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文明之光》-彩陶之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美术-《文明之光》-彩陶之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美术-《文明之光》-彩陶之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美术-《文明之光》-彩陶之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美术-《文明之光》-彩陶之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明之光教学设计课题:文明之光——彩陶之美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

能够从原始社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中认识彩陶艺术。2、方法与过程目标:

能够运用相关美术、历史知识,从作品的时代、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分析和评述彩陶的艺术特点。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彩陶艺术的欣赏,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彩陶的造型、纹饰和用途。教学难点:彩陶纹样演变。教具准备:课件,视频、图片资料、学案、纸、红黑白三色记号笔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出示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制陶场景复原照片。师:同学们分析一下图中是一个什么场景?生:制作陶器场景。(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对比素陶和彩陶的不同,早在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勤劳、聪慧的先民,以土为材,以水为媒用火烧制出了质朴的低温陶器,经过矿物质颜料的美化,造就了精彩绝伦的彩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神奇的彩陶世界,去感受新时期时代的彩陶之美(板书课题)二、新授(一)识陶1、彩陶文化类型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发掘出了很多不同文化类型的精美彩陶,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最具代表性的彩陶文化是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彩陶和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文化彩陶。2、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据此上节课我们布置的课下收集整理有关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资料,大家都准备好了吗?比一比:彩陶知识收集整理分享。由每个组选一名代表发言总结,分别从时代、造型、纹饰、工艺、文化代表类型等方面共同完成表格内容。教师总结,同学对于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分析完成的都非常好。让我们再次给予他们掌声鼓励。赏陶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之间即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每一个时期的彩陶都极具魅力,我们怎样来欣赏它呢?师生交流:彩陶器形、彩陶纹饰两方面来进行欣赏。(板书器形、纹饰)1、器形之美彩陶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工具,其器形设计也是让人叹为观止。欣赏《旋纹尖底瓶》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你能尝试根据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并由此想象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吗?(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推断器型设计原理)旋纹尖底瓶:是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的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

器型对称均衡,两边有耳,便于携带(1.主要用途为盛水,相当于现在的旅游水杯。2.瓶腹两侧有可穿绳的耳,汲水时能自然下沉,注满水后可用绳提出水面。尖底可以直接插入松软的土中,以防倾斜使水外溢。)

展示旋纹尖底瓶自动取水示意图,总结利用了水葫芦的原理,是彩陶器型中最具设计思想的,这也是人们在不断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实践而来。展示《白陶鬶》(象形造型设计)《陶埙》(最早的古乐器人类智慧的结晶)《白陶鬶》造型别致的器物,即实用又美观,是烧水的容器。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稳定性原则为基础,根据鸟形塑造的象形陶器。《陶埙》(最早的古乐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时期时代的器形设计思想超前,将彩陶器形与功用完美结合到一起。彩陶器形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造型样式千变万化,充分体现了制陶者的艺术才能和乐此不疲的创造热情。2、纹饰之美我们再次回到这件《旋纹尖底瓶》彩陶精品,除了它让人惊叹的器形设计之外,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瓶身上的纹饰。这些各式各样的纹饰装点得彩陶更加无以伦比。彩陶的装饰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入窑烧制后于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陶器表面利用矿物质颜料描绘图案所呈现的红、白、黑的色彩更是我国先民继发明陶器后的又一杰出创造。因此在陶器表面呈现出的赭红、白、黑的色彩,是彩陶的专有元素,也是彩陶的代表性特征。不同时期文化中的彩陶纹饰多种多样,主要分为花卉图案、几何形图案和少数动物纹等类型。①美丽的多方连续图案,均衡对称,活泼生动。展示《旋纹尖底瓶》展开的纹饰,同学分析谈感受?分析《旋纹尖底瓶》的旋涡纹,利用旋转的旋涡和纹饰做对比。描绘水波纹、旋转纹图案。这些图案匀称、流畅,十分精彩,看上去真有行云流水之感,纹饰设计来自于对水流的观察,采取动的形态和格式,极具动感,使人觉得轻松活泼,平和而亲切。纹样为美丽的多方连续图案,均衡对称,活泼生动,体现了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之美。②纹样与造型完美的结合欣赏《旋纹敛口瓮》分析观察纹饰。注重纹样与器型、视角的关系,力求相互协调。平视和俯视时都可以看到完美的纹样。彩陶纹样的这种精心设计使得纹样与造型也做到了完美的结合。③纹饰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在彩陶的纹样中还有少量的人形纹图案。欣赏《舞蹈纹彩陶盆》体会先人们的精神价值和审美趣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的装扮,说说他们为什么跳舞?具体分析,视频体验。面对这些五千年前的历史遗存,我们很容易想象到历史中讲述的原始氏族社会的情景:男耕女作。没有剥削,没有奴役,一幅平等和谐的社会景象。总结:彩陶的器型和纹样有着密切的联系。彩陶纹饰真实再现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习俗,也体现了他们的精神价值和审美趣味。④纹饰的演化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出示《变体鱼纹彩陶盆》分析:这件彩陶盆上的图案表现的是什么形象?师生交流(鱼纹)你是怎么观察出来的呢?我们将它和真实的鱼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出示鱼的图片,学生观察分析鱼身体的哪些部位接近三角形。教师总结这件彩陶盆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变体鱼纹彩陶盆》鱼形图案来自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创造。出示三个不同时期的《鱼纹彩陶盆》学生分析时间前后关系。早期和晚期有何不同?生:鱼的特征一个画的真实、具象,另一个抽象。出示鱼纹演化图,学生分析从具象纹样到抽象纹样都有哪些改变?谈谈具象与抽象的彩陶装饰纹样给你的不同视觉感受?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去分析变化和不同感受。利用演化图学生参与逐步分析。《鱼纹彩陶盆》里的鱼跟现实中的鱼比较接近,注重鱼的形态特征描绘;《变体鱼纹盆》的鱼纹比较简洁、概括,他们将鱼的头部和身体部位都做了三角形的几何化处理,再在三角形内画以圆圈点,形成了两个相对鱼头的简化、象征形式,鱼的身体部位也处理成了黑白对应的三角形图案,整个纹样黑白互衬,成一带状;先人用几何图形的形式重新诠释了鱼的造型,具有非常强烈的装饰感,使我们不再聚焦于鱼的形象,将我们的目光吸引到了几何图形的形式美感上,随器型而流动,具有非常强的整体装饰感。教师总结:鱼纹图案从具象纹样经过简化和抽象(几何化、符号化)形成了抽象的几何纹样。彩陶纹饰的发展从写实到抽象,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是远古人类审美思想进步的体现,是中华远古文明的一道耀眼光芒。鉴陶学习实践活动一:小小鉴赏家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学案资料从器形、纹饰、所属文化类型、功能四个方面进行欣赏。2.把讨论结果记录在下方表格中。3.音乐停止,我们鉴赏活动就结束。选小组展示鉴赏结果,师生交流。三、体验远古文明这些不同文化类型的彩陶器形纹饰,让我们无比感叹远古时代先民们的智慧和审美情趣。魅力无穷的彩陶纹饰传承了中华千年文明,它们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1、学习实践活动二:画陶根据本课所学知识,选用合适的纹样在彩陶器物图形上进行装饰美化。练习要求:纹样:参照彩陶纹饰资料,设计适合器形的纹样装饰彩陶,要求纹样整体简洁大方与器形完美结合。步骤:①、起稿②、填涂颜色2、作品展示自评、互评、师评相互结合。评价主要通过器形、纹饰(重点内容)、色彩方面体现。四、知识拓展1、意形结合的图案,为中国文字的诞生奠定基础。2、彩陶纹饰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课下建议同学们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题材收集、归纳整理彩陶纹样,用它们来装饰美化我们生活中的陶制器具用品和生活用品。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大部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对新鲜事物较敏感,并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以直观形象,通过图片及视频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2、学生对彩陶造型别致的器形很感兴趣,需要在课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引导使学生敢用自己的想法进行评析作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向学生介绍彩陶的纹饰演变特点,通过图片和图示,加强小组讨论进而让学生理解纹饰由具象纹样到抽象纹样的演变规律,从而完成对彩陶纹饰的创作。效果分析本节是文明之光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彩陶的欣赏,主要帮助学生通过欣赏学习,强化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兴趣,提升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具体教学效果分析如下:1、在第一环节彩陶的造型欣赏,学生通过欣赏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彩陶作品,了解器形和功用的完美结合。体会古人精湛的创造能力和高超的工艺制作能力。增强美术中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2、彩陶纹饰欣赏环节,通过分析《旋纹尖底瓶》、《舞蹈纹彩陶盆》上的纹饰,使学生深刻体会纹饰设计注重器形的结合,纹饰所展现的远古时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文化,彩陶所体现出的历史研究价值,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增强图像识读及审美判断的能力。3、利用所学开展实践体验环节,使学生深刻体会彩陶纹饰的装饰美感,增强美术表现及创意实践的培养。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课堂作业结果看,重点知识得到落实,难点知识得以突破;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节选自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本课型属于“欣赏.评述”领域。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偏重“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要求,也包含“造型·表现”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课后反思《文明之光》一节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偏重“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要求,也包含“造型·表现”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渗透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美术素养。课堂中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一、由形象直观入手,揭示课题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导入环节我采用了展示远古时代制陶的场景和实物陶器,通过师生交流,渗透文化理解的美术素养使学生入情、入境,顺理成章揭示了课题。二、从体验实际出发,掌握方法为了让学生了解彩陶知识,掌握欣赏方法,通过经典彩陶作品的欣赏,分组讨论。利用欣赏观察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彩陶纹饰的表现手法,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彩陶纹饰可以通过简化,几何化、符号化的方法由具象纹样到抽象纹样的演变。通过画陶实践环节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彩陶纹饰的装饰手法。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及创意实践的能力。对于教学评价还需加强,教师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否得到提升。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是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教师要细心观察,从中发现学生自己的思想,可以在他们的学习态度上,甚至从反面挖掘闪光点,燃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