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测试-上学期高二苏教版(2020)化学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测试-上学期高二苏教版(2020)化学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测试-上学期高二苏教版(2020)化学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测试-上学期高二苏教版(2020)化学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测试-上学期高二苏教版(2020)化学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装置,通电较长时间后,测得甲池中某电极质量增加2.16g,乙池中某电极上析出0.64g某金属。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gN()3溶液盐溶液

甲乙

A.甲池是b电极上析出金属银,乙池是c电极上析出某金属

B.甲池是a电极上析出金属银,乙池是d电极上析出某金属

C.该盐溶液可能是CuSCU溶液

D.该盐溶液可能是Mg(NO.3)2溶液

2.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联动发力,不断塑造着中国崭新面貌,以下相关说法不氐

确的是

A.C919大型客机中大量使用了镁铝合金

B.华为麒麟芯片中使用的半导体材料为二氧化硅

C.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中使用了大量硅酸盐材料

D.港珠澳大桥在建设过程中使用的钢材为了防止海水腐蚀都进行了环氧涂层的处理

3.“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研究表明,利用Ir+可催化消除大气污染物N2O和CO,简化中间反应进程后,相对能

1

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CO(g)的燃烧热AH=-283kJmol,则2N2O(g)=2N2(g)+Ch(g)的反应热AH(kJ-mo「)为

+

N2O(g)+Ir+CO(g)

+

s八N2(g)+IrO+CO(g)

'、123/\229

+

\N2(g)+Ir+CO2(g)

中间体I

/77

中间体II

反应进程

A.-152B.-76C.+76D.+152

4.关于下列AH的判断正确的是

NH*(aq)+OH(aq)^^NH,H,O(aq)AH,

H,O(I)T——"H*(aq)+OH(aq)AH,

NH;(aq)+H:O(l)^=iH"(aq)+NH,H,O(aq)AH.

A.AH/O,AH2>0B.AH^AH,C.AH^AH^AH,D.AH2<0,AH3>0

5.用下图所示装置及试剂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实验探究,测得具支锥形瓶中压强、溶解氧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

如下。下列分析错误是

溶解氧传感器

不同pH的酸溶液I数据采集器|

压强传感器,

均匀覆盖Fe粉

和C粉的滤纸具支柱形瓶电脑/

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A.压强增大主要是因为产生了H2

B.pH=4时正极只发生:。2+4e+4H+—2H2。

试卷第2页,共12页

C.负极的反应都为:Fe-2eFe2+

D.都发生了吸氧腐蚀

6.游泳池水质普遍存在尿素超标现象,一种电化学除游泳池中尿素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样品溶液成分见图示),

其中钉钛常用作析氯电极,不参与电解。已知:3NaClO+CO(NH2)2=3NaCl+2H,O+N2T+CO2T,下列说法正确

A.电解过程中不锈钢电极会缓慢发生腐蚀

B.电解过程中钉钛电极上发生反应为2C「-2e-=CLT

C.电解过程中不锈钢电极附近pH降低

D.电解过程中每逸出22.4LN2,电路中至少通过6moi电子

7.我国利用合成气直接制烯燃获重大突破,其原理是

反应①:C(s)+1o2(g>CO(g)AH,

反应②:C(s)+H2O(g)=CO(g)+H2(g)AH2

反应③:CO(g)+2H2(g)=CH,OH(g)AH3=-90.1kJ-mor'

反应④:2CH,OH(g)=CH,OCH,(g)+H2O(g)AH4Vo

反应⑤:3CH,OH(g)=CH3CH=CH2(g)+3H2O(g)AH5=-31.0kJmor'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③使用催化剂,减小

B.反应④中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C.AH,-AH2<0

D.3CO(g)+6H2(g)=CH3CH=CH2(g)+3H2O(g)AH=-121.1kJmol'

8.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三星堆出土了大量文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测定文物年代的“C与互为同素异形体

B.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有大量铜锈,可用明矶溶液除去

C.青铜是铜中加入铅,锡制得的合金,其成分会加快铜的腐蚀

D.文物中做面具的金箔由热还原法制得

9.1,3-丁二烯在环己烷溶液中与浪发生加成反应时,会生成两种产物M和N(不考虑立体异构),其反应机理如图

1所示;室温下,M可以缓慢转化为N,能量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BrBr

(aq)—►(aq)

B.BrBrAH=(E2-Ei)kJ-mor'

C.N存在顺反异构体

D.有机物M的核磁共振氢谱中有四组峰,峰面积之比为2:1:2:2

10.科学家采用如图所示方法,可持续合成氨,跟氮气和氢气高温高压合成氨相比,反应条件更加温和。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Li和H2O作催化剂

B.三步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HI可能是对LiOH溶液进行了电解

D.反应过程中每生成ImolNE,同时生成0.75molO2

11.用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与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时,测得生成Imol液态水时的-

57.3kJ.mol」,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不可能是

A.实验用NaOH溶液的浓度过大

B.实验时搅拌速度慢

C.分2~3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中

试卷第4页,共12页

D.用量取完稀盐酸的量筒直接量取氢氧化钠溶液

12.某公司推出一款铁一空气燃料电池,成本仅为锂电池的木,其装置放电时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

Fe/FeO/Fe2O3

B.放电一段时间,KOH溶液浓度不变

C.充电时,N极的电极反应式中包括:Fe2O,+H2O+2e-=2FeO+2OH

D.放电时,K*从M移向N

13.白磷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P4+3O2=P4O6O己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

P一P198kJ/mol,P一O360kJ/mol,0=0498kJ/molo

含6个P-睢含12个P-0®

根据上图所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计算该反应的能量变化,正确的是

A.释放1638kJ的能量B.吸收1638kJ的能量

C.释放126kJ的能量D.吸收126kJ的能量

二、填空题

14.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电能。

(1)将锌片、铜片按照图装置所示连接,该装置叫做

稀H2sO4

(2)锌片作:极,实验现象是:o铜片作:极,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

(3)下列反应通过原电池装置,可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是(填序号)。

点燃

①CaO+H2O=Ca(OH)2②2H?+O?2H2O③Cu+2Ag*=CF+2Ag

15.相对分子质量为44的烷烧和O2气在KOH溶液中可以组成燃料电池,装置如图所示。在石墨1极上发生的电

极反应为O2+2e+2H2O=4OH

KO蹄液

(1)石墨1极为(填"负”或"正”)极。在石墨2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2)放电时,电子流向是(填字母)。

a.由石墨1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向石墨2极

b.由石墨2极流出,经电解质溶液流向石墨1极

c.由石墨1极流出,经电解质溶液流向石墨2极

d.由石墨2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向石墨1极

16.回答下列问题:

(1)将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可达到低碳排放的目的。图是通过人工光合作用,以CO2和H2O为原料制备

HCOOH和02的原理示意图。电极b作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co2

ab

I—HCOOH

质子交换膜

试卷第6页,共12页

(2)浓差电池中的电动势是由于电池中存在浓度差而产生的。某浓差电池的原理如图所示,该电池从浓缩海水中提取

LiCl的同时又获得了电能。

①X为极,Y电极反应式为

②Y极生成1molCI2时,molLi*移向X极。

(3)一种以脐(N2H4)为液体燃料的电池装置如图所示。该电池用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KOH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负极反应式为,正极反应式为

N2

N凡

电极

17.我国古代青铜器工艺精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出土的青铜器大多受到环境腐蚀,故对其进行修

复和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⑴某青铜器中Sn、Pb的质量分别为119g、20.7g,则该青铜器中Sn和Pb原子的数目之比为。

(2)采用“局部封闭法”可以防止青铜器进一步被腐蚀。如将糊状Ag2O涂在被腐蚀部位,Ag2O与有害组分CuCl发生

复分解反应,该化学方程式为。

(3)下图为青铜器在潮湿环境中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理示意图。

02

①腐蚀过程中,负极是(填"a”或"b”或"c”):

②环境中的cr扩散到孔口,并与正极反应产物和负极反应产物作用生成多孔粉铜锈CU2(OH)3CL其离子方程式为

③若生成4.29gCu2(OH)3CL则理论上耗氧体积为L(标准状况)。

三、计算题

18.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1)如图是Nz(g)和H?(g)反应生成lmolNH3(g)过程中能量的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和H?反应的热化学方程

(2)若已知下列数据:

化学键H-HN=N

键能/kJmol"435943

试根据表中及图中数据计算N-H的键能:kJmor1

(3)用NH,催化还原NOx还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己知:

4NH3(g)+30,(g)=2N,(g)+6H2O(g)AH,"akJ/mol@

N,(g)+02(g)=2NO(g)AH2—bkJ/mol②

若ImolNH,还原NO至,则该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热kJ/mol(用含a、b的式子表示)。

(4)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J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NH,和(NHJ2CO3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

剂,它们与C0?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反应I:2NH3(1)+H2O(1)+CO2(g>(NH4)2CO3(aq)AH,

反应II:NH,(l)+H2O(l)+CO2(g>NH4HCO3(aq)AH2

反应HI:(NH4)2CO3(aq)+H2O(l)+CO2(g)=2NH4HCO3(aq)AH3

试卷第8页,共12页

则与、AH:之间的关系是△%=o

19.CO、凡、CH30H是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

已知:①CO(g)+2H2(g)=CH30H⑴AH-128.lkJ.mor'

②2co(g)+C)2(g)=2CO2(g)AH=-566kJ.mo「

1

③2H,O(1)=2H2(g)+O2(g)AH=+571.6kJ-moF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填标号)。

(2)14gCO(g)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3)表示CH3OH。)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1.5mol由CO和H2组成的混合气体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为425.9kJ,则混合气体中CO、凡的物质

的量分别为mol,moL

(5)等质量的CO(g)、H?(g)、CH30H(1)完全燃烧,放热最多的是(填化学式)。

(6)某些常见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下表:

化学键C=0H—0H—HC=0

47“匕/(kJ.moL)

键能178034634361076

则CO(g)+H2<3(g)=CO2(g)+H2(g)AH=kJ.moL。

四、实验题

20.实验室探究NaHSC)3溶液与O?'的反应。

L如图所示制备(经检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1)仪器a的名称是

(2)写出C中制备NaHSO、的离子方程式

II.探究NaHSO:溶液与cu2*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加人Na:SO.

固体CER:)一n就用无明显变化.

30s时也无明品变化

加入2mLim分为

[CuSO,溶液两齐份

加入NaCI

2mLlmol/L蓝色溶液,3min固体(适量).瞬时无明Q变化,30s时/无色'(体

NaHSO,溶液内未见明显变化>和自色沉淀产生,匕原溶液颜色变浅

已知:硫酸亚铜易溶于水。

回答下列问题:

(3)加入NaCI固体后产生的无色气体和白色沉淀经检验分别是SO]和CuCl,说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加入NaCI固

体发生反应的原因。

a.Cl改变了HSO,的还原性b.CI改变了Cu2+的氧化性

①由实验1、2可知原因a不合理,依据是。

②实验3:用如图所示装置实验,B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因b合理。

i.补全电化学装置示意图.

试卷第10页,共12页

ii.写出B中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中。

iii.请从反应原理的角度解释原因:Cr与Ci?’的还原产物Cu*形成沉淀,,使HSO:与c/"的反应能够反应

完全。

2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一环形玻璃搅拌棒

--温度计

①用量筒量取50mL0.50moi•!/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mL0.55mol-L」NaOH

溶液,并用同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液最高温度。回

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所用NaOH溶液要稍过量?。

⑵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填序号)。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3)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填序号)。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

(4)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1L1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

分别为AHi、AH2、AH3,则AHI、AH2、的大小关系为。

(5)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gym。,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l℃」为了计算中和

热,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起始温度ti/℃终止温度t2/℃

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溶液

120.020.123.2

220.220.423.4

320.520.623.6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AH=(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6)(填“能”或“不能”)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理由是

试卷第12页,共12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甲池中a极与电源负极相连为阴极,电极上银离子得电子析出银单质,b电极为阳

极,水电离出的氢氧根放电产生氧气,同时产生氢离子;乙池中c为阴极,d为阳极,乙池

电极析出0.64g金属,金属应在c极析出,说明乙池中含有氧化性比氢离子强的金属阳离子。

【解析】A.甲池a极上析出金属银,乙池c极上析出某金属,故A错误;

B.甲池a极上析出金属银,乙池c极上析出某金属,故B错误;

m216s

C.甲池的a极银离子得电子析出银单质,2.16gAg的物质的量为n=^=而而篇•=0.02mol,

由Ag++e=Ag,可知转移0.02mol电子,乙池电极析出0.64g金属,说明乙池中含有氧化性

比氢离子强的金属阳离子,Cu2+氧化性强于氢离子,会先于氢离子放电,由Cu2++2e=Cu,

转移0.02mol电子生成O.OlmolCu,质量为m=n-M=0.01molx64g/mol=0.64g,则某盐溶液可

能是CuSCU溶液,故C正确;

D.Mg?+氧化性弱于H*,电解时在溶液中不能得电子析出金属,所以某盐溶液不能是

Mg(NC)3)2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B

【解析】A.镁铝合金密度小,强度大,C919大型客机中大量使用了镁铝合金,A项正确;

B.华为麒麟芯片中使用的半导体材料为硅,B项错误;

C.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中使用的玻璃属于硅酸盐材料,C项正确;

D.对钢材进行环氧涂层的处理可以防止海水腐蚀,D项正确;

答案选B。

3.A

【解析】已知CO(g)的燃烧热AH=-283kJ-moH,可得

CO(g)+O2(g)=CO,(g)AH=-283kJ/mol©,由图可得

N2O(g)+CO(g)=N2(g)+CO2(g)AH=-330+123-229+77=-359kJ/mol®,由盖斯定律,(反应

②-①)x2可得反应2N2O(g)=2N2(g)+02(g),反应热AH=(-359+283)x2=-152kJ-moH,故选:

A。

4.C

【解析】A.反应1为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则AH产0,反应2是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

AH2>0,A错误;

B.反应1的AHLO为负数,反应2AH.0为正数,则AH2>AH1,B错误;

C.由盖斯定律反应1+反应2得到反应3,则AH广AHi+AH?,C正确:

答案第13页,共9页

D.未知△、、小小的绝对值大小,无法判断AH3是否大于0,D错误;

故选:Co

5.B

【解析】A.pH=2.0的溶液,酸性较强,因此锥形瓶中的Fe粉能发生析氢腐蚀,析氢腐蚀

产生氢气,因此会导致锥形瓶内压强增大,A正确;

B.若pH=40时只发生吸氧腐蚀,那么锥形瓶内的压强会有下降;而图中pH=4.0时,锥形

瓶内的压强几乎不变,说明除了吸氧腐蚀,Fe粉还发生了析氢腐蚀,消耗氧气的同时也产

生了氢气,因此锥形瓶内压强几乎不变,B错误;

C.锥形瓶中的Fe粉和C粉构成了原电池,Fe粉作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Fe-2e-=Fe2+,C正确;

D.由题干溶解氧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可知,三种pH环境下溶解氧的浓度都有减小,则都发

生了吸氧腐蚀,D正确;

故答案为:B。

6.B

【解析】A.根据投料及电极的性能可知,a为电源负极,b为电源正极,钢电极做电解池

阴极,相当于外接电流的阴极保护,不发生腐蚀,A项错误:

B.钉钛电极上氯离子失电子生成氯气,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2Cr-2e-C1?T,B项正

确:

C.电解过程中不锈钢电极上水得电子生成氢气和氢氧根,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2H,O+2e—H2T+2OH,其附近pH升高,C项错误;

D.未强调标准状况下,无法计算,D项错误;

故选B。

7.C

【解析】A.催化剂不能改变焙变,A错误;

B.反应④是放热反应,其中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根据盖斯定律:①一②即得到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所以

-AH2<0,C正确;

D.根据盖斯定律:③x3+⑤得3co(g)+6氏(g)-CH3cH=CH2(g)+3H2O(g)

△H=-30l.3kJ«moll,D错误,

故答案选C。

【点睛】

8.B

答案第14页,共9页

【解析】A."C与nc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核素互为同位素,A错误;

B.铜锈为碱式碳酸铜,明矶溶于水,铝离子水解A13++3H2OBA1(OH)3+3H+,溶液显酸

性可与碱式碳酸铜反应而除去,B正确;

C.铅、锡比铜活泼,腐蚀反应中铜做正极,会减缓铜的腐蚀,C错误;

D.古代得到金的方法是淘漉法,D错误;

故选B。

9.C

【解析】A.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由图2可看出,N的能量低于M的,故稳定性N强

于M,A错误;

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411=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即AH=(EI-

1

E2)kJ-mo「=-(E2-Ei)kJ•mol-,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BrBr

(aq)—►(aq)

BrBrAH=-(E2-Ei)kJ-mol',B错误;

HH

C.N中碳碳双键连接两种不同基团,存在顺反异构,顺式:BrH2cCHiBr,反式:

C正确;

HgC^—C—CH-CH

D.有机物M结构简式:核磁共振氢谱中有四组峰,峰面积之比

为2:1:1:2,D错误;

故选C。

10.D

【解析】A.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反应中Li参加了反应,最终又生成了Li,所以Li是催化

剂。虽然在第二步水也参加了反应,第三步生成了水,但总反应为2N2+6H2O3O2+4NH3,

所以水为反应物,故A错误;

B.第二步反应是Li3N和水反应生成LiOH和NH3,没有化合价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故B错误;

C.电解LiOH溶液时,在阴极不可能是Li+得电子生成Li,故C错误;

D.根据总反应方程式:2N2+6H2O=3O2+4NH3,每生成ImolNFh,同时生成0.75mo1O2,

故D正确:

故选D。

11.A

答案第15页,共9页

【解析】A.NaOH溶液稀释过程释放热量,导致中和热-57.3kJ.mol',故A符合题

意;

B.实验时搅拌速度慢,导致热量散失,测得中和热△”>-57.3kJ.mor1,故B不符合题意;

C.分2~3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中,导致热量散失,测得中和热△”>-

57.3kJ.mol1,故C不符合题意;

D.用量取完稀盐酸的量筒直接量取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被部分反应,导致测得中和热

AH>-57.3kJ.mo「,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D

【解析】由图可知,放电时,N极Fe失去电子作为负极,则M极为正极,充电时,N极为

阴极,M极为阳极,据此分析作答。

【解析】A.Fe为活泼金属,放电时被氧化,所以N为负极,Ch被还原,所以M为正极,

选项A正确;

B.放电过程中的总反应为Fe与02反应得到Fe的氧化物,所以KOH溶液的浓度不变,选

项B正确;

C.充电时,N极为阴极,铁的氧化物被还原,包括Feq3+H2O+2e-=2FeO+2OH\选项

C正确;

D.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则放电时,K+从N移向M,选项D错误:

答案选D。

13.A

【解析】拆开反应物的化学键需要吸热能量为198x6+498x3=2682kJ,形成生成物的化学键

释放的能量为360x12=4320kJ,二者之差为释放能量4320kJ-2682kJ=1638kJ。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4.(1)原电池

+2+

(2)负不断溶解正2H++2e=H2TZn+2H=Zn+H2f

⑶②③

【解析】(1)

将锌片、铜片按照图装置所示连接,电流表显示有电流通过,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该装置

叫做原电池;

(2)

反应中Zn不断溶解,失去电子变成Zn2+,是负极,铜片上H+得到电子生成H2,为正极,

电极反应式为2H++2e=H2T,总反应式为Zn+2H+=Zn2++H2T;

(3)

答案第16页,共9页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①不是氧化还原反应,②③都是

氧化还原反应能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为②③。

2

15.(1)正0^8+26(7/7--2()6-=3CO3+17H,O

(2)d

【解析】由题目中烷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可知该烷烧为C3H8;在原电池中,负极失去

电子,正极得到电子,电子由负极经导线移向正极。

(1)

在石墨1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02+26-+2也。=40"-,在该电极02得到电子,故为原电

池的正极;在石墨2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3Hlj+26。H--20e-=3CO32-+17凡O;

(2)

在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经导线移向正极,故d项正确。

16.(1)正极CO2+2H++2e=HCOOH

(2)正极2Cr-2e=Cl2t2

(3)N2H4+4OH--4e=N2+4H2OO2+2H2O+4e=4OH

【解析】(1)

图中装置没有外加电源,属于原电池装置,C02在电极b附近转化为HC00H,发生还原反

+

应,因此电极b作正极;结合得失电子守恒可知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CO2+2H+2e=HCOOH:

(2)

①由图可知原电池装置电极X附近H+转化为H2,发生还原反应,则X为正极;Y电极为

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C「-2e=C12T;

②由电极反应式2C「-2e-=C12T可知Y极生成1molCk时,转移电荷数为2mol,则有2molLi+

移向X极;

(3)

燃料在负极失电子,即负极反应式为N2H4+4OH--4e-=N2+4H2O;氧气在正极得电子,正极反

应式为O2+2H2O+4e=4OH,

17.(1)10:1

(2)Ag2O+2CuCl=2AgCI+Cu2O

2+

(3)c2Cu+3OH+Cr=Cu2(OH)3CH0.448

【解析】⑴

根据N=3XNA,青铜器中Sn、Pb的质量分别为119g、20.7g,则该青铜器中Sn和Pb原子

答案第17页,共9页

119207

数目之比为时布=加;

(2)

复分解反应为相互交换成分的反应,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2O+2CuCl=2AgCH-

C112O;

(3)

①负极发生失电子的反应,铜作负极失电子,因此负极为c,其中负极反应:Cu-2e=Cu2

-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②正极产物为OH\负极产物为C/+,两者与C「反应生成CU2(OH)30,其离子方程式为

2+

2CU+3OH-+CI=CU2(OH)3CU;

③4.29gCU2(OH)3C1的物质的量为O.O2mol,由Cu元素守恒知,发生电化学腐蚀失电子的

Cu单质的物质的量为0.04mol,失去电子0.08mol,根据电子守恒可得,消耗。2的物质的

量为竺箸=°.。2mol,所以理.论上消耗氧气的体积为0.448L(标准状况)。

18.N2(g)+3H.(g)U2NH3(g)AH=-92kJ/mol390*

4

【解析】(1)先求出此反应的焰变,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再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2)根据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总键能减去生成物的总键能计算:

(3)利用盖斯定律计算;

(4)利用盖斯定律计算。

【解析】(1)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应为放热反应,生成Imol氨气放出46kJ热

量,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g)=2NH,(g)AH=-92kJ/mol;

故答案为N2(g)+3H2(g)=2NH3(g)AH=-92kJ/mol;

(2)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总键能减去生成物的总键能,设N-H的键能为x,则

943kJ/mol+3?435kJ/mol-6x=-92kJ,解得x=390kJ/mol;

故答案为390;

4NH,(g)+3O2(g)=2N2(g)+6H,O(g)AH-akJ/mol

②N2(g)+O2(g)=2NO(g)AH2—bkJ/mol

利用盖斯定律将①-3x②可得4NH3(g)+6NO(g)=5NKg)+6H2O(g)△H=3b-akJ-moll,则

ahA

ImolN&还原NO至N,的反应热为咛■.

4

故答案为当

4

(4)根据反应反应I:2NH3(1)+H2O(1)+CO2(g)=(NH4)2CO3(aq)AH,

反应n:NH3(1)+H2O(1)+CO2(g)=NH4HCO3(aq)AH2

答案第18页,共9页

反应HI:(NH4)2CO3(aq)+H2O(1)+CO2(g)=2NH4HCO3(aq)AH3

可知:反应in=反应nx2-反应i,因此△H.3=2AH2-AHJ;

故答案为2AH2-AH]。

19.⑴①②

(2)141.5kJ

3

1

(3)CH,OH(I)+-O2(g)=CO2(g)+2H2O(l)AH=-726.5kJ-moP

(4)10.5

⑸也

(6)-40

【解析】(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可知,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①②;

(2)根据方程式②可知,56gCO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66KJ,则14gCO(g)完全燃烧

放出的热量为141.5KJ;

(3)根据盖斯定律计算②xg-(③+①)得到表示CH30H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H,OH(l)+|o,(g)=CO2(g)+2H2O(l)AH=-726.5kJ-mor';

(4)设n(CO尸xmoL则n(H»=(L5-x)mol,根据二者的热化学方程式可列方程:

-x566+x571.6=425.9,283x+428.7-285.8x=425.9,解得x=0.1,故答案为:1;0.5;

22

(5)1g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至彳=142.9kJ/g;

IgCO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II墨=101IKJ/g.

1g甲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笔处=22.7kJ/g,故故H2放热最多;

(6)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键能减去生成物的键能为:

1076kJ/mol+2x463kJ/mol-2x803kJ/moI-436kJ/mol=^l0kJ/mol;故AH=-40kJ-mor'1)

20.(1)分液漏斗

(2)SO2+OH=HSO;

(3)实验2中A烧杯加入氯化钠固体后,电流计和溶液中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或与实验1现

象相同Cu2++CF+e=CuClJ降低c(Cu+),可以提高CF+的氧化

答案第19页,共9页

【解析】(1)仪器a为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2)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备NaHSCh的离子方程式为:SO2+OH=HSO;,故

答案为SOz+OH—HSO;;

(3)①对比实验1和实验2,在NaHSCh溶液附近添加NaCl固体后电流计和溶液中均未发

生明显变化(或与实验1现象相同),可知氯离子并没有改变HSO、的还原性,故答案为实验

2中A烧杯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