:双腿并拢,然后双脚向左侧或向右侧斜放,使斜放后的腿部与地面成45度角。(4)垂腿开膝式。

这是适合男教师的一种坐姿,是比较正规的做法。要求:上身和大腿、大腿和小腿都成直角,小腿垂直于地面。双膝可以分开一点,但不能超过肩膀的宽度。(5)双脚交叉式。这是男女教师都可选用的一种坐姿,适用于各种场合。要求:双膝要并拢,双脚在踝部交叉,交叉后的双脚可以内收,也可以斜放,但不能往前伸直。(三)行姿

行姿,指人们在其行走过程中所形成的姿势。教师在行走时,应该做到动作协调、轻灵稳健、不快不慢、不慌不忙、从容淡定。

(四)手势

手势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体态语言”。手势可以反映人的内心、修养和性格。恰当的手势可以传递感情和增强教学效果,所以教师掌握好手势语言的运用技巧十分重要。教师手势的运用要自然得体、适度舒展,给人一种优雅、有礼的感觉。

(五)目光教师的眼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与学生交谈时,应面向学生,并用温和的目光正视对方,表达出友好和善意。教师友好、亲切的目光,能让学生感受到重视与关怀。(六)微笑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轻松剂和润滑剂,可以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当我们看到一张笑脸时,通常会以微笑来回馈对方。1.微笑的作用

首先,教师微笑能拉近师生关系,为深入的沟通与交往创造和谐、温馨的良好氛围。其次,微笑传递着教师正能量的态度。再次,微笑拥有无穷的教育魅力。最后,笑能促进自身健康,益寿延年。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2.微笑的要求

教师的微笑是自然的,诚恳、温文而又有几分庄重,而绝不是勉强、呆滞的假笑。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注重心灵的沟通,以保护和尊重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为前提,真心欣赏每一位学生。

第四章教师职业仪表行为规范第二节教师仪容规范

仪容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容貌,由发型、面容以及所有未被服饰遮掩、暴露在外的肌肤等构成的。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仪容都会首先引起交往对象的关注。作为第一印象,个人的仪容很可能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初步评价,因此,仪容规范值得教师重视。

一、仪容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澡、勤理发、勤修剪指甲、勤更换衣服等,上课前也应整理好仪容,如:梳理头发、清洁手部和脸部等。二、仪容修饰的方法

为了维护自我形象,在仪容的修饰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仪容应当干净整洁。

第二,仪容应当简约朴素。

第三,仪容应当端庄文雅。

(一)面容卫生仪容主要是指人的面容,教师要修饰自己的面容,就要养成勤洗脸的良好习惯。1.眼部2.耳鼻3.嘴巴(二)手脚卫生

1.勤洗手

2.勤剪指甲3.慎涂指甲油4.勤洗脚5.勤换鞋袜(三)头发的修饰良好的发型可使人仪表端庄,显得彬彬有礼。蓬头散发不仅是对自己不尊重,也是对别人不礼貌。教师应该定期理发,勤清洗头发,保持头发清洁,把头发梳理得井然有序,使之无异味和无头屑。(四)体味卫生

男教师的体味

由于生理原因,男士的身体代谢比较旺盛,分泌的体液比较多,因此男教师要养成勤洗澡、勤刷牙和勤更换衣服的卫生习惯,做到无体味。

女教师的体味

通常来说,女性都比较爱清洁,不会有比较重的汗味及口气,但是很多女性都有使用香水的习惯。女教师在工作中不宜使用有浓烈气味的香水或化妆品,即使使用,最好也要用气味比较清雅的香水或化妆品。

(五)化妆礼仪

化妆,是指运用化妆品和工具,按照合乎规则的步骤和技巧,对人体的面部、五官等部位进行渲染、描画、增强立体印象,调整形色,掩饰缺陷,表现神采,从而达到美化容貌的目的。化妆能表现出一个人独有的审美情趣,增添魅力,还能使人增强自信心。

化妆的基本原则为:

淡雅自然、

整体协调、

庄重大方、

扬长避短。

其它注意事项:化妆属于个人隐私,原则上只能在家中或化妆间、更衣室内进行,不宜当众化妆补妆。如果在工作场所化妆,会显得不够庄重。

第四章教师职业仪表行为规范第三节教师着装规范

着装是指个人的穿衣打扮,具体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服装穿着和饰物佩戴。着装反映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品味和文化修养;正确的着装,不但能展示个性,提升气质,还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自信。如果穿着不当,极有可能会降低个人身份与形象。

一、装着的基本要求(一)配合场合着装要注重场合,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着装。(二)配合时节配合时节是指教师的着装一定要兼顾所处的时间和节气,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天气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服饰。(三)契合学生

依据所教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应穿不同的服饰。

(四)保持个性

指教师在选择着装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要使自己所穿的服装与自己的身份、性格、爱好、年龄阶段等条件相适应;还要考虑性别、脸型、肤色、形体、气质和年龄等方面的因素。

二、女教师的着装规范(一)女教师的服装分类女教师的服装分为职业服装、社交服装和休闲服装。

(二)女教师日常服装注意的事项(1)忌过于暴露

(2)忌过于薄透(3)忌过于紧身(4)忌“三截腿”(5)不穿超过5厘米的细高跟鞋和走路声音很响的皮鞋三、男教师的着装规范(一)男教师的衣着分类

男教师的着装以简洁为主,分为公务服装与社交服装。

(二)男教师日常穿着注意事项1.搭配的注意事项

着装讲究统一和谐,忌随意搭配。例如:忌把正装衣服和休闲衣服搭在一起穿,上身穿休闲装,下身穿正装西裤,或穿休闲装配正统皮鞋。

2.穿西装的注意事项(1)西装袖子上的商标必须拆除,商标是西装的封条,拆除商标才意味着启封。(2)西装上衣口袋,一般只作装饰,很少用来装东西,必要可装折好的手帕。(3)因西装讲究线条美,所以穿西装前应熨烫出线条,使其显得平整挺括、线条笔直。(4)不能随意将西裤裤腿挽起来,西裤长度以前面能盖住脚背,后边能遮住1厘米以上的鞋帮为宜。(5)男教师在穿西装、打领带的情况下,一定要配皮鞋,绝不要穿运动鞋、凉鞋或布鞋。

3.皮鞋的注意事项

皮鞋要每天保持光亮整洁,最好不要一双皮鞋连续穿着3天以上。在正式场合,一般穿黑色或咖啡色皮鞋比较正式。

四、饰物佩戴的基本规范饰物,是指起装饰点缀作用的物件(一)饰物佩戴的原则1.符合身份2.适时应景3.以少为佳第四章教师职业仪表行为规范第四节教师谈吐规范

谈吐是指言语应对,是人类交流的一种能力表现。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选择语言应对是何等的重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桥梁。

(一)谈吐的基本原则

教师言谈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情,这样做才能使交谈达到理想的效果。(二)谈吐礼仪要求

1.真诚坦荡2.清晰易懂3.语言简洁4.文雅温和5.换位思考6.谈话禁忌(三)称呼礼仪

教师在人际交际中,与不同的人见面彼此要打招呼,首先遇到的便是称呼问题,称呼一定要合乎礼节、习俗。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能体现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1.称呼的基本要求

首先,称呼要礼貌得体。其次,称呼要符合场合。最后,称呼要讲究次序。2.常见的称呼

在知识界和教育界,彼此之间见面问候常称“老师”、“先生”。

在学校,一般对学校教职员工统称为老师,即使是对后勤管理人员也都称为老师。

“同志”一词原本指“志同道合”之意。过去我国为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使用比较普遍的称呼是“同志”,无论何种职业、年龄、性别、地位的人,均可称呼其为“同志”。

(四)谈吐艺术

1.商量语气的使用2.不随意打断对方3.巧用委婉语4.运用幽默语

(五)倾听礼仪

常言说:“善言,能赢得听众;善听,才会赢得朋友。”因为人们都希望自己所说的话能有人认真听,这能给人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感。认真倾听他人谈话是对谈话者的尊重,是友好的表示。

倾听的方法如下:(1)在倾听时,不能心不在焉。(2)及时反馈。要以鼓励的目光让对方讲完,自己点头回应。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内容摘要】

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内在条件。良好的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化解各类教育教学矛盾、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道德保障。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指的是根据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要求所开展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与道德内化活动,通过外部的教育、督促以及个人的努力,使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将教师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并付诸行动的活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发展教育、建设教师队伍的需要

(二)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完善人格的需要(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二、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内容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是其切实地担负起这一使命的重要保障。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将外在的“为师之道”内化为“为师之德”的过程,教师个体的自我意识在实现这种内化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爱岗敬业、献身教育(二)为人师表、强化自律(三)以人为本、热爱学生

三、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策略(一)从教师自身的意识上培养其职业道德(二)从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其职业道德(三)从教师施教过程中培养其职业道德

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所谓道德修养,是指个人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上所进行的自我改造和磨练的活动,以及经过长期锻炼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过程和行为。

首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其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一)自觉性师德修养贵在自觉,严于律己是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关键。(二)道德内容的社会性和可变性决定了教师道德修养的持久性(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实践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三)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教师道德修养的目标

(一)培育忠实践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二)培育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好教师三、教师道德修养的原则(一)坚持知行相结合的原则(二)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三)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的原则(四)尊重教师的道德主体性和创造性(五)把强化道德激励与保障教师权益结合起来

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一)不断学习,是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前提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3、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

(二)自省慎独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慎独也是儒家用语,指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源于儒家经典《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二)注重细节是增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坚实的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要加强师德修养,就必须从细微处严格要求。

第一,要做到防微杜渐。第二,积善成德,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提高。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一、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涵义教师道德内化就是个体道德的他律转化为自律的突破口,也是形成道德自律的前提条件,并在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中起着决定作用。二、教师道德内化动力的涵义及分类(一)教师道德内化动力的涵义教师道德内化的驱动力有两种,一是教师内在动力,教师道德内化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愿望。二是教师外在动力,外在的强化力和外在的惩罚力。这两种动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但内在动力在教师道德内化中起决定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动力的分类

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动力根据不同的来源方式可将其分为内驱力和外动力,两者在内化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矛盾而又不能或缺。

三、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动力的重要意义(一)道德内化的动力是实现道德教育目地的客观需要

(二)道德内化的动力是实现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迫切需要四、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动力的对策(一)激发教师的职业道德需要(二)增强教师的道德情感(三)培养教师的德性修养第六章师德楷模【内容摘要】

高尚的师德是为人师表的第一要义。自古以来,那些永垂青史的贤师,无不首先是道德品质上的楷模。

本章介绍四位师德楷模,分别是孔子、朱熹、陶行知、钱穆。第六章师德楷模第一节孔子的师德形象

孔子(公元前551年至479年)姓孔名丘,农历八月廿七日生于鲁国——现山东省曲阜市。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促进了平民教育的普及。孔子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还包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学思并重、以德为先、举一反三等等,对后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重温儒家经典,学习万世师表孔夫子的言行思想,正是要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正如北宋张横渠先生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担当。

孔门弟子

相传孔子的弟子多达三千,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七十二人,部分成为了各诸侯国的高官。孔子期望他的弟子们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弟子们各有所长,品德修养方面,有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方面,有子贡和宰我;政事方面,有冉求和子路;文学方面,有子游和子夏。

论语

《论语》是四书之首,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经过历代先贤的考究,被认为很可能是由曾子或有子门人弟子编集而成,里面记载了孔子生平、孔子和孔门弟子的言行思想、政治理念和教育原则等。

《论语》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是形塑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重要精神资源。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仁”与“礼”。孔子言而世为天下则,行而世为天下法,最终成为万世师表。

第六章师德楷模第二节朱熹的师德形象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尊称为朱子。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自孔子以来中国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是理学之集大成者,一生以讲学和著述为主,门徒广众。讲学不拘地点和时间,而尤以书院讲学所接门人为众。他一生创建、修复和讲学所及的书院达六十余所,其中以寒泉精舍、武夷精舍、考亭沧州精舍最为特出,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经朱熹修复并讲学其中而得以复兴。朱熹居闽最久,长期讲学闽中诸书院。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朱熹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

《大学章句》是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对《大学》的注释和补充,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大学章句序》是《大学章句》的要领,也是朱子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朱子读书法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第六章师德楷模第三节陶行知的师德形象陶行知(1891年-1946年)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

陶行知15岁进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开始接受西方新式教育,学习英文、理化,医药常识等课程,但他并无放弃学习古典文学。他曾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了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激励着他要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17年夏,陶行知在哥伦比亚大学获该校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怀着“要使全国人们接受教育”的宏愿和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回到了苦难的祖国,踏上了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征途。当时,中国国力贫弱,受列强的欺辱,许多人都找机会出国,用尽心机和手段,希望能离开这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而陶行知是有条件在美国过上优裕的生活,但他放弃了这样的好机会。

陶行知回到祖国后,便选择教师职业。陶行知曾说:“我认为,中国国弱民贫,主要的原因在于科学教育不发达,广大乡村学校少,教育落后,不改变这种情况,国家兴旺发达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这次回国,就是要致力于教育事业,要团结争取有识之士,在乡村创办100万所学校,使人人能读书,提高国民素质!”

随后,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陶行知逐渐认识到仅在城市开展平民教育,不可能普及教育。他认识到“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他认为,要想普及教育,必须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1926年开始,陶行知的视线由研究平民教育转移到了乡村教育。他认为中国以农立国,85%的人口在农村,只有教育向农民普及,为改造农村服务,中国才有光明前途和希望。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国家饱经忧患的年代,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不屈的精神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陶行知论教师的素养:第一,“爱满天下”的情怀。陶行知要求教师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儿童、爱真理、爱教育事业的“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第二,无私奉献精神。陶行知要求教师要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把爱心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第三,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陶行知要求教师“肃清一切不民主,甚至反民主的习惯和态度,并且积极地树立真正的民主作风”。第四,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陶行知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第五,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感。教育工作是一种复杂、艰巨、繁重、长期、困难的育人工作。第六,教学相长的精神。陶行知说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要“凭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不断丰富文化科学知识。陶行知四问

我们每天要对自己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其中最重要的一问就是道德有没有进步。因为在他看来,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陶行知轶事:四块糖果故事有一次,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个男生,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第六章师德楷模第四节钱穆的师德形象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

钱穆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专著多达80种以上,治学范围涵盖史学、哲学、思想史、文化学、政治学、文学、教育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等,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钱穆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钱穆的一生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49年,张其昀邀请钱穆前往香港办学,创办了亚洲文商学院,后易名为新亚书院,其教育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在兴学中,钱穆又把他的办学目的具体化,求学与做人并重,为学做人要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传统。

钱穆先生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学问大家,由于家贫,不能像冯友兰和胡适之他们那样进入大学深造和出国留学,又没有人在旁指导。他说自己就像浮沉在茫茫的学海中的一叶孤舟,想着何处可以进港,何处可以靠岸,何处是归宿。可以说,钱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著名学者中,一个自学成才的典范。

钱穆教学书涯近八十年,终身学习,成为世人的典范。其学问兼涉经史子集四部,史学和儒家并进,堪称一代学术大师。钱穆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做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授,又成功地创办新亚书院,为文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术人才。钱穆先生夫人胡美琦曾说:“宾四生前曾以终生做一教师为荣。他办教育,主张‘为学’与‘做人’两者绝不可分。他自己也以此为终生努力的目标。

具有通德通识,方能成大器

近代教育上,有专家与通才之争。其实成才则就其性之所近,宜于专而分。中国传统教育,也不提倡通才,所提倡者,乃是通德通识。故曰:“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有了通德通识,乃为通儒通人。人必然是一人。各业皆由人担任。如政治、如商业,皆须由人担任。其人则必具通德,此指人人共通当有的,亦称达德。担任这一业,也须懂得这一业在人生大道共同立场上的地位和意义,此谓之通识。通德属于仁,通识属于智。其人具有通德通识,乃为上品人,称大器,能成大业,斯为大人。若其人不具通德通识,只是小器,营小事,为下品人。

第七章教育法规的基础【内容摘要】

国家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价值导向、治理要求和政策措施通过国家权力机关进行教育立法,形成教育法规,从制度层面上实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教育实施管理的基本制度保障。国家和政党将自己的政策、路线和方针,落实为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通过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实施国家对教育的宏观管理。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颁布与实施,成为维护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和重要保障。第七章教育法规的基础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一、教育法规的概念教育法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法规”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教育行为规范体系及其实施所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的总和。“狭义的教育法规”,就仅仅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即“教育法”。

1.教育立法的权限(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制定教育法规的权限(2)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教育法规的权限(3)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的权限(4)国务院所属机构及地方行政机关制定教育规章的权限

2.教育法规的结构体系

教育法规的结构体系分为纵向结构体系和横向结构体系。我国的教育法规在纵向结构上主要有: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基本法、教育单行法、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教育规章等。

教育法规的横向结构体系,是从平行结构来看教育法规之间的关系的。“教育法规的横向结构”,就是指划分出若干个平行的,处于同一层级的部门法,从而形成教育法规调整的横向覆盖面。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横向结构教育法规体系,有助于使得教育立法在不同领域有一定的覆盖面,从而使得教育的不同领域能够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我国教育法规的横向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属于七大部类:(1)教育基本法;(2)义务教育法;(3)高等教育法;(4)职业教育法;(5)成人教育法或终身教育法;(6)教师法;(7)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财政法;(8)教育行政组织法

二、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

教育法规是已经立法通过并执行的对行为主体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这种法律文件通常是对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具有调节作用的。(一)政策的涵义

政策就是指由政党与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以指导、约束人民行为的一切价值规范与行为准则的总称。政策构成的四要素

一般而言,当前,社会政策的内涵主要涉及主体、目标、手段和对象四个要素。(二)教育政策的涵义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个分支。所谓“教育政策”是指政党或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所制定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策略和行动准则。

教育政策的构成有四个要素:1.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2.教育政策的实施对象。3.教育政策的实施目标。4.教育政策的实现手段。(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异同1.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之间的联系2.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之间的区别三、教育法规的渊源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我国教育法规的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宪法(二)法律与教育法律(三)行政法规与教育行政法规(四)地方性法规与地方性教育法规(五)规章与教育规章四、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定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教育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组成。(二)教育法律关系的类型

1.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和教育民事法律关系2.基本教育法律关系、普通教育法律关系和诉讼教育法律关系(四)教育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教育法律关系的形成”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产生了权利和义务关系。“教育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或客体、权利或义务的变化。“教育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的终止。

第七章教育法规的基础第二节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概述(一)教育法律责任的涵义教育法律责任,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因实施了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依照法律法规应当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二)教育中的法律责任的种类1.教育中的刑事法律责任2.教育中的民事法律责任3.教育中的行政法律责任4.教育中的违宪法律责任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一)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其构成要件主要有:责任主体、违法行为、主观过错、损害结果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

2.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3.公平责任原则

4.无过错责任原则第七章教育法规的基础第三节教育法律救济一、法律救济概述(一)法律救济及教育法律救济的涵义所谓“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使得受害人的权利得到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二)教育法律救济的基本特征1.教育法律救济以各种法定权益纠纷存在为基础2.教育法律救济以侵害结果为前提3.教育法律救济以补救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为目的(三)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中,寻求教育法律救济的主要渠道有:

1.行政渠道

行政救济渠道主要有两种方式: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

2.司法渠道

司法渠道又称为“诉讼渠道”,就是俗话说的“打官司”。3.仲裁渠道

仲裁是指由双方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给具有公认地位的第三者,由该第三者对争议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法律救济渠道。4.调解渠道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者,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双方进行疏导、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

二、教育申诉制度(一)教育申述制度的涵义所谓“教育申诉制度”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的任何一方,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向国家有权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重新处理的制度。(二)教师申诉制度1.教师申诉制度的涵义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或有关的其他政府部门提出请求,要求重新处理的一种法律救济制度。2.教师申诉的对象和范围

教师申诉,一般以教师本人为申诉人,但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请其他人代理行使其申诉,例如律师。

教师申诉的范围比较广泛,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1)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侵权可以申诉。(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可以申诉。(3)教师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出的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诉。3.教师申诉的受理机关教师申诉制度的受理机关因申诉人的不同而不同。4.教师申诉的管辖教师申诉的管辖是指行政机关之间受理教师申诉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教师申诉的管辖有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和移送管辖等。5.教师申诉的程序

教师的申诉程序主要有三个环节:(1)教师申诉的提出。(2)教师申诉的受理。(3)教师申诉的处理。(三)学生申诉制度1.学生申诉制度的涵义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的权益受到学校或教育行政机关的侵害时,依法向主管机关或有关部门申诉理由,请求给予处理的制度。2.学生申诉的主体、条件和范围

学生申诉的主体一般是学生本人,但由于学生常常是未成年人,因此申诉人也可以是法律所规定的监护人。

学生申诉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学生申诉的范围,主要有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等方面。3.学生申诉的程序

学生申诉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主要包括三个环节:(1)学生申诉的提出。(2)学生申诉的受理。(3)学生申诉的处理。

4.学生申诉的受理

5.学生申诉的处理

主管机关受理申诉后,应该对申诉案件及时进行调查和核实,澄清事实真相,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作出处理三、教育行政复议(一)教育行政复议的涵义(二)教育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三)教育行政复议机关(四)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

四、教育行政诉讼(一)教育行政诉讼的涵义与特征

教育行政诉讼具有五个特征,它们分别是:1.诉讼主管恒定。2.诉讼专属。3.标的确认。4.被告举证。5.不得调解。(二)教育行政诉讼的原则1.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2.判决以法律和事实为依据的原则3.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二审终审原则4.法庭辩论原则5.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诉讼原则

(三)教育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