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五班级数学教案设计七篇
五班级数学教案设计怎么写?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看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五班级数学教案设计七篇,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五班级数学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理解并熟记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推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培育理解力和应用学问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
经受自主实践、合作沟通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育的探究力量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学问探究的条理性,培育严谨的学习态度,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3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竞赛导入
1、请说出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5、15、8、200、87、65、164、41、22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3、你能说出几个3的倍数吗?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你能快速推断出来吗?
4、比一比。请同学任意报数,同学用计算器算,老师用口算,推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看谁的数度快!
5、设疑导入: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神秘吗?这节课就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我信任: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大家也肯定能精确 快速地推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揭示课题)
二、猜想探究,归纳验证
1、大胆猜想: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1)沟通猜想。(有的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同学举出反例加以否定)
(2)整理熟悉。只观看个位上的数不能确定它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2、观看探究:出示第10页表格。
(1)圈一圈。上表中哪些是3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
(2)议一议。观看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觉?把你的发觉与同桌沟通一下。(同学沟通)
(3)全班沟通。横着看圈起的前10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呢?推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问题启发:
大家再认真看一看,3的倍数在表中排列有什么规律?
从上往下看,每条斜线上的数有什么规律?(个位数字依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加1)
个位数字减1,十位数字加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相等)
每条斜线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各位上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
3、归纳概括:现在你能自己的话概括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验证结论
大家真了不起!自主探究发觉了3的倍数的特征。但假如是三位数或更大的数,你们的发觉还成立吗?请大家写几个更大的数试试看。
(1)尝试验证。(生写数,然后推断、沟通、得出结论。)
(2)集体沟通。
老师说一个数。如342,同学先用特征推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一个更大的数。4870599,同学先用特征推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5、巩固提高。
五班级数学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熟悉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把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分;
3、培育同学的观看、概括力量。教学
教学重点:
把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预备:
教法学法实践法、争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讨论它?这节课我们要讨论它的有关学问。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熟悉)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讨论。
3、自主探究。让同学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沟通自己的发觉。
4、汇报沟通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同学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日所学的学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形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日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看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同学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看、归纳,再同桌沟通观看的结果。
3、汇报沟通。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依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别状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今日这堂课我们熟悉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熟悉
6个面(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
五班级数学教案设计【篇3】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班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旧采纳百数表,让同学先圈数,再观看、思索。
(二)核心力量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看和思索,进一步积累观看、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阅历。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受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推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看和思索,进展合情推理的力量,积累数学思维活动阅历。
(四)学习重点
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讨论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讨论出来的?
同学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同学回忆学问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看、猜想,最终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讨论“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同学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讨论“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预备怎样讨论?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预备借助百数表,利用讨论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讨论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预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看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觉?
(2)全班沟通、争论
①发觉问题
同学展现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觉?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觉,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看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索,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同学自由发言,引导同学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看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觉?
生独立观看、发觉。
【设计意图:由于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藏,依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阅历,同学发觉不了规律。在同学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老师再提示同学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看、去思索,接着重新去探究。】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觉和依据发觉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沟通一下,并想方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沟通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觉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同学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看发觉,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洁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觉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同学进行二次探究,发觉、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阅历。】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753620665305177999999
1114916559886551312222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肯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肯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学问?采纳了什么样的讨论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看、猜想、验证、归纳的讨论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推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推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沟通。
五班级数学教案设计【篇4】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支配的,旨在让同学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学问,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在培育同学实践力量的同时培育同学归纳推理的思维力量。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试验工具。
同学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详细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试验数据。
同学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分析数据。
引导同学观看统计表中的信息,并依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同学争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依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依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同学经受从收集试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依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同学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学问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纳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同学尝试,充分调动同学自主探究的乐观性,老师只在关键处予以肯定的引导和点拨。
3.在制作试验工具部分,老师可提前布置同学预备制作材料,并引导同学思索: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详细要求,启发同学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或发生永久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匀称,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此外,拴盘子时要留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当然,老师也可依据状况敏捷支配,如可用弹簧来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时用铁钩等代替木棒达到称量的目的。
4.在收集试验数据部分,老师可在试验之前要求同学先明确书本第77页中统计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导同学争论测量过程中应当留意的事项。例如,要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测量皮筋长度时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称量时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平……这样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详细试验的实施可实行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数据部分,老师依据统计表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引导同学认真观看统计图表,想一想统计图表呈现的特点,并争论它们传达出的信息。然后,对应统计图表,请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假如要称量7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依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部分,老师引导同学思索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向同学初步渗透函数的。假如有的小组试验数据与理论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长,b代表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张的长度)的关系存在肯定误差,老师可引导同学分析缘由,也可向同学客观说明。
7.在同学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后,老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同学思索“假如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关心同学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
五班级数学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把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把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把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和把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口算
0.8times;0.5=4times;0.25=1.6+0.38=
0.15divide;0.5=1-0.75=0.48+0.03=
(二)计算
21divide;3=15divide;3=12divide;3=10divide;3=
老师提问:通过计算,你发觉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7
例710divide;3
1.列竖式计算
老师提问:你发觉了什么?为什么?(老师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将商3和余数1描一遍)
使同学明确:由于余数重复消失1,所以商就重复消失3,总也除不尽.
所以10divide;3=3.33……
(二)教学例8
例8计算58.6divide;11
1.同学独立计算
2.由于余数重复消失数字3和8,所以商就重复消失数字2和7,
所以58.6divide;11=5.32727……
3.观看比较10divide;3=3.33……58.6divide;11=5.32727……
老师提问:你有什么发觉?
(小数部分有的数字重复消失;有一个数字、有两个数字重复消失;)
4.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消失,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老师板书:循环小数.像3.33……和5.32727……是循环小数.
5.简便写法
3.33……可以写作;
5.32727……可以写作
6.练习
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起来
1.5353……0.19292……8.4666……
(三)教学例9
例9一辆汽车的油箱里原来有130千克汽油,行驶一段路程以后用去了.大约用去了多少千克汽油?(保留两位小数)
1.同学独立列式计算
130divide;6=21.666……
asymp;21.67(十克)
答:小汽车大约装21.67千克汽油.
2.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即可.
3.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值.
28divide;182.29divide;1.1153divide;7.2
(四)争论:两个数相除,假如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状况消失?
1.除到小数部分的某一位时,不再有余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被除数能够被除数除尽.如3divide;2=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2.除到小数部分后,余数重复消失,商也不断重复消失,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如10divide;3=3.3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三、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5.7divide;914.2divide;115divide;810divide;7
(二)下面的循环小数,各保留三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29090……0.0183838……
0.4444……7.275275……
四、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9.4divide;638.2divide;2.7204divide;6.66.64divide;3.3
(二)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保留两位小数)
五班级数学教案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把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二、教学重点:把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难点:弄清有括号的运算挨次。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预备题:
19×(935-875÷25)[51÷(120-103)+24]×64
1、先让同学说一说运算挨次。
2、让同学独立完成。校对。
B、导入新课:
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C、讲授新课:
例3:4.38÷(36.94+34.3×0.2)
提问:1、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什么?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同学独立完成。校对。
4.38÷(36.94+34.3×0.2)
=4.38÷(36.94+6.86)
=4.38÷43.8
=0.1
例4:[(5.84-3.9)÷0.4+0.15]×0.92
提问: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校对。
3、做错的说一说错的缘由。
[(5.84-3.9)÷0.4+0.15]×0.92
=[1.94÷0.4+0.15]×0.92
=[4.85+0.15]×0.92
=5×0.92
=4.6
D、巩固练习:
1.8×(1.4-0.26÷2)[7.6-5×(0.3+0.9)]÷10
1、先说一说运算挨次,再进行计算。
2、抽两名同学板演。
E、课堂小结:
在既有中括号,又小括号应当先算什么,再什么?
F、布置作业:
P-52第一题、其次题和第三题。
课堂作业本
练习十一
一、教学目标:1、把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2、把握方程的解法。
3、学会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把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难点:学会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预备: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
6+4.4=0.01×80=7.4-0.9=6.3÷0.63=
2.3×5=0.4×0.5=0.2÷0.04=5÷0.02=
18.6-6=5.4+6=9-1.35=0.3×0.05=
1、以小组开火车形式看口算报得数。
2、错的说一说错的缘由。
B、比较训练:
8-0.8÷5+0.24×9
8-(0.8÷5+0.24)×9
[8-(0.8÷5+0.24)]×9
1、说一说每题的计算挨次。
2、括号有什么作用?
3、抽三名同学板演,老师巡察,关心学困生。
4、校对,错的说出错在哪一步?
C、求未知数:
7.2+X=15.4X-0.8=3.6
1、抽两名同学板演,老师巡察。
2、说一说每题求X的依据什么?
D、应用题:
P-53第五题:
1、说一说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先让同学分析数量关系。两人相互争论。
3、让同学独立完成,老师巡察。
4、42÷1.5表示什么?42+42÷1.5表示什么?
E、布置作业:
P-53第三题。
《课堂作业本》
练习十一(二)
一、教学目标:1、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把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3、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二、教学重点:把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难点: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简便运算:
0.27×99+0.270.25×1.25×40×8
(0.25+2.5+25)×0.48.4+7.66+2.34+1.6
1、抽四名同学板演,老师巡察。
2、说一说错的缘由。
B、四则混合计算:
8.4-8.4×1.5÷18
(1-0.99)×(38.6-8.6)
[0.05×(83+117)]÷(9.6-5.6)
1、先说一说每题的运算挨次。
2、抽三名同学板演,老师巡察。
3、校对,错的订正。
C、文字题:
2.5乘以6.6与1.4的和,积是多少?
1、求什么?积是哪两个数相乘?
2、所以我们要先求什么?
3、列式计算。
D、应用题讲解:
P-55第十二题:
1、要求平均每天的营业收入四月份比三月份多多少元?我们必需知道哪两个条件?
2、四月份每天怎么求?三月份每天怎么求?
3、四月份为什么要除以30,而三月份要除以31呢?
E、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练习了哪些内容?哪些方面还把握的不够呢?
F、拓展题:
先让同学争论完成。
G、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五班级数学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使同学把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洁的应用;培育同学
动手操作的力量和抽象,概括,归纳的力量.
教学重点:分数的数感培育,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育.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课件1]
1,提问:A,7/8是什么数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觉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毕竟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进展智能
1,教学P90.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依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品牌策划外包合同协议
- 商业物业包干合同协议
- 商业招商协议合同协议
- 2025网约车司机运营任务承包合同样本
- 模具加工中英文合同协议
- 商品房防水施工合同协议
- 咨询法律顾问合同协议
- 比亚迪物流仓储合同协议
- 毛坯房拆墙合同协议
- 2025设备租赁合同模板 设备租赁合同(年度)
- 农民工法律维权知识讲座
- 《流感嗜血杆菌》课件
- 《禾字旁》名师课件
-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 中央分隔带填土规范
- 港口散装液体危险化学品港口经营人的装卸管理人员从业资格考试
-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会议签到表
- 强化学习与联邦学习结合
-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论文10000字
- 停车场建设工程监理规划
- 中型水力发电厂电气部分初步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