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一词的起源_第1页
西域一词的起源_第2页
西域一词的起源_第3页
西域一词的起源_第4页
西域一词的起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域一词的起源

“西域”一词在《史记》中首次被引用,但今天读者所理解的“西域”与他们的历史起源有关。本文旨在通过“西域”的训诂学意义,追溯它在《史记》里的共时(synchronic)用法,还原它本来的意蕴(境外西方国家)———后来一切的“西域”概念源头,同时也描述了“西域”一词语义变化的历史背景。一、“西域”一词的历史记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但触发了世人的经济梦,也牵动了国人的历史感。尤其是“一路”,很自然让大家想到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同时也令人联想到昔日的西域风情。“西域”一词,最早见于《史记》,但今天回头检视历史,却发现它是一个仍在尘封、未被正式理解的词语。以目前资料所见,《史记三家注》没有给予解释,泷川龟太郎(1865—1946)的《史记会注考证》不曾措意,而现今大型辞书或权威专业的词典,对“西域”一词首见于《史记》的事实也讳莫如深,绝口不提。例如《汉语大词典》“西域”词条的释义云:“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都在内。后亦泛指我国西部地区。《汉书·西域传序》:……19世纪末建立新疆省后,西域一名渐废弃不用。”众所周知,“西域”一词出于汉武帝(前141—前87在位)统治时代的西向政策,也是武帝一生用力经营的重要功业。司马迁的《史记》在同步记述武帝一朝的事迹之余,也记录了当时开通西域的情况,是公认最早记述西域的历史著作。由于《史记》成书之后没有即时流传,在宣帝(前74—前50在位)时才由他的外孙杨恽(?—前54)发布出来。本文之作,旨在通过“西域”的训诂意义,追溯它在《史记》里原来的共时(synchronic)用法,借此还原它本来的意蕴———后来一切的“西域”概念源头,从而提醒大家,研究历史文献,不要忘记还有传统的训诂学一途,可以把隔代文字,带回到原来的语境现场来了解它。二、西国诸国。国中之“西域”,各《说文解字·土部》:“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1)自博望侯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后从吏卒皆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赍物,欲贱市以私其利外国。……而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奇兵时时遮击使西国者。(2)(卫青)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我们认为《史记》这两次的“西国”即“西域”,是因为《汉书》里也有7次的“西国”同样可以理解为“西域”,而其中有两次的“西域”更可以和《史记》的用例对照。例如:(3)先是时,汉数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称,或贪污,为外国所苦。(4)赞曰: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列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其实,司马迁的“西国”,并非自创,乃有其历史渊源。早在秦汉之前,中原诸侯通常把四邻小国称为“方国”。例如:(5)厥德不回,以受方国。(《诗经·大雅·大明》)郑玄(127-200)《笺》:“方国,四方来附者。”《毛诗正义》云:“言‘受方国’,故知四方之国来附之。”(6)滔滔江汉,南国之纪。(《诗经·小雅·四月》)(7)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诗经·大雅·韩奕》)(8)(楚灵王)不修方城之内,踰诸夏而图东国。(《国语·吴语》)例(6)《小雅》的“南国”,郑玄以为即南方吴、楚旁侧小国。《毛诗正义》:“《笺》云:江也,汉也,南国之大水,纪理众川,使不壅滞。喻吴、楚之君,能长理旁侧小国,使得其所。”同时,非独先秦典籍有“南国”“北国”,即便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也有这样的称呼。例如:(9)唯王令南宫伐反虎方之年,王令人先省南或(国)贯行。(10)三年静东或(国),亡不咸斁天威。例(9)的“南或(国)”就是“虎方”,为当时方国。可见自西周早期以来,周人即习称周边异族方国为“南国”。金文的“南或”“东或”,典籍写作“南国”“东国”,只不过是古今文字的演变(汉人所谓“古今文”)。上引《说文解字》和《广雅》对“或、域、国”等字的关系做了清楚的解说。可见《史记》把官方所用的“西域”称为“西国”,一方面传承了长远的传统态度,另一方面也是贯通古今之变的识见。《史记》引述的官方文书为什么不把西边境外少数民族国家称为“西国”而称为“西域”,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汉朝从开国起即实行郡国双轨制,在国体上有必要避免把西邻方国和境内封国混为一谈,并且有意识地把这种内外之辨贯彻在官方文书上。对此,上引朱骏声“专言国中(国内)者,‘国’之正字”的说法正好提供了精审的“内、外”之辨的训诂诠释。如果朱氏的说法可信,那么武帝朝廷所用的“西域”,便属于严“内外”之分的官方态度,并同时承袭了“方国”词语鄙称色彩的传统。因此,如果说“西国”带有[-官方][+方国][+传统鄙称]等义素的话,那么武帝时代的“西域”则带有[+官方][+方国][+鄙称]等现实性义素。《史记》作为武帝同时的作品,书中的“西国”可以说是“西域”一词最贴切的共时诠释,两者共同的抽象概念都相当于今天语言的“(境外)西方国家”或“西邻诸小国”。只要明白《史记》“西国”是个人用语,不同于一成不变的官文用语,就不难想象司马迁在记述“西域”时容许有其他用字的可能。准此,我们在《史记》中找到了“西域”尚有“西北国”(2例)和“西北外国”(1例)的别称:(11)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12)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13)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西北外国使,更来更去。宛以西,皆自以远,尚骄恣晏然,未可诎以礼羁縻而使也。这些别称,同时都符合“(境外)西方国家”的意思。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司马迁“一家之言”的用语特点,除了“通古今之变”而能自铸新词、不拘一格之外,同时也善于融合传统和现实。三、“西域”的反复《史记》“西域”一词共有三次,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用法,今按篇章次序列出如下:(14)(元狩六年)四月戊寅,奏未央宫。“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昧死言:臣青翟等与列侯、吏二千石、谏大夫、博士臣庆等议:昧死奏请立皇子为诸侯王。……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皇子或在襁褓而立为诸侯王,奉承天子,为万世法则,不可易。陛下……内褒有德,外讨强暴。极临北海,西凑[溱]月氏,匈奴、西域,举国奉师。舆械之费,不赋于民。……百蛮之君,靡不乡风,承流称意。远方殊俗,重译而朝,泽及方外。”(15)(元狩二年秋)于是天子嘉骠骑之功曰:“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师攻匈奴西域王浑邪,王及厥众萌咸相犇,率以军粮接食,并将控弦万有余人,诛獟駻,获首虏八千余级,降异国之王三十二人,战士不离伤,十万之众咸怀集服,仍与之劳,爰及河塞,庶几无患,幸既永绥矣。以千七百户益封骠骑将军。”(16)(司马)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曰:“告巴蜀太守: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诎膝请和。康居西域,重译请朝,稽首来享……”在《史记》五十多万字的记述中,“西域”只出现三次,数量之少,是令人感到意外的。这三次关于“西域”的记载,虽是凤毛麟角,但地位重要,它们除了是历史源头之外,还出自汉武帝统治期内的官方文书,附带记录了明确的出现时间:例(14)为朝廷大臣的启奏,例(15)为当时天子诏令,例(16)为使臣的檄谕。由于是官方文书,这三次“西域”的用法应该是当时最高规格的公文规范,意义最具代表性。按时序来说,例(16)最早,为建元六年(前135);这三例“西域”,即使没有注释帮助,它与今天所理解的西域应该是同一指涉内容。但把三例中的“西域”直接理解为“当时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在解读时就有点格格不入。细察原文,这些“西域”都出现在同一语境中———在一些国名“月氏、匈奴、康居”之后和人格化动词“奉师、相犇、请朝”之前。这种语境,意味着“西域”不是“地区总称”,因为“地区总称”没有生命或人格的语义特征,在汉语语法中无法出现在国名(匈奴、康居)之后和一些人格化动词(奉师、重译请朝)之前;相反,这三例“西域”,倒像某些称号(类似“先生、小姐”一类)的指称用法,并与其前面的国家名称构成语法地位相等的复指关系。“西域”的这种用法,是我们今天感到模糊而陌生的。其中最冲击我们的语感的是第(14)例“月氏、匈奴、西域”的并列用法,显示“月氏”“匈奴”“西域”三者是国家称号的等位关系,而不是班固《汉书》“西域车师后王”那种我们一向习惯理解的大类概括小类的包含关系:(17)(元寿二年)会西域车师后王句姑、去胡来王唐兜皆怨恨都护校尉,将妻子人民亡降匈奴。例(17)“西域车师后王”是个短语结构,“西域”位于“车师”国名之前,与例(14)“月氏、匈奴、西域”的并列方式不同,“西域车师后王”肯定不是等位的复指关系而是修饰关系,因为“西域”不是人称代词,“车师后王”是人称代词,二者无法复指。上引《史记》各例,值得注意的是第(14)例的并列用法,它有力排除了“西域”作为“地区总称”的含义;其次,我们又发现《史记》全书还没有“玉门关”这个地名,而玉门关之设,据《汉书》所记,始于太初元年(前104)(见例19),已落在例(14)至例(16)年代之后,如果把“地区总称”的含义套在《史记》“西域”的用法中,更觉得圆凿方枘,格格不入了。这大概是引致历代学者和当今辞书回避了《史记》的“西域”的一大原因。因此我们对“地区总称”的用法不得不产生怀疑,认为司马迁引用的“西域”,不应该和上引辞书的解释一样,含有“玉门关以西”这样的地界概念。第(17)例《汉书》“西域车师(后王)”大类包小类的包举用法或修饰用法,正好是我们今天的“西域”一词“地区总称”的用法代表。实际上,《汉书》的“西域”除了含有“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的义项之外,书内还给“西域”划出了《史记》所没有的明确地界。(18)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例(18)的“西域……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写在《西域传》的开头,无疑是“开宗明义”的定义笔法,意义上相当于“玉门关以西”的另一提法。《汉书·西域传》之所以能够成篇,多少有赖于这种地界概念的设定。今天看来,《汉书》的“西域车师”不但为“西域”树立了“地区总称”的用例,而《西域传》的开篇也为“西域”一词提供了[+地区界限]义素的依据。可以说,现代意义的“西域”概念最早形成于《汉书》,它是《史记》全书所没有的。这大概是今天工具书解释“西域”时只引述《汉书》而绝口不提《史记》的另一原因。训诂学告诉我们,词义是变动不居的,而且变化多端。四、西域三国之变从《史记》到《汉书》,前后约一百年,相隔差不多三个世代,这期间“西域”词义发生了变化:《史记》的“西域”只有“西邻方国”义,而《汉书》则具有“西邻方国”和“地区总称”两歧意义。主要原因是玉门关设置之后,汉朝西方边境出现了有形的内外地区界限,并投射在“西域”一词身上,使它载负一个[+地区界限]的新义素。但玉门关不是东汉设置的。据《汉书·地理志》所记,玉门关为酒泉郡下的九县之一,开设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19)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开。……县九:禄福……表是……玉门……干齐。其次,武帝开设玉门关之后,成为汉人出使西方和进击匈奴的重要补给站,朝廷反制匈奴操控西域的政策自此变得有效,结果西邻诸国归顺汉朝的越来越多,西方境外的军事冲突开始变得缓和。最后“百蛮之君,重译而朝”,外族亲附,边境的汉夷关系渐趋友好纷纷进贡内化。这些民族关系的变化,一方面模糊了“西域”一词词义原有的内外之分,同时也淡化了该词的“鄙称”色彩。“西域”的[+官方]义素在“鄙称”色彩淡化之后,“官腔”语态开始变得空泛,导致“西域”一词内部的意义结构发生变化,甚至由色彩浓重的官方用语下降为一般语词。至此,“西域”和“西国”原有语用上的公私之别不再清晰,官方文书不自觉地消融了“西域”和“西国”的差异,最后,全篇使用“西国”而不用“西域”的公文也开始出现。据《汉书》所录武帝后期征和(前89—前92)年间的一篇奏事:(20)征和中,贰师将军李广利以军降匈奴。……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奏言:“故轮台(以)东捷枝、渠犁皆故国,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孰。……臣愚以为可遣屯田卒诣故轮台以东,置校尉三人分护……就畜积为本业,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为便。臣谨遣征事臣昌分部行边……愿陛下遣使使西国,以安其意。臣昧死请。”该奏大约作于征和二年(前90),距离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设置玉门关不过15年。文中两次皆用“西国”而不用“西域”,大异于前,这是整个汉朝官方文书少有的一例。词汇的发展和变化跟现实状况是息息相关的。“西域”一词意义的变化,决定于汉人开发和对待“西域”的现实状况的。武帝以后匈奴势力的消长,汉夷互动态度的变化,都是“西域”词义衍化嬗变的关键因素。宣帝地节二年(前68),郑吉攻破车师,受命护卫天山南道;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投降汉朝,(21)(郑)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自吉始焉。上(按:宣帝)嘉其功效,乃下诏曰:“都护西域都尉郑吉,拊循外蛮,宣明威信,迎匈奴单于从兄日逐王众,击破车师兜訾城,功效茂著。其封吉为安远侯,食邑千户。”所谓“都护”,据引文所述,就是“并护”,意谓把西域的南北通道合并,由朝廷设官统一管治。又据《汉书》“西域都护”一职云:(22)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汉书》所述“西域都护”的官职名称、职责和待遇应该是宣帝一朝原来的法定文字。文中“西域三十六国”意思明显就是“西域地区的三十六国”。可见至迟在宣帝地节二年初置西域都护时,西域各国已经纳入汉朝官员的管治范围之内,“西域”的“地区总称”含义开始非常清晰。至此,继武帝太初元年出现“玉门关”地理界限之后,神爵二年“并护车师以西北道”的举措,把零散的西邻诸国统一在汉朝的管护之下,这些境外地区无疑成为汉帝国的行政区。这些形势变化,先后为“西域”的“地区总称”提供了充分的语义因素,“西域”一词的语义变化因而水到渠成。“西域都护”官职设立之后,一方面使“地区总称”的整体概念因官职名称而得到固定,一方面在“西域”一词公文语用色彩淡褪之后,重新为“西域”一词换上了更鲜明的官治色彩,使得“西域”一词不至于被“西国”取代,继续成为官方用语。最后,“西域”词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