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秋招班)试题_第1页
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秋招班)试题_第2页
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秋招班)试题_第3页
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秋招班)试题_第4页
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秋招班)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官渡中学202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秋招)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人们感受一个民族文化的伟大,往往先是从直观领略其文化创造成果开始,继而才认同其文化观念及其所蕴藏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后者无疑是构成一个民族独特文化身份的内在因素与核心所在。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语境中,人们就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了更多共识,也提出了关于传统再生的各种理论设想,以及实践层面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无缝对接等问题。中华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与表征,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与意趣构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核心。新时代的文化创造离不开对传统艺术资源与美学基因的选择和提炼,文化创新的过程就是对富有时代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审美精神的辨识、认知过程,也是对文化基因进行提纯和重新编码的过程。因此,继承传统应从文化原点开始,追溯和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本源,选择传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基因作为创新起点。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关键性概念入手,从中捕捉和把握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或许是实现传统之现代转化的基本进路。中国古代在文化艺术领域经由长期实践,形成一套独特的美学概念体系,诸如意境、气韵、形神、中道、谐和等。它既是艺术创作的特征描述,更是艺术观念的特质体现,构成了中华古典审美的重要观念元素。在这些艺术概念下形成的审美意趣与风格,在世界艺术殿堂中可谓孤标高致、魅力独具。总体上看,在艺术领域中,西方更多地偏重于具象化、描述式、叙事性的表现,是色彩、画面的视觉冲击与场景讲述,更侧重于诉诸外在感官;而东方中国则偏倚于抽象化、象征式、感悟性的表达,是意境、韵致的营造与境界构筑。意境美是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的特征。唐中期以来,逐步成熟的文人山水画,在笔墨韵致上更加注重依照主体的想象与意趣进行创作,现实形象退居其次,代之以抽象之形和象征之形,并于其中寄寓主体自身的艺术情怀与境界,由此形成“以形捉神”的独特审美创造方式。这样的艺术表现,通常不以外在直观视觉感受为审美特征,而以整体气氛营造构成独特意境,需深度品味方能捕捉和体悟其微妙神韵。虽然中国传统艺术以意境、气韵为主要特征,但也同样有写实一脉传统,彰显出传统艺术既有独特审美基调,又有多样性表达的文化包容特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仇英的《汉宫春晓图》、计盛的《货郎图轴》等,在大空间尺度里进行写实风格的创作,其中所运用的散点透视技法独步世界画坛,成为中华绘画艺术的独特创造。中华古典美学不仅融注于社会文化乃至日常的文娱活动中,而且借助器物嵌入日常生活起居乃至生产活动中。器物设计源于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美学趣味、生活品位,提升人们的审美素质,规约着人们的礼仪举止,由此塑造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形象。(摘编自李道元《文化原点:传统基因的选择与提炼》)材料二:艺术设计是中华美学进入日常起居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也是审美基因在造物领域的延伸与扩展,古代造物也因熔铸了独特审美精神而呈现出迷人的东方神韵。园林山水建筑是山水画之笔墨意境立体、现实的呈现;明式家具是书法线形艺术的气韵转换与抽象表达;丝绸图案是经典审美符号或具象或抽象的表征。事实上,古代造物智慧中,技艺与匠心固然值得称道,但艺术审美意趣的融入与精准表达,使得器物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美学价值,成为中华造物最具民族性和审美性的文化创造。文人艺术家的创造不仅形成独特的精神审美意趣,而且深刻影响着造物设计,涵养和提升了中华造物的文化品位,使传统造物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中华文化的世界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素以为绚、以形捉神的美学意趣是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理念也延伸融入古代造物之中,形成传统造物设计大朴不雕、简中求繁的美学精神,如园林设计中所遵循的“白本非色,其色自丰,池水无色,其色最丰”的美学原则,与现代主义的简约美学具有共通之处。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古典造物美学毕竟是农耕时代艺术实践的产物,其内在精神以及造物方式等,还是与当代造物之间存在诸多区别。在工业设计迈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和人工智能的时代,既要以传统造物思想和造物经典涵养中国本土设计,还要有全球视野和科技意识,把握包括生态环保理念、智慧设计、信息设计以及纳米材料、3D打印技术等在内的新理念和新科技,全面提升富有东方审美意趣与时代特色的造物设计水平。新时代开启了文化创造的新境界,但要形成完整的现代文化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还需假以时日的探索和经典序列的形成。任何时代的文化繁荣,都必须拥有一批能传之后世的文化经典,新时代需要创造新传统,推出新经典。真正的新经典必须是原创的。现代背景下新经典的形成,还需要运用最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在实践创造过程中,进行持续地阐释与多元地传播,唯有在持续创造和阐释中,才能建构属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形式、概念和范式,形成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话语体系,让中华美学辉耀寰宇、流芳万载。(摘编自管宁《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场与当代创新》)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及其所蕴藏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是我们间接了解该民族伟大的文化的一个有效的途径。B.从中国传统观念的关键性概念入手,追溯和聚焦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本源,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C.唐代形成的“以形捉神”的审美创造方式,把外在直观视觉感受做为审美特征,忽略现实形象,注重营造独特意境。D.器物设计受到审美观念、艺术趣味的深刻影响,包含丰富的美学元素,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人们的审美素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相较中国传统艺术偏倚营造独特意境,需深度品味方能捕捉和体悟其神韵,西方艺术侧重诉诸外在感官,故而体悟理解神韵要容易一些。B.在古代造物中,仅仅依靠独到匠心与精湛技艺的造物,相较于最具有民族性和审美性的中华造物,在精神内涵和美学价值上要逊色几分。C.中华传统造物设计中大朴不雕、简中求繁的美学精神,源于中国绘画素以为绚、以形捉神的美学意趣,与现代主义简约美学有共通之处。D.具有文化创造新境界、大量原创的新经典、持续地阐释与多元地传播,是新时代要形成完整的现代文化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因素。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独特审美意趣”的一项是(

)(3分)A.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疏、枝之斜直哉。B.苏子瞻有言,予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外。C.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D.古人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4.新时代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场?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牧蜂图苏沧桑三十九年后,他依然觉得,那一晚山林里的月色,是他此生见过的最美的月色。一轮巨大的金月亮,孤悬在博格达雪峰上,向雪山、幽谷、草场洒下了亿万道银色光芒,群山肃然拱卫,天地变成了一个人间异域。如同一声悠扬的小提琴声之于雄浑的交响乐,一涧月光从云杉林深处缓缓淌出,如他刚刚摇的蜜。溪流遇到一块巨石,飞溅起细碎的冰屑。他坐到巨石上,将整个身体沁入光芒。月光让风和云都停了下来,让鹰回到了巢里,让他这几天来惊魂未定的心渐渐安定了下来。从山下的油菜花地,转场到山上百花绽放的牧场,要走盘山马车道,经过一个个悬崖。满载着蜂箱和人马的五辆大汽车,从车道鱼贯而上,步步惊心。车子经过拐弯处,牧蜂人一动不动紧盯着司机手里的方向盘,坐在车身最右侧的小弟,一声不吭。突然,有什么攫住了他的手,一阵剧痛。小弟的指甲嵌入了他的皮肉,他的眼睛和嘴巴都张得大大的,发出了无声的“啊”。牧蜂人顺着他的目光侧身去看,只见前面那辆汽车有两个轮子一半悬空着开过了悬崖。“跑惯了,出不了事。”当地雇来的司机若无其事地说。事实并非他说的那么轻松,曾经有马队驮着蜂箱上山,马失前蹄,车翻了,受惊的蜜蜂疯狂乱窜,一头大马竟然被惊慌失措的蜜蜂活活蜇死。翻车要人命,蜜蜂受惊也会要人命。牧蜂人几乎每天被蜜蜂蜇。那年夏天在内蒙古采木樨花,蜂箱放在黄河滩边的大堤上,上游突降暴雨,洪水滚滚,眼看要将大堤淹没。本来搬运蜂箱必须在夜晚等蜜蜂回巢,来不及了,四个蜂箱叠在一起有一百八十斤,不及固定便一担一担赶紧往高处挑。有一个蜂箱摔下来了,天热,蜜蜂脾气暴躁,一下子劈头盖脸蜇上来,他躺倒在地上昏了过去。一共被蜇了一百多个包,幸而他长期被蜇,对蜂毒有了抵抗力。悬崖是拦路虎,到达天山腹地的牧场时,又来了一个“拦路虎”。一进谷口,只见一匹白马飞驰而来,马上一位哈萨克壮汉呜里哇啦打着手势,冲到跟前,拦住车头不让进场,语气凶狠。他看起来四十多岁,头顶瓜皮小花帽,大胡子,棕蓝色眼睛,像一头胡狼。待牧蜂人掏出盖着鲜红大印的介绍信晃了晃,他换了个人似的,将马一勒,让到路边,还欠身摊开手掌做欢迎状。来的是看守草场的哈萨克人呼朗白,与他十五岁的女儿古尔丹住在一个白毡房里。牧蜂人将自己的帐篷安在离呼朗白毡房一百米处,与这一对父女成了邻居。壮壮的古尔丹,脸上有着两坨高原红的古尔丹,永远在嬉笑的古尔丹,整天围着他们转,瞪着眼睛听他们说话,并不懂。天黑了,古尔丹一手拿着自制的奶酪,一手拿一支手电筒钻进帐篷内乱晃一通,最后总是将手电筒对准小弟的脸,盯着他左看右看,嘿嘿嘿傻笑。大家问,你是不是喜欢他?她听懂了,用夹生的普通话大声说,就是喜欢!两头驴依偎在河边饮水,古尔丹呆呆看了一会儿,突然非要教小弟骑驴。驴一见小弟挨近,便撅屁股扬蹄子又踢又咬。古尔丹叱喝着勒住驴头,总算让他爬上了驴背。驴生气了,故意向着艾蒿似的草丛里钻,草有毒,人的皮肤一触碰便会又痛又痒还起红疙瘩。小弟哇哇乱叫,大家哈哈大笑,古尔丹涨红着脸,直跺脚,大家笑得更响了,一群蜜蜂被吓得轰一声散了。有回牧蜂人让小弟下山去供销社联系装蜜的铁桶,太阳下山了,他没回来;吃晚饭了,他没回来;月亮出来了,他还没回来。迷路了?摔下悬崖了?牧蜂人彻夜无眠,终于熬到天蒙蒙亮,喊起徒弟们,正准备下山寻人,只见玫瑰色的晨曦衬出山坡上一个摇摇晃晃的人影。牧蜂人的眼眶湿了,冲上去摇着小弟的肩膀问他怎么回事。小弟说,回来的半道上,天暗下来了,走着走着就迷路了,七拐八拐拐进一条山沟,只见不远处燃着一堆熊熊的篝火,有人围着篝火在唱歌跳舞,空气里弥漫着烤羊肉浓郁的香味。他循着火光走过去,被一群哈萨克青年男女一把拽进了人群里,拉着他又唱又跳、又吃又喝。他从来不会歌舞,也不会喝酒,却像中了魔一样,在一群陌生人面前完全放开了自己,酒醉了,歌醉了,舞也醉了,他觉得自己是和从月亮上下来的仙人们一起狂欢,直至瘫倒在一个毡房里。不知过了多久,他睁眼看见狂欢的人们东倒西歪还在沉睡,急忙悄悄爬起来,就着微亮的晨曦,循着模糊的记忆,找到了谷口,终于看到了古尔丹家淡蓝色的炊烟、两顶熟悉的破帐篷。牧蜂人坐在金月亮下,想起东海之滨的家,想起了两年前逝去的妻子,想起自己浪迹天涯南北的前半生,回想这些天来的种种状况,竟不由得笑了。(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首段宕开了时空,“三十九年后”增强了时间的纵深感;“他依然觉得”既强化了那晚山林的月色之美,又设置了悬念。B.文章插叙“马队驮着蜂箱上山”“夏天采木樨花”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表现牧蜂人生活的艰辛——随时都有可能被蜜蜂蛰。C.“太阳下山了,他没回来;吃晚饭了,他没回来……”,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实则写出了牧蜂人等待小弟归来的焦灼心情。D.牧蜂人的“笑”意蕴丰富,既蕴含对漂泊半生、妻子亡故等愁苦的释然,也包含了心安的淡然,暗合前文“心渐渐安定”。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的标题是“牧蜂图”而非“养蜂人”,点出了主人公半生颠沛、南北奔波的经历,也暗示他艰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美好。B.古尔丹“围着他们转”“将手电筒对准小弟的脸”“教小弟骑驴”,这些细节刻画出了哈萨克姑娘古灵精怪、热情活泼的形象。C.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如“像中了魔一样”,不仅表现集会场面的怪诞,而且刻画出小弟陶醉于与哈萨克青年男女玩乐的心理。D.文章开头与《百年孤独》的起笔有异曲同工之妙;叙事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倒叙、插叙,且在回忆当中穿插了回忆,构思巧妙。8.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9.有人评价本文“安静的气息与坚硬的风骨并存”,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萧大圜字仁显,梁简文帝之子也。幼而聪敏,神情俊悟。年四岁,能诵《三都赋》及《孝经》、《论语》。七岁居母丧,便有成人之性。属侯景肆虐,简文见弑,大圜潜遁获免。明年,景平,大圜归建康。时既丧乱之后无所依托乃寓居善觉佛寺人有以告王僧辩者僧辩乃给船饩得往江陵梁元帝见之甚悦赐以越衫胡带等时梁元帝既有克复之功,而大圜兄汝南王大封等犹未通谒。梁元帝性既忌刻,甚恨望之。乃谓大圜曰:“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门客左右不过三两人,不妄游狎。兄姊之间,止笺疏而已。恒以读《诗》《礼》《书》《易》为事。元帝尝自问《五经》要事数十条,大圜辞约指明,应答无滞。元帝甚叹美之。及于谨军至,元帝乃令大封充使请和,大圜副焉,其实质也。出至军所,信宿,元帝降。魏恭帝二年,客长安,太祖以客礼待之。保定二年,赐田宅、奴婢、牛马、粟帛等。俄而开麟趾殿,招集学士。大圜预焉。《梁武帝集》四十卷,《简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江陵平后,并藏秘阁。大圜既入麟趾,方得见之。乃手写二集,一年并毕。识者称叹之。滕王逌尝问大圜曰:"吾闻湘东王作《梁史》,有之乎?余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隐则非实,记则攘羊。”对曰:“言者之妄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如有不彰,亦安得而不隐?”逌乃大笑。其后大军东讨,攻拔晋州。或问大圜曰:“齐遂克不?”对曰:“高欢昔以晋州肇基伪迹,今本既拔矣,能无亡乎。所谓以此始者必以此终也。”居数日,齐氏果灭。闻者以为知言。隋开皇初,出为西河郡守。寻卒。(节选自《周书•萧大圜传》)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时既丧乱之后/无所依托/乃寓居善觉佛寺/人有以告王僧辩者/僧辩乃给/船饩得往江陵/梁元帝见之甚悦/赐以越衫胡带等/B.时既丧乱之后/无所依托/乃寓居善觉佛寺/人有以告王僧辩者/僧辩乃给船饩/得往江陵/梁元帝见之甚悦/赐以越衫胡带等/C.时既丧乱之后/无所依托/乃寓居善觉佛寺人/有以告王僧辩者/僧辩乃给/船饩得往江陵/梁元帝见之甚悦/赐以越衫胡带等/D.时既丧乱之后/无所依托/乃寓居善觉佛寺人/有以告王僧辩者/僧辩乃给船饩/得往江陵/梁元帝见之甚悦/赐以越衫胡带等/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三都赋,是西晋文学家左思所写,《三都赋》后名满天下,人们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B.建康,南京在六朝时的名称,是中国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C.恭,谥号,谥号可以是褒扬的,如“睿”“灵”;也可以是贬抑的,如“幽”“厉”。D.攘羊,出自《论语•子路》“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用以比喻扬亲之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萧大圜审时度势,劝慰兄长。萧大圜明晓梁元帝为人猜忌心重,所以就在第一时间自觉自愿去告知两位兄长拜谒梁元帝,来消除梁元帝的猜忌。B.萧大圜熟读经典,言辞简明。萧大圜平日熟读经典,梁元帝曾向萧大圜询问《五经》中的问题,萧大圜回答都简明扼要、流畅无碍。C.萧大圜抄录孤本,受到称赞。萧大圜入麒趾殿后,见到收藏在宫中的孤本《梁武帝集》《简文集》,用一年时间亲手抄录,受到有见识的人的称赞。D.萧大圜有预见性,看事准确。大军东征时有人问萧大圜是否能顺利攻下齐国,他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预测齐国将要灭亡,最后齐国果然灭亡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及于谨军至,元帝乃令大封充使请和,大圜副焉,其实质也。(2)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14.萧大圜因为担心谗言诽谤产生,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赠黔南贾使君①黄庭坚绿发将军领百蛮,横戈得句一开颜。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②问道山。春入莺花空自笑,秋成梨枣为谁攀。何时定作风光主,待得征西鼓吹还。[注]①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②崆峒,道教名山。贾使君在崆峒山下有园林。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描写贾使君统领百蛮之地,横持长戈、即兴赋诗,可谓文武双全、意气风发。B.第三句运用张良圯下得授兵书的典故,意在赞许贾使君熟读兵书,富有军事才干。C.第四句肯定了贾使君精通道家之理,表达了贾使君对返璞归真、潜心修道的欣赏。D.尾联通过设问,在何时做故园风景主人的问答中,表达对贾使君征西成功的期许。16.这首诗的颈联向来为后人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而“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英雄逝世的感伤。(2)《虞美人》中,李煜运用借代手法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通过写自己骑马射箭、勇战沙场的梦境来表达报国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许许多多的人走了,许许多多的青年又来了。思想在变,时代在变,(

)。鲁迅遗产变成民族史的恒定的一部分的时候,便已经不再是静止的存在,而是辐射到人间的无穷的光源。庆幸的是,我生命最好的时光,沐浴在这个精神里。几十年间,有了诸多心得与体会,自己虽没有进步,但看到一代代青年走来,觉得有很大的欢喜。鲁迅遗风,已经成了民族基因的一部分。无论你承认与否,实际上,同孔子一样,已成了我们最有感召力的民族精神史上的存在。《鲁迅全集》仿佛一部圣经,,我们一时是说不完的。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不变的是几代人打量鲁迅的那片情思。B.对鲁迅的打量的那片情思对几代人是不变的。C.几代人打量鲁迅的那片情思是不变的。D.对鲁迅的打量的那片情思是几代人不变的。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吾实为之,其又何尤!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D.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良好的体态不仅可以展示美感、体现修养,①____________。阿波罗比亚说过:“我们用我们的发声器官发声,却以我们的整个身体交谈。”体态语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两大特性。②____________,不受文化的影响,是人作为生物本能的一种表现;社会性是指人类有一部分体态语是后天习得、世代相传的,为一社会群体内的成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