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0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0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0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0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复习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一、作者作品简介:韩非——我国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55篇。二、重点词句归纳:1、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2)、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2、古今异义:(1)、及返。及:古义:到,等到。今义:达到。(2)、无自信也。自信:古义:相信自己。今义:自信心。3、一词多义:(1)、度先自度其足。度:量长短。吾忘持度。度:指量好的尺码。(2)、而而置之其坐。而:连词,表承接。而忘操之。而:连词,表转折,却。(3)、之置之其坐。之:代词,量好的尺码。至之市。之:到······去。而忘操之。之:代量好的尺码。反归取之。之:代量好的尺码。何不试之以足?之:代鞋。4、重点字词:(1)、欲:想要(2)、置:放(3)、至:到(4)、操/持/取:拿(5)、及:到,等到。(6)、罢:结束(7)、遂:终于(8)、何:为什么(9)、宁:宁可(10)、乃:于是,就5、特殊句式:倒装句: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无自信也。=无信自也。郑人有欲买履者。=有欲买履之郑人。《刻舟求剑》一、作者作品简介:吕不韦——魏国濮阳人,战国末期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吕氏春秋》又称《吕览》,相传为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学说而成,全书共26卷,分12纪、8览、6论、共160篇,20余万字,保存了先秦各家的大量资料,是杂家的代表著作。二、重点词句归纳:1、古今异义:是吾剑之所从坠。是:古义:指示代词,这儿。今义:表判断。2、一词多义:(1)、其自度其足其:代词,他的。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个。(2)、者楚人有涉江者者:······的人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者:······的地方(3)、之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之:代剑。(4)、自无自信也。自:自己。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从。3、重点字词:(1)、涉:渡过。(2)、遽:立即,匆忙。(3)、契:雕刻。(4)、止:停止。(5)、若:像(6)、此:这样。(7)、惑:迷惑,糊涂。(8)、从:依照、按照。4、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吾剑之所从坠。(表肯定判断)(2)、固定句:不亦惑乎?(表委婉的反问)(3)、省略句: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4)、倒装句: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之楚人。《幼时记趣》一、重点词句归纳:1.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的)昂首观之(它,指蚊子)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助词,无实义))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②观昂首观之(观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观)③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④为项为之强(因)以虫蚁为兽(当作)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温故而知新(旧的)⑥其常蹲其身(指自己)神游其中(它们,指丛草、虫蚁、土砾)2.句子翻译1)故时有物外之趣译:因此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2)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译: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赞好。3)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译: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二、内容理解1、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记述了观飞蚊、观草木、观虫斗三件趣事。2、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3、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富想像:①以丛草为林②以虫蚁为兽③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仔细观察:①见二虫斗草间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答: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4、“拔山倒树而来”的描写带有夸张想象,作者把土砾想象为山,将丛草想象为树。《三峡》一、重点词语归纳: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2、一词多义1)绝:①沿溯阻绝(断)②哀转久绝(消失)③绝巘多生怪柏(极,极高)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3)清:①回清倒影(清波)②清荣峻茂(水清澈)4)其:①其间千二百里(这)②飞漱其间(它们,代古柏)5)以①不以疾也(如)②以丛草为林(把)3、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4、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响:动词作名词,回声)4)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5)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6)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略无阙处(略:完全、全部。)(“略无”,完全没有。)2)重岩叠嶂(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3)不见曦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4)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到)(襄:上,上升到高处)5)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6)飞漱其间(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7)良多趣味(良:的确,实在)8)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9)属引凄异(属:zhǔ,连续)(引:延长)10)故渔者歌曰(故:所以)11)不以疾也(快,急速)6、特殊句式:1)互文句①重岩叠嶂(即“重叠岩嶂”)②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③林寒涧肃(即“林涧寒肃”)2)并提句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3)省略句①飞漱其间(即“飞漱(于)其间,省略介词“于”)②有时朝发白帝(即“有时朝发(于)白帝”,省略介词“于”)二、理解性默写。1、文中从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全文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文中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5、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6、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7、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8、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内容理解。1、引用渔歌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把自然景观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烘托了秋景悲寂、凄凉的气氛。)2、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答: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①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有特点。②夏天江水暴涨,水势最浩大,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水势由多到少,顺势而下。③顺上层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之势而写。4、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5、开放性试题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②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6、朗读节奏: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狼》一、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重点词句归纳:1、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2、一词多义:止:止有剩骨(通“只”)一狼得骨止(停止)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方)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3、词类活用:洞:名词——动词一狼洞其中(打洞)隧:名词——动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从柴草堆中打洞)犬:名词——状语犬坐于前(像狗一样)三、课文理解1、中心思想。讲述了一个屠户途中遇狼,经过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也告诫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才能够取得胜利。2、课文中的文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3、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4段),以叙述的方式,交待屠户与狼相斗的过程。第二部分(第5段),以议论的形式,揭示文章的主旨。概括前四段每一段的内容。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4、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屠惧,采用的办法是“投以骨”5、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屠户对狼抱有幻想,一再退让?(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屠惧,投以骨复投之屠大窘6、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贪婪和狡诈。7、找出文中描写屠户与狼相持的句子。狼不敢前,眈眈相向。8、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特点?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而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到背后,“意将隧入而攻其后也”,可见他们的狡猾。9、狼这样狡猾,为什么顷刻两毙,你觉得屠户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结合原文加以说明。“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表明屠户迅速的判断形势,积极地寻找对策,“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表明他不再退让,敢于斗争,当狼“目似瞑,意暇甚”时,屠户没有被狼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抓住时机“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一个“暴”字表明他果敢,善于抓住时机,若非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待狼反应过来则后果不堪设想,“劈狼首”表明他知道抓住要害,“数刀毙之”表明屠户知道不留后患,当他发现“一狼洞其中”时,又“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屠户的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10、强调“狼亦黠矣”是为了什么?“止增笑耳”仅仅是嘲笑狼吗?突出人的智慧可以战胜一切邪恶与贪婪。“止增笑耳”透露出的是对狼的讽刺,更是对社会上像狼一样狡诈和贪婪的人的讽刺,11、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因为人有狼所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12、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你觉得“异”在哪里呢?请你找出原文再简单说明。“异”在两只禽兽竟知道讲求策略,“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狼诱敌深入,一狼麻痹敌人,以成前后夹击之势。14.理清故事情节: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八上文言文:《晏子使楚》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晏婴,春秋后期齐国著名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二、语音:诣(yi)枳(zhǐ)缚(fù)重点词句归纳:1、通假字1)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2)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开玩笑2、古今异义词1)谓左右曰左右古义:指近侍;今义:左和右两方面。2)其实味不同其实古义:它们的果实;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含转折)。3)寡人反取病焉病古义:辱;今义:疾病。4)避席:席古义:座具今义:多用于“席子”“主席”5)何坐坐古义:犯罪今义:今多用于“坐下”,表动作3、词类活用酒酣:动词,喝酒固善盗乎:善,形容词做动词:擅长4、一词多义1)坐:(1)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2)通“座”,座位(满坐寂然)(3)犯罪(何坐?坐盗)之:(1)闻之代词,代晏子将出使楚国这件事(2)辱之:代词代晏子(3)齐之习辞者也,助词的(4)楚之水土:助词,的(4)婴闻之:代词,这样的事,代“橘生准南则为橘……其实味不同”3)为:(1)何为者也:做,动词(2)缚者曷为者也:做5、重点词语解释1)晏子将使楚使:出使2)谓左右曰谓……曰:对……说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3)习辞者习:熟练辞:言辞4)今方来方:将要5)何坐坐:犯罪6)坐盗盗:偷窃7)吏二缚一人诣王缚:捆绑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8)齐人固善盗乎固:本来9)叶徒相似徒:只10)其实味不同实:果实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莫非12)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才德极高的人13)寡人反取病焉病:辱14)晏子避席对曰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15)所以然者何:所以与者合译为……的原因6、特殊句式1)何以也宾语前置:以何也2)何坐宾语前置:坐何3)吏二缚一人诣王定语后置:二吏缚一人诣王四、课文内容理解1、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4、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5、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6、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7、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什么?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楚王“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齐人故善盗乎?)的羞辱。五、开放性试题你喜欢晏子这个人物吗?为什么?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勇敢的外交家、不畏强暴、讲话幽默生动、聪明的政治家、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人琴俱亡》一、文学常识:刘义庆,南北朝时期宋朝文学家,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是王室宗族,袭封临川王。擅长文学。喜聚文士。所著《世说新语》是记述汉末以来士大夫阶层轶事琐事的一部书,文学史上称“轶事小说”。所记未必尽合史实,但却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生活情况等。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有所暴露,对某些人物的优良品质有所表彰。全书三十六篇,同类的故事辑为一篇。二、语音:笃(dǔ)索(suǒ)舆(yú)径(jìng)弦(xián)弦既不调(tiáo)掷地(zhì)恸(tòng)卒(zú)三、重点词语归纳1、词类活用:子敬素好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2、一词多义亡:而子敬先亡(死)亡羊补牢(丢失)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已:此已丧矣(已经)惧其不已(停止)已而夕阳在山(不久)了:语时了不悲(完全)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绝:因恸绝良久(气息中止)以为妙绝(极点)沿溯阻绝(断)群响毕绝(消失)3、重点字词笃:病重都:总,竟语:动词,说话了:完全索:要舆;轿子好:喜欢琴:动词,弹琴径:直往既:已经调:协调掷:投掷扔:抛掷因:于是恸:痛哭,极度悲哀绝:气息中止良:很卒:死奔丧:探望丧事左右:身边跟随的人。例句:子猷问左右何以:即“以何”,为什么。例句:何以都不问消息索:①取、要。例句:便索舆来奔丧②寻找。例句:使人索扁鹊《扁鹊见蔡桓公》余:多,整数的零头。例句:月余亦卒4、特殊句式1)倒装句宾语前置例句: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即“以何”“何”作“以”的宾语,正常语序应为“以何都不闻消息”译为:为什么竟没有听到消息?2)省略句省略主语例句:“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每句前省略了主语“子猷”。正常语应为(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子猷)取子敬琴弹。译文:子猷便一直进去坐到灵床上,拿出子敬的琴弹。省略介词例句:掷地云。“掷”前既省略了主语“子猷”又省略了介词“于”。正常语序为(子猷于琴)掷地云。译文:子猷把琴扔到地上说。四、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2、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并且“不悲”并不代表真的“不悲”,而是悲痛欲绝的情感无法正常宣泄。同时也是文章的悬念方法,继续了解其为何不哭。哭是子猷看到昔日兄弟的遗物时,听到“弦即不调”的声音时,睹琴思人,哀伤过度,引发的痛苦之情在这一时刻表现出来,更表现了子猷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3、有人认为文中“弦既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经死了。“弦既不调”更是体现了人走的凄凉,反映了子猷悲伤的心情4.“人琴俱亡”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指人和琴都已经死了。意思是文中的王子敬死后,他的琴也不好使了,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对亲友,知己去世后的悼念之情。《小石潭记》一、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二、语音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三、重点词句归纳1、重点字词解释西:名词做状语,主动作行为的方向,向西。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尤:尤其。清洌:清澈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屿。甚:不平的岩石。翠蔓:翠绿的茎蔓。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随风飘荡。皆:都若:好像布:映在。怡然:愣住的样子。依尔:忽然逝:消失明灭:或现或隐,岸势:形状。寥:空虚,寂静。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清:凄清,冷清居:停留。乃:副词,就。记:记下。去:离开。从,跟随。2、一词多义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清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冷清)乐: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乐:欢乐)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可以)游:……皆若空游无所依。(游:游动)同游者:吴武陵……(游:游玩)以:全石以为底:把以县境过清(因为)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顺承为:为屿/为山其/为岩:成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由)隶而从者(跟随,随从)者:似在游者相乐(……的人)同游者……的人,老而从著……的人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其岸势大乐差互:交错3、词类活用: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方位名词做状语,向西走;往西走)⑵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⑶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做状语,在空中)⑷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做状语,像蛇一样)⑸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形容词使用用法,使……凄凉寒:使……寒冷)(7)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下面(8)日光下彻下: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下4、古今异义:乃记之而去:离开。常用义为“往”,崔氏二小生。青年,后生。指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5、特殊句式:省略句:月光下彻(彻后面省略宾词“潭水”)坐潭水:(坐后省略介词“于”)斗折蛇行(句首省略主语“淡泉”)四、文章内容理解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答: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3.潭上有什么景物?答: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答: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6.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7.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⑴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⑵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⑶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8.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0.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凄悲凉。11.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二、重点词句归纳。1、语音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2、重点字词解释(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9)交横:交叉错杂。(10)相与步于中庭:一起(11)藻荇xīng:泛称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3、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古:但是今:常用于转折连词4、特殊句式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于中庭”作步的状语。此句是介词结构位置。三、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四、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描写议论。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9、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有哪些?并请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10、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11、开放性试题: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治水必躬亲》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2、海瑞简介

。海瑞,明广东琼山人。明代嘉靖举人。曾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力主严惩贪污,病逝于任上。谥忠介。著有《海瑞集》。

二、重点词句归纳。1、语音泥于掌故nì潴有浅深zhū

非相度不得其情Xiàngduó亲劳胼胝Piánzhī2、重点词语解释既不可执一固执一端泥于掌故拘泥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随意潴有浅深

水停聚的地方势有曲直形势非相度不得其情

观察、测量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事理是以必得躬历山川因此亲自亲劳胼胝

手脚因劳动磨成的茧子布袍缓带宽束衣带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不曾勒索远嫌而避怨远离抱怨3、古今异义词:

泥:古:拘泥今:泥土

掌故:古:过去的规章制度今:过去的故事

:古:因为,表原因今:盖子,盖住

:古:追究到底今:经济上贫穷

举:古:成功,完成今:举起

4、一词多义:得非相度,不得其情(得到掌握,动词)是以必得躬历山川(要,动词)如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像,动词)如好逸而恶劳(如果,连词)5、特殊句式:倒装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理:治水必躬亲。内容理解1、文章结构梳理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论点:治水必躬亲论据:事可举——海忠介“躬亲”且清廉(正)——举例论证事不举——好逸恶劳,计利忘义,远嫌避怨(反)——假设论证对比论证2、为什么说治水必躬亲?用原文回答。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3、治水要防止哪些现象?用原文回答。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4、海瑞当年是如何治水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5、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从正反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7、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也行)8、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好逸恶劳,见利忘义9、本文论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是怎样论证的?本文论述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说明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文章从正反两方面来对比论述的,先从正面举了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再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10、课文第1段和第2段有什么关系?第1段是提出论点,第2段是用事实论证。中心思想:课文论述了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了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五、语言欣赏1、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赏析:这一段文字用一个排比句,写尽了自然万物自有它们自身的规律,我们应掌握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而不是盲目蛮干。2、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未横索一钱。赏析:这一段文字通过外貌、动作描写,将一个事必躬亲、顺应民意、治理严明的海瑞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六、开放型题目1.在你的心目中是海瑞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等等。课文中他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2.列举清官典型、贪官典型榜样:包拯、魏征、于谦、郑板桥、孔繁森教训:和珅、刘青山、胡长清。3.文章为了证明治水必躬亲的观点,列举海瑞治水的例子来证明,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如大禹治水,西门豹治邺,李冰修建都江郾水利工程。七下名著阅读:《西游记》《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吴承恩,明代小说家)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人物及性格特征:孙悟空: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猪八戒: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主要事件:1、孙悟空大闹天宫;2、三打白骨精;3、车迟国斗法;4、女儿国遇难;5、真假美猴王;6、智取红孩儿;7、三调芭蕉扇等阅读感受: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练习一一、填空。1.《西游记》,长篇__________小说,是__________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_____________的事件。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现在《西游记》是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章回体神话小说神怪玄奘远出西域取经唐僧取经)2.《西游记》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代人。(吴承恩汝中射阳山人明)3.全书_______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成,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_______,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第8至________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______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真谛。(100大闹天宫100八十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4.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________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_________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100回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闹天宫唐僧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5.《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6.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___________,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____________,又唤______________,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__________。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___________。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____________。(菩提祖师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五行山孙行者斗战胜佛)7.猪八戒又叫_________,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__________,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_________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_________。(猪悟能天蓬元帅福陵山云栈洞净坛使者)8.沙僧又叫________,原为天宫中的___________,被贬下界,在_________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___________。(沙悟净卷帘大将流沙河金身罗汉)9.白龙马原是___________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___________。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_____________上。(西海龙王八部天龙广力菩萨擎天华表柱)10.《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______、______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______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______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______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七十二变筋斗云如意金箍棒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11.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______;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______,法名是______;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______。(孙悟空猪八戒猪悟能沙僧)12.《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______、大闹______、真假______、三借_____。(白骨精天宫美猴王芭蕉扇)13.《西游记》全书共______回,孙悟空自号______。(一百美猴王)14.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第______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十七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二、列举简述。1.唐僧分别在哪些地方收了徒弟和马?五行山救悟空,高老庄收悟能,鹰愁涧收白龙马,流沙河收沙悟净。2.列举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3.列举师徒四人所遇的妖怪,四个即可。白骨精黄风怪蝎子精红孩儿4.《西游记》中的人物刻画得各有特点,请各写出一个以沙僧和猪八戒为核心展开的故事情节。大闹流沙河,高老庄娶亲5.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物是谁?说说理由。A孙悟空: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艺高强,有神通。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教师点拨: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2)、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3)、我喜欢他,还因为他很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师父”。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感动。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5)我虽然喜欢他,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有时还管不住自己。B猪八戒:(1)我喜欢猪八戒。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2)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3)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4)我反对!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让他寻山他却睡了。(5)我也反对,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教师总结:猪八戒身上的这些缺点其实也是我们人性的一些弱点,在这四个人当中他就是一位丑角,正因为他的“丑”才增强了幽默感和作品的真实感,在艺术上才“美”起来。C唐僧(1)、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对。我同意,在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中也体现了这一点)(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3)、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悟空笑他:“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等个恶模样来也?D沙僧(1)、不喜欢,他太老实了(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6.列举两个《西游记》中你喜欢的情节,并说说理由。(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2)、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因为它很曲折、生动。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他们之间有仇。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7.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情节是哪个?大闹天宫8.列举唐僧师徒西行路过的国名(四个即可)。乌鸡国车迟国女儿国玉华洲天竺国9.你能写出几句出自《西游记》中的经典语句吗?例如: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等10.写出几个《西游记》中具有神妙奇幻的想象,紧张曲折的情节。美女,老妇。老翁(姑娘,老婆婆,老头儿)三、简答题。⒈谈谈你对这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的理解。讽刺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歌颂悟空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为强权,乐观顽强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⒉结合相关情节,说说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的热情讴歌,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品质。⒊结合具体情节说说唐僧的性格特点和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集封建儒士迂腐和佛教信徒虔诚为一身的高僧,一遇妖魔涕泪交流,见佛就拜,不论真假,为了说明必须经历艰难、坚持不懈才能获得幸福成功。⒋分别简述沙僧、猪八戒的性格特点。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正直无私,一心一意保唐僧西行,谨守佛门戒律;八戒:性情憨直,奸懒谗滑,常怀退缩之心,善奉承诌媚。5.小说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昏庸无能,不辨忠愚。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蔑视,对黑暗社会的尖锐讽刺、嘲笑和批判。6.你认为《西游记》中哪一回写得最为精彩,为什么?三打白骨精等7.《西游记》主要人物及评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表现了孙悟空刚烈、直率的品行),真假美猴王(表现了孙悟空忠心和为真理而战)猪八戒:高老庄(表现了猪八戒的好色、贪婪)、大战黄风怪(表现了猪八戒的懦弱、利己)唐僧:三打白骨精(表现了唐僧的不辨忠奸)、最终成佛(表现了唐僧的坚韧和不屈)沙和尚:三打白骨精(表现了沙和尚的忠心)、最终成佛(表现了沙和尚的坚韧)孙悟空,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系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迸裂见风而成之石猴。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三五百载。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菩提祖师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此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无法行动。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两次三番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在一个中国小男孩儿那里,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他崇拜的偶像。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他是遗腹子,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他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名玄奘法师,号三藏,俗姓陈。原为佛祖前的金蝉投胎。在生化寺出家。猪八戒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形状。在高老庄抢占民女。猪八戒的兵器是九齿钉钯。猪八戒只会三十六种变化。沙和尚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后被唐僧师徒收服。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历经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难,与各路妖魔鬼怪进行搏斗,最后达到西天取回真经。其中最经典的故事有高老庄收八戒,流沙河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盘丝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在与妖魔鬼怪进行斗争中刻画了师徒四人鲜明的个性.故事生动,几百年来老少皆宜。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唐三藏,唐王李世民,如来佛主,观音菩萨,小白龙,四大天王,四海龙王,玉皇大帝,风雨雷电,张天师闻天师,水德火德星君,孔雀公主,女儿国国王,五百罗汉,大朋鸟,哪吒,托塔李天王,太白金星,巨灵神,须普提,红孩儿,牛魔王,文殊,普贤,二十八星宿,赤脚大仙,白骨精青狮白象,金角银角大王等诸妖怪。练习二:1、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2、《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例: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宫。或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如三打白骨精4、选择《西游记》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结合社会生活,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参考示例: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人物性格)。今天,能有孙悟空这样的人来执法,社会就会多一些公正(联系社会生活)。5、“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语)《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另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特点。示例: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石猴为众猴觅得水帘洞,被众猴拥戴为“千岁大王”,可以看出众猴的讲信义。6、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反方: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妖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答案不惟一,反驳有针对性,扣住“固执己见”、“人妖不辨”,言之有理即可)7、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8、从下面《西游记》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近200字的人物简介。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红孩儿示例一: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他嫉恶如仇,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示例二: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到人间,错投猪胎。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后被孙悟空收服,一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示例三:白骨精——白骨精又叫白骨夫人,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遇见的少有的女妖精,使用双剑,武艺出色,善于变化,诡计多端。她想吃唐僧肉,先变成十六七岁的漂亮少女,再变成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后变成年迈力衰的老翁,均被孙悟空识破,于是使出离间计,迫使唐僧逼走孙悟空,把唐僧捉住。在唐僧险遭杀身之祸时,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多番变化,几经争斗,白骨精终于被打得露出原形。示例四:红孩儿——红孩儿号圣婴大王,住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红孩儿是他的乳名,是牛魔王的儿子,铁扇公主养的小妖怪,使用一杆八丈火尖枪,武功非凡,又在火焰山修练三百年,练成三昧真火,口里吐火,鼻子喷烟,十分了得,经常与人赤脚打斗。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用计骗擒八戒。孙悟空战之不胜,请来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后来他做了观音菩萨的善财童子,终成正果。9、《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主要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10、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他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猪八戒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因此常常当众出丑。另一方面,他也不失忠勇和善良,他能够淳朴憨厚,自有他可爱之处。11、《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12、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弥陀佛是唐僧。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13、“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宫等14、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等。15、《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昏庸无能,不辨忠愚。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蔑视,对黑暗社会的尖锐讽刺、嘲笑和批判。16、《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17、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和尚。18、《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_____、大闹_____、真假_____、三借____。19、(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2)(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3)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20、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21、“花果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内容。22.《西游记》中,师徒一行人经过千难万险,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旃檀功德佛),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马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23.《西游记》全书分为3大部分,前7回写(写石猴的出世、学道、大闹龙宫、地府、天宫,直至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重点是“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如来派观音入东土寻取经人,而唐太宗因为答允要救泾河老龙却未能救老龙之命,被老龙索命来到地府,幸得判官崔珏相救回阳,建水陆大会超度一众冤魂,由玄奘主持大会,菩萨显圣,要玄奘去西天取经,写取经的原由)的来历,交代取经缘起;13-100回写(唐玄奘赴西天取经,一路收猴王——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为徒,又得小白龙化作白马背驼,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取得真经,返回东土,“五圣成真”是全书的骨干。)。24.《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25.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26、〈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1形象目的何在?玉皇大帝具有的主要性格特点是:昏庸无能,不辨愚忠.作者塑造玉皇大帝这一形象的目的是: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与蔑视,是对黑暗社会的尖锐讽刺,嘲笑和批判.27、孙悟空形象:①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②出世:仙石化成。③本领:手持一根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金箍棒;能耍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四十九天不死,反而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世间一切妖魔鬼怪。④性格:桀骜不驯、忠心耿耿、聪明幽默、爱憎分明、勇敢机智。28、猪八戒形象:①身世:原是仙界天蓬元帅,因醉调嫦娥,被贬下凡,投错了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脸的模样。②性格: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忠勇、善良、勇敢、知错就改、淳朴憨厚。29、《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30、《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例: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宫。或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如三打白骨精31、选择《西游记》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结合社会生活,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参考示例: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人物性格)。今天,能有孙悟空这样的人来执法,社会就会多一些公正(联系社会生活)。32、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八下名著阅读:《水浒传》水浒传内容概括●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禳疫。洪太尉上山求见天师不成。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打开“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祸。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高俅与端王(后来的徽宗)结识。被提拔为殿帅府太尉,对曾打翻他的王升的儿子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施行报复。王进出走延安府,在史家村给史进教枪棒。史进因擒少华山陈达而和朱武、杨春相识往来。华阴县中秋夜来史家村捉拿赏月喝酒吃肉的史进并少华山三好汉。●●第三回史太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头领杀退县衙之兵,去延安寻找师傅王进,与鲁提辖在渭州潘家酒店相遇。鲁达救助金翠莲父女,打死郑屠。●●第四回赵员外重参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鲁达出逃代州雁门县,金老女婿赵员外送他去五台山,做僧避祸。鲁达晚不坐禅,喝酒打人。打造关王刀一样的戒刀和禅杖。假借过往僧人名义喝酒吃狗肉,在半山拽拳使脚,打坍亭子,打坏金刚,要烧寺院,回寺呕吐,给禅和子嘴里塞狗腿,搞得大家卷堂而散。监寺、都寺遣众人来打,鲁达趁酒醉大闹一场,被长老喝住。●●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长老赠智深四句偈言,智深去东京大相国寺讨职事僧做。在桃花村为刘太公解除逼婚之忧。假扮太公小女,打了来庄逼亲的桃花山二头领周通,大头领李忠为二头领打仇,与鲁达相认。李忠、鲁达、刘太公三人到桃花山聚义厅,休了亲事。智深趁李忠、周通下山劫掠金银给他,自拿山寨金银,从后山滚下而去。●●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罐寺在寺院上了假扮道士和尚,实则捣毁寺院,养女吃酒的崔道成和丘小乙的当,二次复回,被二贼击败,到赤松林,遇到剪径的史进,二次再回寺院,打死崔、丘二贼,烧了瓦罐寺。投大相国寺管菜园,被一帮泼皮包围。●●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花和尚力服波皮,从泼皮买酒牵猪请鲁智深。智深连根拔直垂杨柳,众泼皮惊服。智深还席,为众泼皮使禅杖,林冲看见喝采,两人结为兄弟。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调戏林冲之妻。林冲见是高衙内,虽然恼怒,但忍了。智深来助,林冲忍让。高衙内思念林妻,富安和林冲好友陆虞候陆谦出卖朋友,请林冲去吃酒。高衙内却哄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