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研究生论文范文10篇_第1页
刑法研究生论文范文10篇_第2页
刑法研究生论文范文10篇_第3页
刑法研究生论文范文10篇_第4页
刑法研究生论文范文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研究生论文范文10篇

10年,可以使一个蹒跚的幼儿成长为康健的少年,可以使一株幼嫩的新芽抽枝为青葱的树苗。10年间,学校讨论生训练经受了初期摸索、规范前行、追求质量的进展道路,为学校由教学型院校向教学讨论型院校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义军教授指出,学校讨论生训练开办10年来,为学校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训练形象,形成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或许以下一组数据更能诠释“10年快速进展”的含义:2024年,招收首届讨论生25人,2024年,招收第10届讨论生270人;2024年,2个专业点,2024年,20个专业点;2024年,校内导师9名,2024年,校内导师125名,校外兼职导师89名。2024年,培育单位2个。2024年,培育单位7个。2024年,拥有6个一级学科授予权……10年,在讨论生训练的道路上,我们始终在前行。

制度建设,为讨论生训练保驾护航

《孙子兵法》讲求“谋定而后动”,对于学校讨论生训练同样适用。如何将“开办时间晚”的后发劣势降到最低?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讨论生训练正规化?从制度建设开头。

经过讨论生训练初创时的建章立制和2024年10月较大规模制度修订两个阶段,目前,学校已经构建了讨论生培育与管理的基本规范。

在讨论生训练起步之初,首任讨论生到处长史柏年教授就带领同事们先后深化考察多所同类院校的讨论生训练工作,借鉴别人的阅历,先后制定出台了《硕士讨论生导师遴选及管理方法》《硕士讨论生学籍管理规定》《讨论生入学考试命题细则》《讨论生招生考试保密细则》等制度。

然而任何制度都不能保证一劳永逸,随着学校讨论生训练的快速进展,10年前制定的20多项制度有的已经不能满意现阶段的需求。

2024年,学校对讨论生处和同学处就讨论生培育和同学事务的相关工作进行了重新分工,在此基础上,讨论生处根据讨论生培育流程和规律,设置了招生办、培育办、学位办,细化了岗位职责,为规范讨论生培育与管理奠定了基础。

2024年10月,讨论生处启动了讨论生训练开办以来其次次较大规模的建章立制工作,召开首届讨论生训练论坛,向学校提交了《讨论生训练与管理制度修订草案绿皮书》。

在现任讨论生到处长王文的牵头下,在梳理已有制度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论证,讨论生处修订和完善了《硕士讨论生课程考核及成果管理方法》等7项制度,新增了《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实施方法》等15项制度,同时废止了《硕士讨论生学籍管理补充规定》等3项制度。

至此,学校构建了完整的讨论生训练制度框架,使学科建设、培育方案制定、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同学学术资助与学术规范有了制度依据。

完善的制度体系对讨论生训练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王文介绍说,就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讨论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方法(试行)》和《关于启用“学术不端行为文献检测系统”的暂行方法》两项制度来说,“讨论生阶段,反对学术不端、学术抄袭,提倡学术诚信是讨论生处一项很重要的管理任务,两项制度从讨论生的科学讨论、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评价等诸多环节规范讨论生学术行为。”特殊是“学术不端行为文献检测系统”的启用,使得讨论生论文在开题、中期答辩和终期答辩之外,又增加了一道关口,极大推动了其论文质量的提升。

提质量、显特色,抓住讨论生训练的生命线

早在十几年前,学校的本科生训练就提出了“狠抓质量和特色”,并形成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理念。同样的,讨论生训练也离不开质量和特色。质量,是讨论生训练的生命线;特色,有助于提升讨论生训练的核心竞争力。

或许10年来讨论生专业点的增加和学科授予权的提升,也表明白上级部门和社会对学校讨论生训练质量的认可:2024年,取得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训练、刑法学两个专业点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经济、经济法学、社会学、新闻学5个专业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2024年,获批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闻与传播学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自主设置了数量经济学、外国哲学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了青年与国际政治、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训练两个名目外专业。这是学校专业点设置从名目内进展到名目外布点的有益尝试。

讨论生处根据学校要求抓好顶层设计,而详细的培育行为却更多地需要各院系去实施和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伟认为,该院讨论生培育已经具备了不同学科相互支撑,形成增量协调优势。青少系主任吴鲁平也指出,该系讨论生导师人数不断增加,导师队伍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结构日趋合理。为该系不断探究并创新思政专业人才培育的新模式供应了理论和实践支持。讨论生处表示,近年来,学校讨论生生源较办学前期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也为讨论生训练质量的提升供应了保障。

详细到培育层面,各院系都有相应的“提升质量”的做法。比如,青少系为了调动同学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每学期都会支配同学作文献解读和课堂呈现,呈现结束后由同学争论和老师指导。同时,为了“逼”着同学增加阅读量,该系实行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在论文考核和平常成果考核外,增加一项期末考试,3个小时的开卷考试,有5道题,只有对老师布置阅读的书目作深化阅读,才有可能知道如何作答。

不仅在教学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同样也对质量紧抓不懈。

2024届青少系讨论生申洁对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记忆深刻。“我本科是新闻专业毕业的,所以在讨论生的论文选题上我就想选和纪录片相关的一些选题,这样我会更有力量去做好。”申洁告知记者,“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一遍就过的,我当时想选的是西欧纪录片中的中国印象,由于西欧的纪录片制作进展历史很长,作品时间跨度大,选用价值更高。但是开题之后,老师对此予以了反对,认为时间跨度大、选材范围广未必是一件好事,反而有可能造成杂乱无章,得不出正确结论。所以在导师王文教授的建议和指导下,我最终选了《2000年后美国涉华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讨论》这个主题。”

开题遭受波折,申洁感受到了毕业论文考核的严格和严谨。但这只是毕业论文考核的第一个环节而已。在中期答辩到来之前,申洁走访了国家电影博物馆和中国电影资料馆,通过查阅资料和馆内资料管理员访谈等形式了解相关状况。后来还和新闻系的老师了解相关的纪录片资源,力争做到最好。对于论文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尽管记得不是很清晰,但她非常坚决地告知记者:“我在论文里面确定标明白!”由于青少系对学风抓得很严,所以申洁丝毫不敢松懈。事无巨细,只要导师提过的修改意见,还有她自己想到的,都一一作了严谨求证并在论文中作了标注。经过充分预备,申洁最终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她的论文还被评为优秀。

据了解,青少系现在讨论生论文答辩实行导师回避制,并邀请校外专家参加答辩,力求公正和严谨。

在抓质量的同时,学校讨论生训练着力体现出中青院的特色。2024年,时任讨论生到处长的陆玉林提出,“中青院的讨论生道路,正在走出自己的特色”,“申硕时,我觉得最难的是如何提炼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及规划专业培育的讨论方向,方向的延长正是特色的突显。通过在本科毕业生中的调研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总结在本科训练过程中已有的特色训练意识,结合参考其他重点高校的办学阅历,最终,学校讨论生训练的专业特色浮出水面:围绕‘青年’这一方向作为科研和教学的重点,进一步寻求特色,增加优势。”

思想政治训练专业是最早落户中青院的硕士专业点之一。在“申硕”过程中许多专家就说过,“像中青院这样一所院校,应当有思想政治训练专业,而且应当办好。”王义军指出,“我们与其他学校的思想政治训练专业不同,我们有明显的针对性,我们突出的就是青年特色。”

“青年特色”从学科布点、课程设置、学术讨论、论文撰写等多个方面都有体现。王文认为,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本科的专业学科建设为基础,讨论生训练凝练和提升了青年特色。如“青年与青年工作讨论”“思想政治训练理论与实践”“青少年犯罪及少年司法”“青少年社会工作”“传媒与青少年”等,它们或是讨论生培育的一个专业方向,或是一门课程。其次,讨论生训练的开办突破了学校现有专业学科设置的局限,设置了本科无法完成的任务,如“青年与国际政治”“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训练”专业点的设置,都与“青年”和“政治”亲密相关,将来讨论生训练还将掩盖更多与“青年领导力”等相关的政治学管理学学科专业。再次,在学科专业特色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究。比如,“青年与国际政治”最初只作为青少系讨论生训练的一个方向,随着一些课程的建设和开设,整合了一批师资,撰写出版了系列丛书,经过若干年的特色培育,讨论生论文选题逐步集中在“青年与‘大国形象’”“青年与‘公共外交’”等讨论领域。时机成熟,该方向已经建成为一个专业点,并将在2024年单独招生。最终,讨论生训练学科专业特色的培育也是学校进一步申请博士授予权的生长点。

三管齐下,探究讨论生人才培育模式

在讨论生训练已经渐趋大众化、讨论生水平越来越“水”而饱受诟病的今日,中青院应当怎样培育讨论生?能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讨论生人才培育之路?为此,学校进行了不断的探究和尝试。

2024年,学校加大了对讨论生训练的投入,增设了学科点负责人专项、同学课题专项、同学境内外沟通与学术活动专项、教材建设与出版专项、试卷库建设专项以及优秀硕士论文出版专项等。并在院系一级增设学科建设专项。以一个个专项为抓手,讨论生人才培育模式的图景越来越清楚。

王文介绍说:“三管齐下的方式为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注入了强劲动力――主修文献阅读名目的编订着眼于提升同学学术素养,科研课题的训练着眼于提高同学的创新力量,海外访学和沟通互换实际上是同学对外视野的培育。”

各专业的主修文献阅读名目规定了同学在讨论生学习期间必需阅读的文献资料,包括中文著作、重要中文期刊、外文著作、重要外文期刊和重要互联网资源5个部分。目前,已完成26个专业(方向)的主修文献阅读名目编订。编订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各专业详细的编订内容需要导师们商讨定夺。确定讨论生主要阅读的文献及阅读量,到中期考核就是以考核这些文献的阅读状况来检验同学的阅读量,以及他们对此的解读力量。

刚刚进入讨论生学习阶段,讨论生面对繁杂的现有讨论成果,辨别力量非常有限,经常在阅读文献时做一些无用功。吴鲁平教授告知记者,他曾把一些讨论文献分发给同学,让他们对文献根据学术水平、课题前沿性等标准作一个分类,许多同学的分类结果表明,他们对此没有正确的认知。

笔者了解到,虽然各院系、导师都会向同学推举一些本事域的前沿讨论成果,以及高水准的学术著作或文章,但是像这一次这么系统而完整,并且整理成主修文献名目的行为,还是第一次。所以名目一出台,许多研二研三的同学都表示很圆满,“主修文献名目‘相见恨晚’。”他们在自己“补补课”的同时,也相信名目会给将来几届的讨论生供应很大的关心。

除此之外,学校还始终致力于对讨论生科研力量的培育和对外视野的拓展。在最新修订的2024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讨论生培育方案》中明确注明“硕士生一般用1/2时间从事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其他时间进行学术讨论、社会实践及教学实习等”。2024年,首次对讨论生课题进行专项资金资助,周期一般为1年,目前第一批课题成果已经进入最终的整理汇总阶段。其次批的推行工作也已绽开。

其实对于完成一项高质量、高学术水准的论文来说,1年的时间难免仓促。那么学校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在讨论生中推行课题论文的目的是什么呢?“训练同学讨论力量,为将来的毕业论文乃至更高层次的学术讨论要求做预备。”王文说。

的确,尽管时间紧急,但获得课题的各个院系对此却始终严把质量关。把讨论主动权转交给同学,并不意味着导师在此期间会扮演“甩手掌柜”的角色。2024级社会学讨论生郑彩侠,是该项目的首批受益者。谈及此事,郑彩侠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原来她当时有两个题目,一个是关于白血病儿童的,一个是司法和社会工作。虽然对两者都很感爱好,但是二者之中只有一个能够成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这个时候出台了‘讨论生课题’项目,我当时很兴奋,由于这两个自己都感爱好的课题都能够连续下去了。”郑彩侠最终选择了《司法社会工作在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的作用探析》作为“首推课题”的讨论主题。她的导师许莉娅多次找到她,从论文结构、讨论思路多个方面进行了严谨的指导。郑彩侠回忆,“有一次,我论文的一部分没有做好,就发给了老师。那接下来的几天我都没有睡好觉,做梦都梦到老师了。后来,还是赶在老师出差回来之前,又重新仔细做了一遍,这样才安心。”

青少系思想政治训练专业的一名讨论生也向笔者表示,讨论生课题项目很有意义,“一班级的讨论生需要把握一些高级的统计软件,同时还要学习定性和定量讨论的相关方法。在课题讨论过程中,学到的相关方法有了用武之地,在正式的毕业论文之前,能用这样近乎实战的机会来实践,查漏补缺。”

谈到对外沟通,王文特殊确定了某些院系的“1位导师,2个课堂,3所学校”的“123培育模式”,即每名讨论生都有一个导师负责(主要是针对学术型硕士而言,专业型硕士配备双导师),同时参加校内学问课堂和校外实践课堂的培育,学校供应机会输送部分讨论生赴海外或国内其他高校(中青院+国内一所闻名高校+国外一所闻名高校)互换学习或访问学习。“我们始终致力于为同学供应最好的平台和资源。”

对于“3所学校”,学校已经初步完成探究和尝试,和西南政法高校建立起良好的讨论生互换沟通机制,已有3批讨论生互派学习;和贵州省铜仁市建立合作关系,为同学实践供应了良好机会。国外高校的拓展方面,已与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国的部分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24年暑期,首批讨论生已经赴美访学。

“训练是良心事业,训练政策走了弯路,毁掉的就是一届同学,这样的代价太大,学校本着对同学负责的态度,要坚决避开此类现象发生。这也是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的初衷所在。”王文说。

王义军表示,将来,学校将连续拓展讨论生训练的新领域,加强在对外合作和联合培育方面的工作。“将来,我们将连续把讨论生训练放在学校进展的重要位置,这不仅仅是学校进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为国家进展培育人才的客观需要。”

明显本案整个过程都是由司法机关主导的,对本案是根据法律规定重新启动对钟某的减刑程序,还是应当保障罪犯的基本权益认可前述裁决?为解决该问题,下文围绕:(1)检察机关在减刑程序中的角色担当;(2)如何把握减刑的基本条件;(3)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的连接适用问题;(4)长期羁押及减刑错误的处理这四个问题绽开讨论,通过对本案的深化分析探究检察机关对减刑庭审进行监督的价值、目标、程序等。

一、检察机关在减刑庭审中的角色担当

关于检察机关列席减刑假释庭审进行监督,有人认为这种监督程序形式化、任意化程度较大,也有人认为庭审过程唯成果论,兼听各方流于形式。据此相当多的学者提出推动减刑程序诉讼化,如加入利害关系人质证制度、辩护人制度等。但笔者并不认同对减刑庭审程序进行过度诉讼化改造,基于三个理由:一是过度诉讼化会严峻降低司法效率。据统计,2024年全国法院共办理减刑、假释案件559730件,相比较而言,办理刑事案件779641件,而广东省检察机关办理减刑假释案件的司法人员比例是公诉部门办理一般刑事案件的3.3%,假如完全诉讼化改造,将增加特别浩大的人力资源和司法成本耗费,极大降低司法效率。二是利害关系人介入会引起减刑不公。首先,利害关系人意见与罪犯减刑条件并无打算性相关度,会引起罪犯减刑机会和幅度不公平。其次,并非每种犯罪都有明确被害人,就犯罪危害性与人身危急性程度而言,无被害人的犯罪并不肯定弱于有明确被害人犯罪,如贩卖不肯定弱于有意损害。假如被害人出庭意愿与力量不同也会导致同等情形罪犯减刑不公。三是减刑庭审审查内容相对简洁。审查内容主要涉及罪犯的犯罪事实与情节、监管改造表现、认罪悔罪表现、缴纳罚金情节等,极少涉及事实争议和证据拒绝,庭审过程很难证明执法违规或存在职务犯罪,难以否定刑罚执行机关评定的罪犯改造成果,因此没有必要吹毛求疵的过度增加诉讼投入。

笔者认为减刑庭审程序既无须过度诉讼化,而且庭审监督也并非形式化,将减刑书面审理改造为开庭审理,本身就蕴含以程序公开确保实体公正的重要价值,当然检察机关也应发挥乐观作用确保庭审监督不走过场。检察机关应当从以下三个角色来担当责任:一是审查改造表现。对于罪犯改造过程中的表现,可以通过审查案卷、询问管教与罪犯、约谈同仓罪犯等方式多方核实。二是训练引导罪犯。既然报应和预防犯罪共同构成刑罚目标,减刑结果就应当是刑罚目的阶段性实现,而不仅仅是刑罚期限缩短;庭审过程中检察机关既要监督减刑合法性,又要释法说理使其明辨是非,切实削减重新犯罪。三是订正不当管理。假如罪犯在与国家制裁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遭受非法暴力损害,将会增加其倾向,降低其悔罪程度。假如发觉由于监管方式简洁粗暴导致罪犯消极改造、抗拒改造的,要依法处置,既保障其合法权益,又要订正不当监管方式,罪犯由于不当监管产生无望心情甚至铤而走险的现象并不罕见,因此检察机关对此要多方核实,公正处置。本文案例中钟某的权益受到严峻侵害,检察机关应当从保障钟某权益角度依法履行监督职责。

二、如何把握减刑的基本条件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列席庭审监督的首要任务就是判定罪犯是否符合法定减刑条件。对减刑的基本条件,《刑法》第78条表述为:“仔细接受训练改造,仔细遵守监规,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据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绽开论述:

(一)审查“认罪悔罪表现”

所谓“认罪悔罪表现”,即罪犯对犯罪危害表露忏悔,并能通过改造表现加以印证。检察机关通过案卷审查、法庭调查等全面核实罪犯的犯罪与改造情节,包括累犯、未成年犯、老年犯、病犯、数次再犯、数罪并罚、重大立功、缴纳罚金、刑事和解等,从罪犯改造难度与改造效果两个方面综合评定其认罪悔罪表现。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罪犯在庭审中不服判决提出申诉的情形,引发对其认罪悔罪表现的质疑。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详细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条第2款,“对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提出申诉的,要依法爱护其申诉权利,对罪犯申诉不应不加分析地认为是不认罪悔罪”。如刘某有意损害案中刘某否认其参加犯罪,但经过案卷和当庭审查发觉,同案犯全都指证其参加犯罪,有犯罪嫌疑人供述、现场监控等视听资料和砍刀等物证共同佐证形成了坚固的证据链条,能够形成其参加犯罪且是主犯的唯一结论,经过对其训练后其仍旧声称自己没有参加犯罪,明显是无正值理由申诉,据此检察机关当庭建议刘某无认罪悔罪表现,不符合减刑条件。但某些罪犯并不否认自己主要涉案事实和证据,只是认为定性错误、量刑过重或有其他申诉理由的,笔者认为应当维护其正值的申诉权。本案中钟某认为人身自由权受到侵害提出申诉,不应当认为是无正值理由的申诉,应当爱护其申诉权。

(二)审查“仔细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表现”

检察机关要审查罪犯考核期间扣分与惩罚状况,这是罪犯减刑是否符合条件的重要考察方面,但是不能简洁书面判定。大部分罪犯入狱前恶习满身、脾气急躁、规范意识差,监狱推行军事化管理有利于罪犯行为模式走向正轨,但是严格管理之下相当多罪犯会由于生活习惯或劳动细节扣分,如上厕所没有打报告、被子没有叠整齐等,假如这种违规扣分状况不是特别频繁,而且主要集中入监初期,但后来有所改善,笔者认为可以宽宥。但是对于严峻违规甚至违法现象,如由于自伤自残、打架斗殴、私藏危急物品、逃离监管等行为被作出严峻的行政处分的,要严格把握其减刑标准。假如处分时间距离提请减刑时间接近的,或罪犯屡犯与其犯罪性质类似的违规行为的,比如罪犯聚众、诈骗犯骗取工分、暴力犯罪殴打他犯等,笔者认为应当判定其不符合减刑的条件。但是某些罪犯由于刚入监对刑期较长产生无望心理,或者因家庭较大变故心情影响等,且经过训练、自我调适后表现不再反复的,检察机关应当认为其符合减刑条件。

(三)审查“仔细接受训练改造的表现”

接受训练的表现主要包括乐观参与监狱组织的思想、文化、职业技术三课训练以及乐观参与劳动、完成劳动任务等方面。三课训练是由监狱组织的,普遍表现不会太差,因此主要是审查罪犯劳动状况。罪犯劳动任务完成状况与获得行政嘉奖表现息息相关,案卷材料记载的很清楚。但由于监狱财政经费国家保障有限,而罪犯生活、医疗、卫生包括干警工资、福利和办公支出等巨大空缺都需要由罪犯劳动改造效益来弥补,从而导致了监狱重管轻教,重劳轻育的现状。由于监狱更重劳动产量而轻视人性化管理,监狱对罪犯在年龄、疾病、智力等因素影响劳动力量的判定不够科学细致,造成个别罪犯改造成果与乐观努力之间有差距,总是无法完成任务获得相应改造成果。对此检察机关要科学衡量劳动力量不足与消极抗拒劳动之间的差异。如罪犯欧某始终在尽力完成工作定额,经过审查即使其完成该月劳动定额也只是微弱优势,而且没有获得成果的月份也差不多完成90%以上定额的,检察机关应当通过法庭调查摸清缘由,区分对待:假如罪犯身强体壮但由于偷懒怠惰消极抗拒劳动的,严格把握其减刑机会和幅度,假如是由于监狱工作不够精细的,在核实罪犯的疾病等级、优势工种后,可建议监狱作出相关人性化调整,并认可罪犯乐观劳动改造表现。

综上所述,本文案例中钟某在改造期间获得了较多的嘉奖、表扬、改造乐观分子,乐观接受劳动改造,遵守监管秩序,行政扣分较少并未受到禁闭以上惩罚,符合刑法规定的减刑条件。

三、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的连接适用

1997年11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详细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经受了2024年5月1日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八)》的修改,又在2024年7月1日被新的司法解释取代。但是法规更迭并不代表旧法规失效,究竟有大量服刑早、刑期长、跨阶段的罪犯面对减刑。既然新旧刑法之间、新旧司法解释之间有关减刑规定变化较大,如何选择适用规定就成为司法实践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刑法修正案(八)》提升了无期徒刑最低执行期、提升死缓减刑幅度区域、规定限制减刑制度等,新司法解释也贯彻了严格减刑的理念,在实体认定和程序规范上丰富了旧解释的相关规定。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应坚持法律优于司法解释,且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据此总结如下:

1.若犯罪行为是在2024年5月1日以前的,减刑仍应适用行为时适用的旧司法解释,但新司法解释有利罪犯减刑的规定仍旧有效。包括乐观执行财产刑和履行民事赔偿义务的可以从宽减刑、老病残犯情节应当从宽,认定立功表现更加丰富等方面。当然对未成年犯的认定、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减刑幅度与间隔期限等仍应适用旧司法解释。

2.若犯罪行为是在2024年5月1日至2024年7月1日之间的,仍应适用旧司法解释,但对于《刑法修正案(八)》的新内容,包括限制减刑制度、无期徒刑最低执行刑期、死缓犯减刑区域上调等应当适用新刑法。由于刑法效力优先于司法解释。

3.若犯罪行为是在2024年7月1日以后实施的,应完全适用现行刑法与新司法解释。

本文案例中钟某犯罪行为时间是1996年,属于旧司法解释适用期间,对钟某减刑幅度应适用“一般可以减为十八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为十三年以上十八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规定,但法院未经依法审查便连续作出对其减刑的违法裁定,根据原来裁定结果钟某应当还有一年便能出狱,但由于这是司法机关错误导致的无效裁定,司法机关要重新启动对钟某的减刑裁定,要让钟某至少再承受十八年有期徒刑,这肯定是显失公正的,对于本案的情形如何处置,笔者在下文连续探讨。

四、长期羁押及减刑错误的处理

由于法律或司法缘由导致罪犯在较长服刑期间内没有获得减刑机会,这在司法实践中较为普遍。比如发回重审次数过多、死刑复核时间过长等缘由导致罪犯被长期羁押在看管所。虽然减刑并非罪犯的应然权利,但罪犯对刑期执行公正的需求相当急迫,假如同等改造情形刑期变更不公会造成法律公平缺失,严峻影响罪犯改造,应区分状况依法公正处置。

(一)对非罪犯缘由导致其在看管所关押时间过长的减刑把握

由于司法机关发回重审次数过多、同案犯死刑复核时间过长等缘由,罪犯关押看管所超过六年的情形比较普遍,但由于其不符合留所服刑条件无法在看管所获得减刑,即使看管所出具“羁押期间表现良好”的书面证明也对罪犯无任何激励作用,甚至终审法官在判决时为稳定罪犯服刑心情,会开出“减刑时幅度更多”的“空头支票”,假如不予兑现的话,既侵害罪犯切身权益,又剧烈动摇其改造意志、严峻影响其改造效果。笔者认为这种状况下假如罪犯符合减刑条件,应当在法定范围内适当增加减刑幅度,确保行刑公正。

(二)对因司法机关过错导致罪犯减刑机会被剥夺的减刑把握

依据《刑法》第72条的规定,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本文案例中由于司法机关错误导致以前对钟某作出的减刑裁定全部无效,然而2024年无期徒刑判决执行后法院并未将钟某减为有期徒刑服刑,因此钟某自2024年至今的服刑期间并不能抵消其刑期,且由于其没有重大立功表现,依据旧司法解释,无期减刑幅度为“十八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即使司法机关对其减为十八年有期徒刑,仍旧对还有一年即将出狱的钟某严峻不公正,如何在不突破减刑规定情形下确保钟某合法权益?笔者认为,依据《刑法》第63条第2款的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惩罚情节,但是依据案件的特别状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据此,法院可以层报最高人民法院裁定,建议将其刑期减为一年六个月至两年区域之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案中钟某已经符合减刑的条件,司法机关的错误不能转嫁给罪犯担当,否则严峻侵害罪犯人身自由权利,也不利于罪犯的有效改造。检察机关既要让司法权在阳光公正中运行,实现更加客观公正的司法裁决,也要协作监管、主动作为,指引罪犯改造方向、重燃罪犯盼望之火,有效提升刑罚效果,真正实现刑罚的。

解释:

刘天响:《减刑、假释开庭审理形式化之检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24年第11期。

万千:《减刑假释案件公开庭审中检察机关如何定位监督角色》,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

徐静:《我国减刑假释程序诉讼化讨论》,太原科技高校2024级硕士讨论生论文。

倪玉君:《开放、两造与多元:判刑假释案件开庭审理模式之设计――以M省部分中级法院为范本》,全国法院系统第24届学术争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

参见《2024年全国法院审理各类案件状况》,最高人民法院官方网站,访问日期:2024-12-31。

孔一著:《犯罪及其治理实证讨论》,法律出版社2024年版,第189页。

2.纺织品出口品牌建设童西琳,TONGXi-lin

3.试析"房地产泡沫论"徐礼伯,XULi-bo

4.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朱庆仙,ZHUQing-xian

5.对我国增值税课税类型选择的思索戴桂荣,戴晓琴,DAIGui-rong,DAIXiao-qin

6.乡级财政现状、问题及对策后鸿燕,东升,HOUHong-Yan,DONGSheng

7.战略管理睬计讨论的回顾与展望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张岚,ZHANGLan

8.电子商务与税收阮卫华,RUANWei-hua

9.国有企业产权向管理者转移刍议何放,HEFang

10.论国企改制中公司酬劳激励方案的理性选择刘惠兰,夏广莉,LIUHui-lan,XIAGuang-li

11.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思索王晓红,WANGXiao-hong

12.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文化的构建罗康华,LUOKang-hua

13.企业信息化进展的现状与趋势李向红,LIXiang-hong

14.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缘由与防范黄贤东,HUANGXian-dong

15.论品牌建设梅家坞,MEIJia-wu

16.中国古代市肆考略周安平,ZHOUAn-ping

17.电子商务中电子钱包的使用及平安顾海艳,GUHai-yan

18.构建和完善网上人力资本市场许震,XUZhen

19.高校自治与司法审查刘惠芹,LIUHui-qin

20.可持续进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董芸,DONGYun

21.论公司董事行为的非犯罪化窦莹,DOUYing

22.试论我国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李岩,段文鹏,LIYan,DUANWen-peng

23.对我国流通业运营管理人才培育的思索刘艳,LIUYan

24.谈网络时代的高校生思想政治工作尉迟勤,YUCHIQin

25.公众图案心理与广告平面设计郑伟,ZHENGWei

26.浅谈进展体育旅游的必要性王春华,WANGChun-hua

27.基于网络的高校图书馆参考询问服务崔林,CUILin

28.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杨晓华,陈冠亚,YANGXiao-hua,CHENGuan-ya

29.谈提高同学对《体育保健学》的学习爱好邓雷,DENGLei

30."交际法"的教学思想内涵及其教学原则孙桂涛,SUNGui-tao

31.会计仿真试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沈俊伟,SHENJun-wei

1.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托付关系分析——兼论完善国有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周安静,ZHOUAn-ning

2.论传统商业品牌的现代价值王莺,WANGYing

3.财务危机预警实证讨论回顾与评析杨华,YANGHua

4.建立会计诚信体系的讨论何滔滔,HETao-tao

5.会计信息造假的缘由分析及对策张英,ZHANGYing

6.企业道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杨屏,YANGPing

7.论校内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在联系刘大纶,LIUDa-lun

8.论企业绩效考核方案的有效实施王惠琴,WANGHui-qin

9.对行政合同的熟悉和思考刁翔正,DIAOXiang-zheng

10.高职训练推动区域经济进展的对策思索罗香,LUOXiang

11.和谐高校校内环境的要素分析袁静,YUANJing

12.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当代高校生的性现状讨论柴义江,CHAIYI-jiang

13.人本主义与我国《公司法》的修订董新凯,DONGXin-kai

14.论确认物权变动的理论模式的选择唐琴,TANGQin

15.公司董事行为非犯罪化的刑法学讨论窦莹,DOUYing

16.判例法成为我国法律渊源之可行性探析任鸿升,RENHong-sheng

17.论高职院校学报的共性特色顾坤华,GUKun-hua

18.高职院校同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王金凤,谢鑫建,WANGJin-feng,XIEXin-jian

19.院校讨论中学问管理系统的构建曹继平,吴景松,GAOJi-ping,WUJing-song

20.艺术设计类讨论生论文写作与答辩刍议潘琳,PANLin

21.衰弱操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及心理训练吴建婷,邓雷,WUJian-ting,DENGLei

22.高职院校同学管理机制探析张小兵,ZHANGXiao-bing

23.社区组织建设的讨论方法探讨金乐,徐辉,JINLe,XUHui

24.高校讨论性教学体系的构建赵晓晓,赵姗姗,ZHAOXiao-xiao,ZHAOShan-shan

25.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蒋丹兴,JIANGDan-xing

26.高校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与实践冯秀红,FENGXiu-hong

27.减轻同学英语写作焦虑的方法初探张惠,张燕军,ZHANGHui,ZHANGYan-jun

28.浅析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徐青,XUQing

29.法学训练的价值提升与模式转变郭丹,GUODan

30.试论语文教学中同学审美情感力的培育朱彦,ZHUYan

1.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周家华,郑步淮,ZHOUJia-hua,ZHENGBu-huai

2.连锁店铺的选址与开发策略讨论操阳,CAOYang

3.连锁零售企业配送模式的选择钱廷仙,QIANTing-xian

4.深度营销初探李滨,LIBin

5.网络营销分析周以尧,ZHOUYi-yao

6.RFID技术在商品流通领域的应用探讨周蕾,李艳军,ZHOULei,LIYan-jun

7.蔬菜供应链利益安排问题初探冷建飞,LENGJian-fei

8.民营经济进展的税收政策支持肖少平,XIAOShao-ping

9.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并轨问题讨论孙迎芬,SUNYing-fen

10.关于国企改制后评估增值的所得税问题傅春松,FUChun-song

1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升讨论徐桂华,XUGui-hua

12.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思索朱庆仙,ZHUQing-xian

13.浅析现金折扣的运用张敏,ZHANGMinHtTp://

14.基于区域品牌建设的区域竞争力分析洪秀华,HONGXiu-hua

15.市场经济的进展与环境爱护蒋桂萍,JIANGGui-ping

16.我国高校国防训练现状浅析孙芳,SUNFang

17.论后现代主义的和谐进展观缪宏兵,MIAOHong-bing

18.浅谈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在仪器设备管理中的运用徐晓兵,XUXiao-bing

19.浅议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李淑艳,LIShu-yan

20.高校生思想政治训练的生活化董芸,DONGYun

21.论加强和改进高校生思想政治训练孙晓霞,SUNXiao-xia

22.论高职同学科研力量的培育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哈清,HAQing

23.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改革探究与实践《财政与金融》课程组,CurriculumGroupofFinance

24.关于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索戴桂荣,DAIGui-rong

25.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沈跃云,SHENYue-yun

26.高校语文——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达红,DAHong

27.高职实践教学的新思索张泽,ZHANGZe

28.高职院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与教学策略孙桂涛,SUNGui-tao

29.浅谈《Photoshop平面设计》多媒体视频教学改革胡祥龙,HUXiang-long

1.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互动与合作讨论华彦玲,HUAYan-ling

2.金融风暴背景下我国经济的进展机遇廖江平,LIAOJiang-ping

3.新企业所得税法对民营经济的影响肖少平,XIAOShao-ping

4.中小企业实施长尾战略的讨论彭友,PENGYou

5.平安库存及其量的确定刘贵生,LIUGui-sheng

6.基于大事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探析张红,ZHANGHong

7.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范世森,FANShi-sen

8.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比较分析郝素珍,HAOSu-zhen

9.高校老师工作满足度的现状调查分析倪晓红,吴远,王玲,NIXiao-hong,WUYuan,WANGLing

10.信息经济中网络平安牢靠性讨论王骏,WANGJun

1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评价顾秀松,薛敏,GUXiu-song,XUEMin

12.心理询问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孙芳,SUNFang

13.无线网络平安技术初探徐颖,XUYing

14.汉语作为其次语言的学习策略讨论周昉,ZHOUFang

15.英汉语相互借词与跨文化交际杜曾慧,DUZeng-hui

16.艺术设计的社会功能初探梁晓琴,LIANGXiao-qin

17.浅析进展身体素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钱良,QIANLiang

18.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严小青,YANXiao-qing

19.论顶岗实习在高职训练中的作用孙全军,SUNQuan-jun

20.高职同学创业训练实现途径探究黄利文,HUANGLi-wen

21.科技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生德育讨论李智,朱忠祥,LIZhi,ZHUZhong-xiang

22."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泽,ZHANGZe

23.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张光弘,ZHANGGuang-hong

24.高职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究熊建华,XIONGJian-hua

25.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孙桂涛,SUNGui-tao

26.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王革,WANGGe

27.计算机帮助英语教学的弊端分析管怡,GUANYi

[关键词]职业训练;模拟法庭;老师指导;优化路径

改革是我国四十年来的主旋律,深化人心。高等训练也在改革,实践教学是重要探究。作为法学训练实践改革的探究之一,模拟法庭在我国法学院校较为普遍推行。但是,模拟法庭的开设效果与其抱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模拟法庭教学效果不佳的缘由是多方面的,指导老师改革创新不足是重要乃至关键因素,亟须改进优化。本文以刑事模拟法庭为例,探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老师指导优化路径,以期对模拟法庭有效性的提升、法学训练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推动有所裨益。

一、模拟法庭的职业塑造

(一)法学训练的职业重申。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训练应立足于职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我国法学训练偏重理论的教学和灌输,偏离了职业训练的属性和方向。十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法学训练,多层面强调法学人才培育,进一步重申和凸显法学训练的应用性和职业性。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动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打算》特地规定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对法学训练的顶层设计,限定了法学训练和法治人才培育的职业背景和范围,突出了法治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强调大力提高业务工作力量和职业素养;2024年8月24日,中心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一是“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养法治工作队伍”,是法学训练的根本遵循,强调提高法治特地队伍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创新培育机制造就一大批高素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气;《一般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法学国标》)的人才培育目标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气,强调培育的法治人才应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二)实践课程的职业塑造。法学训练职业化的重申,不仅要求把法学实践教学与法学理论教学并列,而且要求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法学国标》明确要求设置模拟法庭等实训课程。模拟法庭课选取真实案例,运用模拟审判操作的方式,培育同学综合运用法学学问的力量及开展司法实践活动的力量,适应了法学训练的职业转型和模式转变的要求。由于模拟法庭是真实法庭审判进程和情境的尽可能地高度仿照和再现,能够激发同学的主动性和爱好,有利于同学实践力量、综合力量尤其是职业力量的培训培育,可使同学毕业后到就业单位能较快适应相关法律职业工作,基本实现毕业就业无缝对接。从而,模拟法庭被给予了职业塑造的功能、作用和价值。模拟法庭能够培育同学那些详细力量,有学者提出,模拟法庭有助于培育三方面的综合法律职业力量:法律专业力量、法律方法力量和社会力量;有学者指出,模拟法庭可以培育五种力量:运用实体法分析案件力量、程序操作力量、证据运用力量、语言表达力量和法律文书写作力量,还有助于培育法律职业伦理;还有学者认为,模拟法庭有助于同学的案件事实认知、法律规范理解、法律规范检索、法律观点表达、团队合作协调力量培育。客观地说,这些都是职业力量的详细体现,通过模拟法庭可以也能够培育。另外,模拟法庭还可以使处于分散状态的碎片化的法学学问系统化、整体化、一体化;还能增加同学对法律、司法的敬重,维护法律、司法的权威,培育法律职业的认同感和法律职业人的人格素养和职业伦理等。

二、模拟法庭的指导不足

指导老师或导师创新,不仅是当前模拟法庭教学的改革核心之一,也是将来法学实践训练教学改革讨论和实践的重点之一。然而,在模拟法庭教学中,老师指导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导师数量有限。法学老师队伍应当满意法学专业的教学需要,应当有肯定比例的实务专家,这是专业老师队伍数量与规模的标准要求。就模拟法庭来说,应按小班进行,每个小班至少支配一名老师指导。实际上,一般做不到这一点。主要源于高校大量开设法学专业,法学师资力气整体相对薄弱。老师少同学班级多的冲突,导致老师在指导模拟法庭时疲于应付。(二)指导阅历欠缺。法学老师还有专业背景要求,对于强实践性课程,主讲老师一般应具有实务工作的背景,至少具有相应的实务阅历。对于模拟法庭而言,指导老师应具有法律工作经受或肯定的法律实践阅历。但实际中,不少指导老师没有法律工作经受,也没有实践阅历或实务阅历少,难以胜任模拟法庭教学,应用性、职业性的模拟法庭难达实践教学效果。(三)指导内容重复。模拟法庭教学应当注意司法实践技能的教学、运用和训练。但事实是,模拟法庭教学仍旧是传授理论学问,重复此前已经学习过的相应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学问。如开展刑事模拟法庭时,就讲授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学问和基础理论。这些当然是模拟法庭所需要的,但没有射中靶心———诉讼技能或司法操作力量。(四)指导方法单一。模拟法庭的综合性,要求实行多元的教学方法。但实际上,与模拟法庭指导师资缺乏、阅历不足、重复理论学问相适应,缺乏对模拟法庭教学方法的科学讨论与合理运用,指导方法较为单一,基本指导模式是老师先讲授相关实体、程序学问,开庭审理后对模拟庭审的优缺点进行评析、点评和总结。(五)指导环节局限。法庭审判具有阶段性、过程性,是一系列活动、步骤、程序的综合,不仅有一审、二审、再审等审判程序,每个程序包括庭前审查、庭前预备、开庭审判等环节,开庭审判又包括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宣判等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只注意模拟一审程序、注意开庭审判环节,而忽视其他程序或环节,无法全景式呈现诉讼。

三、老师指导的优化路径

(一)指导老师优化。一是校内与校外老师联合指导,而不是校内导师或校外导师的单一指导,单一的校内指导或校外指导,或缺少实践阅历或缺失教学阅历,使模拟法庭难以走出过于理论化或形式化的窠臼。一个班级至少配备两名导师,校内校外各一名;二是校内指导老师团队化,校内导师团队根据实体法加程序法的模式组合,一般可分为刑事模拟法庭指导团队、民事指导老师团队和行政指导老师团队;校内指导老师必需具有肯定法律实践阅历,没有实践阅历或者阅历少的老师不能独立指导模拟法庭,但是,可以作为副导师参与校内导师团队,共同指导模拟法庭;在担当肯定时间(两或三个学期)指导工作并获同学认可后,可作为独立的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开展联合指导;三是校外导师相对固定化,通过学校或者法学院(系)与实务部门签署合作协议,聘请肯定数量(至少与法学班级数量相当)的有社会责任感和训练情怀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担当校外导师;为实务导师开设特地的课程或定期实务讲座,积累教学阅历。引进校外导师真正指导模拟法庭,本身就是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的体现,通过引进法律行业专家进高校校内,肯定程度上实现由传统的“走出去”模式到“引进来”模式的转变。(二)指导分工优化。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有:一是供应案例。由来自实务部门的专家供应案例最为便利,可极大弥补校内导师案源限制之不足。案件来源最好是校外导师自己办理的已结案的较为典型的案例,也可选择本单位真实的已结的典型案例;案件性质可以是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案件类型要多样,刑事案件至少要包括一审案件、二审案件、共同犯罪案件、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疑难简单案件等;案件数量每学期6件左右,并适时更新部分案件;案件形式上要制作成卷宗,对案件中所涉人员的姓名、地址进行修改,并剔除状、书、上诉状、抗诉书、辩护词、词、判决书、公诉意见书等主要文书。二是法律文书规范指导。主要是对同学按模拟法庭角色所提交的相关法律文书进行完善指导,包括写作格式、说理分析、用语等。三是开庭现场指导。主要是对庭审程序的完整性、流畅性进行指导。四是成果评定评价标准的设计。标准由校外导师团队制定,是高校法学专业的行业特征的内在要求和体现,是法学院校主动对接行业部门的切实举措和行动。标准包括同学学问、力量和素养三方面,横跨理论与实务、程序与实体两个维度。如通过同学态度考察,看同学对工作是否仔细、专注、严谨、敬业、团结等,是否符合行业职业人员的日常规范要求。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是:第一,在校外导师供应的案例中选取模拟案例;其次,仔细讨论案件,精准把握案件的事实、证据,特殊是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和证据以及法律适用;第三,将所指导的班级合理分组;第四,指导同学阅卷;第五,指导同学检索法律、解释法律;第六,指导同学撰写法律文书;第七;指导同学开庭;第八,依据校外导师制定的标准和同学表现,评定同学成果。(三)指导内容优化。指导内容优化的要义是根据一门课程的要求对模拟法庭的学问进行重构:1.分组指导。模拟法庭一般分为审判组、原告组(公诉组)、被告组(辩护组)和综合组等四个小组。刑事模拟法庭审判组包括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书记员、院长等;公诉组包括公诉人、书记员、检察长等;辩护组由辩护律师、人等组成;综合组包括被告人、被害人、证人、鉴定人、法警等。模拟法庭小组的划分,在敬重同学意愿自行选择的基础上,校内导师依据考试成果特殊是刑事诉讼法学成果和班主任、辅导员意见进行适当调整。小组组员必需担当相应角色,审判长等主要角色由指导老师和小组争论打算担当。每个小组依次担当扮演审判组、辩护组、综合组和公诉组的角色,四次一个轮回,依次类推。分组指导旨在进行合理分组,校内指导老师的主要考虑是,该分组可使同学在模拟法庭中有更多机会完成角色扮演。从而进一步提高同学参加的趣味性乐观性、进一步增加模拟法庭课程的吸引力,让同学得到有效的实操性、实质性熬炼。2.态度、仪表、场地布置方面的指导。指导同学以职业人身份仔细热忱投入,遵守纪律,留意保密,爱惜设施设备,工作勤奋严谨,着装要正式(如审判人员穿法官袍,公诉人着检察官服、律师着律师袍),行为举止要得体,用语要规范,小组内以及各小组间要团结协作,相互学习相互鼓舞相互关心等;指导同学在模拟法庭审判席正中心后上方悬挂国徽,依据参加人员状况布置法庭,摆放审判席、公诉席、辩护席、被告席等席位牌,以充分体现模拟法庭的高度仿真性,让同学进入诉讼“实战”状态,进而影响同学的法庭心理与法庭语62言、行为的规范养成,增加法庭的威武感。3.定罪量刑方面的指导。第一,认定事实。除刑法上定罪量刑的一般学问指导外,主要是指导运用证据认定案件的定罪量刑事实,从制作人、制作时间、制作地点等方面标明证据来源的合法与否、客观真实与否,从证据内容能够证明什么来标明证据与案件的关联性;在对每一个证据进行举证质证认证的基础上,对全案证据进行认定,据此还原、建构案件事实。其次,定罪量刑。亦可称为法律适用指导。在事实认定的基础上,指导同学全面查阅案件所涉法律、司法解释,对相关法律进行精确     解释,对条文正确援引适用等。对于量刑,根据先确定起点刑、再依据危害后果等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依据各种量刑情节调整基准刑、最终确定宣告刑的步骤进行。4.刑事诉讼方面的指导。第一,阅卷指导。各小组都要仔细阅卷,但阅卷重点不同。以刑事审判组阅卷为例,指导同学全面阅卷、做阅卷笔录、围绕指控提出分析意见。指导同学阅卷,要提示同学关注被告人是否被实行强制措施,假如实行了强制措施,是否羁押,假如羁押要写明羁押地点;指导同学根据法定证据名称和种类书写、归类,指导同学关注案卷材料是否存在冲突之处等。阅卷笔录一般包括被告人、被害人简况、书认定的事实、书认定犯罪事实所依据的主要证据、案件的从重、从轻、减轻、免除等各种量刑情节、书指控犯罪的法律依据、案件事实及法律适用的意见等方面的内容。公诉组阅卷要仔细讨论侦查机关的意见书。辩护组要仔细分析讨论公诉机关的书。其次,案情分析争论指导。指导同学召开会议,争论、分析案情,初步确定案件的性质、法律适用要点,指控、辩护的方向与要点。第三,庭前预备指导。指导审判组送达书副本、送达开庭传票和通知、开庭公告等。第四,庭审程序指导。指导同学制作整个审判程序提纲,并根据庭审的五阶段,分别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和程序,如开庭阶段,包括将被告人提到候审、证人到休息室候传、书记员查明公诉人、诉讼参加人是否到庭、宣读法庭规章等、审判长宣布开庭、传被告人并查明身份、询问是否回避等。第五,法庭调查指导。明确法庭调查阶段的工作及重点、程序及挨次,举证质证、如何发问包括讯问、询问、发问,公诉方的发问旨在揭露犯罪事实、惩处犯罪,辩护方的发问要关注控方的发问方向和重点、要留意控方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实情节、能引起法庭的留意重视等,审判方的发问要针对公诉方辩护方都没有问到、虽然问到但不够清晰以及认为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情节。发问也有挨次,如对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发问,应根据公诉人、被告人、辩护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挨次进行。第六,法庭辩论指导。明确法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