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 真题 详细评讲 (全国甲卷)_第1页
2023年高考地理 真题 详细评讲 (全国甲卷)_第2页
2023年高考地理 真题 详细评讲 (全国甲卷)_第3页
2023年高考地理 真题 详细评讲 (全国甲卷)_第4页
2023年高考地理 真题 详细评讲 (全国甲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甲卷解析把握命题方向,调整学习方法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36题,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的推广与发展,埃塞俄比亚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高线)、经济发展水平等。2.综合思维能力5题,美国用水来源结构发生变化辨析;6-8题,读图分析能力、地质演化逆推能力;9-11题,基本概念辨析能力、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趋势推演能力;37题,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3.地理实践力37题第(3)小题,耕作对地表松散层风蚀粗化的影响,需要学生对农事活动有所了解,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4.人地协调观36题,以埃塞俄比亚灌溉农业发展方向及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倡导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区域发展问题。试卷考点第1-3题:泉州胡萝卜出口基地,由依靠进口种子到实现国产种子替代,考查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解。第4-5题:技术进步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进而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第6-8题:考查地质作用对河流(水系)发育的影响。第9-11题:分析小尺度区域地形和水分条件对区域植被分异与演化过程的影响。第36题:以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的推广与发展为主题,倡导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区域发展问题。第37题:引导学生解读青藏高原南部风蚀粗化规律,并提出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第(3)小题,耕作对地表松散层风蚀粗化的影响,需要学生对农事活动有所了解,综合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试卷评价1.淡化区域认知,突出综合能力2.强调尺度把控、侧重动态分析3.难易程度梯度明显,自然、人文比例适中区域认知集中表现在1-3题组泉州(港口);36题组埃塞俄比亚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经济发展水平等;37题组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其他题组表现弱。通篇突出图文分析能力,提取信息能力、逆向思维、知识迁移能力。9-11题组强调小尺度区域,在不同地形部位存在地下水位差异,从而影响地表土壤水分条件差异;1-3题组、4-5题组、6-8题组都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上)动态性,时间尺度可以使区位条件发生变化,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人文地理难度较小,自然地理难度较大;具体6-8题、9-11题、37(3)题难度较大。设问层级表现突出:4-5题组、9-11题组、36.(1)-(4)题组。

2005年前后,福建泉州开始购买国外优良而昂贵的胡萝卜种子,在沿海沙质土地进行大规模种植,产品主要出口东亚、东南亚国家,成为全国重要的胡萝卜出口基地。2020年,泉州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的胡萝卜种子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替代了进口种子,当地海关也助力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全程跟踪胡萝卜生产过程,并保障产品及时通关,据此完成1~3题。1.泉州成为全国重要胡萝卜出口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①胡萝卜精深加工能力强

②拥有优良港口

③胡萝卜品质优且产量大

④铁路运输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实现进口种子替代对泉州胡萝卜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

A.明显提高胡萝卜产量

B.明显提高胡萝卜质量

C.增加胡萝卜出口国家

D.增加胡萝卜种植收益3.泉州海关助力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重点关注胡萝卜的(

①新鲜程度

②出口关税

③出口数量

④食用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产业区位早先

,种子依靠进口,种子优良,产量和质量都高市场距离较近且以海运为主自主研发种子,替代进口种子,节省进口成本,保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增加收益。跟踪生产为保品质及食用安全,及时通关为保新鲜程度。

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着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年~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987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4~5题。4.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①工业

②农业

③内河运输

④公路运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1870年后,美国用水来源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

A.河流水比例上升

B.河流水用量减少

C.地下水比例上升

D.地下水用量最多2水资源与人口分布随着蒸汽机的使用,工业快速发展,用水量增加,沿河分布方便取水;蒸汽机的出现使船舶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内河航运迅速发展。进入电气化时代,工业布局更灵活,对河流依赖程度下降,但工业飞速发展,对河水需求量依然增长,而不沿河分布的城市,工业用水主要以地下水为主,但地下水量相较河水量少,只是占比会增加。材料中显示“美国用水来源结构发生变化”的时间是1978年后,不知是否原题出错。

图1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6~8题。6.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7.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8.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3地质作用与河流水系气候影响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由材料“①②③河湖流域构成独立水系”和图片信息可知,①②③流域为内流区。由图中水系分布和①②③南侧高地均存在谷地可知,①②③河流历史时期曾经为南部河流的上游水系段,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东西向断裂带,MN一线南部抬升阻断河流,北部沉降形成湖泊,并形成内流区。谷底卵石表明曾经为河道,受流水侵蚀和沉积形成。

图2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9~11题。

9.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10.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索是(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11.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

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4自然环境与植被演替谷地土壤水分条件由于山地,发育草甸(非地带性植被),山地森林应为地带性植被,理论降水量大于400mm。长期流水作用导致削高填低,地形趋于平缓,谷地的水位较之前下降,土壤水分条件变差,草甸萎缩,逐步演变为森林。砂砾岩形态弯曲,应为受内力水平挤压所致,因此奠定该地地形、地貌基本格局的是内力作用(地质构造),后期地貌变化为外力作用(流水侵蚀)。由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该地为小尺度区域,两侧山地中间谷地,受流水作用影响地貌发育,气温和降水无明显差异,地势高低及坡度(坡位)导致土壤水分条件差异明显,从而影响植被发育。山地地势高,地下水埋藏深,水分条件差,发育森林;谷地地势低,地下水埋藏浅,水分条件好,发育草甸。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图4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5区域农业发展人口多,农业人口占比大,经济落后(1)评价埃塞俄比亚发展灌溉农业的水资源条件和地形条件。(6分)(2)指出埃塞俄比亚推广灌溉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4分)(3)说明埃塞俄比亚难以大规模引进灌溉农机具的社会经济原因。(8分)(4)为培育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具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小农经营,农业分散,规模小,资金短缺旱涝灾害多发;复种指数低;水利基础薄弱影响灌溉农机具的使用和维护。由地理位置和材料信息可知,埃塞俄比亚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十分狭小,东南部地势较平缓,但靠近沙漠,不适宜发展农业。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图4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5区域农业发展(1)评价埃塞俄比亚发展灌溉农业的水资源条件和地形条件。(6分)有利:湿季降水多,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不利:热带草原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多旱涝灾害;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地少不利于灌溉。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图4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5区域农业发展(2)指出埃塞俄比亚推广灌溉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4分)推广灌溉技术可抵御旱涝灾害,稳定作物产量;利于旱季种植作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量;促进农业技术水平提升;促进经济发展。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图4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5区域农业发展(3)说明埃塞俄比亚难以大规模引进灌溉农机具的社会经济原因。(8分)以小农户为主,购买力弱;农业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为节约成本,对机械化排斥;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影响灌溉农机具的运输和使用;工业基础薄弱影响灌溉农机具的维护等。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图4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5区域农业发展(4)为培育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具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推广农村农业合作社,集资引进设备;建立灌溉试点农业区,做示范引领;政府适当补贴鼓励农民引进设备。6风蚀粗化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型求。(24分)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5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6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6分)(2)指出图6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8分)(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6分)(4)提出图6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4分)从概念可知,风蚀粗化是风蚀的结果。而影响青藏高原风蚀强弱的因素主要包括:降水、风速、植被覆盖度、土壤性质等。从图片信息可知,风蚀粗化只发生在表层,随着风蚀加强,地表高度下降,粗化指数增加。从图片信息可知,青藏高原南部地势和气候存在内部差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导致东南部受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大,降水多,植被覆盖度大,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下降,土壤发育变差,且西北部受西风的影响,风蚀作用强烈。6风蚀粗化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型求。(24分)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5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6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6分)早期,在风蚀作用下表层细小颗粒物流失,风蚀强度大,风蚀粗化指数增大;随着风蚀加强,表层粗颗粒物增多,对浅层的细颗粒物起到保护作用,风蚀强度减弱。6风蚀粗化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型求。(24分)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5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6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2)指出图6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8分)分布特征:(北大南小、西大东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增大。原因:由东南向西北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植被覆盖度趋于减小,土壤抗风蚀能力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