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究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日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同学测量后汇报:
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师板书记录〕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观测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觉或疑问?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
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看法,由于三个小组运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看法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争论活动〕
沟通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师:这位同学观测得真认真,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师每组发一张表格〕
名称测量结果
用米作单位
〔同学立即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沟通,订正错误,老师巡察指导。
〔四〕拓展练习
1.称质量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控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
〔生自由活动,师巡察指导〕
生汇报:
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1:我们认为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由于1千克=1000克,数学课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其他小组表示认同〕
2.猜体重。
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
生争先恐后的猜想〕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师:告知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师:今日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特别超卓。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欢乐。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测量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的:
1、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力的单位是“牛”。
2、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约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立场、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工作立场。
二、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秤的工作原理,正确运用弹簧秤。
三、教学预备:
1、为小组预备:弹簧测力计、小物体、钩码一盒、长条形的硬纸板、橡皮筋、回形针。
2、老师预备:几种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刻度板的纸板模型。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你见过什么样的测力计?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组织同学观测弹簧秤,相互争论弹簧秤的种类和构造。
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弹簧秤的种类,指导同学认识不同类型的弹簧秤。〔圆盘测力计、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
2、同学汇报测力计的构造,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弹簧秤由六部分组成:
〔1〕、提环,〔2〕、弹簧,〔3〕、拉钩,〔4〕、指针,〔5〕、刻度,〔6〕、单位。〔板书:牛顿〕指导认识一牛顿力,用手拉钩环,体会一牛顿力有多大。(仔细地观测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板,上面标出的单位是什么,认识刻度板上一大格是多在力,一小格是多大力,刻度板上最多能测多大的力。)
3、同学玩弹簧测力计。
渐渐地用力拉弹簧,转变用力大小,看弹簧的长度有什么改变。说说弹簧测力计为什么时候能测量力的大小。
4、组织同学汇报。用力大小与弹簧长度的联系,认识到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三〕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怎样测量物体的'重力的大小?
1、学习教科书上的运用留意点。(调零;与温度计的读法全都;明白不能超过测力计标定的最大的测量范围)
2、请一同学按要求演示一次,大家一起发觉问题。
3、实际动手测量重力的大小掌控这一项技能。
〔1〕强调:先估量,再实测;在记录表中算出估量值和实测数两者相差多少:要求同学尽量估测精确一些。
〔2〕实际测量几种物体重力的大小,同学独立做试验,并仔细作记录,把数据填入表格。
〔3〕测量拉文具盒匀速前进要用多少大的力。
〔四〕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制作弹力秤
1、谈话:你喜爱玩弹簧秤吗?想不想自己拥有一个弹簧秤?
2、争论:怎样利用橡皮筋制作一个橡皮筋秤。
3、出示多媒体指导同学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和教科书中介绍的方法来制作弹力秤,并用它来测量一些物体。
〔五〕展示沟通:小组内进行。
〔六〕拓展创新:“嫦娥一号”探测卫星在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上受到的重力一样吗?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
测量教学设计篇3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立场、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深厚爱好,培育仔细认真的观测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预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测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依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依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争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测和测量
1、争论:雨量器运用的考前须知。
如:收集完“降水”,留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同学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测量教学设计篇4
教学预备:
让同学带软尺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究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测量桌子的长、宽、高,记录。发觉什么问题?单位不统一。
这样有什么不好?怎么办?
2、改写成以“米”为单位。
二、分组测量
1、留意:六个人一个小组,两个人测量,其他人记录,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测量自己小组感爱好的长度4个,全部结束以后小组核对。
2、问题:
〔1〕用米做单位有什么好处?
〔2〕用“米”作单位的时候为什么会涌现小数?
〔3〕数学书的.封面长23厘米,为什么可以记作“0。23米”?
〔4〕教室门长2米3分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三、拓展
1、第8页试一试第1题,一只军舰鸟的体重约1千克500克,翼长2米1分米,骨骼重113克。用小数怎么表示呢?
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
第8页练一练。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测量教学设计篇5
教学要求:
1、使同学了解测量的意义,认识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知道他们的用途。
2、使同学知道用工具进行测量的步骤和方法,初步学会运用简约的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并能沿着
3、使同学认识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培育同学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教学预备:
同学分组,定好组长;标杆假设干、每组一个卷尺、一根测绳;安排测量场地(如操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测量的意义。
出示工人师傅用标杆测量的图片。提问:这幅图上工人师傅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些时候要测量土地吗?
说明:我们在生产、生活里常常要测量土地。例如在平整土地、修筑堤坝、开河挖渠或者造桥、修路、建造房屋等方面,都需要测量土地。怎样进行土地测量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实际测量。(板书课题)
2、认识测量工具。
分别出示标杆、卷尺和测绳,介绍结构、用途,让同学认识。说明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径直测量。让同学用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和宽。
二、组织测量
1、说明:测量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要先通过两点测定一条直线,再沿直线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让同学按事前分好的小组,到测量场地。
要求观测要测量的A、月两点之间的距离,能不能径直测量。思索怎样测量。
3、指名一组做示范。
说明:先在A、B点各插一根标杆(让同学示范)。
提问:在两根标杆中间再插一根标杆,怎样才能看出三根标杆在同一条直线上?说明:让A点的同学指挥,另一名同学在中间插标杆,使中间的标杆拦住B点的标杆(让同学示范)。
请每个同学到A点看一看,三根标杆在同一条直线上吗?谁再来插一根标杆,使它也在这条直线上?(让A点同学指挥,另一名同学插标杆。)4、说明:沿着这条直线上的标杆,一段一段测量,可以测得A、月两点的距离。
让示范小组的同学测出两点间的距离。
三、同学测量
1、每小组按老师的指定,测出老师事先确定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2、事先在一点固定一根标杆。
组织同学测量,每组从一个不同的点测出到标杆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认识了哪些测量工具?要怎样测量地面上距离较远的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
第二课时:步测和目测教学要求:
1、使同学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学会步测的计算,初步学会通过步测和计算求两地间的距离。
2、使同学初步学会目测的方法,通过观测初步感知实际距离的大小,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教学预备:
量出一段30米的距离、预备步测。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一根标杆;再在另一条直线上分别量出20米、30米和50米的距离,并设置目标(例如放上篮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测量工具来测量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时,或者测量结果要求不非常精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什么是步测,什么是目测,初步学会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二、教学步测
1、说明步测的.意义。
什么是步测呢?就是假如已知自己一步有多少长度,再一步一步地量两点之间的一段距离一共有多少步。(板书:一步长度有多少步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样就能求出两点间大约相距多少米。这种方法就叫步测。
2、教学步测的方法。
(1)提问:想一想,用步测的方法测量地面上的距离,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那么怎样可以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呢?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先量出一段几十米的距离。(板书:量出距离)自然匀称地走上三、四次,(板书;走三、四次)记住每次的步数,接着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板书:——每次走多少步)再算出一步的平均长度。(板书:一一步长度)(2)教学例1。出例如1,读题。
提问:求一步的长度,依据60米距离,走了三次,以及三次各走的步数,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求每次走多少步怎样算?(板书算式并计算)60米每次走97步,一步长度怎样求?(板书算式并计算,写答案)谁来说一说,这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教学例2。
提问:知道一步长度,怎样就可以测出两个地方之间大约多少米?用什么方法来算?(在前面板书中完成:一步长度*有多少步:两点之间的距离)出例如2,读题。让同学列式计算。
提问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
(4)谁来说一说,怎样进行步测?(让同学依据板书说出步测的过程)3、组织实践活动。
把同学带到预备的步测场点。让同学按“练一练”第l题的要求进行,在课本表上填出距离30米,再走四次,每次填上步数。要求课后算出自己每步的平均长度。
三、教学目测
1、提问:我们学校门口大约到哪里是1千米?你是依据什么来估量这一段是l千米的呢?说明:我们用眼睛看来估量一段距离大约有多长,这就是目测。2、初步建立实际距离的观念。
把同学带到目测场地,在50米目测距离的5个标杆旁各站一名高度相同的同学。让同学观测10米、20米、30米、40米和50米的长度,并要求看一看标杆和同学相应的高度。
3、组织目测实践活动。
让三名同样高度的同学分别站在另一段距离的20米、30米和50米处,组织同学看一看,到各个目标大约是多少米。
让同学分组,各找一个目标,估量大约距离多少米,再用步测测量大约多少米,然后用卷尺量一量实际多少米。比较结果,看目测、步测的结果与工具测量各相差多少米。
四、组织练习
1、测量教室。
让同学用卷尺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在作业本上计算教室的面积。
提问:用步测怎样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一步的平均长度可以怎样得到?你还记得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吗?
2、室外练习
让同学量出篮球场的长和宽,记住数据。
(1)在某点设置目标,让同学目测,写出大约多少米。让每人步测,算一算步测结果大约多少米。用卷尺量一量实际多少米,使大家知道。
每人对比步测、目测的结果与实际距离相差多少米。
(2)在另一点设置目标,让每人目测,写下大约多少米。告知同学实际多少米,让同学比一比目测与实际相差多少米。
五、布置作业
测量教学设计篇6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爱好的一项活动,也是操作性较强的一项活动。本次活动鼓舞幼儿自由探究,发觉并学会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引导幼儿自己发觉每个测量对象分别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主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之间的关系。活动中应着重培育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技能。
【活动目标】
1.掌提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依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宜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在观测、比较中发觉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情愿与同伴合作、沟通,喜爱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预备】
1.完整的铅笔、长条积本、曲别针、橡皮等测量工具,黑板1块。
2.面露难色的大熊的图片、“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我长大了〕
【活动建议】
1.结合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活动爱好。
出示面露难色的大熊的图片,提出问题:大熊想制作一个和咱们班一样长度的玩具,可不知道子有多长,我们可以怎样援助它?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玩具有多长?
2.引导幼儿争论测量玩具概长度的工具和方法,援助大熊解决问题。
〔1〕引导幼儿争论测量玩具橱长度的方法,鼓舞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
〔2〕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测量玩具长度的过程,提示其他幼儿留意观测。
〔3〕示范并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留意首尾相连,量一次记录一次。
〔4〕请幼儿运用新阅历再次测量玩具概长度并记录结果。
3.鼓舞幼儿尝试用不同工具测量,探究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第28页,选择两种不同的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用每种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请幼儿依次用曲别针和长条积本测量幼儿用书的长度,记录测量结果。提问两次测量结果一样吗?书本有几个曲别针长?用曲别针测量了几次?书本有几个长条积木长?用长条积木测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观测记录表并争论: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测量的次数就多。
3.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自己感爱好的物品。
〔1〕请幼儿沟通自己想测量的物品或距离。较
〔2〕鼓舞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品的高度、远近等,探究用什么工测量合适。例如:桌、椅的高、矮,家里电视离沙发的距离。
测量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依据各种自然现象估量时间;感受时间的存在以及关注我们每天消逝的时间;
2.经受运用各种方法感受1分钟长短的活动过程,从而能合理地估量10分钟、1小时我们能做哪些事情;
3.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转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消逝,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预备
秒表〔或者手表〕假设干。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我们不看手表能不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了?
2.现在几点了。
可以依据什么来估量现在几点了?
说说我们的估量。
再看看自己的手表或时钟,现在几点了?你的'估量对吗?
3.1分钟有多长。
看你们的时钟或者手表上秒针的转动,秒针转动一圈是表示多少时间?在看表的一瞬间时间已经从我们身边消逝了1分钟。
不看时钟,我们来估量一下1分钟时间有多长。我们有多少种方法?
分小组争论估量1分钟多长的方法。
怎样可以使我们的估量更加精确?
10分钟我们能做哪些事情?怎么估量?
小组合作争论用哪些方法估量,怎样才能估量精确?
1小时呢?
4.过去多长时间了。
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
离我们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你觉得这节课过得快还是慢?
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我们这节课的时间真的特别短吗?
时间有快慢吗?
测量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章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识天平的调整和运用,能较娴熟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娴熟地运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仔细按规章做好试验,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立场。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试验器材】
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老师出示::用天平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章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章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习运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外形不规章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同学认知学习目标。
2、讲解并描述量筒〔或量杯〕的运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测桌上量筒的刻度。说明: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
〔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
〔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
观测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引导同学争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平稳〕;
〔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渐渐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分组试验
〔一〕: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试验步骤是什么?
小组间进行沟通各自的试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试验方法。
1.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再将被小石块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即为:ρ=m/v2
强调:为了减小试验误差,应当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石块质量m/g
水的体积V1/cm3
水和石块的体积V2/cm3
密度ρ/g/cm3
4.同学分组试验
〔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1、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
引导同学思索:
〔1〕如何设计试验方案,才能减小测量的误差?
〔测盐水的密度时,为什么要先测盐水的质量?而测盐水的质量为什么用剩余法?让同学争论后,老师引导同学形成共识:假如先测盐水体积,量筒中水倒入杯后,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量筒中,质量测不准,偏小。同样假如先测杯子质量,再将盐水倒入杯子测出盐水和杯总质量,然后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杯中,使盐水体积测不准,偏小。〕
〔2〕为了计算方便,倒入量筒的盐水体积取什么样的数值最好?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试验记录数据的表格,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ρg/cm3
整理试验仪器,培育良好的习惯。
测量教学设计篇9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经受测量记录水温、探究水温改变的的过程。
2、情感立场与价值观:在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培育同学认真观测、仔细记录的习惯,在科学学习中养成重事实、讲证据的科学素养。
3、科学知识:懂得测量水温顺关于水温改变的基本知识。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懂得测量水温的方法;能在测量水温的过程中养成重事实、讲证据的科学素养。
2、难点:知道测量水温的方法;绘制水温改变曲线图。
三、课前预备:烧杯、温度计、热水、记录表格、笔。
四、教学流程:
1、情景创设。
〔1〕师:昨天,老师在电视中看了茶艺表演,知道了泡绿茶用80℃的水泡出来的茶最香,老师今日也带来了西湖龙井茶,也想泡一杯香香的茶品尝一下,但我不知道究竟多少烫的水是80℃,你能告知老师多少烫的水才是80℃吗?
〔2〕同学设想。老师追问:究竟用什么方法能最精确地知道一杯水是80℃?你确定这种方法最好吗?出示课题:水温的测量和讨论
2、测量水温。
〔1〕你觉得测量水温的时候应当怎么测量比较精确呢?
〔2〕同学作出试验前的初步设想。
〔3〕出示测量水温的提示。
〔4〕从热水瓶中倒一杯热水,从水槽里取一杯清水。然后测量,并把测量温度记录在试验记录纸上。
〔5〕沟通汇总所测水温。追问:你们的测量数据精确吗?
〔6〕再测水温,记录。
要求同学再完成两次对水温的测量,两次测量中间需要有肯定的`时间间隔。
〔7〕分析数据。看了你们三次测量记录的数据,你有什么发觉吗?
我们发觉热水的温度在下降,而冷水基本不变,那我们就讨论一下热水变冷的状况。
3、讨论水温的改变。
〔1〕重新倒一杯热水,测量温度并记录。
测量要求:
A、测量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水。
B、每间隔肯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间隔时间要统一。
C、小组组员需要有合理的分工。
记录次数
1
2
3
4
5
6
7
…
温度
〔3〕沟通水温改变折线图。
从中你能发觉什么吗?
水温会不会一贯这样降下去呢?降到什么时候为止?
4、延伸。
〔1〕水温顺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的确很大,你能说说什么时候需要怎样水温的水呢?
〔2〕假如大家有爱好,可以课后去收集一些有关水的知识,和同学们呢共享一下。
测量教学设计篇10
教学要点
了解测量风的仪器。
教学目标
1、体验长期测量的意义及胜利测量带来的欢乐。
2、知道有关风的基本概念,能用测量仪器测量风的风向和风力。
3、会制作测量仪器,并适当进行改进。
教学过程
1、沟通记录结果,上节课布置了一项课后活动,记录一周的“风的预报”,小组间相互沟通一周来的记录,针对记录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性说明的训练,老师选择一些适合做假设性说明的问题,让同学做出合理的说明。再一次提示同学,说明是要有依据的。
3、阅读第17页“风力与风向”,看看室外的`风,知道有关风的简约知识,认识常用测量仪器及运用方法。验证部分假设性说明。
设计与制作,测量风的仪器是多种多样的,繁复的自动化、电子化的专业仪器、简约的如纸风车、红领巾等,均可以用来测量风力和风向。
这个环节将有意识地培育同学的设计技能。作为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许多的,比照实用、经济、美观、操作简约、材料简单得到等。三班级的同学,在设计时能够做到有用、材料易得这两点就已经足够了。
首先让同学们思索仪器的作用和原理,再画出草图,小组内分工,预备好工具和材料,就可以开始制作了。
尽量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方案,搜集制作材料,同学的作品会是五花八门的,只要能说原理,并且有用,就值得确定。
4、制作测风仪的方法有许多种,老师要鼓舞同学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
仪器制作完成后,用它来实地测量,检查设计与制作水平。之后与气象台公布的数据进行对比,依照差异,思索自制仪器的缺陷,并进行改进。
测量教学设计篇1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学校数学第十二册P37
教学目标:1、在立体图形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究生活中一些不规章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章物体体积的活动阅历和详细方法,培育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技能。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探究不规章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从多角度思索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设计理念:本节数学活动重在让同学自己设计、自己发挥、自己动手、自己应用,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在同学独立思索和合作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同学具有较大的自主进展的空间,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培育同学自主地发觉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技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步骤老师活动同学活动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1、出示一堆物体,其中有规章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也有不规章物体[乒乓球(凹陷的)、苹果、木块、泡沫塑料;橡皮泥、鸡蛋、石块、铁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设问:
〔1〕这些物体哪些会计算体积?怎样计算?
〔2〕哪些不会计算体积?这些不规章物体的体积能够径直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呢?
师板书课题:测量不规章物体的体积
同学口答体积的计算方法
独立思索,联想质疑
二、分组试验,探究方案1.引导同学进行归类〔根据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讨论,本节课讨论
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组织争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章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留意什么?
3.老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量物体的体积,再争论测量方案,最末动手试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试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不规章物体体积的测量
第组年月日
物体名称物体的体积测量
方法
估测值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
〔5〕观测数据时要留意科学精确。
〔6〕要留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7〕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关“活动顺次”和“活动要求”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组活动
请每个小组选择1个物体,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测量
5.同学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状况
请小组成员汇报沟通以下状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详细测量方案。
〔3〕详细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比较、分类
分组争论
同学根据要求分工协作,进行试验操作
分组汇报、沟通
三、说明应用,拓展延伸
活动二:测量2个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1.老师提出要求:
(1)两个不同的铁块,先用天平称质量,再同同样的方法测量体积.
(2)用计算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觉.
2.分小组合作,测量体积、重量,计算比值。
3.组织沟通:你有什么发觉?
在同学沟通的基础上,归纳: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肯定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4.引导生思索:应用这一知识,你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吗?
5.生分组计算,有时间的可以进行测量和验证.
6.联想应用:师出示一些比值,指出,应用每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肯定可以来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可用来解决哪些问题?
同学分工协作,进行第二次试验操作
沟通、争论、比较、找其中的规律
试验、验证
生举例、沟通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3、假如你想继续探究,还有那些问题需要援助解决?总结、反思
回顾、小结
测量教学设计篇12
教材分析:
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是在同学认识有用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Checking Progress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中职基础课-基础模块3-教科版(2021)-(英语)-52
- 高纯度异丁烷生产线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 区科职领导干部在职自学考试试题模板
- 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3.1 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 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 2025年护理个案创意题目及答案集
- 2025年护理临床管理题目及答案
- 临床护士护理操作规范与应急预案
- 2025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强化测试题(附答案)
- 出货检验员跨部门协作沟通方案
-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
- 2025家具、家居用品买卖合同范本
- 2025版麻疹常见症状及护理建议
- (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知应会》测试题及答案
- 反应釜用机械密封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储能集装箱电池充电桩配套方案
- 保险规划实务家庭保障与财富传承
- 2026中国进出口银行校园招聘笔试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试题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秋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三 认识立体图形)单元测试及答案
- 220KV输电线路运维策划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