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资料【法律部分分析】_第1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资料【法律部分分析】_第2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资料【法律部分分析】_第3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资料【法律部分分析】_第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资料【法律部分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案例分析题2000年,甲因脑血栓不治死亡。死前甲立有一遗嘱,赠将其存款5万元赠送给邻居张某。另有遗产继承问题上,在英国的儿子丁来电报说明。甲曾当着其一位好朋友的面说,其死后全部遗产由丁继承。问:(1)本案中有哪些人享有继承权?为什么?(2)如何认定甲所立遗嘱的效力?为什么?(3)甲的遗产当如何分配?为什么?(1)本案中只有甲的邻居张某享有对5万元遗产接受遗赠的权利。因为甲只有一子丁,但是甲的儿子丁不能享有该5万元遗产的继承权,根据《继承法》的规定,遗赠具有和遗嘱继承同样的效力,而且甲所立将财产由其子丁继承的口头遗嘱无效,因此,该5万元遗产由张某接受遗赠。(2)甲所立的将财产由其子丁继承的口头遗嘱无效。根据《继承法》的规定,遗嘱人在危急的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本案中,丁很难证明甲所立的口头遗嘱是在危急情况下所立,此外,本案中,见证人为一人,不符合口头遗嘱的见证人为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的要求,因此,丁不能享有继承权。(3)甲的5万元遗产应当全部由张某以遗赠的方式继承。一、案例分析:中学生赵某,15周岁,身高175公分,但面貌成熟,像二十五、六岁。某日,赵某偷拿家里的1万元买了一辆摩托车。试分析:(1)该摩托车买卖合同的效力状况如何?(2)赵某父亲发现此事后,起诉到法院要求商店将1万元退给自己,同时自己将摩托车退还商店。赵某父亲的诉讼请求是否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答:题目很清楚,赵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摩托车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其父作为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的,合同无效,双方各自返还取得的财产。其父的要求法院会支持的另:合同无效、我国合同法规定未成年人签订与其年龄不相当的合同要有其法定代表人(即监护人)的追认才能有效力、否则效力待定。因此父亲的申诉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另1.该摩托车的买卖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2赵某的诉讼请求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二、案例分析:2005年12月,王某、吴某两人合资开办了一家外贸服务公司,向工商局办理了注册登记。其中王某出资6万元;吴某向朋友李某借款4万元,作为自己的出资。2008年10月,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公司资产损失殆尽,只剩下1万元现金,而负债却高达6万元,其中公司向个体户赵某借款4万元,向电脑公司购买电脑欠货款2万元。公司破产后,李某、赵某和电脑公司都找到王某、吴某两人,要求他们清偿欠款。王某、吴某提出,其所开办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只能以帐面所剩的1万元自己,在三者之间按2:2:1的比例清偿。李某等不同意,遂向法院起诉。问题:如果你是本案法官,你认为本案应当如何处理?答:1、吴某和李某直接的借款合同是独立的,跟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吴某必须偿还李某4万元;2、赵某和电脑公司属于公司的债权人,他们可以向公司请求得到清偿。赵某和电脑公司按照2:1从1万元公司账面余额里得到清偿。另:王某,吴某,和其外贸公司承担连带责任。首先王某,吴某在公司资不抵债的情况下仍然借款,发现还是无法继续生产,当股东发现此情况进行破产清算更有利于债权人和债务人,可是他们仍然继续借款进行。因此,我是法官我要求他们继续连带偿还剩下的债务。三、案例分析: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有人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医院抢救无效,不治身亡。(1)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样的?(2)假设李某布设好电网后深怕造成意外伤亡,遂在电网四周树立了几个木牌,上面写着“有电!请勿靠近!”白某前来偷花过程中随看到木牌,但以为是李某虚张声势,任然强行进入,后触电身亡,李某对白某的死亡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样的?答::(1)1主观心理态度是放任的态度。、间接故意,明知可能赵成他人死亡,放任这种结果发生。(2)过失中的轻信能够避免的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后果,由于过于自信而使得结果产生四、案例分析:2001年,原告蒋某在成都某媒体刊登的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招录工作人员启事中看到规定招录对象的条件之一为“男性身高168公分、女性身高155公分以上”,原告认为这侵犯了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平等权利,于是向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问题:根据所学法律知识,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规定是否合法?并说明你的理由。答:合法。劳动者有择业权,用人单位有择工权。用人单位认为此条件更有利于单位的发展。这是他们对岗位的任职条件的规定。这完全由公司根据本公司的企业形象、发展方针等自己决定,属于公司内部管理范畴。五、论述: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管子评传》(1909)写道:“法治者。治之极轨也。而通五洲万国数千年间,其最初发明此法治主义以成一家之言者,谁乎?则我国之管子也。”认为法治思想的起源在中国的法家。对此,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你分两点写:首先写法家的“法治”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然后写其“法治”思想的不足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论述:民法有哪些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由民法调整的市民社会关系的平等性决定的,是指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及适用法律的平等和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法律平等地位,是指权利能力平等,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平等(相同),法人有与其自身活动相应的权利能力(不相同),法律地位也是平等的。适用法律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是指法律对民事主体的保护规定是相同的,适用法律时不能区别对待,是由法律地位平等,适用法律平等决定的。2、自愿原则自愿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体现当事人的意志,排除他人强迫,欺诈及其他不当影响和压力自己作主。这一原则也是由市民关系的平等性决定的。我国民法的自愿原则主要表现为合同自由、婚姻自由、遗嘱自由。3、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原则社会公共道德,就是广大市民公认的道德准则,与共产主义道德有区别。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民法,必然以市民的公共道德为准则。这是由道德和法律的一致性决定的。民法与市民道德精神一致,民事立法、执法、适用法律均不能违背公共道德。在法无规定的情况下,道德可以成为民法的渊源,成为解决法律纠纷的依据。4、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按照诚实不欺、信守诺言的道德准则平衡当事人之间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的原则。此项原则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实事求是,自觉履行义务,也赋予法官一种解释法律及法律行为的裁量权,即以一个诚实信用人的理解进行解释。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权利滥用,是指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时超出权利本身的目的和社会所容许的界线。此种行为是违法的,故为法律所禁止。行使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专以侵害他人为目的,以绝小瑕疵拒绝对方给付,违背权利目的等,均为法律所禁止1、小A诉某报社新闻主管部门案。小A乃某地方报社时政评论专栏的特聘记者兼任责任编辑,曾因采访和客观报导下岗工人对有关部门的不满等新闻而受到当地新闻主管部门的警告。某天,小A又将当地某些干部包养二奶、接受贿赂等腐败行为公诸报端。当地新闻主管部门以影响社会稳定且屡教不改为由,吊销了小A的记者证,并撤消其所在报社社长老B和总编辑C的职务。小A等不服,遂向上级新闻主管部门提请复议,上级主管部门作出维持原处分的决定。小A等于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问题:(1)小A行使了哪些宪法权利?(2)新闻主管部门对小A的处分是否符合宪法?(3)如何看待新闻自由与宪政秩序的关系?答:(1)小A客观地采访并报导当地发生的社会事件,所行使的是新闻自由权;新闻自由权属于言论自由权的范畴,言论自由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现行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小A不服当地新闻主管部门的处分决定,向上级主管部门提请复议,所行使的是申诉权,这是我国宪法第41条明确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小A因不服上级新闻部门维持原有处分的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所行使的是诉讼权。(2)新闻主管部门对A的处分是否合宪应做具体分析。首先必须明确,新闻自由是一项宪法权利,应当受到政府的保障和尊重。但是,新闻自由又不是绝对的,他的行使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既是小A之行为受宪法保障的界限,亦是政府对小A处分行为合宪性的界限。具体从两方面界定:一是小A是否利用新闻自由来煽动群众反对政府,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定;二是小A是否利用新闻自由对他人人格尊严进行侮辱和诽谤。从本案来看,小A既没有利用新闻自由来反对政府,危害国家与社会安定,也没有利用新闻自由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因而其行为是合法的,应当受到宪法和政府的保护,政府对其处分则违反了宪法第35条之规定。(3)新闻自由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而言论自由是宪政时代的基础性权利。宪政秩序则是以保证诸如言论自由等基本人权为重要内容的一种社会状态,而并非限制言论自由的状态。当一个社会的言论自由特别是其中的新闻自由受到过度限制,虽然可能保持社会的一种表面平静,但这种平静所蕴涵着的却可能是比通过新闻自由所表达出来的意见更为有害的民间言论。这种民间言论如同地底下的暗流一样,不仅会侵蚀和掏空其流往之处的地基,而且会导致宏伟大厦的不堪一击。当然,新闻自由应当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界限。2、X超市近来经常失窃。一天中午,女顾客张某到该超市购物,当她离开超市时,保安人员怀疑张某有盗窃行为,责问张某,张某坦然加以否认。保安认为张某态度不老实,责令女服务员对张某进行搜身,但一无所获,保安不得不放张某走。问题:超市保安对张某的搜身是否合法?为什么?答:不合法。我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为了搜查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公安机关可以对被告人及可能隐匿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进行搜查。搜查时,公安人员必须出示搜查证,紧急时应出示工作证。必须由两名以上公安人员进行搜查。对女性进行搜查的必须由女公安人员进行。超市保安和超市服务员无权对公民的身体进行搜查,侵犯了该顾客的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由于超市的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女顾客应要求超市保安和服务员公开赔礼道歉,为其挽回不良影响。1、A市和平村和B市林场村毗邻。1994年,两村因一部分土地、山林的所有权归属发生争议。1995年,州人民政府曾派出调査组进行为期7天的实地调査,提出争议地段归B区林场村所有的意见,并以州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作出决定:(1)和平村与林场村争执的土地、山林归林场村所有;(2)由林场村一次性补偿给和平村1000元,为其在原争议地段造林的补偿。该文件直接发至A市人民政府和B市人民政府,一直未送达给争执双方的和平村和林场村,更未交待诉权和起诉期限。问:本案中,周人民政府的做法是否违法,违法了哪些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答:本案中,州政府的做法违反了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公开原则。首先,州人民政府未经过A市和平村和B市林场村自行协商解决他们所争议的土地、山林归属权问题,而径直作出裁决的行为系违法行政。根据土地法、森林法的规定,土地、山林的拳术、争议,应当先由原争议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才由人民政府处理。而本案中,周人民政府无视上述法律规定,其行为当然违反了行政合法性原则。另外,周人民政府的决定也不合法。本案中,州人民政府是以其办公室名义对本案争议作出裁决的,而根据土地法和森林法的规定,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土地、山林权属纠纷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进行处理。政府办公室属于各级政府的内设机构,无权对外行使职权。其次,州人民政府行为违反了行政公开原则。具体表现为:第一,处理决定未送达争议当事人。本案权属争议的当事人是两个村,作为处理权属争议的文件应送达给相对人,而州人民政府却送给了两个市的人民政府,显然是违反法定程序,未向相对人公开行政裁决;第二,处理决定也没有交待诉权,没有告知相对人相应的救济途径。2、1997年5余人15日,某市一卫生防疫站的执法人员到徐某的个体加工店进行食品卫生检查时,发现其加工房脏乱,地板有油腻,案板上有苍蝇,加工用具及食品容器有油垢,室内放有变质食品,工作人员操作时未穿戴工作衣帽等违法事实。对此,防疫站执行检查人员当场对徐某作出暂扣卫生许可证,罚款300元的行政处罚。徐某当时就认为处罚太重,问道:凭什么处罚这么重?防疫站的执法检查人员指着徐某的加工房说:“凭什么?还用问吗?你看这屋像什么,脏兮兮的!”执法人员在处罚决定书上签了字,当场交给徐某后便离开了徐某的加工房。问:本案中卫生防疫站的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时犯了哪些程序上的错误?为什么?答:本案卫生防疫站的执法人员作出行政处罚时,违反了《行政处罚法》的有关程序规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告知当时依法享有的权利。本案中,执法人员未主动告知,而且在被处罚人询问时,仍不说明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违反了法律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第41条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不成立。(2)执法人员当场对徐某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不对,因为从处罚决定看,该案不适用当场处罚程序。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当场处罚的适用条件是: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施用的范围限于警告或者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法人和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本案执法人员作出的处罚是暂扣卫生许可证,对徐某个人罚款300元,因此不能使用当场处罚程序。3、罗某是个体运输户,因经营管理不善,无力缴纳公路费,1994年11月15日、12月11日县交通管理局派出机构芳桥交通管理站两次通知罗某,限其1994年12月31日前缴清所欠公路管理费8900元。罗某未能及时缴纳。1995年1月7日,罗某驾车经过芳桥管理站时被值勤人员拦下,执勤人员不听罗某解释,把罗某推进交通管理站。三名执勤人员轮流殴打罗某,逼其缴纳公路管理费,致使罗某脾脏破裂,住院42天,花费医药费2860元。问:罗某请求行政赔偿的程序是什么?答: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赔偿程序为:(1)赔偿请求人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请求,这是行政先行处理原则的要求。申请人在请求赔偿时,一般应提交书面申请。(1)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对该项申请进行审查,对符合要求的申请予以受理,并分别情况予以处理;对于符合赔偿条件的,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法予以赔偿;对于不符合赔偿条件的,不予赔偿。(3)如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不赔偿,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在收到赔偿决定或者赔偿期限届满的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本案中,芳桥交通管理站是县交通局的派出机构,因此,县交通管理局应为本案的赔偿义务机关。罗某是本案的赔偿请求人。罗某应先向县交通管理局提出赔偿申请。在交通管理局不予赔偿或者罗某不服赔偿数额时,罗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李某,男,17周岁。在本镇的啤酒厂做临时工,每月有600元收入。一天,他到商场以800元购买了一辆山地车。其父母得知后非常生气,坚决要求商场退货,商场不肯,遂发生纠纷。问:李某父母的要求能否得到法院支持?答:李某父母的要求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的规定,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李某已满17周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应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无须征得其父母的同意。2、甲为个体户,因经营不善,欠乙50万元,现还款期已到。丙知晓甲的处境,遂提出要以30万的价格购买甲一件祖传古玩(估价为50万),甲一时无法找到买主,只好答应丙的要求。问:甲与丙之间买卖古玩的行为效力如何?为什么?答:可变更、可撤销。丙与甲之间买卖古玩的行为是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乘人之危是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迫使对方做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的条件的意思表示。本案中,丙利用甲处于还款压力的困难处境,以极其不利于甲的价格将其祖传的古玩买走,为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依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利益受损的一方当事人可以请求变更或撤销该行为。3、老李的儿子病重住进了医院,眼看自己欠邻居老王的1万元钱就要到期了,但由于经营不善,根本没钱还债,并且儿子生病等着用钱。一天,他的表姐赵某来看他,老李把情况一说,赵某表示愿意替老李还这笔债,并与老李签订了债务承担协议。但没有征得老王同意。问:债务承担协议有效吗?为什么?答:无效。因为债务人与第三人签订债务承担合同的,须债权人的同意才生效,否则对债权人不发生任何效力。4、甲经营村里的果园,后因劳累过度而卧床不起。其子女又不在本地工作。此时果实已成熟,甲的好友乙便担负起照看果园的任务,还雇用十几个村民将果实采下来出卖。获得收益1万元。其中交给村里费用1000元,雇工费用1000元,此时甲却病重身亡。卖果子钱一直放在乙家里。后甲的子女要求归还这笔钱,乙觉得如果不是自己帮忙甲将分文没有,所以要求甲的子女分给他1/3,为此引起纠纷。问:(1)乙的行为在民法上属于什么性质?为什么?(2)乙的请求应否支持?为什么?答:(1)无因管理。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的管理或服务的行为。本案中乙为避免甲的果实受损失而为甲照管、采摘,符合无因管理的构成条件,所以乙的行为是无因管理行为。(2)乙要求分钱的请求不能支持,因为无因管理人无权保留管理事务得到的利益,他只能要求继承人支付管理费用,剩余的应全部返还。5、甲乙各牵一牛于一桥头相遇。甲见状叫到:让我先过,我的牛性子暴,牵你的牛躲一躲。乙说:不怕。继续牵牛过桥,结果二牛在桥上打架,乙的牛跌下桥摔死。问:乙的损失谁来承担?为什么?答:乙的损失甲和乙都有责任承担。甲明知自己的牛性子不好,可能给乙造成损害,却没有主动避让,并对可能出现的损害结果采取放任态度,故应承担主要责任;乙听到甲的警告后,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对损害结果也有一定责任。6、刘流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为完成王老师布置的作文《记邻居家的一件事》,虚构了邻居赵越家虐待父母的故事。由于文章感人,王老师推荐给《三江日报》发表。文章发表后,赵越受到指责,十分气愤,赵越起诉至人民法院。问:(1)本案侵犯了赵越何种权利?(2)本案的侵权责任承担人是谁?为什么?答:(1)名誉权。刘流的父母,基于监护责任。王老师,传播侵权事实。三江日报社,传播侵权事实。7、李某夫妇带儿子贝贝到美美像馆照周岁像,摄影师于某见贝贝活泼可爱,便私自多洗几张。于某的朋友刘某见到该照片,称其所在印刷厂准备制作儿童挂历,向于某要了一张,后制作挂历未成,刘某将照片以1000元卖给某饮料厂做广告,上市后被李某发现。问:(1)本案中李贝贝的什么权利被侵犯了?(2)本案中侵权人有哪些?如果李某代贝贝向法院起诉,他可以提出哪些诉讼请求?答:(1)肖像权。(2)于某、刘某、某饮料厂。(3)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8、2002年8月20日晚9时许,某市一建筑工地仓库突然起火,待消防队将火扑灭时,直接损失达4万元。后查明,这场火灾是由张某(13岁)、吴某(12岁)和石某(9岁)玩火引起的。他们趁仓库看管员临时外出,翻墙进入仓库,从而酿成大祸。遭受损失的市建筑公司要求三个孩子的家长赔偿损失。但三家长以孩子尚未成年,没有能力为由拒绝赔偿。问:三个孩子的家长是否应承担建筑公司火灾损失的责任?为什么?答:三个孩子的家长应承担建筑公司火灾损失责任。张某、吴某和石某都不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又“未成年人的父母是他们的监护人”,且“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承担连带责任”所以,这起火灾应当由张某、吴某和石某的监护人,即他们的家长共同承担。9、王敖于2000年7月12日晚骑自行车上夜班,途经某工厂门前的公路时,突然发现前面路上的井盖已经塌落,但因来不及躲避而摔倒,造成身体损害,花去医疗费5000元。经查,该井盖是市政公司于一个月前更换的,更换时该井盖有不明显裂痕,但因井盖已用完,施工人员就没有再换新的。出事当天,工厂的一辆超载车将该井盖压塌,但工厂没有告知市政公司,也没有设置警示标志。问:王敖所受损失应由谁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答:王敖所受损失应由工厂与市政公司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市政公司装置不合质量要求的井盖,主观上有过错,其行为是造成王敖摔伤的原因之一。工厂超载汽车压塌井盖,但工厂既未告知市政公司,又不设警示标志,其主观上有过错,是造成王敖摔伤的主要原因。10、甲乙双方口头约定购销合同,甲方向乙方购买五万瓶劣酒,货价十万元,交款提货,并约定乙方须加贴名牌商标,以便甲方冒充名酒出售。合同履行时,甲方只付了8万即提走了全部货物。乙方一再催讨无果,诉诸法院。请回答:(1)该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2)双方各自返还财物给对方是否可行?为什么?答:(1)该合同属无效合同。《合同法》规定,违反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为无效合同,甲、乙约定的购销合同,其标的是劣质酒,并须加贴名牌商标,故属于该类合同。(2)对于合同双方已取得或约定取得的财产不能返还对方,而应予以全部追缴,收归国库。1、王某与武某于1994年3月登记离婚,同年7月双方又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财产也放在一起。后因经济问题双方又发生纠纷,王某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问:法院应否受理王某起诉的离婚案件?应如何处理?答:法院应当受理王某起诉的离婚案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对于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男女双方要求终止“夫妻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立案受理。法院对这起纠纷应按非法同居关系处理。因为,依照新婚姻法规定,合法的婚姻关系除必须具备结婚的实质要件外,还必须具备结婚的形式要件,即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离婚的男女双方自愿恢复夫妻关系的,应当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复婚登记。本案中,王某与武某于1994年3月登记离婚,其婚姻关系已依法解除。当年7月,双方又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财产也放在一起,但是由于未办理复婚登记手续,而且同居又发生在民政部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1994年2月1日颁布实施以后,未办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不再认定为事实婚姻,而按非法同居关系对待。非法同居关系一旦发现,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必须一律予以解除,对当事人提出批评教育,并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对同居的当事人进行相应的制裁。2、刘歌(男)与王萍(女)通过自由恋爱于1989年登记结婚,婚后双方感情尚好,生有一女取名刘小莉,现年10周岁。自1996年夏天起,刘歌与女同事奸情败露,夫妻关系开始紧张,刘还为此受到本单位组织批评教育与处分。同年12月,男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与女方离婚,女方虑及女儿年幼,且双方婚姻基础较好,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故而坚决不同意离婚。据此,法院判决不准离婚。但此后双方关系并未改善,经常争吵不休。1998年4月起,男方住到其舅父处,不再回家,每月工资也不再交给妻子,女方靠自己收入维持母女两人生活。1999年5月,刘歌再次向法院起诉,坚持要求离婚。而王萍提出,夫妻关系恶化是由于男方单位女同事的勾引所造成,只要排除外来干扰,双方有和好之可能,因此仍不同意离婚。经法院多次调解,双方仍各执己见。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查明,王萍目前所住房屋系男方在婚前由本单位所分之公房,并一直由他承租。刘歌提出:离婚后女方应搬出该房迁至其父母家居住,由他本人回家继续租赁居住;女儿刘小莉由他抚养。但王萍不同意刘歌提出的两项主张,坚决要求与女儿共同生活。对上述问题,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在夫妻分居期间,男方曾向他人借债3万元,资助他的胞弟出国自费留学;女方向其亲友借债1万元,用于女儿生病住院费用,以上经查属实。试就本案情节,依据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回答下列问题并简述理由:(1)在被告坚持不离婚的情况下,法院可否判决双方离婚?(2)如判决双方离婚,所生女儿由何方抚养为宜?(3)对男方婚前承租的公房,离婚后女方是否有承租权?(4)男女各方所借之债如何定性与清偿?答:(1)法院可以判决准予双方离婚。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过错方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离婚,经批评教育、处分,或在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过错方又起诉离婚,确无和好可能的,应视为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经调解无效,可依法判决准予双方离婚。(2)离婚后女儿刘小莉应由女方抚养为宜。因为女儿随母亲生活时间较长,且母亲为无过错方,随其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但刘小莉已满10周岁,所以离婚后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还应考虑女儿刘小莉本人的意见。(3)女方有承租权。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夫妻双方共同居住的由一方婚前所承租的公房婚姻关系存续5年以上的,离婚后双方均可承租。男方所欠债务为其个人债务。因为他未经女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胞弟而借债,故应由其本人偿还。女方所欠为夫妻共同债务。因为女方为履行抚养女儿义务而借债,故应由双方以共同财产偿还,如该项财产不足以清偿时,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1、江某,男,40岁,搬运站三轮工人。江某在搬运站做过多年的三轮车搬运工作,熟悉搬运站的工作。1995年5月某日,江某的三轮车坏了,向同事张某借了一部旧车暂用。张某告诉江,此车车闸失灵。江某说,我骑了几十年的车,没关系。当日,江某运货骑至搬运站附近一斜坡处,江为减小惯性,卸下一些货后,驾车下坡。终于,因为车重坡陡,车闸不灵,将一行人撞成重伤。问:对江某的行为应该怎样认定和处理?并请说明理由。答:江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江某在下坡前卸下一部分货,说明江某已经预见到,在刹车失灵的情况下下坡可能会产生危险的结果。但因其有多年的货运经验,又熟悉道路,轻信在卸下一部分货后,凭自己的技术能避免危险结果的发生,从而导致撞伤行人。因而,江某主观上有过失,符合刑法第235条的规定,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2、钱某,男,22岁,无业。赵某,男,20岁,无业。钱、赵二人共谋去某商场行窃,1991年1月3日凌晨1时,二人到达该商场后,赵某留在商场外观望,钱某撬门进入,窃去了价值数万元的物品。钱某想到放把火可以破坏现场。于是,在离开前用打火机点燃了商场内的服装。钱某出来后,二人逃离现场。第二天分赃时钱某把放火一事告诉了赵某。问:对钱某赵某的行为如何定罪?并且说明理由。答:钱某、赵某二人构成共同盗窃罪,钱某一人构成放火罪.钱、赵二人有共同盗窃罪的故意,又共同实施了盗窃行为,构成共同盗窃罪。但放火行为是钱某在实施盗窃行为的过程中临时起意的,由钱某独自实施的;赵某既没有放火的故意,也没有实施放火的行为。因而,钱某一人构成放火罪。3、周某,男,50岁,某村村委会主任。1993年5月,该村所在乡某维修站找到周某,要求该村赞助维修站3万元钱,并许诺将赞助款的40%作为“回扣”给周某本人。周某为得到“回扣”,未经村委会研究,利用自己担任村委会主任并主管财务的职务之便,擅自将本村公款3万元人民币付给维修站。维修站收到此款后,按事先的约定,给周某“回扣”1.2万元。后来,周某又根据维修站的要求,开了几张为该村维修设备的收据给维修站作账。问:对周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和处理?并请说明理由。答:周某构成贪污罪。周某利用职务之便,在事先得到维修站答应给其“回扣”的情形下,才付给维修站赞助款,而维修站又是在收到赞助款之后,才依约给周某“回扣”的。这笔“回扣”并非维修站的财产,而是周某付给维修站赞助款的一部分,即周某本人所管理的本村的公款。因此,周某收受“回扣”的行为,实质上是利用职务之便,变相侵吞了本单位的公款,符合刑法关于贪污罪的规定。因而,周某构成贪污罪。4、张某,男,24岁,无业。王某,男,22岁,无业。赵某,女,20岁,无业。1993年3月,张某想做生意,但没有资金,想到县银行信贷科科长李某作风不好,就指使赵某勾引李某,从而敲诈李某为其提供资金。1993年5月10日,当赵某以约会为由将李某骗至张家后,张、王二人以揭发李某耍流氓相要挟,要求李某给他们3万元钱,不拿到钱,就不放李某走。李某无奈,写了一张“市行急需3万元钱”的条子,让银行值班员支付。王某持条到银行取走了3万元钱,拿回家后,三人才放走李某。问:对张某等人的行为应如何认定和处理?并请说明理由。答:张某等人构成抢劫罪。李某受骗主动到张家后,张某以揭发其作风问题,胁迫李某当场写字条取钱,并在拿到钱后才放走李某,属于当场使用胁迫手段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符合刑法关于抢劫罪的规定,构成抢劫罪。5、玛某,男,23岁,外国人。1980年1月,玛某与冈某以及其他留学生一起来到我国某医科大学学习,同住一个宿舍。由于玛某在舞场为争夺舞伴与冈某发生争执和斗殴,矛盾一直没有解决。1980年10月10日晚,当双方在走廊相遇时,又互相对骂、殴打起来。玛某手持事先买好的尖刀和木棍,冲向冈某。在殴打中,玛某的木棍被打掉,便拿出尖刀向冈某腹部刺去。冈某立即被送往医院抢救,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而死亡。问:对玛某的行为应该如何认定和处理?并请说明理由。答:对玛某应适用我国刑法,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玛某是外国留学生,他在我国留学期间,持刀刺死另一留学生冈某的行为,是违反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根据我国1979年刑法第6条的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对玛某应适用我国刑法。玛某的行为符合我国1979年刑法第134条的规定,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6、孙某,男,25岁,无业。孙某因犯毒罪被判有期徒刑5年,1992年2月服刑期满释放。后经营杂货摊子,没有违法犯罪活动。但在1998年6月11日晚,遇上过去的贩毒同伙海某(海某与孙某同案,因贩毒罪被判刑三年,早已服刑期满获释),孙某知道海某过去揭发过其贩毒的犯罪事实。孙乘海不备之机,从背后向海的腿部猛扎一刀,海随即倒下呼救,孙某见海某血流如注,不予理睬,并逃离现场。由于海某被刺伤股动脉,失血过多,在被他人送往医院的路上死亡。问:孙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并且说明理由。答:孙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孙某故意猛刺海某,虽伤及腿部,但因刺中动脉,血流如注,足以引起生命危险。当海某生命处于危险境地时,孙某竟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致使海某死亡,符合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构成。7、王某,男,32岁,出租车司机。王某与1997年10月20日晚上10点,载着外企文秘蔡某回家。途中,王某见蔡某年轻漂亮,遂生歹意,将车开到僻静处停下,在车内用暴力将蔡某强奸,蔡在奋力反抗中,将王某的脸抓伤。王某认为这是给他犯罪留下罪证,惟恐罪行暴露,即决定杀人灭口。王某揪住蔡某头发,将蔡某的头部向车壁撞了数十下,将蔡某活活撞死。问:对王某的行为如何定罪?应怎样处罚?并说明理由。答:对王某应定强奸罪、故意杀人罪,并采用数罪并罚原则,按刑法第236条和第232条的规定判处刑罚。因为王某在实行强奸犯罪后,因怕罪行暴露,即产生杀人故意,后将蔡某活活撞死,这是新的故意杀人犯罪行为。所以,王某的行为符合强奸罪和故意杀人罪两个罪的构成,应属于数罪,实行并罚处理。向某与何某皆是某市人(向某在A区,何某在B区)。1991年5月,向某因开办棉麻厂缺少资金借了何某5万元,约定1年还。债务到期后,何某再三找向某要钱,向某总是拖延搪塞,何某极为恼火。1992年10月20日,何某开车到该市A区向某的棉麻厂,经再次向向某索款不成后将该厂的部分棉麻织品拉走,向某未予阻拦听其自便。10月22日晚,向某带A区公安局派出所一民警姚某以何某实施抢夺为由将何某拘留。10月22日晚,A区公安局以何某实施抢夺为由将其转为收容审查,直到1993年6月8日才予以解除。何某不服该收容决定,于1993年6月10日向B区人民法院起诉A区公安局。问:B区人民法院对本案有无管辖权?何某能否向A区人民法院起诉?说明理由。(2)何某能否在对A区公安分局提起行政诉讼的同时提起附带赔偿诉讼?答:B区人民法院有管辖权,何某能向A区法院起诉。行政诉讼法规定,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A区和B区分别是A区公安局和何某的所在地,故两区法院对本案均有管辖权。何某可以一并提起赔偿诉讼。根据法律规定,行政赔偿请求人可单独提出赔偿请求,也可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余某与刘某结婚后生有两个儿子余甲、余乙。后余某与刘某因感情破裂离婚,两个儿子归刘某抚养,余某每月支付生活费若干。数年后,刘某与林某结婚,当时余甲已工作,余乙随刘某改嫁。刘某与林某又生一子林丙。余某离婚后未再婚,并于1999年去世,留下遗产4万元。2000年1月林某去世,留有家中财物共值12万元。问:余某与林某的遗产该如何分割?请说明理由。答:余某死亡时与刘某已不存在夫妻关系,因此余某的4万元由其子女即余甲、余乙,一人2万。林某死后,首先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刘某可得一半遗产6万;剩余6万由刘某、余乙、林丙平分,各分2万。原因《继承法》第10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宋某“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含冤入狱,妻子也离开了人世。1980年平反出狱。宋某有两个儿子宋甲和宋乙。宋甲在外地工作。宋某平反后随宋乙及儿媳妇黄某及孙子宋小乙共同生活。同时,因狱友姚某夫妇双双去世,宋某收养了他们的女儿姚小甲。1990年,宋乙因病去世。宋某随之瘫痪在床,一直由黄某尽心照顾。1994年宋某去世,留有遗产10万元和一份遗嘱.遗嘱写明给宋某的亲妹妹宋丁2万元,但宋丁于1993年去世。宋甲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继承人,遂将10万元全部取走。宋某的亲弟弟宋丙认为宋某当时在狱中,已故双亲全由自己养老送终,宋某的遗产应分一份给他,便起诉至法院。宋丁的儿子王小甲也要求得到给其母亲的2万元。问:遗产该如何分配?说明理由。答:宋某的妹妹宋丁比宋某去世的早,所以不发生遗嘱继承,而遗嘱继承是不能代位继承的,所以宋丁的儿子王小甲也没有权利继承宋某的财产。宋某的弟弟宋丙是第二继承顺序,当第一继承顺序的继承人仍然健在并没有放弃继承权的情况下,作为第二顺序的宋丙也没有继承权。因宋乙去世的比宋某早,所以宋乙的儿子宋小乙享有代位继承权,作为丧偶儿媳的黄某,对公公宋某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有继承权。宋甲是宋某的亲生儿子,享有继承权。姚小甲是宋某收养的养女,同样享有继承权。因此,宋某的遗产由宋甲、姚小甲、黄某、宋小乙4人均分,每人2.5万元。被告人林某,32岁,某煤矿局汽车司机。1995年3月2日下午2时许,林某驾驶解放牌货车返回单位的路上,行至某村庄附近弯道处,迎面高速驶来一辆卡车。由于路面又滑又窄,眼看就要相撞,林某急向右打方向盘,车下公鹿撞倒一茅棚,而后又撞在供销社的墙上。尽管林某采取了紧急刹车,但是还是造成了供销社一面墙的一部分倒塌并砸坏一些商品,汽车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损失价值1万元,林某本人也负伤。分析林某的行为性质。答:林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林某为了使自己和卡车司机的人身权和自己的货车和对方的卡车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急向右打方向盘造成损害,属于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另外,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着超出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案例中卡车从又滑又窄的乡村弯道附近高速驶来,引起险情的显然不是林某;而林某采取的措施引起的损害小于两车相撞引起的损害,因此未超出必要的限度,因此他也无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某女青年袁某,婚后常遭到丈夫的打骂和婆婆的责怪。袁某认为,夫妻感情不好,完全是婆婆造成的,于是产生了毒死婆婆的念头。有一天,丈夫去外地干活,袁某趁作饭之机,把毒药放入锅中。由于投度量小,婆婆和小姑子吃饭后只略感不适,并无他恙。第二天,袁某又加大了药量投入锅中,结果,婆婆和小姑子均中毒,呕吐不止。袁某见状于心不忍,就跑去找医生抢救,婆婆和小姑子均脱险了。分析袁某故意犯罪的发展阶段。答:袁某有两次投毒的故意犯罪行为。第一次,袁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投毒),但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投毒量小)而未得逞所以,属于犯罪未遂。第二次,袁某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后因于心不忍,跑去找医生抢救,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犯罪中止。准新郎推迟婚期,准新娘状告法庭距婚礼还有4天,准新郎突然悔婚。“新娘”拿着男友打的“精神欠条”告上法庭。30岁的任某和比自己大8岁的申先生,原来商定在2004年4月24日举行结婚仪式。任某将结婚日期提前通知了家长及亲朋好友,并为结婚准备了酒席、购置了家具,部分亲戚朋友还送来了贺礼。2004年4月20日,准新郎突然提出推迟婚期。女方无法接受该事实,要求男方给予精神赔偿。准新郎向女友任某出具了一份“精神欠条”,同意因推迟婚期赔偿女友精神损失1万元。因为婚期一再推迟,2005年4月10日,“新娘”任某手持男友写的“精神欠条”,将男友告到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准新郎辩称,他所写的赔偿欠条,是在女友家被逼写出的,不能作为赔偿的依据。分析:公民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由于准新郎无故推迟婚期,给原告的精神造成了一定损害,男方应向女方赔偿精神损失1万元。2男子开玩笑将女子推入江中致死自信能将准女友推出江岸后拉得回来,杨银林双手抓住准女友的双肩朝江面做了个一推一拉的动作,没想“玩笑开大了”,她被推进长江溺水死亡。杨银林、小帆(化名)等4人在南岸区南滨路烟雨公园的江边石梯处玩耍。因7月下旬暴雨连连,所以当天江面洪水滔滔,杨感到危险,就喊小帆上岸。小帆说“我不上去,你来推我嘛”。杨为了吓唬小帆,就双手抓住小帆双肩,朝长江方向一推,然后往回一拉。哪知小帆当即仰面坠入江中。随后,杨跳入江中,但没有救起小帆。3天后,小帆的尸体才被打捞上来。分析:杨银林过于自信,导致悲剧发生,应当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追究刑事责任。4.甲某明知乙某出售的香烟是假烟,但因价格便宜,遂购买了两条。因双方完全出于自愿,所以甲乙之间的交易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答案:错。因为我国民法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甲乙双方明知是假烟而进行交易,是违法的行为。5.王某因有外遇,欲谋杀妻子李某,将买来的毒药藏在房间内的隐蔽处,伺机投毒杀人,不料李某在打扫房间时发现了毒药并将其销毁。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答案:错。因为刑法规定:犯罪未遂是指已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即:犯罪未遂必须是在行为人着手之后才能成立。在着手之前,只能是犯罪预备或犯罪中止。王某行为只是在犯罪预备阶段的准备工具,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下来,应属于犯罪预备。有专家指出,道路交通上普遍存在的交通不文明现象看似个人的私事,但却折射出某些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的缺失。要构建文明出行风尚,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回答问题:(1)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2)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1)文明礼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出行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表现,它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文明出行也是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文明出行也是遵纪守法的表现。为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我国制定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该法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交通警察赶赴事故现场后,应先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道路交通上普遍存在的交通不文明现象,直接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所以,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2)社会公共生活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要求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这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运用道德和法律两种基本手段,来维护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具体而言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第二,要加强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构建文明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2.甲男与乙女是一对恋人。一日,乙在电话中提出要和甲分手,甲说希望我们能见最后一面,道个别,乙同意了。甲来到乙的寓所,对乙说,“希望你不要和我分手,不然我就喝下这瓶毒药!”说着拿出一瓶液体状东西。乙认为甲是吓唬自己的,于是说,“你爱喝就喝,关我什么事。”甲一口喝光液体,满脸痛苦倒在床上。乙认为甲是假装的,掉头摔门而去。甲中毒身亡。问:如何看待乙的行为?答:乙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但其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从犯罪主观方面看,乙没有任何伤害或杀死甲的故意和过失;从犯罪客观方面来看,甲的死亡后果是因为自己喝毒药,而这毒药并不是乙给他喝的,乙的行为对甲的死亡不构成因果关系。另外,男女朋友间没有救助的法定义务,救助甲是乙道德上的义务;对甲的死亡乙也不能预见,因为她认为甲是吓唬自己,不是真的自杀,因此,也无救助的可能性,由此也不构成不作为犯罪。但是乙作为甲的女友没有留心注意甲的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余某与刘某结婚后生有两个儿子余甲、余乙。后余某与刘某因感情破裂离婚,两个儿子归刘某抚养,余某每月支付生活费若干。数年后,刘某与林某结婚,当时余甲已工作,余乙随刘某改嫁。刘某与林某又生一子林丙。余某离婚后未再婚,并于1999年去世,留下遗产4万元。2000年1月林某去世,留有家中财物共值12万元。问:余某与林某的遗产该如何分割?请说明理由。答:余某死亡时与刘某已不存在夫妻关系,因此余某的4万元由其子女即余甲、余乙,一人2万。林某死后,首先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刘某可得一半遗产6万;剩余6万由刘某、余乙、林丙平分,各分2万。原因《继承法》第10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宋某“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含冤入狱,妻子也离开了人世。1980年平反出狱。宋某有两个儿子宋甲和宋乙。宋甲在外地工作。宋某平反后随宋乙及儿媳妇黄某及孙子宋小乙共同生活。同时,因狱友姚某夫妇双双去世,宋某收养了他们的女儿姚小甲。1990年,宋乙因病去世。宋某随之瘫痪在床,一直由黄某尽心照顾。1994年宋某去世,留有遗产10万元和一份遗嘱.遗嘱写明给宋某的亲妹妹宋丁2万元,但宋丁于1993年去世。宋甲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继承人,遂将10万元全部取走。宋某的亲弟弟宋丙认为宋某当时在狱中,已故双亲全由自己养老送终,宋某的遗产应分一份给他,便起诉至法院。宋丁的儿子王小甲也要求得到给其母亲的2万元。问:遗产该如何分配?说明理由。答:宋某的妹妹宋丁比宋某去世的早,所以不发生遗嘱继承,而遗嘱继承是不能代位继承的,所以宋丁的儿子王小甲也没有权利继承宋某的财产。宋某的弟弟宋丙是第二继承顺序,当第一继承顺序的继承人仍然健在并没有放弃继承权的情况下,作为第二顺序的宋丙也没有继承权。因宋乙去世的比宋某早,所以宋乙的儿子宋小乙享有代位继承权,作为丧偶儿媳的黄某,对公公宋某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有继承权。宋甲是宋某的亲生儿子,享有继承权。姚小甲是宋某收养的养女,同样享有继承权。因此,宋某的遗产由宋甲、姚小甲、黄某、宋小乙4人均分,每人2.5万元。被告人林某,32岁,某煤矿局汽车司机。1995年3月2日下午2时许,林某驾驶解放牌货车返回单位的路上,行至某村庄附近弯道处,迎面高速驶来一辆卡车。由于路面又滑又窄,眼看就要相撞,林某急向右打方向盘,车下公鹿撞倒一茅棚,而后又撞在供销社的墙上。尽管林某采取了紧急刹车,但是还是造成了供销社一面墙的一部分倒塌并砸坏一些商品,汽车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损失价值1万元,林某本人也负伤。分析林某的行为性质。答:林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林某为了使自己和卡车司机的人身权和自己的货车和对方的卡车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急向右打方向盘造成损害,属于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另外,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着超出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案例中卡车从又滑又窄的乡村弯道附近高速驶来,引起险情的显然不是林某;而林某采取的措施引起的损害小于两车相撞引起的损害,因此未超出必要的限度,因此他也无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某女青年袁某,婚后常遭到丈夫的打骂和婆婆的责怪。袁某认为,夫妻感情不好,完全是婆婆造成的,于是产生了毒死婆婆的念头。有一天,丈夫去外地干活,袁某趁作饭之机,把毒药放入锅中。由于投度量小,婆婆和小姑子吃饭后只略感不适,并无他恙。第二天,袁某又加大了药量投入锅中,结果,婆婆和小姑子均中毒,呕吐不止。袁某见状于心不忍,就跑去找医生抢救,婆婆和小姑子均脱险了。分析袁某故意犯罪的发展阶段。答:袁某有两次投毒的故意犯罪行为。第一次,袁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投毒),但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投毒量小)而未得逞所以,属于犯罪未遂。第二次,袁某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后因于心不忍,跑去找医生抢救,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犯罪中止。8、2006年,张某和王某相识并恋爱,当时张某未满20周岁,为了与他结婚,张某伪造了一个年龄证明,到民政部门骗领了结婚证。婚后,张某忍受不了王某的一些行为,想到法院离婚。请问:法院可以受理张某离婚请求吗?张某当时未到法定的结婚年龄(未满20周岁)而与王某到民政部骗领了结婚证,他们的婚姻是无效的。若张某请求法院受理离婚时仍未满20周岁,则他们的婚姻属于无效婚姻,因此张某没有诉讼请求权,法院不能受理其离婚请求;若张某达到了法定婚龄,则无效婚姻情形即不存在,民政部可责令其补办结婚证,因此张某可向法院请求离婚,法院可受理。(相关理论:无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生效的法定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女婚姻无效的情形包括: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未到法定婚龄的。)张某能否分割王某的财产?若张某达到了法定婚龄,则其无效婚姻情形便不存在,张某与王某的财产以夫妻共同财产处理,张某可分割;若张某仍未达到法定婚龄,则他们的婚姻是无效的,根据司法解释(一)第15条,婚姻无效是违法婚姻解除,不存在夫妻共同财产,其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则按共同共有处理。但有证明为王某一方所有的除外。(相关理论: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婚姻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9、案例二张某与李某于1991年结婚。对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没有约定。婚前,张某有继承所得房屋5间,婚后自由双方居住。1999年,张某以双方的名义借款2万元对房屋重新进行了装修。2001年5月,张某下岗,生活顿感拮据,他计划从事家用小电器的经营,但苦于没有资本,遂备出让3间房屋,李某坚决反对。同年6月,李某的朋友介绍张某到某厂作清洁工,李某代为答应。张某认为工作时非常辛苦且收入太少,不愿前去。李某认为,经营小电器风险太大,作清洁工作工收入不多但比较安定。张某则认为自己原在的工厂就是家用电器厂,自己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一定能够盈利。双方各持已见,争执不下,张某便起草了一个协议,内容是张某自主经营,盈亏自负,每月给李某1000元作为共同生活费用。双方在协议上签合同,张某以20万元的价格出让房屋3间,合同经过了公证,张、王二人共同到房管部门办理了产权转移登记。李某得知后,认为自己和张某结婚已经9年,房屋已经属于夫妻共有,况且装修时是用双方名义借的钱,张某对房屋无权擅自处分,坚决不同意将3间房屋出卖,拒不腾房。王某无奈,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张某按照合同约定及时交付房屋。问:1、张某对房屋有无处分权?为什么?张某对房屋有处分权。因为房屋是张某婚前继承的财产,属于张某的个人财产,根据婚姻法第18条规定,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因此该房屋属于张某所有,张某对房屋有处分权。(详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