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第八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智慧_第1页
(70)-第八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智慧_第2页
(70)-第八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智慧_第3页
(70)-第八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智慧_第4页
(70)-第八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智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本章提示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灵魂和结晶,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中国历代哲学大都从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矛盾所提出的迫切现实问题出发,力图从世界观的高度给以根本解决,探求宇宙人生发展的规律,提出“治世之道”。本章提示但是,中国古代哲学在其追求的过程中并没有如希腊哲学那样发展出一套严密的知识论来,为以后各门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而是抓住天人关系这个哲学最高问题,以阐明人生哲理为基本倾向。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人和自然被认为是相互沟通、相互联系的,讲天理是为人理提供依据,讲天道是为人道树立准则,论天是为说明人的地位。本章提示这是一种“天人合一”,以人的自我体认、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主体意识。它以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理和性格之中。要深入了解或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能不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演变、特点和丰富内涵。

第一节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潮、流派和代表人物(先秦

时期)第二节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潮、流派和代表人物

(秦汉——明末清初)第三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华及其现实意义

一、儒家二、墨家三、道家四、名家五、阴阳家六、法家一、儒家(一)孔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儒家学派创始人。一、儒家(一)孔子在天道观上,孔子把殷周的主宰之天发展为哲理化的命运之天,提出“畏天命”。一、儒家(一)孔子在社会伦理方面,孔子建构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理论体系,奠定了儒家人本理性的思维路向。一、儒家(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注:《论语·雍也》)。这两方面结合就称为“忠恕之道”即诚实待人和宽容。一、儒家(一)孔子在认识论上,孔子一方面主张“生而知之”;另一方面又承认“学而知之”。一、儒家(二)孟子孟子(约前385年—前304年),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之门人,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一、儒家(二)孟子孟子提出了天人相通论。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注:《孟子·离娄上》)这就是说,诚实是天的道德品格,而对于“天”这种属性的体会和追求,则是人的本分。一、儒家(二)孟子孟子根据他的政治主张的需要,提出“性善论”。他认为,实行“仁政”原动力就是“仁心”。一、儒家(二)孟子孟子“仁政”说的内容十分广泛,首先是“制民之产”,让民众生活无忧,其次,是“取于民有制”,不仅对农民“助而不税”,而且对商旅也要“饥而不征”,“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注:《孟子·尽心》),至于对士人则是“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一、儒家(三)荀子荀子(约前340年—前245年)以鲜明的开创精神和战斗品格,对百家争鸣中论战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开拓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超越前人的新思想。一、儒家(三)荀子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提倡“隆礼至法”(注:《荀子·大略》),礼法双行,王霸并用,奠定了汉以后外儒内法、阳儒阴法的始基。一、儒家(三)荀子在自然观上“制天命而用之”,把“天行有常”(注:《荀子·天论》)即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改变、利用自然,给人类造福。一、儒家(三)荀子在认识论方面,他反对孔子和孟子的“生而知之”和“尽心、知性、知天”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发扬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墨家、管仲学派“举,拟实也”(注:《墨辩·经上》)和“静因之道”(注:《管子·心术》)唯物主义认识论。一、儒家(三)荀子在名实之辩上,创造性地提出“名定而实辩,道行而志通”(注:《荀子·正名》)和“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注:《荀子·正名》),大力提倡包含着发展观点的唯物主义的正名论和辨证逻辑思想。一、儒家(三)荀子在人性论上,他总结了先秦人性论即人的本质问题的论战,发扬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发展了告子的“生之谓性”的朴素唯物主义人性论,批判和否定了思孟学派的天命之谓性的性善说,独创性地提出性恶论,主张“察乎人之性伪之分”(注:《荀子·性恶》),分别人的自然本性和人为之间的界限,倡导“化性起伪(注:《荀子·正名》),主张在人的后天人为的实际行动中和锻炼中,改造人的本质。一、儒家(四)先秦儒家思想在《易传》《大学》和《中庸》

得到完成

《易传》对道家观念作了一系列修正和发展,他们注重天道化生万物的具体过程予以描述,进而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儒家(四)先秦儒家思想在《易传》《大学》和《中庸》

得到完成《大学》提出了著名的“修自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提出了“自天子以下以至于庶人一使皆以修身为本”和修身之要在于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观点,表现了一种将政治道德化,将道德哲学化的努力。一、儒家(四)先秦儒家思想在《易传》《大学》和《中庸》

得到完成《中庸》则深刻地阐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它把道德修养八步骤中的诚意特别地突出地强调起来,使“诚”这个本来属于观念性的东西,成为独立存在的本体,认为“诚者天之道也。二、墨家墨翟义“义,利也。”墨子主张“尚同”、“尚贤”,希望实行中央集权,统一政令,要求向平民开放政权,让他们中的“贤能者”也参与对国家的管理。他提出“兼爱”这一中心思想,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二、墨家墨翟义墨子明确的把“名实”关系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即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是客观的。他提出的三条准则是:一是依据古代圣王的经验,二是考察人们的直接经验,三是要付诸实践,观其效果如何。这就是著名的“三表说”(注:《墨子·非命》)。三、道家老子老子(约前580年—约前500年)第一次提出了天地万物起源的问题和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第一个将“道”提升为真正的哲学范畴而予以系统化的论证,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变化的总规律。三、道家庄子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发展了老子道生万物的观点,提出“自本自根”(注:《庄子·大宗师》)的天道观,认为无形无象的“道”产生万物,“有”“必出乎无有”(注:《庄子·齐物论》)。庄子对于中国哲学的贡献在于,他对事物本质的相对性展开了非常充分的论述。三、道家庄子例如,毛嫱、丽姬,人见了以为是美女,但鱼见了却会避入水底,鸟见了会吓得高飞,鹿见了也会赶快逃跑,因此,所谓美丑,并没有客观的标准。三、道家庄子庄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所谓的是非也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四、名家名家在百家争鸣中就名(概念)、实(事实)问题进行辩论。以惠施(约前370年—前310年)为代表;一是“离坚白”,以“离”为特点,夸大事物或概念之间的绝对性,否定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具有绝对主义的倾向,以公孙龙(约前325年—前250年)为代表。此外,还有两派合一的折中派的一些观点。五、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约前340年—前260年)。他的著作已佚,片段言论散见他人著作中。五行说产生于西周,当时曾用水、火、木、金、土五重元素来说明世界本原。邹衍对前人的成果进行总结,提出“五德始终说”。他认为,历史上的王朝都分别代表了五行中的某种德(属性),如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从而按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的次序“转移”,预言了将来一定是应水德的王朝继起。这一思想经过董仲舒等的发挥,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王朝都利用此说,作为自己统治的工具。六、法家韩非子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管仲、李悝、商鞅、吴起、慎到、申不害等的思想,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是他的代表作。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六、法家韩非子他创造性地提出“不相容之事不两立”(注:《韩非子·五蠹》)矛盾观,强调事物的矛盾、对立和斗争,集中反映了“大争之世”的时代精神。韩非的法家理论,代表了地主阶级急功近利的激进派的观点,既有其精辟之处,也有明显的片面性。

一、两汉哲学二、魏晋玄学三、隋唐佛学四、宋明理学五、明末清初哲学一、两汉哲学(一)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少年时代研读《公羊春秋》,汉景帝元年立为博士。汉武帝时,他上《天人三策》,并著有《春秋繁露》一书。一、两汉哲学(一)董仲舒董仲舒一反先秦儒家“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利用和改造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资料,极力构建一个可以作为儒家政治伦理学说根据的系统的宇宙论模式,并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组合在一起,把阴阳五行(天)和王道政治(人)互相一致而又彼此响应的“天人感应”学说作为他的理论核心,从而完成了对先秦儒学的改造。一、两汉哲学(一)董仲舒董仲舒把天作为宇宙人间的最高主宰。一、两汉哲学(一)董仲舒董仲舒发展了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说,又吸收韩非提出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三纲思想,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从而完成了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改造。一、两汉哲学(一)董仲舒董仲舒在邹衍的“五德始终”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统”、“三正”的循环论的历史观,从而论证了封建统治秩序是绝对不可能改变的。一、两汉哲学(一)董仲舒在人性问题上,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提出了“性三品”说:一类是情欲极少,生而友善,不得教而能为善的,叫做“圣人之性”;一类是情欲极多,生而几无“善端”,虽经教化也难为善的,叫做“斗筲之性”;一类是虽有情欲,但通过圣人教化而后能为善的,这叫“中民之性”。一、两汉哲学(二)王充王充(27年—91年)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有《论衡》一书传世。他在“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无神论的基础上,举起了“疾虚妄”(注:《论衡·佚文》的旗帜,对汉代唯心主义神学展开了全面的批判。一、两汉哲学(二)王充他深刻地批判了神学目的论,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他批判了灾异谴告说,指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他还批判了圣人先知说。二、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思潮。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玄学和政治关系十分紧密。玄学家由于依附不同的政治集团而表现出思想的差异、对立,为了适应不同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调整、改变玄学的思想内容,使玄学的不断演变发展呈现阶段性。二、魏晋玄学曹魏正始年间何晏和王弼“贵无说”。何晏著《道德论》、《无名论》(二书已佚)和《论语集解》,王弼著《周易注》、《老子注》等。魏后期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说。西晋后期向秀和郭象的“独化说”。东晋时的玄学和西晋不同,逐渐脱离政治,脱离现实,而开始和佛学结合。三、隋唐佛学隋、唐时期,随着官僚贵族和寺院经济的发展,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不断激化,统治者在采用儒学和道教的同时,也采用佛教作为教化人民、消除阶级矛盾的精神武器。三、隋唐佛学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中,哲学思想比较突出的有四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四、宋明理学(一)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和后人编成的《朱文公集》、《朱子语类》等。朱熹继承了周敦颐、张载、二程以及佛道各家学说,完成了宋学向理学的转变,建立起庞大的理学体系。四、宋明理学(一)朱熹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理的不停运动引起的,在理气关系上,理是根本,气是理派生出来的。四、宋明理学(一)朱熹朱熹吸收并发展了张载“一物两体“的思想,论述了“一分为二”的命题。四、宋明理学(一)朱熹在认识论上,朱熹阐发了二程的观点,认为“人之心灵,莫不有之,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四、宋明理学(一)朱熹朱熹继承了张载、二程的伦理观,认为人生之初,仁义理智之理具备,但有的人因“气质之禀”而有所缺,必须努力学习,恢复“天地之性”。四、宋明理学(二)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因为曾静修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守仁的著作,辑为《王文成公全书》或《王阳明全集》,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研究他的哲学思想的主要著作。四、宋明理学(二)王守仁王守仁主张“心即理”。他所谓的“心”是指人的“知觉”。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学术宗旨,是他一生全部学说的最高概括。五、明末清初哲学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一生著书上百余种,其中较为著名的哲学代表作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传注》、《尚书引义》、《思问录》内外篇、《读四书大全说》等。五、明末清初哲学王夫之在辩证观上,王夫之认为运动是世界万物固有属性。五、明末清初哲学王夫之认识论上,王夫之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能所”观。

一、天人合一二、入世济世三、理想追求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天人合一”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旨在寻求天人的和谐统一,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使国家免遭“失道之败”而土崩瓦解。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种派别的思想家所接受。一、天人合一

张载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一、天人合一张载之后,天人合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阐发,如二程(程颢、程颐)的“天人一理”、朱熹的“理一分殊”和王守仁的“万物一体”等,但在天与人之间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彼此间有着共识。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在改变人与自然的对立的态度和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切联系起来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二、入世济世入世精神就是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生的关切,是一种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先秦诸子的入世精神得到后世的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王充的“疾虚妄”、王弼郭象表明的调和名教与自然、韩愈的倡道统,都与先秦一脉相承。至宋明理学,虽说是心性之学,但其入世的性格,较之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二、入世济世程颐认为他的哥哥程颢“以兴起斯文为己任”(注:程颐:《明道先生行状》,《二程集》,第638页)。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注:《张载集·语录》)朱熹说:“士之所以能立天下者,以其有志而已。”(注:《朱子语类》)。二、入世济世中国哲人的这种入世态度,决定了其理论思想也必然是入世的。中国哲学“以人为本”的道德主义的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对于人的精神开发,对于个体道德自我的建立,即使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三、理想追求(一)儒家“内圣外王”的追求“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儒家恰恰是以“发明”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为宗旨的。“内圣”是主体心性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致仁、圣境为极限;“外王”是社会政治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王道、仁政为目标。儒家把内心修养与外在的实践融为一体,建构了一种独特的道德—政治哲学,即“内圣外王”之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