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质短引河河口泥沙清淤方案优化研究_第1页
淤泥质短引河河口泥沙清淤方案优化研究_第2页
淤泥质短引河河口泥沙清淤方案优化研究_第3页
淤泥质短引河河口泥沙清淤方案优化研究_第4页
淤泥质短引河河口泥沙清淤方案优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淤泥质短引河河口泥沙清淤方案优化研究

独流下降河口位于布湾西部,是一条短泥石流和粘土开采的河口。地表径流受气候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特点是排水能力低,年龄组差,全年变化剧烈。每年平均流量为12.70m3/s,每年平均流量为23.20亿3m。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河流域一直处于旱季,几乎没有水入流。1996年8月,独流减少河流经历了中度洪水,流量最大为1500m3/s。日流量为10.13ms,流量下含水量减少,趋势上的趋势运动相对增加,导致大量口腔沉积物和河流湖泊的污泥,这严重影响了雨季河口的流量。同时,由于相同原因,河流及其河口也存在大量沉积物。河口堵塞沙的发育和海湾流量的急剧减少,其流量一半也应重新分配,并减少到独立河流的排放。因此,流量下降的流量需要从320m3s提高到3600m3s。然而,根据流量下降河流和河口的现状,流量能力仅为规划标准的一半左右。迫切需要进行全面规划和改变。现在,最紧迫的任务是确保雨季安全,研究流量下降河口的水沙运移规律,并选择最佳治理方案。1基本理论和方法1.1模型的基本方程1.1.1世界降水条件水流连续方程:水流运动方程:其中:x、y为空间坐标,t为时间,h为水深,z为水位z=z0+h,z0为床面高程,u,v为流速在x、y方向上的分量,f为柯氏力系数f=2ωsinφ,ω为地球自转速度,φ为纬度,Cs为谢才系数,曼宁公式为糙率,g为重力加速度,λ为涡动粘滞系数,,拉普拉斯算子.1.1.2泥沙扩散系数悬沙连续方程:河床冲淤演变过程:其中:C为悬移质含沙量,Kx,Ky分别为x、y方向的泥沙扩散系数,P为水流作用下泥沙的起悬量,D为水流作用下泥沙的沉降量,Cbx、Cby分别为x、y方向的河口浮泥层推移输沙率,z0为床面高程,Cm为床面极限含沙量.1.2沙子模型方程中的物理参数1.2.1沉积物沉降d的确定泥沙沉降量D与悬移含量C和泥沙沉速ω*有关,可表示为:其中:Φ1为校正值.1.2.2泥沙沉速ld泥沙起悬量P与饱和挟沙状态下的含沙量C*和泥沙沉速ω*有关,可表示为:C*通过Lane—Kalinske公式确定为:式中u*T为潮流与波浪合成摩阻流速,H——波高,T——波周期,L——波长,fw——波浪阻力系数.,近底波浪质点振幅,r*=120d50床面粗度,d50床面泥沙中径;,泥沙的平均沉速,ω1,ω2分别为泥沙最大(d1)与最小(d2)颗粒的沉速;I0为床面活动泥沙含量.这样,将床面层附近泥沙起悬量和沉降量区分开来处理的方法,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悬移泥沙与床面层内运动泥沙及床面活动泥沙发生相互交换过程中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过程中,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长期的.泥沙起悬量作为一个起悬函数(PickupFunction)的形式出现,有助于反映泥沙在床面层附近的交换机理,同时采用Lane-Kalinske公式,其优越之处在该公式在建立时,充分考虑了底部水流湍流脉动特性,反映了一定的力学机理,从目前流体力学研究来看,所不完善的是尚未区分大尺度拟序结构和小尺度随机脉动的作用,这方面我们正进行深入研究,但作为工程应用,该公式已经过了许多实验室和现场天然实测资料的验证,证明是可靠的.总之,这样选取,有助于逐步弄清泥沙在床面层附近的交换机理,也有助于从力学机理上反映掀沙和输沙过程的不平衡特性.1.3模型方程的数值解算方法1.3.1水流方程的数值解(1)单元插值及杂交杂交有限元方法是三角形单元和等参四边形单元相交错结合的有限元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具有复杂边界和长宽尺寸悬殊的水域是非常合适的.设单元中的近似函数取:其中Φi(x,y)为基函数,Z、U、V取相同的基函数;如果单元为三角形,Φi(x,y)为线性三角元基函数;如果单元是等参四边形,则Φi(x,y)为四结点等参基函数.将单元插值近似函数(10)代入方程(1)、(2)、(3)的Galerkin积分式中,可得杂交有限元方程:式中A、B1、C1、D1、G、B2、C2、D2、B4、C4分别为系数矩阵,其元素分别为:B3的元素与B1相同;C3的元素与C2相同.()代表在三角形单元或四边形单元内积分.对于不同的区域——三角形单元或等参四边形单元;i,j,k分别为1,2,3或1,2,3,4.(2)单元系数矩阵的化简在过行长系列时间过程量模拟时,为节省计算时间和计算机内存,提高计算效率,按以下三种单元组合情况(图1),分别采用集中质量法对单元系数矩阵进行化简,具体方法可参见文献.(3)离散式法计算zn+1和vn为计算稳定,采用半隐差分格式,先利用Un、Vn和Zn通过离散式(12)和(13),计算出Un+1和Vn+1值:然后通过离散式(11),利用Un+1、Vn+1和Zn,求得Zn+1值:1.3.2边形法线性三角元基泥沙扩散方程和河床演变方程采用集中质量迎风有限元方法,具体如下:(1)泥沙浓度场的数值模拟为保证含沙浓度场的计算精度,同时考虑涨落潮流的实际背景,采用集中质量迎风有限元素方法.下面主要以三角形单元为例加以说明,等参四边形方法与之类似.取插值函数为:其中Φi(x,y)为基函数;如果单元为三角形,Φi(x,y)为线性三角元基函数;如果单元是等参四边形,则Φi(x,y)为四结点等参基函数.采用Garlerkin方法,方程(4)可写为:然后在计算节点Pi的相关单元中寻找其迎风单元,并将在迎风单元上离散,设(x1,y1),(xiβ,yiβ),(xiγ,xiγ)为节点Pi迎风单元ei的三个顶点坐标,Δi为迎风单元ei的面积.其中:Pik(k=1,2,…,ni)为Pi的相关节点,其中:aiik=aiiβ·δikiβ+aiiγ·δikiγ,这里,E代表Pi节点的相关单元点数.(2)海床演变的数值模拟利用向前差分格式离散床面随时间的变化项,然后代入方程(6),整理得:2单流下降口的趋势沙数学模型的研究2.1河口区域网格剖分河口海域模型域:以工农兵闸及以远10m等深线为东西相界,距离15km;南北以工农兵闸为起点,向北3km,向南4km,共7km,105km2的区域,河口区域网格剖分考虑清淤及导堤方案的需求,采用嵌套模型,即:在河口5km以内,工农兵闸附近,采取加密模型网格;该小模型网格为200m×100m,200m×50m等网格,而在河口距工农兵闸5km以远,采用稀疏的大网格,为1000m×1000m的大模型网格,在大网格与加密小网格之间,采取渐变网格,使之大小相互匹配,从而使小模型形成统一的整体(参见图2).2.2全潮观点验算河口模型采用1997年6月13日~14日,17日~18日,21日~22日全潮观测资料,以6月13日~14日中潮资料作为调试资料,以大潮17日~18日,小潮21日~22日作为验证资料,河口地形取1996年10月地形,各测点平面分布如图2,共8个全潮观测点.以2.4.6.7.8测点作为边界点,以内点1.3.5作为验证点,由于篇幅所限,仅给出一组点的大潮计算验证结果(图3、图4)从以上水位、流速过程线计算及实测图可以看出,水位计算值与实测值非常吻合;流速模吻合也较好;同时涨落潮流速椭圆图也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因此计算结果正确,潮流模型是可靠的,可进一步用于规划工程方案的预报.2.3泥沙过程模型验证采用非平衡泥沙数学模型,结合97年6月全潮观测的泥沙过程资料,对模型进行调试与验证.模型验证主要通过测点含沙量过程和床面冲淤变化情况来确定.(1)沙量试验由于篇幅所限,仅给出一组点的验证结果(图5).(2)潮型计算下的计算在含沙量验证正确的基础上,对床面演变情况进行了验证计算,采用6月13~14日中潮作为典型潮型,并考虑波浪作用,取多年平均波高,以两个月为一计时段,即每计算两个潮段,一天的冲淤量,使其乘以60,与原来地形叠加,再进行计算,如此累积,从96年10月计算到98年3月,其中考虑97年3月挖泥情况,2km内泥沙回淤计算结果见表1,床面地形变化实测与计算结果见图6.2.4泥沙冲淤分布从表1可以看出,96年10月挖泥后,头两个月回淤量17万m3;之后逐月减少;而再次挖泥后,在97年5月至6月之间,回淤量又有所增加,以后又呈逐减趋势,直至最后达到平衡,但泥沙总的回淤量随时间的增长亦仍呈增长趋势,只是增长幅度有所减缓.利用1998年3月与1996年10月地形对照,2km范围内,泥沙回淤总量为63.9万m3,计算值(55.42万m3)与实测值(63.9万m3)较为接近,泥沙冲淤分布计算与实测分布基本一致,含沙量和床面演变计算表明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结果是正确的,所建模型是可靠的,可用于其它问题的研究和工程方案的预报计算.3河口污泥处理方案的设计和污泥提取方案的选择3.1最佳清淤方案确定根据历年清淤情况,经海委规划设计科研处筛选,提出共12个清淤方案(见表2),然后针对不同的清淤方案,分别进行河口泄流能力和泥沙回淤能力计算,从中筛选推荐清淤方案.利用河口大模型嵌套加密小模型进行回淤计算,以2km内各清淤方案的回淤总量作比较,优选最佳清淤方案.参照海河口大、中、小潮出现的机率为19.5%,48.5%,32%,通过各种潮型的搭配,计算泥沙回淤,最终得出各清淤方案下河口的泥沙年回淤量.为明显起见,将各清淤方案下河口的清淤量、年回淤量、清淤的工程效益(年回淤量与清淤量之比值)、河口日均最大泄流量列于表2.3.2清淤方案比较(1)比较相同清淤长度、相同清淤宽度、不同清淤深度的清淤方案(1、2、3),可以看出,清淤深度越深(方案3),河口日均泄量也越大,回淤量也越大.而清淤深度越浅的方案(方案2),回淤量也越小.在这种清淤方式下,清淤深度越小,清淤量较小,回淤率也较小,相应地在满足泄流要求时,即为最优清淤方案.如不满足泄流要求,可再进一步加大清淤深度,总可找到较佳的清淤深度.清淤方案1、2、3相比较,方案2回淤率虽最小,但不满足泄流要求;方案1的回淤率为较小,而它同时又满足泄流的要求.因此通过比较可得出“浅方案为优”的结论.(2)比较相同清淤长度、相同清淤深度、不同清淤宽度的清淤方案(方案4、7、8),可以看出,在这种清淤情况下,清淤宽度越大,日均泄流量就越大,而清淤效益就越高,回淤率(回淤量与清淤量比值)为最小(如方案4),因此可得出“宽方案为优”的结论.(3)比较相同清淤宽度、相同清淤深度、不同清淤长度的清淤方案(如方案4,5,11),可以看出,清淤长度越长,泄流量就越大,而回淤量与清淤量的比值就越小,清淤效益就越高,因此可得出“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