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书霍光传》看西汉政治转折_第1页
从《汉书霍光传》看西汉政治转折_第2页
从《汉书霍光传》看西汉政治转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汉书霍光传》看西汉政治转折

据汉代霍光传记载,汉武帝去世后,朱陵成为公主,霍光被任命为司马将军的助理。此种托孤记载,还见于《汉书>的《金日怀疑者自有其道理,但却难以服人。在我看来,托孤于霍光,不但确实出自武帝的本意,而且还是他为维护汉家统治所采取的一项重大的政治措施。一武帝对继祖的态度论汉武帝之托孤,不能脱离开武帝晚年严峻而复杂的政治形势。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与卫太子在长安城中陈兵对阵,结果以卫皇后及卫太子双双自杀、大批追随卫太子的官员被株连而告终。西汉王朝经此剧变,败象骤显。征和四年,汉武帝颁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之诏,明确宣布要改弦更张、转变政策。这个政治大转折,无疑是正确和重要的,既为形势所必须,又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它毕竟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被动选择,是一个迟到的转折。武帝一朝几十年间开边、兴利、改制、用法和擅赋所造成的种种积弊,并没有随着轮台诏令的颁布而告清除,“民力屈、财用竭”显然,在轮台诏令颁布之后,造成西汉社会危机的诸种矛盾依然存在,新的矛盾又不断产生,西汉社会仍未彻底摆脱危机状态。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再臻汉室于鼎盛,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当此之时,为了保证政治转折的顺利进行,必须从宏观、微观两层次,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重新制定出一系列新的政策,采取新的措施。这不光需要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行政保障,尤其需要统治者有崇高的威望、丰富的经验和充沛的精力。然而,此时汉武帝已年近七十,精力不济又体弱多病,虽然还能镇制朝廷、把握大局,但挽回颓势,重铸国基,显然是力不从心,只能寄希望于后人。选立太子,原来就是关系国家根本的大事,对于武帝来说,现在就更多了几分严峻和紧迫。政治转折能否实现,西汉王朝的命运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继嗣的选择。这种巨大的政治压力,是促使汉武帝做出舍长立少之非常决断的重要原因。汉代统治者选定的建储制,是嫡长子继统制。然而,汉武帝在建储问题上,又一向自有标准,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要与己相类。卫太子秉性“仁恕温谨”,与汉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差异很大,他对卫太子的不满,最早可能即是由此而生“仁恕温谨”、“敦重好静”,如果仅仅是指个人的秉赋、品性,可能不为汉武帝所喜,但其中所包含的执政宽缓、平和、稳健、谨慎的政治倾向,却又为武帝所中意。显而易见,汉武帝对于继嗣的希望是自相矛盾的,他起初没有把这个矛盾处理好,以致酿成了骨肉相残的悲剧。但在经过了痛定思痛的反思之后,武帝再考察诸庶子时,把是否具有“守文”的秉赋放在首位,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当时,可供武帝选择的庶子有四,即燕王旦、广陵王胥、昌邑王髆、少子弗陵。燕王旦与广陵王胥皆为李姬所生,元狩六年同时受封。他们本无母宠可依,又在藩国日久,多有骄嫚不法之行为,一向不为武帝所中意。其中燕王旦“为人辨略,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招致游士”(1昌邑王髆于天汉四年受封,其生母李夫人是汉武帝用情颇深的女人。昌邑王髆为人行事的详情,因史载简略不得而知,从一些迹象来推测,他曾经一度有望成为卫太子的替代人。他的舅舅李广利,是继卫青、霍去病之后最有权势的外戚,而李广利的儿女亲家刘屈氅则在征和二年春进位左丞相。他们将相之间早有拥立昌邑王的密谋,刘屈犛在巫蛊之狱中率兵与卫太子大战,其意就在除卫太子而以昌邑王髆代为太子少子弗陵的生母赵倢仔,又称钩弋夫人。关于她,史籍中保存了一些颇为神秘的记载三霍光是汉武帝兴利大臣的代表人物汉武帝统治的前期,朝中人材济济,名臣迭出。但从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故之后,“文武名臣欲尽”的局面就开始困扰着武帝,为此他曾下诏征求“可为将相”的“非常之人”至于位居三公的丞相田千秋,原是高庙寝郎,因于征和三年上书“讼(卫)太子冤”而感悟武帝,“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御史大夫商丘成,因在巫蛊事变中力战卫太子有功而升迁。当此之时,汉武帝为给卫太子洗冤,为转变政策扫清道路,对商丘成非但没有亲近、信任之意,反而处心积虑地对其构织罪名,欲置之于死地。后元元年夏,商丘成果然获罪自杀@。搜粟都尉桑弘羊自13岁为侍中,在武帝身边几十年,颇有治绩;他与卫太子之死并无直接的关系,同时应是武帝倚重之人。但他却是武帝兴利大臣的代表人物,在征和四年首倡增益民赋、屯田轮台、西修亭障等不合时宜之议,反映出他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武帝前期的阶段之上,未通时局之变,与汉武帝改弦更张的思想很不一致。所以,桑弘羊对于武帝来说,就成为一个不可不用,又不可大用的人物。武帝在考察群臣之后,认定“唯(霍)光任大重,可属社稷”。当时霍光不过是个供职内廷的光禄大夫、奉车都尉,秩比二千石,他“先无尺寸之功,而才气术数又非有以大过于群臣”感情的因素在这里又一次发挥着微妙的作用。元狩四年时,年方十几的霍光被同父异母的兄长霍去病带至长安,任为郎官。两年之后,当霍去病辞世时,霍光已迁为诸曹、侍中。大约在元封元年,霍光又出任“掌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太初元年后,加官光禄大夫。这种仕途平稳而通达的情况,显然与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极为宠信有关。特别是在元封以后,霍光“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20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在武帝面前“甚见亲信”然而,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却又不是汉武帝对霍光的个人感情,而是霍光的秉赋、经验和政治倾向。《汉书·霍光传》云,霍光为人“沉静详审”、“资性端正”,行事“小心谨慎”,具有细致周密、沉稳持重的特点。这与武帝所求“敦重好静”之“守文之主”的标准,是比较接近或一致的;霍光身兼诸曹、侍中、光禄大夫之任,可以“受尚书事”,具体处理朝政,还可以参与重大制度、法令的谋议、制订和修改,其统治经验之丰富,自可想见。他之所以“先无尺寸之功”,除了与其供职中朝有关外,还说明他没有那些兴利用法大臣以进趋为主的倾向,而这恰为稳定大局所急需。霍光结发入侍,追随武帝三十余年,作为武帝信任的近臣,他亲眼目睹了汉武帝兴功致利事业由盛而衰的全部过程。因此,他应当比其他人更为清楚地了解当时西汉王朝社会局势的复杂与严峻,把握武帝晚年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从而真正理解他改弦更张之举的及时和必要,支持、拥护并遵循、贯彻轮台诏令。检诸史实,霍光执政之后,“始行宽缓,欲以说(悦)下”四太子之舍长立少武帝在决心既定之后,立即开始有条不紊地实施其计划。第一步,约在后元元年初,武帝“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29),从而公开表示了自己舍长立少、托孤霍光的意向。汉制,“皇太后至尊之号,天下一统”第二步,镇抚诸侯王。自巫蛊事变后,燕主旦自以为他“依次当立”,觊觎太子之位。但在武帝赐图霍光、谴杀赵之后,他已确知武帝心属弗陵。情急之中,他贸然上书,求入宿卫,实即自荐为太子。武帝对此十分不满,掷其书于地曰:“生子当置之齐鲁礼义之乡,乃置之燕赵,果有争心!不让之端见矣!”五“行周公之事”后人论及汉武帝的“晚而改过,顾托得人”,都一致给予肯定的评价,认为武帝虽有“亡秦之失”而最终免蹈亡秦覆辙,即是有赖于此。这种意见,自然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然而,如果仅仅着眼于汉室的存亡而论说武帝的托孤,似乎又是不够的。托孤之事,古已有之,最为著名的,是西周初年的武王托孤于周公旦。儒家的经典对周公辅政之事深信不疑又津津乐道,西周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被归功于周公的辅政,周公因此而成为儒家最为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成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化身。当武帝托孤霍光时,先是赐给他《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后来又在临终前明确嘱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