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_第1页
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_第2页
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_第3页
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_第4页
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曲】元杂剧散曲小令套曲【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复习】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曲】元杂剧1我国是诗的国度,两千年来,许多优美的诗篇为历代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品味元朝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导入课文】我国是诗的国度,两千年来,许多优美的诗篇为历代人们所传诵2山坡羊潼关怀古【元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3【解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小令属元散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潼关,关名,是古代重要军事要地,在今陕西省潼关县。怀古,指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这是咏史诗的一种形式,一般为缅怀古迹,有感而发,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解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小令属元散曲,是我国古代4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他是元代散曲名家中极少数做过高官的汉族人之一。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介绍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省)人5【写作背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到官仅四个月,就因劳累过度而死。这首小令是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写作背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6【理解思路】《山坡羊》朗读.f4v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景】

潼关形势,雄伟险要。【抒情】

宫阙废墟,忧伤激愤。【议论】

王朝兴亡,百姓灾难。【理解思路】《山坡羊》朗读.f4v峰峦如聚,【写景】【抒情7【理解大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群山绵延起伏,正如聚会在一起一样,关下波涛滚滚,像咆哮怒吼,在通往潼关的路上,关外有黄河,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

远望西都长安,内心思绪起伏,一路上看到不少秦汉时代的遗迹,引起无限的感伤,那成千上万间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泥尘土。无论哪个朝代的兴起,受苦的仍是百姓;无论哪个朝代的灭亡,受苦的还是百姓。【理解大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群山绵延8【表】外。【里】内。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了解文化知识】【表】外。【里】内。【了解文化知识】9长安:今天陕西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了解文化知识】

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遂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长安:今天陕西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10峰峦如聚,【分析诗歌:第一层】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思考】

这里写什么?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山河的什么特征?这样写作用是什么?峰峦如聚,【分析诗歌:第一层】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思11【分析】这里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这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山河的雄伟气势,生动形象。作用是在说明山河表里的天然屏障并不能避免秦汉王朝的覆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思考】这里写什么?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山河的什么特征?这样写作用是什么?【分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思考】这里写什12【小结第一层】

这里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穿流其间那险隘之处。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小结第一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13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聚”“怒”二字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14【分析诗歌:第二层】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分析诗歌:第二层】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15【明确】

这里写关中长安宫阙化为焦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流露了作者无限伤感的情绪。【问题】这一层写什么?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明确】【问题】这一层写什么?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望16【小结第二层】

这里写关中长安宫阙化为焦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小结第二层】望西都,意踌躇,17作者从眼前之景,追忆历代帝王兴亡的历史陈迹,长安曾是秦、汉的京都,昔日何等繁华富丽,可是改朝换代一来,一切都随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作者从眼前之景,追忆历代帝王兴亡的历史陈迹,长安曾是18山坡羊潼关怀古ppt课件19【分析诗歌: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分析诗歌: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0【问题01】这里的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其深刻在哪里?这里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只能是灾祸和苦难。这几句不仅是这首散曲的总结,也是整个封建时代的历史总结;不仅是谈古,也是论今,借古讽今,讽刺元朝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问题01】这里的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其深刻在哪里?兴,百姓苦21【问题02】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问题02】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2【小结第三层】

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兴,则大兴土木,建宫殿,修楼阁,筑池苑,围猎场……滥用民力,劳民伤财;亡,则兵燹[xiǎn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为害,人民死亡流散,田园荒废。这里鲜明表现出作者同情人民的立场。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小结第三层】23【理解思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景】

潼关形势,雄伟险要。【抒情】

宫阙废墟,忧伤激愤。【议论】

王朝兴亡,百姓灾难。【理解思路】峰峦如聚,【写景】【抒情】【议论】24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要表达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议论部分是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

【总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25这首元曲中的怀古小令,从壮丽的山河中,联想到历代的兴亡,又从朝代的更替,想到百姓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请你欣赏】《山坡羊》读唱.f4v】【总结】这首元曲中的怀古小令,从壮丽的山河中,联想到历代的兴亡26

1、借古讽今。这里不仅是谈古,也是论今,借古讽今,讽刺元朝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2、容量大,格调悲壮沉郁,气势雄浑磅礴,语言警策有力,描写生动,议论深刻、使写景、抒情和议论三者紧密结合,自然融为一体。【总结】1、借古讽今。这里不仅是谈古,也是论今,借古讽今,讽刺元271、“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中的“西都”是指()(地名)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议论点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训练01】1、“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28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这里“聚”“怒”用得好在哪里?答: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聚”“怒”二字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课堂训练0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这里“聚”“怒”用得好在哪里2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怎样借古讽今的?

答:这里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只能是灾祸和苦难。这借古讽今,讽刺元朝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课堂训练0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怎样借古讽今的?【课堂训练030【课堂训练04】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作者感叹历史上英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