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全省一等奖_第1页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全省一等奖_第2页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全省一等奖_第3页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全省一等奖_第4页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全省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字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关键点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余桂元余桂元CONTENTSPART1为数众多的刻画符号PART2早期的文字PART3从汉字书写到书法PART4文字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目录为数众多的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刻有大量类似文字的符号,表明人类记事方式的进步。我们所能见到的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是陶片上的刻画符号,称“陶文”。于省吾先生考证:“五作×,七作+,十作|,二十作||,示作T,矛作↑等……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图为半坡、马家窑、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文仰韶文化刻画符号(姜寨)半坡遗址刻画符号良渚文化刻画符号良渚文化出土文物上有许多刻符,或简单抽象,或具体形象,还屡屡可见以图画方式或连“字”成句出现的组合式刻符。研究者已经发现有不同的刻画符号600多个,且已经初步具备了文字雏形的特征。二里头的刻画符号有的专家很有信心地断言,夏朝文字的破土而出,将为时不远。郭沫若认为,中国文字的辩证发展表明,在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之前,中国文字必有萌芽与发展的过程。WO早期的文字I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成文资料,始于商朝上朝的文字资料,有陶文、玉石文、金文和甲骨文几种。以甲骨文最为重要,且数量最繁多但甲骨文并非商代的典册,也不是竹帛金石的文字,它只是占卜及与占卜有关或偶然的记事文字1.甲骨文《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墨子﹒鲁问》载:“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

甲是龟甲,有龟腹甲、龟背甲,腹甲较多,背甲较少。骨是兽骨,主要是牛骨。骨多用肩胛骨,间或有肋骨和距骨。

也有少量的马骨、猪骨、鹿头骨、鹿角、虎骨及象骨。也有少量的牛头骨、鹿头骨和人头骨。它们多半是记载战功和狩猎擒获之辞。1.甲骨文《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人尚鬼,遇事好占卜,占卜后便记录下来。记录有写有刻,于甲骨之上或用朱书,也有墨书;有的先写后刻,有的不写而直接刻写;还有的将文字涂以朱砂或涂墨;也有的镶嵌松绿石,这就是所谓卜辞。

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甲骨文绝大多数都是卜辞,间或也有与占卜有关的一些记事文字。如祭祀表、干支表、记晴雨、记往来等。1.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后半期,也就是盘庚迁殷至纣辛亡国八世十二王273年(约前1395-前1122年)间所谓殷代的遗物。河南安阳殷墟以及附近地区,特别是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最多。1.甲骨文

甲骨文科细分为不同的时期,各家有不同的分法。其中五期分法如下:

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

第二期:祖庚、祖甲;

第三期:廪辛、康丁;

第四期:武乙、文丁;

第五期:帝乙、帝辛。1.甲骨文一条完整的卜辞包含四个部分:叙辞(前辞)——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某人占卜命辞——问占何事占辞——占卜后商王、近臣观察,以判断吉凶验辞——占卜的事情是否灵验1.甲骨文甲骨文的结构:已经使用了后世所谓的“六书”原则,但更多的还是象形、会意、形声、假借。反复使用:最高163次;最长文:100多字。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将近5000字,已经识读的大约1500字。1.甲骨文甲骨文的内容:占卜以外,涉及农业、畜牧、田猎、货币、交通、先公先王、诸妇诸子、家族宗法、方国地理、刑法牢狱、征伐战争、天文历法、祭祀宗教、医药卫生等。以医学为例:甲骨文记载了头、眼、耳、口、牙、舌、喉、鼻、腹、足、趾、尿、产、妇、小儿、传染等疾病;治疗上除用药外,还有针刺、艾炙、按摩等。1.甲骨文2.金文

金文,也称钟鼎文,是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青铜器铭文不仅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我国文字发展的重要资料。

商代早期青铜器,一般没有铭文,或铭文字很少;

商代晚期有一二字到十几字不等;

西周早期铭文字数增多,数十上百甚至几百字;

西周中晚期,常见长篇铭文;

东周时期,铭文多样化,长篇记事铭文减少。商代的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相近,至周末逐渐与小篆接近,出现鸟篆等艺术字体,各国文字结构各异。2.金文金文字数和甲骨文差不多,已经识读的有将近2000字。金文虽然多属于与祀典、赐命、征伐、契约等有关的纪事,但从古文字学特别是商周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却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我们不仅可以依据一些铭文确定其年代属于哪个王世,还可以从铭文记载了解商周时期的重大事件。2.金文利簋——周武王(记载周武王克商)宜侯矢簋——周康王(记载周初的分封制度)小盂鼎——周康王(记载征伐鬼方)大克鼎——周孝王(记载西周的世官世禄)禹鼎——周厉王(记载征伐南方的鄂)毛公鼎,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全器通耳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口饰重环纹一道。内壁铭文32行,共497字,是迄今所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毛公鼎铭文记载周宣王在位初期,欲振兴朝政,遂命毛公处理国家大小事务,又命毛公一族担任禁卫军,保卫王家之册命,并赏赐酒食、舆服、兵器等。自发现以来便是国之重器,受到各方势力的关注。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毛公鼎也随之迁至台北,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张毛公鼎全形拓,出自清咸丰同治年间陈介祺或其门人之手,形态自然逼真,立体感强,是珍贵的全形拓作品,陈淮生旧藏,上有罗振玉大篆题端。2.金文

北宋以来,青铜器等古代文物相继出土,因而产生以此为研究对象的金石学。时至今日,研究金文的著作、专书、论文不下几千种,相当丰富。

金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3.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3.大篆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3.大篆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3.大篆石鼓文上述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HREE从汉字书写到书法I1.

“书同文字”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于是命臣工创新体文字。

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1.

“书同文”

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

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2.隶变

秦朝虽然用小篆统一了全国官方文字,但并没有消灭异体字,民间文字多姿多彩。中国文字在演进中,秦小篆上承大篆,下启汉隶,民间流行的书体属于自然演进的书体。2.隶变

小篆作为官方文字的书写速度较慢,因此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又采纳了隶人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人不是囚犯,而是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古代隶书又被叫作佐书。因为在简牍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2.隶变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隶书化圆转为方折,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提高了书写效率。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后来,它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写字艺术奠定了基础。《睡虎地秦简》3.书法成为艺术

汉隶在东汉时期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