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赏析列锦、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手法。(重点)3.深入感受“断肠”。(难点)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此时窗外已是深秋,秋天总是引人无限的遐思,你能说一说秋天带给你的独特的感受吗?是啊,悲伤,自古以来悲秋就是文人墨客吟咏诗歌的主旋律之一,今天我们就走进其中的一首:《天净沙秋思》我们将从三个环节来学习这首诗歌:初读略解诗中意赏读品析诗中韵悟读体会诗中味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诗是走进诗人内心最好的方法,诗歌尤其如此。读准节奏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歌,看一看应该如何划分并在书本上画出停顿。请一位同学按着这个节奏诵读一下这首小令。读出韵脚刚才这位同学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节奏美,下面我们看一看这首诗歌的韵律美,请大家再读这首诗歌找一找那一句押韵,韵脚是那个字。大家找的真好,那我们如何读出韵脚的味道呢?老师给大家诵读一遍,大家仔细揣摩。是的诵读时把韵脚拖长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读出平仄古人写诗除了节奏和押韵,还讲究平仄。散曲中对平仄也有规整的要求,请同学们用(---)标在平字的上面,用(\)标在仄字的上面,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歌,注意平声要平儿轻,仄声要下而重。小结:同学们读的真好,在不知不觉的诵读中相信大家对这首小令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小令就是一幅名为《秋思》中国画。思是秋天的愁绪,但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他的真实情感。你能用你感受到的情感给这幅画换个题目吗?同学们说的真好,惆怅、沧桑、凄苦、悲凉过渡:看来,大家不但读的好,感受也很准确。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这种感受的呢?让我们走进文字寻找答案第二环节请大家数一数文中写了多少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共十个词语,这些词语在诗歌中我们称为“意象”意象:渗透着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接下来我们看一看这首小令在意象上有什么独特之处?有富有特征的多种意象并列组合在一起。(一)景中序短短的28个字却排列了10种意象,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是有脉络可寻的。请大家仔细研读这首诗歌完成下列表格:背景分景分序总序由到有远方到眼前背景分景分序总序夕阳西下枯藤老树昏鸦由下到上由近近远到远小桥流水人家由近及远古道西风瘦马有远方到眼前如此多的意象排列在一起,我们读来看不到纷繁、看不到杂乱,从老树倒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我们看到的是视野的层层拓开,诗歌的有序、空间的变化、层次的分明,难怪这首诗歌被称为“秋思之祖了”。(二)诗中情这首诗歌虽然用语精炼,但是有的人认为是否可以更简洁一些,于是做出如下的尝试: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请大家对比原诗,体味一下两首诗歌有何不同?不但字少了,情感的表达也不到位了。我们发现这三句诗都具有浓郁的思想感情,意象的排列都是一个形容词加一个名词,而“枯”“老”“昏”“古”“瘦”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浓郁的秋色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一个字就让人体会到愁重十分,更别说一句了。特别是“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些人,以马之瘦衬出人之瘦,更突出了天涯游子的悲苦。正是这些形容词的使用,才使我们的意象有了生命、有了感情。当然文中的“西风凉”“夕阳惨”也写出了作者心境的悲苦。过渡:这首小令除了悲苦之外,还有一丝暖色,你能找到吗?是“小桥流水人家”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诗,哪个地方最能体现这丝暖意。“小”“人”“流”,潺潺流水、纤细的小桥、温暖的茅屋,也许还能隐约听到人家的欢声笑语(“桥之小”“水之流”“家中有人”,)这幅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画面让诗人感觉到一丝暖意,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流落他乡,归家不得,这份暖意就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这句诗歌的魅力正在于情感的富有波澜。难怪王国维说“纯是天籁”,这首小令之所以流传千古还在于“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生活在元朝……第三环节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荣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可以说,作者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也因之被注定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致远另一首元曲《荐福碑》中说道:“我本是那一介寒儒,半生埋没红尘路。则我这七尺身躯,可怎生无一个安身处?”小结:从马致远到曹雪芹,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是一条无法停止的生命之路。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家”,可是家在哪里?哪里能让我的心安。寻路、流浪、寻路、流浪,永远孤独的行在路上。这就是“断肠”啊!孩子们了解了这些,也许我们才算打开了《天净沙秋思》的大门,这首诗歌的魅力还远远不至于此,它还有更多密码需要我们去解读。学情分析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这首小令简约凝练、明白晓畅,容易读懂。但由于理解能力不足、经验缺乏,加上作品年代久远,七年级的学生难以真正透过一组组景物去感悟出它的意境美,体悟出作者的哀思。因此,授课中,决定遵循文本特点和学习的一般规律,以读为主线,以诵、研、悟层层深入递进,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诗歌内容大意进而领会作者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了“景中序”和“景中情”的环节,层层深入引领学生逐步掌握和提升诗文阅读的基本素养。同时,在对意象的解读赏析中,重在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情境,体会诗歌背后的愁情和文人那种郁郁不得志的悲情。效果分析《天净沙·秋思》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最后一首,本单元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这首小令运用了列锦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仅仅用28个字就意蕴丰富地展现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秋思图。从整体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参与度高,环节紧凑,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很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度高。从方法上引领学生品读词作,知识点的讲解与技能方法的传授结合恰当,相得益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诵读环节,设计层层递进,很好地理解整首散曲“凄苦孤寂”的氛围,朗读前后效果明显。2、通过景中情的环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曲中萧瑟凄凉的秋景,缩短了时代和距离感。3、通过悟读的环节,用引入背景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断肠”的理解。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最后一首,本单元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这首小令仅仅用28个字就意蕴丰富地展现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秋思图。学习这首小令,需要从景物入手,通过这些“景语”去分析诗人想要表达的“情语”,并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感受诗人的“断肠”之苦。这首小令的艺术特色:1、列锦手法的运用: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前三句一个动词也没有用,只是把名词或名词性词语有选择的列在一起。这是古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手法叫做列锦或列词。这正是这首小令最大的特点。2、静景与动景相映:《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3、景色与情思相融: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等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评测练习天净沙秋思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4.请发挥想象和联想把这首小令改写成一篇300字的散文。课后反思《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小令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语言精练,值得品味。怎样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感受这首诗歌的魅力呢?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初读(略解诗中意)、赏读(品析诗中蕴)、悟读(体会诗中味)。诗歌非读无以学也,在读的环节上我设置了三重挑战,让学生体会到诵读的乐趣。重点我放在了赏读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景中序和景中情,理解28字之妙。同时,教师还对诗歌的意象进行了探究,而列锦手法的引入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首小令的了解。对“断肠人”三个字的探究,我觉得不能只停留在思乡的层面更应该让学生了解文人那种“怀才不遇、英雄失路”的悲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整首小令的理解。课标分析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古诗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动用工合同解除协议
- 农林机械出租合同范本
- 农村垃圾运输合同范本
- 合同文本拒收现结协议
- 卤菜店劳务合同协议书
- 司法鉴定委托书协议书
- 公司常用劳动合同范本
- 合同违约未处罚写协议
- 保险经纪合同补充协议
- 劳动派遣劳动合同范本
- 早期生产遏制GP-12工作要求
- GB/T 16463-1996广播节目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要求
- GB/T 15972.20-2021光纤试验方法规范第20部分: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光纤几何参数
- GA/T 1068-2015刑事案件命名规则
- 刘德武《如何画正方形》课件
- 政务礼仪-位次礼仪课件
- 药监系统官方培训 王知坚 益生菌相关药物的质量分析与控制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 绝缘电阻和接地电阻的测量实验
- 《食品经营许可证》申请报告书空白模板
- 生产过程质量改善计划
- 绿萝养殖幻灯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