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_第1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_第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_第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_第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根据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当牢牢抓住以下这些内容。因为今年是首次全国命题,所以很难对命题作出一种有把握的推测,而且对于考生来说,应考的唯一法门就是全面地复习,而不是去盲目地对试题本身进行任何猜测。下面所列的内容基本上是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些基本的要求,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可以对照自己在复习中是否有所遗漏。因为这些知识点中重要内容我在各章的讲课中已经作了较为详尽的讲述,所以在此就不再进行任何展开说明。第一章 原始社会一、 旧石器文化:早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等晚期:山顶洞人二、 新石器文化:早期:裴李岗、老官台、彭头山文化中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晚期:龙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等三、 古史的传说时代:1、 黄帝和炎帝2、 颛顼和帝喾3、 尧舜禹时期第二章、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一、夏1、启与夏王朝的建立2、少康中兴3、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二、商朝1、商朝的建立2、盘庚迁殷、武丁中兴3、商朝的文化:甲骨文和青铜器三、西周1、周族的兴起和武王伐纣2、周公的当政与成康之治3、宗法制与分封制4、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四、春秋1、平王东迁2、春秋五霸3、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井田制的瓦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4、礼崩乐坏与士阶层的兴起5、老子6、孔子五、战国时期1、商鞅变法2、郡县制3、战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铁器和牛耕、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甘石星经、扁鹊4、百家争鸣:墨子、孟子、荀子、庄子、法家和韩非子六、一些史学和文学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竹书纪年、楚辞、屈原第三章、秦汉时期一、秦1、秦灭六国2、秦朝加强统一的各项制度和措施:3、秦的暴政与灭亡二、西汉时期1、刘邦与西汉统治秩序的建立:约法三章、楚汉战争、西汉的统一2、汉初的修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3、汉武帝加强集权和维护统一的措施:限制相权、建立中朝、限制缩小和取消诸侯国的势力(推恩令、酎(昼)金夺侯、左官律)、十三州刺史部和司隶校尉、察举制和太学、打击匈奴、开拓西域、盐铁官营、算缗和告缗、均输和平准、三官钱、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4、西汉时期的社会与经济:代田法、区田法5、西汉学术文化:董仲舒、司马迁、经学(今文与古文经学)、文学艺术、科技6、西汉末年的统治危机和王莽改制四、东汉时期1、东汉的建立2、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3、东汉的经济与科技:王景治理黄河、崔寔《四民月令》、水排、蔡伦的造纸术、张衡、医学(张仲景、华佗、《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4、班超出使西域5、东汉的思想和文化:经学(谶纬)、王充、佛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6、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外戚和宦官的轮流专政,累世公卿的官僚集团的出现、党锢之祸。第四章:帝国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三国1、军阀战争2、赤壁之战3、三国鼎立:曹魏(唯才是举、三省制的雏形、九品中正制、屯田)二、西晋1、西晋的建立与占田制2、分封制八王之乱三、十六国与东晋1、十六国2、东晋与门阀制度3、淝水之战四、南北朝:1、南朝与北朝的兴替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3、侯景之乱五、文化与科学1、数学:刘徽与祖冲之2、天文学:《元嘉历》、《大明历》3、医学:葛洪、陶弘景、《本草经集注》4、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5、地理学:《水经注》6、玄学:王弼、何晏、正始之音、郭象等7、范缜《神灭论》8、史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沈约《宋书》、常璩(渠)《华阳国志》9、文学与艺术:建安七子、三草、陶渊明、刘勰的《文心雕龙》、王羲之、顾恺之、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一、隋1、隋的建立与统一2、隋巩固统一的措施:大索貌阅、大运河3、隋炀帝二、唐1、玄武门之变与贞观之治2、武则天的统治3、开元盛世4、均田制与租用调制5、府兵制6、三省六部制7、科举制8、律令格式9、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10、唐后期的财政改革:两税法11、元和中兴12、宦官专权: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件)、甘露之变13、牛李党争14、黄巢起义、朱温篡唐、五代的更迭、十国、后周的改革15、隋唐的民族和对外关系:突厥、回纥、吐蕃(松赞干布)、南诏、鉴真、丝绸之路16文化:《五经正义》、韩愈《原道》、唐诗、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阎立本、吴道子、欧阳询、孙思邈、僧一行第六章:宋辽金元时期一、北宋1、宋初的政治制度2、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士大夫政治3、庆历新政4、王安石变法5、北宋晚期的党争6、海上之盟与北宋的灭亡二、辽、西夏的统治与北宋的关系1、辽的建立与概括2、宋辽关系(澶渊之盟)3、西夏与宋德关系三、南宋1、南宋建立与金的关系(三次和议:绍兴和议、隆兴和议与嘉定和议)四、金1、金的兴起与衰落2、蒙古灭金五、元1、忽必烈2、行省3、民族关系:四等人制六、宋元的社会经济:1、土地关系2、社会结构:驱口3、农业与手工业4、商业与城市七、文化1、理学:洛学、关学、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2、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3、艺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4、科技:四大发明、沈括、郭守敬〈授时历〉、王桢《农书》第七章:明清一、明朝1、明朝专职集权的高度发展2、明朝的科举与学校3、分封与靖难之役4、漠北与倭寇5、宦官专政与内阁及明末党争(东林党)6、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元朝战争、欧洲殖民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7、明末农民起义二、清1、八旗制度2、清代高压政治3、平定三藩4、统一台湾5、统一漠北和平定新疆6、管理西藏7、改土归流8、天地会、哥老会和白莲教等秘密会社的反清9、清代政治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理藩院、总督与巡抚、八旗兵与绿营兵、保甲制度、10、清的对外关系:对俄、闭关政策、禁止天主教的传教、英国使臣来华11、文化:阳明心学、实学思潮、乾嘉学派(惠栋与戴震)、史学(钱大昕、赵翼、王铭盛)、明清小说12、科学技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史复习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有了这些知识点的基础,基本上就对中国古代史有了一个自己基本知识体系。但是仅有这些知识体系,还是不够的,这就像建筑中有了建筑材料还不能等于建成了高楼大厦,所以如何对这些知识点加以融会贯通,抓住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详细的思考,是学习和参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的能力要求。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占全部卷面分数300分的30%,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就是大概在90分左右。从考试的命题题型看,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和简答题四种类型,个人以为中国古代史出史料分析和简答题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有必要对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于大家复习。当然,所谓的重要问题的归纳是建立在你牢固掌握了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的,最好不要脱离古代史的基本知识体系,而只是去归纳甚至压宝式的复习。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此处所总结的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点和所谓的重要问题,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并不构成任何倾向性的意见,只是为大家的复习提供一个切入点,并不能取代大家对指定教材的阅读。而且,从我个人意见来说,更希望大家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自己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要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和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并用正确的观点分析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研究中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并获取有效信息。这是考试大纲中对考生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就说明在考试中将会特别重视学生分析和利用史料的能力。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这应当是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就中国古代史来说,所谓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 宰相制度的变迁:构成宰相权利的要素:议政权和监督百官的权利。周代:太师、太保、太傅;秦及西汉前期: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汉成帝时: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汉哀帝时: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东汉:太尉、司徒和司空;魏晋以下:录尚书事和尚书令为宰相;另一个就是这些名义上的宰相权利逐渐被架空,所以三省长官就成为宰相,中书、门下和尚书、唐代又出现了同中书门下和政事堂,宋代的枢密使与参知政事、三司、元代的行中书省,明初废掉宰相,内阁在明中期后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到了清代内阁又成为名义上例行公事,权力归军机处(早期议政王大臣)。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地被剥夺。2、 中央机构:秦汉时的九卿、御史台、尚书台、西魏的六官体系、隋唐的六部与九寺五监、职事差遣、宋代的三司、元代的行中书省与宣政院、明清的六部制、都察院、理藩院、通政使司等。3、 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十三州部刺史、州郡县三级、侨郡、侨州、坞壁与宗主都护制、三长制、道、路、行省、总督、巡抚、府等。4、 军队:西汉实行征兵制。特点是兵役、劳役合一。男丁一生服役两年,一年在本郡县训练,分兵种,为“正卒”;另一年或入中央军,为“卫士”;或戍边,为“戍卒”。此外,每年在郡县服劳役一月,为“更卒”。东汉废征兵制,改为募兵制。曹魏实行世兵制。北周的府兵制、唐代中期以后募兵制、宋代的禁军与厢兵、明代的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清代的八旗制度和绿营。5、 法律:李悝的《法经》、秦律、汉代《九章律》与律令科比、隋律与唐律和律令格式、大明律与《大诰》,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趋势。二、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 土地:井田制、占田制、均田制2、 赋税制度:贡助彻、汉代的算赋与口赋、盐铁官营、均输、告缗与算缗、租庸调、两税法、转运使、方田均税法、明代的粮长制、鱼鳞图册与黄册、一条鞭法、永不加赋、摊丁入亩。3、 经济发展的趋势:统治中心的东移、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的开发(汉末、南朝、隋唐、宋),治理黄河、大运河、与水利设施和农业技术。四、 重要事件与人物:1、 主要的改革和变法:春秋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商鞅)、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张居正改革。2、 重要人物:秦始皇、刘邦、汉武帝、汉光武帝、曹操、刘裕、隋文帝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