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炀帝的不儒术_第1页
论隋炀帝的不儒术_第2页
论隋炀帝的不儒术_第3页
论隋炀帝的不儒术_第4页
论隋炀帝的不儒术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隋炀帝的不儒术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评价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譬如,正史《隋书》中的“儒林传”和“高祖纪”语其“不悦儒术”;现今通行的史学论者也大多持相似观点。最近笔者在翻检《隋书》、《北史》和《贞观政要》等历史文献中,发现这种传统观点值得怀疑。本文就此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一、隋文帝对儒学的态度隋文帝出身于“关陇集团”中的高门贵族,从小入太学接受儒学的熏陶,使他形成了以儒学为基础的政治思想,因而有“情类孔丘”之称,并以“代称纯孝”著名隋文帝对儒学的态度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的,他要求儒家思想要直接服务于社会。这种对儒家思想的功利主义态度,与他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素养大有关系。他自幼生长在北朝的文化氛围中,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所以,他对待传统的汉儒思想的态度,自然与其他统治者有所不同。二、民族传统及核心的纲常伦理思想的相对弱化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体现汉族儒家思想文化传统与核心的纲常伦理思想,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各少数民族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冲击而有削弱的倾向”;二是高门世族垄断了儒学,“南朝世族既有垄断思想文化的特殊地位,又以其衣冠礼乐鄙视北朝,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优越感”(一)“王教”是“训民之本”儒家传统礼仪由于在确立帝权的正统性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故备受文帝重视。为此,礼部屡次颁布律令,继承和发展汉代的礼仪,使之更加细致,更加系统化。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隋书·礼仪志》中有详细的记载。隋初,柳昂便上书说:“自魏道将谢,分割九区,关右、山东,久为战国。……俗化浇弊,流宕忘反。自非天然上哲,挺生于时,则儒雅之道,经礼之制,衣冠民庶,莫肯用心,世事所以未清,轨物由此而坏。……若行礼劝学,道教相催,必当靡然向风,不远而就。家知礼节,人识义方,比屋可封,辄谓非远。”隋文帝接受了这一建议,下令“劝学行礼”,“自是天下州县皆置博士习礼焉”孝,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乃至首要的社会道德标准。纳言苏威曾在隋文帝面前说过:“臣先人每诫臣云,唯读《孝经》一卷,是可立身治国,何用多为!”当文帝登上帝位后,即开始把儒家的“五教”作为“训民之本”,也就是以孝治天下。《隋书·李德林传》载,文帝在一次训斥李德林时说:“朕方以孝治天下,恐斯道废阙,故立五教以弘之。”《隋书·李谔传》载,李谔上书中曾说:“五教六行为训民之本,《诗》、《书》、《礼》为道教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唐六典》卷30记载,都督(即隋之总管)、刺史的职责是“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教谕五教。”这些都说明“王教”属于教化方面的内容。所以,王夫之说:“(苏)威则督民诵五教,而谓先王移风易俗之道,毕于此关。”“五教”的内容具体指哪些呢?《尚书·舜典》云:“敬敷五教在宽”,疏引《左传·文公十八年》说:“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此正为儒家传统的“五常之教”。文帝立“五教”其名当源于此。文帝对孝行可感者还予以表扬、奖赏。如纽回父子至孝,文帝下诏表扬,号其居为“累德里”;孝妇覃氏的孝行可为模范,文帝赐米百石,表其门间,等等。此外还下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并免课役。”使有德行之人,能得到物质上的优待。王夫之说:“五教乃为隋始终训民之本”此后,还多次下诏反复强调儒家传教礼教的重要性。仁寿元年(601)诏曰:“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仁寿元年(602),又诏曰:“礼之为用,时义大矣。……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安上治人,莫善于礼。”象这样的诏书一直到仁寿四年(604)隋文帝临终前夕还在颁发,唯恐风气不盛。(二)“书、算、律三学”在教育中的地位隋文帝对于学校(当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甚为重视。国子学,始设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与太学并立。北齐改名为国子寺。文帝时,特设国子寺,掌管教育事业,不隶属于太常。国子寺在开皇十三年(593)改为国子学,大业三年(607)又改为国子监。将国子寺从太常寺独立出来,成为最早的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使学校教育在国家政权中有了独立的地位。国子寺设置国子祭酒一人,专门掌管国家教育事业,是最早的中央教育行政长官;而在这之前,教育一直是隶属于其他部门(如太常寺即属皇室内务部门)。国子祭酒下属有主簿和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总之,国之寺和国子祭洒体制的设置。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巨大进步,它使学校教育有了社会组织保证。从学校体制来看,隋朝中央官学除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外,还设有书学、算学和律学,共为五学。书、算、律三学初创于隋文帝时,它们是继汉代鸿都门学之后,专科学校的一个新发展。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这五学归国子寺领导;律学由大理寺直接管理,成为部门办学的先导。此外,在太医署中,也招纳生徒,传授医术,培养医学人才;地方则设有州郡县学。据《隋书·百官志》载,当时各学不仅设有专职教官和脱产学习的学生,如博士、助教和生员等;而且在教师编制和学生额数上也有明确规定,如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国子一百四十人,太学、四门各三百六十人,书四十人,算八十人”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上也有一些成规、制度及基本要求。譬如,中央官学除正常教学外,“每岁以四仲月上丁,释奠(即开学典礼)于先圣先师。年别一行乡饮酒礼。州郡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州郡县亦每年于学一行乡饮酒礼。学生皆乙日试书,景日给假焉。”隋文帝有时还亲自参加国子学的释奠礼(开学典礼),亲自奖励国子生,考选国子生为官。经常巡视学校,亲听讲授;并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看到“京邑庠序,爰及州县,生徒受业,开进于朝,未有灼然明经高第”时,明确指出是“教训不笃,考课未精”之故,下令“明勒所由”,立即改变。在教材方面,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主要教材为经学。在诸经之中,《孝经》与《论语》为必读的两种经书。除此,其他诸经分为大经、中经、小经三类。大经包括《诗经》、《周礼》、《仪礼》,小经包括《易经》、《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除诸经外,学生还要研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等。律学主要的教材是律、令、格、式等。书学为《九章》、《周髀》、《孙子》、《缀术》等。医学以《本草》、《甲乙脉经》为必修科目。不管是学经学、学律学、学算学,都与当时的社会和生活相联系,即所谓“致用”。除国家办学弘扬儒学外,文帝还支持私学和家学的发展,鼓励儒士私下讲学授业。《隋书·儒林传》载,大儒何妥在龙州,“有负籍游学者,(何)妥皆为讲说教授之”;山东马光,“教授瀛、博润,门徒千数”,文帝诏其入朝,门徒又“多负籍从入长安”;刘焯,“专以教授著述为务”,“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为了把儒学研究引向深入,隋文帝还提倡诸儒名士在一起讨论,一人主讲,众人发难,辨疑解惑,有时他本人还亲自光临。如大儒马光入京不久,文帝亲幸国学,召集王公以下毕集,听马光讲论,“诸儒生以次论难者十余人,皆当时硕学,(马)光剖析疑滞,虽辞非俊辨,而理义弘赡,论者莫测其浅深”(三)《书》类,凡六大为了使学习儒家经典蔚然成风,隋文帝又鼓励对经书的征集和整理。陆贾对刘邦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天下不可马上治之。”秘书监牛弘对此作了阐述,认为“经邦立政,在于典谟。”书籍经典,经过不断战乱,多为失散。北周的藏书,经过多方搜集之后才勉强超过一万卷。灭北齐后,所得到的书籍,除了重复和其他杂书,才多出五千卷。于是,牛弘上书说:“今秘藏见书,亦是披览,但一时载籍,须令大备。不可王府所无,私家乃有。然士民殷杂,求访难知,纵有知者,多怀吝惜,必须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若猥发明诏,兼开购赏,则异典必臻,观阁斯积,重道之风,超于前世,不亦善乎!伏愿天监,少垂照察。”隋文帝采纳了牛弘的建议,颁发征集图籍诏令,明文规定:“每书一卷,赏缣一匹,校写既毕,本即归主。”所集图籍中,有些“纸墨不精,书亦拙恶”,于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还“召天下工书之士”,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与此同时,文帝还积极鼓励学官对经籍进行撰集和注释,儒学新著由此不断问世。譬如,何妥著《周易讲疏》13卷;刘炫著《论语述议》10卷,《春秋攻昧》10卷,《五经正名》12卷,《孝经述议》5卷,《春秋述议》40卷,《尚书述议》20卷,《毛诗述议》40卷;与此“并行于世”者,不胜枚举。(四)任:政府机关与儒学职业为了选拔具有儒家伦理道德、文才和献身精神的知识分子,使其成为新王朝官僚机构的骨干,隋文帝一再下诏吸收文德兼优之贤俊,进入政府机构任职,命令诸州选拔人才来京深造、应考和任职。隋初即下诏,令州县搜扬贤哲,“皆取明知古今,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不限多少不胜不举。限以三旬,咸令进路。征召将送,必须以礼”。在用人上,唯恐“闾门秀异之士,乡曲博雅之儒”,被“遗弃于草野,堙灭而无闻”。他还亲召山东大儒士马光等人至京,皆“授太学博士”。被征召的大批儒士,大多充实到政府机关担任要职。如元善,拜为内史侍郎;辛彦之,先为太常少卿,后官至礼部尚书;刘焯、刘炫二人常置于门下省决事,考定群言。隋文帝信任的大臣,许多是当时的名儒和具有儒家思想者。如身兼五职的宠臣苏威,号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李德林年十五能诵《五经》,以儒学称著于时;内史侍郎薛道衡,人称“关西孔子”;礼部尚书牛弘言“孔子以大圣之才,开素王之业”,“治国立身,作范垂法”,人称“大雅君子”。三、隋文帝为学之官学而作的转变由于隋文帝积极振兴教育,所以一度出现学校教育的昌盛局面。京师的国学有学子近千人,州县的学校也有为数众多的学生。可是,仁寿元年(601),文帝却下令废除太学、四门学及州县的所有学校,只保留供王公贵族子弟读书的国子学(唯留学生72人)。是年秋七月,改国子学为太学,置博士五人。如此突然之变,究竟为何因?其一,办学效果同办校宗旨相违背。官学是学习儒学经典的学校,可是在校的生徒们,或不学儒家经典,只会夸夸其谈,评古论今,既不虑表乱之祸,战陈之急,也不想耕稼之苦,劳役之勤;或只会讲说儒学章句,背诵师言,但不识时务,脱离实际。这就是说,当时的学校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专门人才。因此,被文帝召为学士的颜之推提出了传统的儒学教育应该改造的主张。其二,学生太多,太懒散,质量太差其三,“今宜简者”。文帝是一个提倡节俭的帝王。他见学校“多而未精”当属一种严重的浪费,于是做出整顿精减的决定。《隋书》作者将文帝裁减学校的做法,归之于他暮年“精华稍竭”所致自古为教,使材者必处于学校培养,这是一贯的正统要求;但汉以后,学校教育只是经师章句而已,材者由于学则枉以坏,不材者由于学则揠以成。教之无本而不行,取之虽骤而不获。所以,文帝采取一方面控制学校教育;一方面改革完全为门阀世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选仕的措施。开皇七年(587),“制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598),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二科举人”。这里明显地看出,选仕在走向科举。企图通过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真正符合统治需要的人才,这也许是文帝控制学校规模的原因之一吧。隋炀帝即位,就下诏恢复解散的京师和地方学校,虽试图振兴官学,但仍难免于名存实亡的结果,其原因就是推行科举制度。因为科举向全社会开放,自学者也可应举,学校自然也无关重要了。不过,隋文帝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态度,不懂得教育的客观规律,一下子停办大批官学,必将引起广大士人的怨恨和抵制,首先碰到的就是教学人员的饭碗被砸了,这批有文化的士人没有安置好,对朝廷和社会是不利的;再说,一大批追求功名的生徒突然断了出路,也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值得指出的是,文帝晚年官学衰微,但对于私学没有采取限制措施。许多儒士转入乡间山林进行私家讲学,一时私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压倒官学之势。仅从《隋书》中,就可见到许多民间研读经书,习学儒术的实例。可见,尊经崇儒之风,在民间是颇有影响的。四、隋文帝为之主要教学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隋文帝执政期间,在肯定儒家学术的基本思想的前提下,积极振兴教育,一度出现了学术与文化的昌盛景象。他在学校教育上的建树,应给予历史的肯定。如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创设,专科学校的创立;除设立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之外,还设有书、算、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