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比较_第1页
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比较_第2页
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比较_第3页
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比较_第4页
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比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比较

约翰威尔伯特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活动、哲学、心理学和教育理论的实践。他被美国人称为“美国教育学的第一人”。正如美国学者罗斯(R.J.Roth)所说:“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过杜威……可是很难想象,它在前进中怎么可以不经过杜威而超过杜威。”一、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著作杜威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杂货商家中,他的家乡在新英格兰的维蒙特州的贝林顿。杜威从小喜欢看书,是大家公认的书虫。中学毕业之后,他进入维蒙特大学就读,大四时他开始更广泛地接触人类智能的领域。1879年,杜威大学毕业,开始了他一直想要从事的教职工作,并且继续研读哲学史。1882年,杜威首次发表论文,这三篇论文被刊登在全国唯一哲学学术论文的杂志上。后来,杜威拿到博士学位,也结了婚。1894年,杜威和他的妻子创立了实验小学,后因归并的问题,遂辞职离去。之后他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杜威在87岁的时候再婚,93岁时因肺炎去世。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奥麦尔尼克村一个贫苦的农家。酷爱书籍的祖父、擅长讲述民间故事的外婆、无限忠于苏维埃政权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给他创造了一个温馨和睦而又生气勃勃的家庭环境。20世纪30年代,苏霍姆林斯基提前从工农速成中学毕业,进入了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学习。1934年,他返回故乡担任小学教员,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他通过进修函授班接受了四年的高等师范教育。卫国战争期间,苏霍姆林斯基以政治指导员的身份上了前线,受伤后主动申请重返教育岗位。最初他在乌发任中学校长,后调往家乡任基洛夫格勒区教育局局长,1947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1970年,苏霍姆林斯基52岁,由于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过早地去世了。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书籍的总印数超过300万册。从两位教育家的生平来看,良好的家庭环境、后天勤奋的学习、亲身参加到一线学校的教育实践以及不断思考与创新、勤于总结的生活和工作作风,成就了两位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哲人的智慧,也成就了两位教育家硕果累累的一生。二、两位教师就教育的思想达成了共同协议(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旨归杜威的教育本质观,即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张春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教授(北京100875);王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的教育价值论,即教育使人获得和增长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的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上实际应用的集中体现。他提出,教育只是一种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过程本身。他明确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同样回归到对人的关注,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其理念贯通在他整个的理论体系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和造就成真正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两位教育家在教育功能观上所表现出的对人自身需要和发展的关注、对人的自我表现的关注,说明了这样一个教育真谛,那就是教育必须直视学生的生存方式,在培养学生个性健全、身心健康和创造性思维中发挥作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发挥教育的协调功能,缩小人与人的差异;教育的终极关怀是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它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品质等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一教育功能观启示我们应当深入研究教育的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内涵丰富的个体教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的意义,并朝着这个方向来改革教育工作。(二)为儿童的爱的教育在学生观上,杜威并不是“儿童中心”思想的首创者,但是他赞同“儿童中心”思想。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对于儿童的现有能力来说,都是没有关联的……尽管优秀的教师想运用艺术的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以减轻那种显然粗暴的性质,它们还是必须灌输给儿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可以归结为五个字,即“对儿童的爱”。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热爱孩子、相信孩子、熟悉孩子,与孩子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是他一切立论的切入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在他看来,一个孩子是否有自尊自爱的自尊感,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命运。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从儿童的饮食起居到健康、从游戏到学习、从外部表情到内心活动、从一举一动到一言一行,都必须全面地关心孩子,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他告诫我们:“跟孩子没有友谊,跟孩子在思想上没有同一性,这种教育犹如在黑暗中徘徊。”可见,两位教育家的学生观主要是注重对儿童个性和自由的尊重,注意儿童现在的生活。在我国课程改革全面发展的今天,两位教育家在学生观上的认识无疑为广大的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供了指导。教育要促进学生的生长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教育必须探索儿童的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尊严、人格、权利、感情和需求,学校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服从于儿童兴趣和经验的需要,教育措施都应该为促进儿童的发展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杜威的教学理论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弊端的基础上形成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了课程、思维、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但贯穿和渗透在教学理论各个领域的总原则是“从做中学”。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杜威进一步提出了活动教学应具备四个条件:兴趣的条件,要使儿童对活动有情感和需求;要表现着生活的价值;要能够提示问题,唤起儿童新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要给儿童以充分的活动时间,以求得作业的圆满完成,使之不断地从一个境界达到新的境界。在教学观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构成教育的整体,共同实现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的整体教育目标。他提出:“自我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自我教育就不可能称其为完整的教育。”而对于教师教学的目的,杜威认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思维,开发理智。杜威设计了“思维五步法”:安排真实的情境;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在活动中验证假设;根据验证的结果得出结论。同样,苏霍姆林斯基在思维课的设计上也指出,当学生需要在课堂上掌握抽象的科学知识时,学生更应当首先“求教知识的直接来源———大自然”由此可见,两位教育家都强调一种主动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发展。两位教育家在教学观上的认识无疑对当前中小学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教师角色和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应该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儿童主体冲击教师中心,以学生自身经验冲击书本中心,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讲授与探究、课堂与活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反思,使学生能动地活动,积极地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其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责任感得到增强。三、两位教育工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它们(一)继承和创新的教育思想任何一项重要科学成果的取得总是伴随着理论与方法的突破与创新。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全世界的影响是如此深远,首先在于他们对教育整体而全面的思考,在于他们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大胆的创新。作为实用主义集大成者的杜威,实际上是在皮尔士(C.S.Pierce)创立的实用主义的方法、詹姆士(W.James)建立的实用主义的真理观的基础上,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为理论支柱,从而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而他关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教育理论则是他对卢梭、赫尔巴特等教育家思想的继承、批判和发展;关于“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则是他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弊端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样,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工作也证明,他是一个善于继承和创新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工作的33个年头里,努力从实践中探索各种理论,结合所处时代的特点、具体的教育对象,创造性地发展了教育实践家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人称苏霍姆林斯基是“当代的马卡连柯”,但他绝不是不假思索地把马卡连柯的全部论著逐字逐句地移植到生活中去,更不是竭力证明马卡连柯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无误的。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及其灵魂,单凭积累引文是无法接近这种精细的“材料”的,因此他坚持认为,别人的思想不管如何明智,也不能取代自己的思考。除马卡连柯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十分崇敬克鲁普斯卡娅。我们也不难看出乌申斯基,甚至卢梭对他的强烈影响。但他敢于坚持自己经过实践和深思熟虑的信念,不随波逐流。面对包括凯洛夫在内的权威人士批评他的经验中存在着“以生产劳动偷换教育工作的危险性,把学校变成生产单位的危险性”时,苏霍姆林斯基坚持认为孩子应从小养成为社会和人民劳动的习惯。可以说,如果没有一种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这一切的。(二)杜威和苏霍姆林斯基哲学教育思想的核心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触及了教育的本质,他们之所以有着这样一种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哲人的智慧,是由于他们的思想扎根于深厚的哲学基础。杜威早期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体系主要基于论文《我的教育信条》、著作《学校与社会》和《儿童与课程》,但后来他扎根到哲学和教育哲学的研究中,从他的几本理论著述《我们怎样思维》《明日之学校》和哲学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而又严密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大厦。无论是杜威还是苏霍姆林斯基,他们所扎根的哲学思想的核心都围绕着一个字———“人”。杜威基于教育在儿童本能生长方面的本质作用的认识,提出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并成为他的教育理论甚至整个现代派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要求。苏霍姆林斯基依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从整体与部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角度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可见,两位教育家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正如杜威所说的:“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三)杜威教育本质观的实践意义从两位教育家的生平和他们实用而人文的教育观,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真知灼见还源于其对学校的关注、对实践的重视。学校永远是教育研究者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学校第一线去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才能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杜威的教育思想正是他在学校进行了长达8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基础上逐渐建立的。事实上,杜威教育本质观就体现了一种实践精神。杜威认为,传统哲学所认为的一种永恒存在的“观念世界”是不存在的,对这一“观念世界”的“谜”的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